戎昱,中唐詩人。新舊《唐書》無傳,唐宋文獻記載其生平行跡者甚少,生平難以詳述。辛文房《唐才子傳》始有詳細記載:“戎昱,荊南人。美風度,能談。
少居進士不上。乃放游名都……”戎昱早年入京趕考,初試不第后,移家隴西。乾元年間入浙西顏真卿幕下,代宗寶應元年,由滑州、洛陽入長安\\(即所謂“放游名都”\\),大歷年間歷佐江陵、湖南、桂州幕,建中年間出任辰州刺史,貞元后任虔州刺史、永州刺史等。
一、何以“絕似晚唐”
《戎昱詩注》是現有戎昱詩集整理較為完整的版本,收錄詩120題共125首。最早對戎昱詩歌評點者是宋人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戎昱在盛唐為最下,已濫觴晚唐矣。戎昱之詩有絕似晚唐者?!?/p>
明楊慎《升菴詩話·劣唐詩》:“學詩者動輒言唐詩,便以為好,不思唐人有極惡劣者,如薛逢、戎昱,乃盛唐之晚唐?!?/p>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近體上》:“滄浪謂戎昱濫觴晚唐,亦未然,戴叔倫尤甚?!比魏L臁锻硖圃婏L》總結晚唐詩風之一為“感傷沉郁的主調”,戎昱詩歌在基調上也“以沉郁為主”,他的詩悲涼愁怨、深沉低婉、傷掉哀嘆,與晚唐詩風有相近之處。戎昱詩歌的獨特性,即被嚴羽發現的“絕似晚唐”。
《吳禮部詩話》引時天彝評《唐百家詩選》:“戎昱稍為后輩,多軍旅離別之思,造語益巧,用意益淺矣?!?/p>
軍旅離別之思,主要表現為“愁”“鄉”“秋”等的使用:含有“愁”字的詩歌23首,占125首的18.4%,約1/5;含有“鄉\\(家\\)”字的詩歌19首,占125首的15.2%,約1/6;含有“秋”字的詩歌33首,占125首的26.4%,約1/4。
二、絕似晚唐的鄉戀愁怨表現
戎昱,活躍于大歷詩壇。遭遇“安史之亂”的大歷時期是一個低沉、蕭條、調整的時期,詩人的精神面貌也異于盛唐詩人。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戎昱詩多傷亂、述懷、愁怨之作。
\\(一\\)鄉戀情結
戎昱一生宦海沉浮,漂泊無依。家鄉在戎昱詩歌中多有提及,如前文統計,鄉戀情結濃厚。其中最早的一首當屬《長安秋夕》:
八月更漏長,愁人起常早。
閉門寂無事,滿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夢,夢入荊南道。
遠客歸去來,在家貧亦好。
此詩是戎昱第一次離開故鄉到長安求取功名時所作,約在760年前后?!白蛳鞔皦?,夢入荊南道”,一個“夢入”寫出了詩人歸鄉不能,只能借助西窗夢一回故鄉。長安求取功名無望,閑愁暗生,一句“在家貧亦好”寫出內心真情實感。此后的“夢里家仍遠,愁中葉又飛?!薄熬骺兆愿?,鄉思夢先知?!迸c《長安秋夕》皆有呼應之趣,都將鄉愁化入夢中。多首作于外地的詩歌都表達了其濃重的鄉愁:“蟲聲竟夜引鄉淚,蟋蟀何自知人愁?!盶\(《客堂秋夕》\\)“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盶\(《桂州臘夜》\\)“片云凝不散,遙掛望鄉愁?!盶\(《云夢故城秋望》\\)“荷衣半浸緣鄉淚,玉貌潛銷是客愁?!盶\(《秋日感懷》\\)“光景卻添鄉思苦,檐前數片落梅花?!盶\(《湖南春日二首》\\)“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盶\(《征人歸鄉》\\)“縱欲傾新酒,其如憶故鄉?!盶\(《成都暮雨秋》\\)“雨暗迷津時,云生望鄉處?!盶\(《晚次荊江》\\),等等。
中國的文化傳統是家國同構的,“國”與“家”有著天然的聯系。戎昱的詩中就夾雜著戀鄉、懷家與憂國的復雜感情?!读_江客舍》:“近來鄉國夢,夜夜到長安?!睋度株旁娮ⅰ?“羅江”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南。
“安史之亂”時,玄宗奔蜀至羅江,曾駐蹕縣西之萬安驛。
詩人客舍羅江,聯想到當年“安史之亂”的情形。如今唐王朝以不復當年盛世,國運日下?!凹覈瑯嫛眰鹘y觀念影響下的文人,自然一番擔憂?!敖鼇磬l國夢,夜夜到長安”,頻頻的夜夢都難以釋懷,總是夢回長安。又如《云夢故城望秋》:“故國遺墟在,登臨想舊游……片云凝不散,遙掛望鄉愁?!庇沙z址想到唐王朝,愁云凝聚不散,鄉愁即國愁。
\\(二\\)愁怨情結
長期宦游各地的戎昱,仕途曲折多舛,雖有滿腔抱負卻無從施展。人生不遇的悲劇意識主要體現在他的愁怨詩與懷鄉詩中,“愁”“悲”“淚”“苦”等被頻繁使用。前文統計,戎昱詩歌中有“愁”字出現的就有23首,約占125首的1/5。且以“愁”為例分析。戎昱詩中“愁人”的形象十分明顯,“人愁”的狀態也隨處可見,比如:“八月更漏長,愁人起常早?!盶\(《長安秋夕》\\)“愁人不愿聽,自到枕前來?!盶\(《聞笛》\\)“蟲聲竟夜引鄉淚,蟋蟀何自知人愁?!盶\(《客堂秋夕》\\)“何處愁殺人,歸鞍雪中道?!盶\(《湖南雪中留別》\\)“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華愁?!盶\(《秋月》\\)“九月龜城暮,愁人閉草堂?!盶\(《成都暮雨秋》\\)“重誼人愁別,驚棲鵲戀枝?!盶\(《桂州歲暮》\\),等等。
戎昱的愁怨是來自多方面的,既有盛世不再的國運衰亡之愁:“務退門多掩,愁來酒獨斟。無涯憂國淚,無日不沾襟?!币灿谢潞3粮?,前途未卜之愁:“荷衣半浸緣鄉淚,玉貌潛銷是客愁。說向長安親與故,誰憐歲晚尚淹留?!奔扔朽l遠情切,思家不得歸之愁:“蟲聲竟夜引鄉淚,蟋蟀何自知人愁?!币灿兴蛣e友人的孤獨之愁:“愁里惜春深,聞幽即共尋。貴看花柳色,圖放別離心?!?/p>
事實上,鄉戀情結與愁怨幾乎是同時出現的。久遷在外、漂泊無依易于引發思鄉之感;宦海沉浮、仕途不暢易抒發不平之嘆。鄉戀與愁怨伴隨戎昱一生,成為他詩歌創作的主要風格,這與其成長的地域文化有一定關聯。
三、戎昱鄉戀愁怨情結的地域文化淵源
荊楚文化歷史悠久且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對作家創作及人生追求有一定影響。明代李東陽在談到唐詩的地域性時稱:“蓋周以詩教民,唐以詩取士,畿甸之地,王化所先,文軌車書所聚,雖欲其不能,不可得也。荊楚之音圣人不錄,實以要荒之故?!?/p>
雖李東陽認為荊楚詩歌難登大雅之堂,不為重視是因為落后所致,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荊楚詩歌是主流之外的一種詩歌形態。與其說是荊楚詩歌的荒蠻不入流,不如說是其地域文化色彩滋養下的文學的特殊性。
\\(一\\)自然環境與民族性格
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說:“助成民族精神的產生的那種自然的關系,就是地理的基礎?!绷簡⒊苍凇吨袊乩泶髣菡摗防镎J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背擞袆罹珗D治、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性格氣質,但其性格中的敏感多愁、易變化、情愫特易表露也不容忽視。
姜亮夫總結荊楚民族性格為:大抵江漢之民,習于水,故輕縹,而云夢緬緲,移人神思,故鬼神之事易感人。此兩事集結,故其民多巧慧,能進取,易變化,情愫特易表露,事多創造,不守故常,人喜藝術,重義氣。故楚好多才,為一時之所重,此其大較也。
古荊楚范圍較今天更為廣大,其主體仍依托云夢澤及江漢平原,處于我國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據《江陵縣志》:“縣內歷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常年氣候較為濕潤?!薄罢舭l量的年際變化不大,一般在7.6%左右,一年中的蒸發量相當于在一畝水面上氣化掉700—1000立方米?!?/p>
古代江陵的濕熱氣候更甚。古云夢澤常給人以縹緲朦朧之感,使人容易產生虛幻、縹緲之思;卑濕氤氳的自然條件,使人易有愁苦蕭肅之感。張九齡荊州《感遇》,杜甫《登高》皆有愁怨之感。此二人雖不是荊楚人,亦有如此強烈之感,可以想見,戎昱生長于荊楚大地,受到荊楚大地自然環境影響之詩人,詩中的愁苦可見一斑。戎昱《題宋玉亭》:“宋玉亭前悲暮秋,陽臺路上雨初收。應緣此處人多別,松竹蕭蕭也帶愁?!庇帧冻啥寄河昵铩?“九月龜城暮,愁人閉草堂。地卑多雨潤,天暖少秋霜??v欲傾新酒,其如憶故鄉。不知更漏意,惟向客邊長?!比株诺某钤乖姼?,多作于江城、湖南、成都、桂州等地,自然環境及氣候與荊楚也相似,容易引起戎昱對家鄉的思念。成年出游以前對故鄉自然環境的記憶及感受,是他愁苦、思鄉的物質來源。
\\(二\\)歷史文化傳統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楚民族的真實寫照。司馬遷《漢書·楚世家》較詳細記載了楚國興亡歷史。楚先民由北到南的漂泊生涯,篳路藍縷的創國艱辛,深深地印在了民族的記憶里,形成楚文化獨特的民族自豪感和戀土懷鄉之情,這情懷比任一民族都要濃烈與持續?!冻o》“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是楚民族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體現。
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本褪浅錆M自豪感的民族歸屬感的開篇?!堕夙灐芬蚤贋橄笳?,表現了高尚的人格和眷戀鄉土、熱愛祖國的情感?!栋й繁磉_了對家國破碎的傷感和故鄉不復的懷悼。
楚國雖歷經400余年而終被秦所滅,但楚民族之愛國愛鄉之精神與記憶一直根植在荊楚大地上。秦漢以來,龐德公、庾信等人也在作品中流露出對故國的懷戀、對故鄉的眷戀甚至是歸隱的情愫與實踐,這些對唐代荊楚詩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度圃娖贰肪矶绞?“\\(戎昱\\)其源出于邱希范、庾子山。倩骨清言,達情婉至。律絕清新,自是中唐本色,而天然韻骨,含態生恣,大歷之常詞,乃晚唐之極思也?!本椭赋隽巳株旁姵锈鬃由絓\(庾信\\)這一特點。詩人戎昱,雖然沒有歸隱,卻是唐代荊州詩人中鄉戀色彩流露較為明顯的詩人。戎昱的鄉戀情懷大抵是這樣的民族文化傳統熏染下,加之社會背景及個人遭遇綜合作用下的一種“井噴式”的抒發。
\\(三\\)自身際遇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中積淀著的原始意象是藝術創作源泉?!懊恳粋€原始意象都凝聚著一些人類心理和人類命運的因素,滲透著我們祖先歷史中大致按照同樣的方式無數次重復產生的歡樂和悲傷的殘留物?!?00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淀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只要重新面臨那種在漫長的歷史中曾經幫助儲存和建立原始意象的特殊環境,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原型就會被重新激活和顯現出來。
“愁、愁怨”,就是“悲傷的殘留物”,是中國文人傳統的“騷怨”情結的來源,始于屈原《楚辭》?!冻o》作為土生土長的荊楚文學,是中國歷代詩歌抒情方式的精神原型之一,更是荊楚詩人文學創作的精神原型、源頭。戎昱的鄉戀與愁怨情結其實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準確地說,是荊楚地域文化影響下的集體無意識。如果說同樣是荊楚詩人,為何戎昱的愁怨、悲秋與鄉戀情懷的集體無意識表現得如此強烈,以至于“絕似晚唐”?主要是他個人的遭遇使然??婆e不第、仕途不順、貶謫寄家、漂泊不定等一系列的打擊,讓戎昱原始記憶中潛在的集體無意識被喚醒、被激活,同時也成為他創作的一種源泉,即“原型”。對比他早年的一些作品\\(雖戎昱的行跡資料不足以支撐其詩歌的編年,但仍可從詩歌內容做一定的區分\\),可以看出,早年作品多為遒勁有力、針砭現實之作。而后期多為“絕似晚唐”之作。在特定自然與人文環境下激發的“愁”“思鄉”情緒在作品中的大肆抒發,成為了戎昱創作上的一種傾向,一種風格。
四、結語
縱觀戎昱一生,少歷胡亂,弱冠之年追求仕途,入幕宦游,奔走他鄉,漂泊無依??v然詩歌創作上有詩承杜甫的“沉郁之風”,但仍然不可回避的是“文化母體”在其記憶中的深深烙印。荊楚地域文化是其詩歌創作中愁怨與鄉戀情懷的藝術源頭,命途多舛的遭遇是這一集體無意識被喚醒與激發的主要原因。在這樣雙重作用的情況下,戎昱創作了被嚴羽稱為“絕似晚唐”的詩作。戎昱詩格雖不高,但是其詩風的多面性與其創作的淵源性卻是值得關注和挖掘的。
參考文獻:
[1]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宋]嚴羽.滄浪詩話[M].郭紹虞,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明]楊慎.升菴詩話[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唐]臧維熙.戎昱詩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