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馬克思的宗教觀研究當中,我們確實沒有關注馬克思的宗教批判常是與其文學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以文學的愛恨情感來痛斥教會等組織的黑暗;以文學的審美情感來貶斥宗教意識形態的虛假,以文學的激情來沖破宗教歷史唯心主義的藩籬,由此構成了馬克思宗教批判的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新內涵,具體論述如下。
一
馬克思所生活的歐洲,基督教在幫助貧苦民眾、關愛弱勢群體、解救社會災難乃至普及教育等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沒有基督教的歷史,歐洲文明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然則,基督教作為宗教與其宗教組織并不是一回事,教會等機構的社會職責并一定是代表最需要幫助的民眾的,信徒的具體實踐與基督教的教義并不是永遠統一的。由此,教會及其機構常存在著腐敗甚至是反動的情況,這在政治黑暗、經濟落后和法制腐敗的國家尤為嚴重。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紀的德國就是如此,德國自16世紀宗教改革以來便染上了基督教病癥,這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尖銳批判的:“德國的革命的過去就是理論性的,這就是宗教改革?!拇_,路德戰勝了虔信的奴役制,是因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讶怏w從鎖鏈中解放出來,是因為他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诮谈母镏?,官方德國是羅馬最忠順的奴仆。革命之前,德國則是小于羅馬的普魯士和奧地利、土容克和庸人的忠順奴仆?!聡梢员茸魅旧狭嘶浇滩“Y而且日漸衰弱的偶像崇拜者?!?/p>
可見,當時德國的教會實際上已經成了官方的思想統治的武器,成了奴役民眾的精神枷鎖。宗教改革之前德國受制于羅馬天主教的神權統治,改革之后路德新教蛻變為削減人民革命行動的精神鴉片,農民戰爭因遭遇神學而失敗,如此等等,馬克思對德國的宗教勢力和教會組織等充滿了無比的痛恨,對它們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新奇的是,馬克思以文學抒情的方式,甚至以藝術表演的方式來進行宗教批判。他認為,“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從而也歸結為這樣的絕對命令: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一個法國人對草擬中的養犬稅所發出的呼聲,再恰當不過地刻畫了這種關系,他說:可憐的狗??!人家要把你們當人看哪!”[1]9-10這樣鮮活的語言在一般人的政論文中是少見的,馬克思的政論語言簡直就是文學語言,“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四個排比,氣勢連貫,層層推進,情感起伏,抒情氣氛濃烈。而那個冒用法國人口吻的一句話,就是滑稽的喜劇臺詞,令人忍俊不禁。人們可能想象不到,一位哲學家竟用這樣俏皮的話來諷刺和挖苦,簡直是一位文學家的手法了。即使是《共產黨宣言》這樣的曠世名篇,開篇就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教皇,但其批判的語境竟是優美的文學意境,充滿了藝術的審美趣味?!耙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圣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p>
[1]271以幽靈來象征共產主義,以幽靈的游蕩來象征共產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對幽靈的神圣圍剿來象征教皇等舊歐洲的反動勢力對革命運動的扼殺,他們把自己扮演成神圣的角色,而把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污蔑為妖魔。馬克思用這樣的文學抒情來啟動政論檄文實則是用文學想象來催發文筆,以文學意象來渲染批判的力度。所以,“幽靈”的確切理解是“被污蔑為妖魔的革命精神”,而不能想象為歐洲文學中常被描繪為“妖魔”的邪惡力量。
以形象而生動的語言來批判教會的反動本質和歌頌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這也是馬克思運用文學情感來進行宗教批判的常有方式。在《反宗教運動---海德公園的示威》一文中,他詳細記錄了1855年6月25日爆發于倫敦海德公園的示威游行,事因是為了抵制《啤酒法案》和《禁止星期天貿易法案》,體現了下層民眾的英勇不屈,反映了英國教會的腐朽邪惡,馬克思寫到:“十八世紀的法國貴族說過,伏爾泰,給我們;彌撒和十一稅,給人民。十九世紀的英國貴族說過,信奉上帝的話,由我們來說;執行上帝意志的事,由人民去做。
基督教的古圣先賢為了拯救世人的靈魂而羞辱了自己的肉體,而當今有教養的圣者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而羞辱(morti-fies)民眾的肉體?!?/p>
[2]114法國貴族和英國貴族的話,盡管只是轉引,但可看出他們共同的信教本質:口是心非、沽名釣譽、奸詐狡猾、奴役人民。轉引、對照和比較,盡管不僅為文學的修辭而用,但加上鮮活的用詞,描述得形象而生動,馬克思的宗教批判具有刻骨銘心的效果。馬克思接著描述下層民眾的反抗行動和革命精神,他的用詞達到了一種文學細致描述的極致,文學家恐怕都難以超越他的文學詞匯量?!肮緡伮?、發噓聲、呼哨聲、嘶叫聲、咆哮聲、怒吼聲、低啞聲、尖叫聲、呻吟聲、咔嗒聲、呼嘯聲、咬牙切齒聲,所有刺耳嘈雜的聲音(cacophony)匯成了一個什么樣的惡魔般的音樂會!這是一種足以使人發狂、使頑石點頭(moveastone)的音樂。真正古英國式的幽默和壓抑已久的狂怒奇妙地混合在一起爆發了。
唯一可聽清楚的喊聲是:到教堂去!有一位女士為使氣氛緩和一下,從馬車里遞出一本精裝的祈禱書。千百個人的聲音像霹靂(thundering)一樣回答:叫你們的馬去讀吧!”[2]117馬克思的文學才華從他所描述的12個關于人的叫喊聲顯露出來,這些詞的細微區別,沒有細致的觀察,沒有對勞苦群眾的深切同情,沒有對他們的由衷愛戴,應該是寫不出來的。而且,馬克思很擅長以幽默的口吻和戲謔性的對話來調侃或諷刺教會及其組織的虛偽和腐敗等惡行,他所轉述的民眾的機智回答,“叫你們的馬去讀吧!”,讓人捧腹,戲劇性的臺詞,堪稱文學諷刺的典范。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一方面是對教會或宗教組織的反動和腐朽等的無情痛斥,另一面是對勞動人民或下層民眾的勇敢和正直等的盡情謳歌,它們相互補充,有機統一,宗教批判中隱含了道德贊美,是文學情感的審美方式,不是干巴巴的理論闡述。
二
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二個維度是對宗教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和掩蓋性的批判,這是一個提升,即由第一維度的對宗教的物質實體的批判上升到對其精神意識的批判。在他與恩格斯所合寫的《神圣家族》中,他們以瑪麗這位深受磨難的妓女為例,說明她被宗教感化、悔悟自己的“罪孽”、皈依上帝、進入修道院并在當修道院院長時死的光輝歷程,實質上見證了她是基督教虛假意識形態的犧牲品?!靶薜涝旱纳畈贿m應于瑪麗的個性,結果她死了?;浇痰男叛鲋荒茉谙胂裰薪o她慰藉,或者說,她的基督教慰藉正是她的現實生活和現實本質的消滅,即她的死。魯道夫就這樣把瑪麗花變成悔悟的罪女,再把她由悔悟的罪女變成修女,最后把她由修女變為死尸?!?/p>
[3]224-225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了生動地說明瑪麗被欺騙的實質,他們歸納出瑪麗形象的“罪女-修女-死尸”的三階段,足以道出像魯道夫之類的教徒,盡管他還是瑪麗的親生父親,但也最終還是將自己的女兒欺騙至死。這樣的欺騙看起來很溫和也很文明,但終究是欺騙,它最終是對家庭關系和親情等人倫法則的無情踐踏,與冷酷的資本家以金錢至上而踐踏了家庭成員或親友生命沒有區別,而教徒在資本主義風氣中所形成的偽善本質,根本上是受資本主義制度所決定的?!百Y產階級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圣光環……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p>
[1]275“神圣光環”與“溫情脈脈的面紗”,都是生動而美麗的文學比喻,馬克思對教徒偽善以及對宗教虛假意識形態的批判,都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宗教批判,不但借助于文學意象,而且創造出文學審美意象。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并不是永遠中立的,總是有一定的社會傾向性,在階級社會就有階級屬性,集中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并占統治地位?!敖y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p>
[1]98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者,順應資產階級利益的基督教就自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意識形態。宗教的意識仿佛是來自“神”、“上帝”等超人間力量的意識,其實這些超人間力量的意識是虛幻的,實際上是來自人間,是對人間意識的折射性或間接性的反映。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定的工業關系和交往關系如何必然地和一定的社會形式,從而和一定的國家形式以及一定的宗教意識形式相聯系?!?/p>
[4]162根據馬克思的理論闡釋,任何意識形態包括宗教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都具有階級性,它反映一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地位和作用。統治階級總是力圖將自己的意識形態闡釋為被統治階級的乃至整個社會所有階級的意識形態以此來加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因而此意識形態就帶有虛假性和掩蓋性。宗教意識形態之所以能反映階級利益特別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歸根結底在于它是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的表現。要讓人懂得這樣的道理,實際上是不容易的。馬克思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能結合生動的文學形式來闡釋這樣深奧的理論問題,使讀者能輕易地理解。
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尖銳地批判了法國天主教如何成了以波拿巴為代表的金融貴族和工業巨頭對人民精神奴役的工具?!傲硪粋€拿破侖觀念是作為政府工具的教士的統治?!n天是剛才獲得的一小塊土地的相當不錯的附加物,何況它還創造著天氣;可是一到有人硬要把蒼天當作小塊土地的代替品的時候,它就成為一種嘲弄了。那時,教士就成為了地上警察的涂了圣油的警犬---這也是一種拿破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