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人文科學領域里開展了一場極具深意的文學理論研究運動,它以文學理論、“后”理論等為支撐,涉及了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文學理論反思。在這場運動中,人類對文化建構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劃分,提出了宏觀意義上的解構與重建的立題,在這一文學建構的過程中進行自省式反思;同時,在這一場文化運動中,更為深刻而具體的表征性轉變即是對文學理論概念的大討論,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化學者們都以質疑的態度對文學理論進行了省察和批判,對于文學理論的紛爭性討論,構建了西語學界的文化體系.我國在以往的文學理論研究領域所之甚少,傳統的理論范式已不能實現其現實功效,“理論的焦慮”和“范式的危機”已經侵入到我國的人文學科領域,人文的缺失已成為理論研究的迫切議題.
一、范式理論的經典概念
美國學者庫恩提出了“范式”理論,成為了公認的社會科學領域的核心成果.
范式理論有其基本的兩個核心元素:范式吸引了一批特定的科學共同體成員;范式又為重組的共同體提供謎題和問題.統一而論,范式在同一種科學世界觀和價值觀、方法論的基礎上,在其模型為廣大科學實踐者所接受的基礎上,對這一特定的科學共同體進行制約、協調和整合的作用.
范式不但在社會科學上應用,而且拓展到文學理論應用,在文學理論研究領域里,理論是一種對科學及文學現象的認識和認知,是對科學及文學認識的闡述與解釋;而范式則是一種模型和框架,它代表著共同體要素的承諾,同時以取代明確的規則而成為科學文化解答的基礎和原點。庫恩用范式這一科學共同體的承諾,推動了科學的革命,賦予了其重大的歷史性價值。
中國文化研究也借用了范式理論的發展性概念,我國文學理論界通過對文學理論的反思和重構,重新審視考察“理論焦慮”與“后現代的范式危機”,進行范式轉型的探索與研究,并且從不同的公共領域、公民、道德角度對中國政治文1.
二、比較分析文學理論現代和后現代范式的內在邏輯
(一)、現代范式和其中的同一性邏輯.
1、現代范式。
文學理論現代范式在歷史的進程中凸顯了理性的光環,在這一理性的延伸之下,衍生出了經驗主義、普遍主義和人性的一致性等理念,這些現代文學理論中的各衍生理論都是基于啟蒙理性崇拜精神,有兩個觀念是通用并與現代文學范式密切相聯的.其一是:普遍主義觀念,其內涵是指理性和科學的原則是世界通用標準,它是控制宇宙全范疇的普遍真理.其二是:人性的一致性,即人作為宇宙的主體存在,具有特征的一致性,并且不論是處于何時,還是處于何地都具有同一性.
現代文學理論的范式正是以啟蒙精神的普遍原則作為關鍵核心點的文學體現,現代文學范式主流理念是自由人文主義構想,它以對文學作品的價值認同觀為前提,基于人性的一致性原則和普遍性原則,自由人文主義闡述出了永恒的概念意識,即任何一個好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超越時間的束縛,并且超越文學作品本身歷史時代的局限,以統治宇宙的人性主義力量顯現出現代文學中自由人文主義的激情.
自由人文主義的對自由、自主和理 性 的文 學價 值觀 體 現出 了“人”作為普遍主體的不懈追求,體現出了著名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獨立自主的反思主體,以及康德的“呼吁自己的理智”哲學觀念。
2、現代范式中的同一性邏輯。
同一性邏輯是現代范式的主要特征,其邏輯原則是把普遍原則擴大化到極致領域,以統括的概念取消了差異性的存在根因,導致極端化和文化暴力侵蝕,它用抽象的同一性抹殺了差別事物的具體表現和個性特征,這種同一化標準支配著文學的統一解釋,而使差異性特征黯然失色.
在現代文學范式中,其同一性邏輯往往偽裝成一種普及全球的統一性思想而對被統治者加以同化,其實這是統治者強加給被統治者的一種意志表現,其在現代文學范式中體現出來的意志實質是以地方涵蓋全部、以特殊代表普遍,它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將特定群體的意識形態用復雜的話語手段,轉為一種“自然存在的、不可變更的”形式呈現出來,顯現了自由人文主義的文學價值觀。那么,這種無可非議的啟蒙淵源的同一、普遍性原則,自然也將詩人、作家等文學表現者扶上了主體的地位,并通過文學世界的架構來傳達特定的統治意識形態,那么,隱藏在其中的中心化、同一性邏輯則很難被發現.在現代化范式的中心追求中,對異體的排斥、消除不確定性是一顯著特征,而建構一個中心化的、人為秩序的系統則標明了文學理論現代范式的某種特征。
(二)、后現代范式與其中的差異性邏輯。
在現代范式研究中,自由人文主義以普適的價值觀念為規范,并設立同一性和統一性標志;而在后現代范式研究中,則新生出了解構主義哲學觀,它以質疑、解構和批判的觀點對普適的價值規范進行針對性的解剖。
1、后現代范式中的差異性邏輯。
差異性邏輯是后現代范式中提倡的一種辯證邏輯思維方式,它打破了同一性邏輯的思維方式,揭開了不同事物的不同層面,認為任何一個概念和理論思考都不是只有一個入口,而是由各種可能性組合而成的多個入口.
差異性邏輯已經將啟蒙運動所帶來的宏大解釋予以破碎性的解體,并用社會實踐驗證了總體同一化所帶來的危害,例如:納粹法西斯主義.
2、后現代范式。解構主義哲學觀在本質上是矛盾、差異和顛覆,在解構主義力求從文本邊緣中突顯出文本矛盾,從而將文本的統一根據予以打碎式的重構,將原來控制著文學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宣告解體,為差異性文學理念打開新的通道.另一方面,在話語形成的過程中,現代范式中的人文主義自由價值就是以權力為擴張點,運用話語的運作權來壓制不同矛盾的話語沖突;而在后現代范式中,解構主義則要重申這些“另類話語”的合法性,認為這種“另類話語”更具存在價值,為差異性話語提供了伸展的空間.
后現代范式以“差異”、“他者”、“認同”、“表征”為基本理念,構成了后現代范式的結構體系?!八摺笔且粋€熱門概念,意指我們之外的他人,是有別于自我特征的另類特征,自我與“他者”是互為參照,自我是常態、穩定的參照點,而“他者”即是反常、不穩定的相反體,這種二元對立結構在政治文化上就顯現出了不對等,另類的“他者”就受到壓制和排擠,話語權被“自我”統治者所掌控。
基于對自我話語權的統治批判,差異在話語變化過程當中不斷地擴大和深化,認同不再是完整不變的同一體,而是傾向于分解和重構的變化體,既然認同是變化的,那么話語的建構實踐也就成了差異的表征,霸道天下的話語文化必然不符合社會的發展,在健全的社會機制下多變的話語表征必然同時并存,在文學實踐中也存在平等的多元文化權利,諸如:女性、弱勢階層等,對同一邏輯的顛覆必然導致多元化、平等化的訴求和申辯。后現代文學理論體現了各種差異性邏輯征服同一性邏輯的“多于一”的思維勝利.
三、我國文學理論研究實踐范疇下的范式轉型思考
由“理論的焦慮”和“范式的危機”催生而出了我國現代文學理論的大討論,舊有的理論承諾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需要,傳統意義下的許多文學概念和結構態勢已無法為新時代下噴涌而出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現象提供圓滿的解釋,新生的文學理論范式應運而生,例如:“文本”取代了“作品”、“話語”代替了“語言”,同一性和自由人文主義已無法適應差異化和多元化的“后現代生活”狀態,范式創新、轉型已成為時代所需,“記憶范式”、“空間范式”和“文化政治范式”已成為新型的范式關鍵詞.
1、記憶范式。記憶是在時間的維度上,通過與時間的本質聯系而構成文學理論研究的核心,記憶的理論范式為任何一種理論的創造提供心理源泉,它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機械復制,而是一個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歷史系統。記憶的范式超越了“現代”與“后現代”的差異概念,也延伸了科學社會價值的內涵,記憶范式記載了過去的客觀存在,也通過對理論的重構證實了文學與社會、歷史的不可割裂的關聯,從文學記憶的視角貫穿文學理論發展進程.
2、空間范式??臻g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理論概念,它與“焦慮感”有著本質的關聯,它受制于社會進程中人類的干預實踐活動,諸如:信息資源互通與共享、資本擴張與跨國消費等,具有其時代性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含意;但相反地,空間也對人類的意識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人類在空間范式的視角下進行多元化的關注現象,例如:都市生態文化研究、視覺與圖文關系文化研究等,這些空間范式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至深至遠的重大影響。
3、文化政治范式。文學與政治已在歷史的進程中得以結盟,當政治與文化互融之時,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就會發生重大變化,隨著傳統理論范式的失效,我們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后”語境下的政治和社會學資源,延伸了文學理論研究的內涵,為文學理論的創造性提供了可能.
四、結束語
在當前的時代特征之下,我們的學者對傳統文學理論研究范式的“理論上的焦慮”正在積極思考和探索,嘗試運用差異性邏輯的思維進行文學理論范式研究,在話語差異性認同的情境下進行調適性梳理,并以范式為切入點,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范式轉型進行研究,通過范式的轉換進行文學理論的革命,要打碎前現代社會中的同一性和統合性規范,運用差異性邏輯重構后現代社會中的差異性和另類差別,呈現出后現代文學理論范式研究中的多元化、批判化和反本質主義、反自由人文主義特征,為新時代下的社會和文學現象提供實踐性的、圓滿的解答或解釋,多維度地創設文學理論研究體系,實現文學范式的重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