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以載道”觀發展演變及其狹隘化傾向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和文論史上,“文以載道”觀縱貫始終。雖然“文以載道”的觀點是在南宋才首次明確提出,但是“文”和“道”的關系自古以來就多有論述。
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提出,文與道的關系也就是客體與主體的關系,文學的實質是主客體的統一,客體在服從于主體的同時,又不喪失其本身的自然本性。
唐代的韓愈、柳宗元等人把“文以明道”正式提上了日程。韓愈在其《題歐陽生哀辭后》一文中說過:“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而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也?!逼渌^“道”的具體內容涵蓋的非常廣泛。
到了宋代,文學家們對于“文以載道”的強調達到了頂峰,他們大多是要求以“道”作為“文”的內容,但是他們各自對“道”的內涵的理解以及對“文”“道”關系的處理上又各有不同。在蘇軾、歐陽修等人的文論中“,道”雖然是“文”的內容,但卻并沒有被緊緊束縛在儒家思想的傳統領域里;而且他們“文”“道”兼重,提倡自然的文風,對于“文”的要求仍然很高。
“文以明道”的說法被周敦頤發展為“文以載道”———他的《周子通書·文辭》中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寫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為封建統治的政治教化服務;評價文章好壞的首要標準是其內容的賢與不賢,如果僅僅是文辭漂亮,卻沒有道德內容,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廣為流傳的。在他看來,“道”專指道德,“文”專指文辭,實際就是要求文辭為道德服務,而且他所言之“道”也限定于“圣人之道”。
2 “文以載道”屢遭批判
明末清初乃至民國初年以來,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充滿著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的激烈碰撞。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文學理論面臨著西方文論和文學作品源源不斷的強烈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文學界從作家到作品再到文學理論,都處于西方文學思潮的深刻影響之下。
在自身發展狹隘化和西方文論傳入對其沖擊的雙重影響下“,文以載道”頻頻遭到批判。
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兩點:第一,我們采用了西方文化中的“文學”概念,這種概念重視的是作品的審美性和娛樂性,強調“通俗文學”;但中國文化中所說的“文學”有著移風易俗、端正教化,“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重視“典雅文學”。第二,文學家以及研究文學的學者在接受西方“文學”觀念之后,都在強調“文學”的獨立性。事實上,當把文學與政治割裂開,而一味宣泄個人情感和追求娛樂的時候,不是文學本位的回歸,不是文學地位的提高,而是文學地位的降低。
3 “文以載道”何去何從
在“萬事”全球化的今天,交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文化充分滲入,對中國文論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不能回避去借鑒西方文論中對我們有利的部分,應充分利用其成就來幫助構建并豐富中國當代文論。
西方文論就其認真嚴謹及理論性、系統性來說,對中國文論的意義是很大的。因為差異性往往包含著互補性,不同理論中互補性的東西若是被發現,也能建構起新的理論形態,產生飛躍性思維成果。西方文論對事物本來面貌的重視、對生活本質的重視以及對自然的敬畏和積極對抗,對中國文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將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現代化闡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經由現代眼光打量之后,發掘二者的相通之處,以期實現平等的對話和交流。
在言意關系這一脈“,文以載道”觀也同樣需要結合中西方文論的現代化闡釋。這要求我們首先弄清楚“文”與“道”的內涵。筆者認為“,道”應是社會責任感和人類良心,而“文”則應是蘇軾所言的具有獨立價值的文學及文學藝術。
那么這就對文學發展的環境提出了要求———文學需要自由。
古往今來,文學家的歷史目的大致相同,都是為了用自己的話語建構來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繁榮興旺。他們通過文學來表達其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以其藝術家獨有的敏感和人文關懷去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去挖掘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探索更美好的生活。
“文以載道”也同樣對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的生產者提出了要求———文學家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由于文人是社會成員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思想意識較強的群體,所以也就相應地承擔著更大的社會責任。在當代中國,文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就決定了他們同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共同的政治立場、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理想。文人知識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他們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和人民幸福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的、健康的、穩定的力量。
“文以載道”觀在當今中國仍能散發其經世致用、匡扶社會的光芒,這就首先要求作家具備高度的人文關懷。作家是人類命運的關注者和社會文明進步的促進者。舉凡各個民族各個時代優秀的作品,無不高揚人文精神。作家對社會生活把握和反映的方式盡管異彩紛呈,然而其共同點則是寄予著他們特有的“悲天憫人”情懷。人文關懷從來就是也應該是文學創造的永恒主題,是其“載道”的終極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亓永慧.“漂浮不定的能指”[D].曲阜師范大學,2009\\(03\\).
[2]胡忱.郭沫若“女神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04\\).
[3]韓鵬.試論“文以載道”中“道”的含義[J].現代裝飾\\(理論\\),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