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光潛在1931年出版《文藝心理學》以來,文藝心理研究已經歷了大半個世紀,收獲頗豐,碩果累累,而文藝心理學的學科形態和研究途徑迄今頗有爭議。
劉峰杰提出了“從文藝學、心理學的雙重視野出發,研究文藝活動狀態中的心理問題,但將文藝心理視為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加以研究,這項工作主要由文藝學家來承擔,但心理學家也可介入此類研究,要求是必須實現視界融合”〔1〕??傆[近年來文藝心理學的學術成果與突破,不同心理流派的涌入讓人深感絢麗多彩,無論是古典精神分析批評的延續,還是對存在-人本主義心理流派的關注越來越多。
一、國內精神分析批評的現狀
精神分析作為影響深遠的心理流派,特別是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系列理論一經提出,無論是對于心理學、人類學、文學、美學、社會學還是哲學等多個學術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震撼,近似于在精神領域的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般讓人震驚和興奮,時隔百年仍余音裊繞?;仡檱鴥冉倌晡乃囆睦韺W的研究成果,相較于心理學其他流派而言,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文藝心理研究著作和學術探討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首先,當我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熟練應用于文藝心理研究中,弗式精神分析批評的局限與不足也日益明顯,其主要批判點與心理學后繼者們所長期詬病的主要論點極其相似。一是“潛意識”理論缺陷。魯樞元就生動形象的評介到:“弗洛伊德只承認潛意識存在的絕對意義,而否定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對人的行為的主導作用。二是針對其”泛性論“的猛烈抨擊。當弗洛伊德把心理活動的潛在動機都歸因于”性驅力“,無論是狹義的性欲性需求,還是廣義的”人類一切跟親密的、友好的、歡愉的、美妙的體驗都和性有關“〔2〕論點,都是把人類活動、文藝創作進行的簡單機械而極端化的解釋。
其次,弗洛伊德所倡導的驅力模式,經過榮格、阿德勒等人的過渡之后,進一步演化為自我模式、客體關系模式和自體模式,分別對應著古典精神分析學、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派和自體心理學等。
〔3〕而國內文藝心理學的學者們在此理論視角卻相當欠缺,讓精神分析批評仍然較多圍繞弗洛伊德的老三樣——“潛意識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和“性心理發展理論”,而從現代精神分析如客體關系理論、自體心理學等視角下進行文藝評論的學術論著屈指可數。
究其緣由,一是曾經沖擊我們視野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存在其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以致于出現覺察反思后的消退與沉寂;二是精神分析后繼者的理論發展經歷了由分裂到整合的過程,期間眾說紛紜的論調,讓學者們在認識和理解其不斷演變的理論中深感茫然混亂,難以梳理,無法深入;三是國內心理學界曾經忽視了對國外精神分析分支學派的理論構建進行較系統的介紹和最新發展動態的引入,致使精神分析批評的理論根基出現斷層(拉康的后現代精神分析理論是基于其對哲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多個領域的涉獵而較早由其他學科引入國內視野)。
近十年來,以南京師范大學基礎心理學研究方向為首的心理學者們不斷通過學術論著、專著譯著、教材編寫等方式系統評介了精神分析分支學派的理論構建、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作品研究,如在《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和《中國精神分析研究叢書系列》等著作中都較系統的梳理了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派、自體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等諸多理論觀點和研究進展。
二、現代精神分析與文藝心理學的鏈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源自于對病患的治療體驗與梳理總結,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視角必然更偏向于病理性的分析和判斷,而忽視了正常人的心理特征和社會現實,因此,弗洛伊德的后繼者們更多的著眼于對正常個體的觀察來拓展精神分析理論。
(一)自我心理學學派
自我心理學是以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學派,他們在保留許多弗洛伊德基本概念的同時,反對弗洛伊德對本我的過分重視,努力讓自我離開本我成為一個獨立的心理實體得以研究,并重點強調自我的作用以及客觀環境如社會、文化、人際關系對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兩大創始人之一,她發展出具有獨立性的兒童精神分析理論,并應用于兒童心理治療,是兒童精神分析學的源頭。安娜對父親所提出的防御機制進行了歸納與擴充,特別是提出了兒童常用的五種防御機制,即對攻擊者的認同、否認、禁欲主義、利他主義和自我約束,并于1936年出版《自我與防御機制》明確了自我作為精神分析的重點研究對象。我們若從文藝心理學角度對心理防御機制理論多加思考和探索,會發現這個理論不僅僅是心理咨詢過程中分析來訪者各種阻抗的重要切入點,同時,心理防御機制如壓抑、合理化、反向形成、情感隔離、退化、固著等專業術語均可應用于對文學作品文本細節的分析與解讀,挖掘更豐富的作品內涵。
埃里克·h·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則是在承認本能沖突的同時,強調自我的作用,尤其是”自我同一性“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正是強調社會環境對自我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人格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而在根本上扭轉了弗洛伊德對本我以及性驅力的過分強調。若將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運用于對文藝創作者的人生體驗和文藝作品中人物成長的分析中,勢必可以解析出更多耐人尋味的心理內涵。
(二)客體關系學派
客體關系學派在精神分析領域影響最大,代表人物主要有克萊因、溫尼科特、費爾貝恩、克恩伯格等人,他們都側重于關注早期親子關系對塑造兒童內心世界和日后成人關系的影響。
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是客體關系理論的創始人,創建了系統的兒童分析技術”游戲治療“,提出了許多有關兒童心理發展及其結構和動力特征的重要理論??巳R因繼承并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觀,強調驅力的指向性和對象性,把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提前到前俄狄浦斯時期,從而非常重視母嬰關系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強調早期客體的內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在文學與文化批評領域,克萊因的客體關系理論因為重視自我與客體的關系,把與客體的關系置于人類動機的核心,使人不再是孤獨的個體而是始終處于關系之中,她的這一思想直接影響到精神分析的文學批評,即不再專注于”文本“作者的心態,而是對”讀者的反應“更感興趣,即關心作者與其創作之間的關系和讀者與文本之間的關系。
〔4〕這樣的理論基調正好給我們研究文藝接受心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溫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關注早期有利環境對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他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徹底完成了精神分析由驅力模式到關系模式的徹底轉變。溫尼科特更關注在真實環境中母親這個客體對嬰兒的影響。而他所提出的”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這對概念也特別耐人尋味:”當母親適應嬰兒的需要,嬰兒就發展出自發性的真實自體;當母親需要嬰兒順從自己,嬰兒就發展出順從性的虛假自體“。
〔5〕如果把這對概念放到文藝批評的視角中來審視文藝作品內涵以及文藝接受心理,也別具一番風味。此外,溫尼科特所提出的”過渡客體“和”過渡體驗“,這個概念也早已被早期教育學者和研究創造力、文化及審美體驗的學者所吸收。
〔6〕因為”過渡客體“正是介于幻想與現實之間的中介性質,預示著藝術工作它同時共享著現實與幻想;而藝術源自游戲,即藝術就像游戲一樣,必須同時處于世俗與空間的維度,正像”過渡客體“與”潛在空間“的概念所揭示的那樣。所以說,”藝術是想象,是象征,也是真實“,正是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美學思想的縮影?!?〕
(三)自體心理學學派。。
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 1913-1981)是自體心理學的創立者,他在客體關系理論的基礎上用自體模式取代了驅力模式,并通過客體關系建構自體,形成了精神分析內部發展中又一新的理論模式。
〔8〕弗洛伊德把自戀看作是病理性的,而科胡特強調自戀的健康功能,認為自戀的性質取決于自戀在心理發展中如何發揮作用。自戀的發展是通過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兩條途徑來延續原始自戀的”全能感“,而父母的溺愛或缺愛都是一種”創傷性挫折“,妨礙了個體內化自身對象功能,導致心理結構殘缺不全、軟弱無力。因此,科胡特認為,只有”適度挫折“才能促使個體內化原先由自身客體替他行使的心理功能,現實的看待自己,形成現實的自戀,轉而通過實際活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尊。
從文藝心理學來看,自體心理學對”自戀“一詞的深入研究,對于分析文藝創作者的人生經驗、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內心以及創作者與其文藝作品的鏈接,都是一種有待深入的研究切入點。比如,自體心理學認為,成癮是自體障礙的表現,自體結構存在缺陷是成癮的根本原因:由于自體存在缺陷,成癮者缺乏調節緊張、維持自尊和自我安慰能力,因此,成癮者把所嗜之物(如酒精、毒品等)當作替代性原始自身客體,以此滿足原始的自戀需要。
〔9〕那么,原始自戀的缺失與補償,似乎也是解析古龍對美酒和女人如此癡迷的又一全新角度。
如今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論建構已逐漸成為文藝研究者們的基本常識和涉獵視角,而弗式精神分析理論的不足早已受到多個領域的詬病與指正。因此,反思精神分析文藝批評的研究方向可有三個視角:其一,準確理解和把握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無論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分析還是榮格的原型意象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拓展古典精神分析文藝批評在其擅長領域的深度和廣度;其二,熟悉精神分析分支學派,關注國外精神分析運動的最新發展動態,接納吸收現代精神分析理論,尋找現代精神分析批評的獨特視角來觀察、探討和挖掘文藝現象背后的藝術家心理、作品心理、接受心理等等;其三,基于精神分析后繼者們如安娜弗洛伊德、克萊因、溫尼科特、克恩伯格等在兒童精神分析領域的眾多研究成果,國內文藝研究學者們可嘗試更多的關注和拓展在兒童文藝心理方向的現代精神分析批評也不失為可行之舉。
【參考文獻】
〔1〕 劉鋒杰.”文藝心理學“的命名之難——新時期以來”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學術考察之一[J].文藝理論研究,2012,(5).
〔2〕 魯樞元.文學與心理學[M].學林出版社,2011.64,53.
〔3〕 郭本禹.精神分析運動的發展邏輯[J].南京師大學報,2006,(9).
〔4〕 王國芳.客體關系理論的創建與發展:克萊因和拜昂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29.
〔5〕 王國芳.精神分析客體關系理論的進展路徑[J].南京師大學報,2012,(1).
〔6〕 斯蒂芬·A·米切爾.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M].商務印書館,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