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中關于“評價”是這樣定義的:評論貨物的價格,也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價值?!霸u價”一詞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能成為評價的對象。例如,在消費市場中,人們通常參照他人對消費品的評價結果來考慮其是否物有所值;數碼時代更是將“評價”發揮到淋漓盡致,網上購物的商品評價、手機軟件中的各種評價以及媒體對某種商品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出的評價結果,等等。這些顯然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該商品的屬性和特點。評價體系同樣也適用于文化范圍中,特別是體現文化現象的文學更是人們熱衷于評價的對象,世界各個角落都能找到各種文學獎項的影子,如諾貝爾文學獎、中國的茅盾文學獎、普利策獎以及卡夫卡獎,以及電影界的奧斯卡、音樂界的格萊美等。
一、“評價”的弊端
一般大眾對于這些各行各業的獎項抱著一種近乎崇拜的態度,權威由此滋生。自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以來,世界就被人為地分割為西方與東方、進步與落后的二元對立格局,所謂的東方世界不得不舍棄自己的原有文化狀態,對自己的文化進行扭曲、變形以跟上世界所謂文明進步的步伐。邏各斯中心主義導致了所謂的文化中心主義,單一化的文化評價標準自然成為一種權威,最后導致世界文化單一性。馬爾庫塞就將生活在這種標準下的人稱為“單向度的人”。
由于個人的意識和思維不可能逃開所處的時代和文化環境,所以任何評價都具有主觀性。在當今后現代語境中,過去的權威慢慢被消解,邊緣開始有了發聲的權利,那么這個時代的評價是否給另一種形式的權威提供了平臺???抡J為,這個時代的“思想、知識、哲學、文學的歷史似乎是在增加斷裂,并且尋找不連續性的所有現象,而純粹意義上的歷史,僅僅是歷史,卻似乎是在借助于自身無不穩定性的結構,消除事件的介入”。以文學為例,當今的文學批評更加注重文學文本自身的特點和結構,而不是用固有的標準來評價作品的價值。正如??滤f:“今后,文學分析不是將某一時代的精神或感覺作為單位,也不是‘團體’、‘流派’、‘世代’、或者‘運動’,甚至不是在將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創作’結合起來的交換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作為單位,而是將一部作品、一本書、一篇文章的結構作為單位?!辈浑y看出,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都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一定意義上的更多可能性也存在一定的危機,這是由評價本身的主觀性質決定的。
二、中西方的“評價”差異
“評價”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既然是一種主觀性的表現,“評價”也因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結果。當一個人產生“評價”時,其過程是由個人的生理性以及社會性決定的,大多數情況下社會性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霸u價”的復雜性主要是由社會的復雜性決定的。社會自產生以來就由多種成分構成,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等。這些因素并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交織成一個巨大的網絡,人們就生活在這一網絡之中。以中西方的差異為例,兩者的差異可以從社會的很多角度說明問題。
西方自古希臘起就形成了商業性的社會,不斷發展中的手工業和商業為其奠定了強大的基礎,從而促使了工商業奴隸主團體的形成。雄厚的經濟實力讓他們取得了偏向于工商業發展的民族政權,這種民主制度與商業經濟互相補充,互相促成彼此的發展,所以,個人的自由發展在這種經濟和政治背景下自然生成并逐漸被重視,個人利益成為人們社會行為的重要衡量標準。相反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古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的中國人民圍繞農耕生活,以家族為單位建立了古代的宗法制度,他們將“家族”的發展作為所有活動的衡量準則,個人的自由發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束縛,人們很少背井離鄉從事其他不利于農業發展的活動,勞動力的捆綁和個人自由發展的長期束縛,形成了人們安于本土、落葉歸根、忠于君主的性格和價值觀念。正是這種經濟發展的差異,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價值觀念。
經濟基礎的根本差異不僅對中西方人們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影響,而且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首先,西方的商業經濟讓人們重視個人發展和個人利益。他們勇于突破常規,勇于探險,在商業活動的航海貿易中接受各種自然的考驗,與自然的抗爭在一定意義上產生了“命運”的觀念。從西方《荷馬史詩》中不難看到人的命運并不由自己控制,再強大的個人意志的抗爭在神的面前都變得脆弱渺小。有這樣一句話:“那些相信命運的人會被命運牽著走,不相信命運的人會被拖著走?!北M管命運在人們的活動中是如此強大而不可與之抗爭,但仍然不能阻礙人們探索自然、發展個人和經濟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大部分的自然科學應運而生,如數學、生物、物理等。然而,在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社會中,人們安土重遷,在固定的土地上終其一生。在農業耕種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他們認為自然是一個自行發展的巨大規律,人們要做的就是根據一定的自然現象總結出有利于農業發展的規律,收成的好壞并不是自然的問題,而在于人們自身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總結。因此,古代中國形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和諧的配合,順應自然是經濟發展的核心。
其次,古希臘的神話中并沒有具體的神的形象,其神圣超出了人們的認識范圍,寬廣無邊;《圣經》中的上帝也并沒有具體的描述。這有利于西方人發散自己的思維,不斷發掘可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古代中國的宗教與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他們的神靈大都有著自己的分工,沒有一個可以統籌全面的至上神靈。因此,不同的需求就要找不同的神靈,如土地神、月老、雷公、電母等。
目前,在中國還能看到一些有著具體形象的神被人們供奉,這些具體的形象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這樣的觀念實際上在現代中國也還在延續,影響著現代的中國人的生活。
綜上所述,從中西方不同的社會發展歷程來看,人們的觀念緊緊受制于他們所處的環境之中,思想必然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人們在過去的時代曾經想要將這種差異同一化,從某種具有所謂優勢的社會中擇取標準,并將其定性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權威。權威帶來的不僅是社會單一性,更重要的是人們的觀念受到擠壓和變形,一味向權威靠攏的結果便是走向世界的單向度。那么,在消除權威的后現代語境,是否已經打破了權威走向自由了呢?可惜,事實并非如此?!霸u價”總是站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環境中對人和事物進行判斷。這種復雜的評價也不一定能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理想狀態,反而看到了“權威”相對主義的滋生。所謂權威相對主義便是有評價結果顯示的一種自我觀點的認同。社會多樣化需要的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吸收的世界機制,而不是一種社會觀念繁冗、混雜的狀態。
三、從“評價”到“態度”
“評價”到“態度”實質上是一種內在觀點向外在表達的轉向。人的主觀各不相同,評價也因個體的不同條件而產生。最終,這些內在的觀點都會通過一種外在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態度”?!皯B度”由“評價”決定,也同樣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甚至從某種層面來說,“態度”更具“復雜”性。
一方面,人類從誕生之初就能以一種外在形式來表達內在的情緒。社會分工越細,人們的關系就越緊密。生存是由各種因素相互鏈接的復雜體系,人與人之間的態度表現開始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制約,也就是所處時代、文化的整體標準,且這種標準具有不可逆轉性,一旦坍塌,剩下的就只有混亂和滅亡,所謂“心口不一”也自然成為“評價”體系的一個負面衍生品。
另一方面,“態度”的表達既是一種“評價”,也是一種“被評價”。當今各種評價體系產生的結果并不只是一種終端現象,正如現在的各種評價標準一樣,總是受到質疑和顛覆。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多樣性的要求。目前,整個社會存在的,如文學、藝術、商品等的評價結果將受到大眾和社會的再次評價。以文學為例,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發都為世界文學的研究領域帶來新的任務,也總是會在一定范圍內引起波瀾,其結果并不能代表每一個個體的觀念,相關的評論將出現在整個世界的文學圈子,或贊賞,或質疑。因此,“評價”是一個永不止息的現象,并且正處于“權威相對主義”的危機中,隨時會將人們帶入無止盡的觀念風暴中找不到方向。
參考文獻
[1]米歇爾·???. 知識考古學[M]. 謝強 , 馬月 , 譯 . 北京:三聯書店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