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鋒”溯源
“先鋒”一詞最早記載在中國古代史書《三國志·蜀·馬良傳》中,屬軍事術語,指軍隊作戰中的先遣部隊。國外則認為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法國。
“avant-garde”一詞,也是用來指軍隊的前鋒部隊。
到19世紀30年代,由于傅立葉、歐文、蕾德汶等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在對有著超前性的一種理想社會制度和條件的建構時,這個術語被借用,并一度成為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圈子里一個流行的政治學概念?!跋蠕h”一詞與烏托邦相關聯無疑暗示了它與現狀(或傳統)的不相容性和叛逆性。19世紀70年代,隨著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崛起以及接踵而來的現代主義思潮的風行,這個術語進入了文學藝術界,用來專門描繪新崛起的現代主義作家和藝術家,因此在多數寫作者和批評家那里,這一術語仍有著極大的包容性,直到有的學者將20世紀的達達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等思潮或流派統稱為‘歷史先鋒派’(historicavant-garde)并將其區別于少數幾位現代主義藝術家時止。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先鋒”可用陳思和在《“五四”文學在先鋒性與大眾文化之間》一文中所提出的:相對于常態文學的文學,是一種以激進的文學態度,使文學與社會發生裂變,發生解構的撞擊,即為“先鋒”的概括。
通過“先鋒”的溯源,可以知道“先鋒”一詞是一個暗含多種意義的詞匯,傳達了諸如“進步”“前驅”“前衛”“冒險”“自由”等意識或感覺的群體(派別),或充滿多種隱喻可能的概念(觀點),經歷了一個從軍事領域滲入社會、文學、文化領域的漫長的演化過程?!跋蠕h”作為一個流變的概念,它直接與所處的既定歷史時刻與文化境域有著緊密的聯系。
同時可以肯定的是正如洪治綱在《先鋒文學聚焦之十八———永遠的先鋒》一文中所指出的“只要文學活著,先鋒就不會消亡”,只不過以不同的形式和內涵出現而己??傊?,只要社會在進步,“先鋒”就將站立在社會前沿以催化劑的形式助推社會的前進和文學的進步。
二、解構先鋒文學概念
先鋒文學至今仍未有統一的界定,但先鋒文學對于當代文學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使得無數的專家學者不斷地對其進行研究。先鋒派的創作可以說是對經典的現實主義寫作套式的反叛,建構了寫作路數上技術主義的權威性,掀起了新時期個性創作的浪潮。洪治綱指出先鋒文學并非局限于某種文學流派的審美范式,而是泛指一種動態性的、永遠處于時代前沿的實驗性文學,是一種從不滿足于創作現狀的,對一切作品自律性概念進行不斷的解構和破壞的審美動向;程光煒總結“當代先鋒文學”作為擺脫非文學因素獲取“文學自主性”的嶄新形象而被20世紀80年代文學所認定,在文學“進化論”的敘述中,它以“形式革命”的姿態正式亮相登場,成為文學史讀本中的一個公認的“常識”。
中國的當代先鋒文學深受西方先鋒文學的影響。
18世紀以后,書籍成為信息技術普及和溝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與途徑?!巴鈬膶W研究資料叢刊”“外國文藝理論叢書”“西方哲學流派叢書”“美學譯文叢書”等系列性的文藝譯著紛至沓來,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現代精神分析學、叔本華與尼采的生命哲學等哲學思潮,克羅齊、桑塔耶納的美學思想,亦對中國文壇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
其中,豪爾赫·博爾赫斯對當代先鋒派的作家們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被稱為“作家們的作家”。在當代先鋒派的作品中無處不映射著他的影子,他們的創作觀念和技巧深受豪爾赫·博爾赫斯由對“時間”“循環”和“夢幻”的思索所共同建構的“迷宮式世界”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余華的《此文獻給少女楊柳》、孫甘露的《訪問夢境》、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格非的《迷舟》等作品中看到通過時間所建構的迷宮世界;此外還有弗蘭茨·卡夫卡,先鋒派代表殘雪和余華的創作被稱為是卡夫卡式作品;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時間循環貫穿于文學作品中的表述風格對先鋒派的創作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解構先鋒文學發展史
當代先鋒文學萌芽于20世紀80年代初,興盛于80年代中期,伴隨著歷史的必然性落幕于90年代。
短暫而輝煌的歷史,卻為當代文學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當代先鋒文學的產生
20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風頭正勁的時候,“求新、求異、改革傳統、走向世界”等主題成為時代主旨,當時的國人處于對個人崇拜的否定,對權威感的嘲諷的迷失狀態,開始對自我存在的潛在本質產生不斷向縱深處追問的時代大背景中。先鋒派文學借助結構的零散化、情節的淡化、現實的碎片化,通過獨特的敘事風格、隱喻式的思考與表達,對世界的整體性和存在的真實性予以解構,對傳統的寫作意義、深度、主題予以解構。
先鋒文學一出現就獲得了大眾的關注,得到了青年文學作家們的青睞。
(二)當代先鋒文學的興盛
伴隨著文化消費的需要,先鋒文學獲得了如火如荼的發展。
以扎西達娃和馬原的短篇小說《謎樣的黃昏》和《拉薩河女神》分別在1984年《西藏文學》發表為標志,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余華的《現實的一種》、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孫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壇子》、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相繼問世,先鋒文學迅速發展起來。
伴隨著文化消費的需要和先鋒派作家通過既有的藝術范式、語言秩序、權威話語和觀念意識形成對抗,吸引了大眾的眼球。
我們可以借用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后現代性·自序》對先鋒文學的評價和肯定的描述加以說明,他認為先鋒小說“改寫了小說的定義,并且改變了人們的感覺方式和閱讀方式”。
(三)當代先鋒文學的消亡事物的產生、發展、滅亡是亙古不變的事物發展。
規律,先鋒文學亦如此,不過它經歷的是短暫而輝煌的歷史。
1.當代先鋒文學消亡的歷史必然性。20世紀90年代初,因時代背景、文化變遷等原因,當代先鋒派作家們在逐漸背離或放棄了原有的反叛精神與對抗品質后,開始了一種極為復雜的內在轉變。洪治綱在《失位的悲哀,面對90年代先鋒文學》一文中描述到:“先鋒派沒有把握住歷史機遇,而是以一種被拋棄的心態,在飽受冷遇之后或多或少地介入社會熱點之中,使原本勢頭良好的先鋒文學在近年來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失位狀態”。加之事物發展的矛盾性,先鋒文學是非主流文學,但經過快速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主流文學。盛極而衰,因此它的消亡就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2.當代先鋒文學作家創作方式的轉向。90年代的先鋒文學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轉型,以故事情節的回歸、敘事方式的回歸、傳統價值的回歸為導向逐漸趨向了現實主義創作規范。如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等作品便顯示了他向傳統的全面回歸;隱匿,不再有新的作品問世,如孫甘露;轉向理論研究,如馬原和格非;最終只有殘雪一人堅持著她荒誕的寫作創作方式,但先鋒文學大勢已去。
四、解構當代先鋒文學顯著特征
先鋒文學之所以能盛極一時,必然有它的顯著特征。
先鋒文學的顯著特征有:以時間交錯的敘述方式、碎片解構世界存在的形式,對人的存在的潛在本質進行縱深的追問,重構了時間觀念和存在意識;通過迷宮式的敘述方式、敘事面向語言的轉向、小說中多重文本的設置、小說中事件本身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相互滲透、現實與幻覺的位移處理等創新的敘事法則和創作方式;以顛覆、反諷、異化的創作思維,不再拘泥于小說的道德規范和對終極價值的追求,而是在對現實生存環境和價值尺度的嘲諷中對自我的生存狀態產生強烈的懷疑,借此激發對人存在的潛在本質的深度懷疑,顛覆和消解了原有模式;通過個人化敘事的突出和虛化等方式強調個人敘事的獨立性,但在文本中終究未逃脫歷史性的滲透;在審美特征方面,先鋒派作家們求變、求新的觀念,對傳統的美學規范和審美意識做了終極挑戰和顛覆,來滿足自己創作的需要,但也是這種大膽的嘗試導致了文學審美的變革,使之在較短時間內保持了良好創作態勢和創造了無限的創作前景。
卡林內斯對審美規范和意識的變革在《現代性的五副面孔》一書中做了這樣的總結“對過去的拒斥和對新事物的崇拜決定了這些新流派的美學綱領”。
這里僅對先鋒文學的最顯著特征———時空觀念和存在意識的重構進行較為詳盡的解構。
(一)“過去”“現在”“將來”時間的交錯使用當代先鋒文學作品中,作者試圖在敘述時打破關于時間對存在造成的約束,通常他們采用“分裂、重復、錯位的方式將物理時間轉換為心理時間,以求多角度切入生命的存在”。如余華的作品《循環時間》強調了時間的循環、《難逃劫數》則是強調對講述事件的“過去”“現在”“將來”三個不同的時間段形成特定的、封閉的、自我循環的時間怪圈;而孫甘露的作品《請女人猜謎》則打破了時間的延續性;馬原則評判自己的作品《拉薩生活的三種時間》中故事的主角不是故事里的人物,而是時間。
(二)以碎片的描寫來解構世界的本質。在當代先鋒派的創作中,不同小說細節構成一個個零散的畫面彼此交錯重疊,通過碎片形式把世界解構為各種各樣的場景和畫面,而且這些碎片不是遵照任何的邏輯順序,而是隨著作者的敘事心理和創作需要來隨意安排。如在殘雪的作品《蒼老的浮云》中完全拒絕敘事的整體結構,通過零散的語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割裂,繁雜的內心獨白等碎片,呈現出人的生存和世界存在的荒誕。
(三)對存在潛質生死的探究。在當代先鋒派的創作中,不論是對時間的交錯使用,在敘述中打破事件發生的時間應有的秩序,或者以碎片的形式解構世界,最終是為了通過文本完成自己對存在價值的思索。
如在余華的作品《在劫難逃》中處處顯現出存在與命運的宿命感;殘雪的作品《蒼老的浮云》則展現出一個荒誕的生存景象;孫甘露的作品則更多體現的是對存在與死亡的懷疑和焦慮,如他的作品《呼吸》完全陷入了自己對存在真實性的質疑和對死亡的思考。
五、結語
在先鋒文學出現之前,我們的文學創作更多的是為了服務政治,先鋒文學以獨特的敘事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文學規范,圍繞對人的存在的潛在本質縱深追問的主題,脫離文本的語言表述,終結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文學為政治服務的文學歷程。先鋒文學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萌芽,其創作深受國外先鋒文學創作手法的影響,如本文中提到的卡夫卡、豪爾赫·博爾赫斯等西方先鋒文學大家的影響,這從側面體現了中國的文學創作融入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同時豐富了國內傳統的文學創作領域,給當代的文學創作留下了許多創新思路,如文學作品不是為了讀者服務,而是為了文學史而存在等諸多創新觀點,顛覆了傳統文學。
參考文獻:
[1]王寧.傳統與先鋒現代與后現代———20世紀的藝術精神[J].文藝爭鳴,1995(1).
[2]陳思和.“五四”文學:在先鋒性與大眾化之間[J].復旦大學學報,2005(6).
[3][4]洪治綱.先鋒文學聚焦之十八———永遠的先鋒[J].小說評論,2002(6).
[5]程光煒.重評“先鋒文學”[J].文藝研究,2005(10).
[6]陳曉明.暴力與游戲:無主體的話語[M]//尹國均.先鋒試驗———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73.
[7]洪治綱.失位的悲哀,面對90年代先鋒文學[J].山花,1995(12).
[8][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福面孔[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黃放.中國先鋒文學之先鋒性反思[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