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家韋勒克稱原型批評為“僅有的真正具有國際性的文學批評”,并曾與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精神分析批評呈“三足鼎立”之勢。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學流派, 原型批評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世界,并于 20 世紀 80 年代完全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原型批評把文學作為整體來考察,觀察文學自身規律,對人們認識文學的本質、起源、發展和演變有重要意義。但是原型批評將文學歸結為模式結構,就不免有形式主義的嫌疑, 就其忽視文學審美和歷史循環主義的缺陷,眾多學者也提出了批評。本文通過追尋荒誕現象的原型來分析原型批評的得與失,進行必要的反思,以促進原型批評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我們先確定一下本文中“荒誕現象”的范疇。
1965 年出版的《簡明牛津詞典》對“荒誕”做出了兩種解釋:(1)[音樂] 不和諧;(2) 缺乏理性或恰當性的和諧。第一種釋義代表著存在主義理論產生之前的傳統的荒誕現象,用來指述不正常的、偶然的事態與行為,屬于形式上的荒誕;第二種釋義是存在主義哲學理解上的現代荒誕現象,用來指述現代人普遍面臨的基本生存處境,屬于認識上的荒誕。 本文所指的荒誕現象包括以上兩種情況。
作為文學藝術的荒誕總是和丑、怪誕、滑稽、笑聯系在一起。同一部文學作品是丑、怪、滑稽還是荒誕以及是否逗笑與審美主體有關。原型批評的代表人物弗萊在《歷史的批評:模式理論》中從審美主體出發劃分出五種文學模式用于說明西方文學的歷史發展及循環過程。 其中第五類文學模式是:主人公在智力和能力上都低于我們,以致我們感到自身的優越,仿佛居高俯視一幅受束縛、受挫折或荒誕的場面。 關于他的故事就是反諷。
也就是說審美主體(作家或讀者)認為主人公的智能低于自己,做出偏離自己尺度的言行,顯示了審美主體的優越,于是不由自主地笑了,這便是丑陋、怪誕和滑稽,也可以說是傳統意義上的荒誕。 弗萊歸納的第四類審美類型是:主人公既不高于我們,也不高于我們的環境。 他好像就是我們中的一員,與我們一樣具有普通人的情感和受社會法則自然規律的支配, 為常人俗事操勞。關于他們的故事就是低級模仿。
也就是說審美主體了解主人公的處境,對于主人公的悲喜,審美主體感同身受,表現出或喜或悲的情懷,現代意義上的荒誕屬于這一模式。
關于荒誕現象的原型,學者們在中外文學研究中進行著積極的探索。李俊國在《睿智與灑脫:任性縱情的狂狷者形象》分析了各種“瘋子”形象,指出《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長明燈》中的瘋子、郭沫若《源流三部曲》中的愛牟等形象都屬于“任性縱情的狂狷者”,這些形象的原型便是歷史上的竹林七賢、陶淵明、李白、八大仙人等形象。姬宏在《狂女在現———從矛盾的“新女性”到張抗抗的“作女”》分析了矛盾和張抗抗筆下的狂女形象, 指出她們在精神本質上都是理想主義者。 同樣學者們也關注了外國文學作品中的荒誕形象。 范文彬在《也談<簡·愛>中瘋女人的藝術形象》中指出瘋女人伯莎形象的原型乃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敵,由此反映出作者的嫉妒甚至報復心理。朱文認為《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原型是美狄亞神話。 縱觀這些原型探索,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缺陷, 原型研究者把原型探索變成相似性探索,研究者沒有找到真正的源頭。此外,學者們的論點都發生于對傳統意義上的荒誕現象的原型探究,而對本文所探討的廣義上的荒誕現象的原型卻無人關注。
筆者認為荒誕現象的原型是原始人對宗教儀式上人們所表現的過度熱情進行的判斷。文學創作和體驗的過程充滿著審美主體的判斷,荒誕現象的呈現正是一種審美判斷的結果。當原始人對熱情的宗教行為做出否定的判斷時,眼前過度熱情的人或事就是前文所指的第一種荒誕現象,也即我們所說的傳統意義上的荒誕,這類作品以怪誕、滑稽和引人發笑為目的。但是當原始人置身于或對熱情的宗教行為做出贊成的判斷時,眼前過度熱情的人或事就是前文所指的第二種荒誕現象,包括表現嚴肅主題的荒誕劇、科幻文學、魔幻文學和黑色幽默等文學流派中所呈現的荒誕現象。由此可見,筆者對荒誕現象原型的探索可以完全解釋廣義上的荒誕現象。
按照弗萊《原型批評:神話理論》的闡述,文學源自神話。 神話乃是最基本的文學模式和結構。 文學存在于文學意象和人類行為之下, 并可溯源至史前史、神話或書面文學產生之前的傳說和故事中。因此原型批 評 又 稱 神 話 ———原 型 批 評 (Mythico-archetypalCriticism)。 如果一定要將荒誕現象的原型和神話聯系起來的話,最有力的佐證莫過于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形象及其“酒神祭”。 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os)是宙斯與普賽芬妮的兒子。出于嫉妒天后赫拉將剛出生的酒神狄奧尼索斯殺害,宙斯通過保留其心臟,并讓其靈魂再次投身普賽芬妮的體內得到重生。成年后的酒神仍受到赫拉的迫害,到處瘋癲,到處流浪。酒神狄奧尼索斯在流浪期間最先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并授法于人類,由此被封為酒神。 狄奧尼索斯可以說是荒誕現象中荒誕的人的原型。 接下來就是“酒神祭”。 出于對酒神的崇拜,古希臘人每年春季都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當舉行酒神祭祀時,參與者大部分都是婦女,她們身穿獸皮,頭戴羊角,裝扮成半人半羊的樣子形成盛大的隊伍合唱酒神頌歌,整個祭祀活動呈現的就是充滿沉醉和狂歡的過度熱情。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指出酒神精神預示著情緒的發泄,是拋棄傳統束縛回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是人類在消失的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愛好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這種祭祀活動便是荒誕行為和荒誕事件的原型了。 另外,不難看出將原型批評與神話聯系起來只能解釋西方荒誕現象或荒誕文學產生的根源,對于同樣在東方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東方荒誕現象和荒誕文學卻是缺乏解釋力的。所以如果要找到能夠解釋東西方文學的真正原型恐怕單單到圣經和希臘神話中溯源是不夠的。 正如梁工所批評的:“弗萊是 20 世紀擅長對零碎知識進行系統化處理的大批評家,在從雜亂無章的文學材料中引申出某種龐大模式方面一再表現出極具想象力的非凡才能。 然而他的想象力似乎過于旺盛,以致不時留下某種過度詮釋的嫌疑?!?/p>
此外,古希臘人創造對酒神的祭祀儀式并不是為了笑或歡樂,而是表達其嚴肅的宗教目的。所以尋根到底荒誕現象是否成其為怪誕或是否逗笑還是要看審美主體對過度熱情的判斷。 但是我們也應認識到,弗萊主張將作品放到它與作者的全部作品中去考慮,放到整個文學關系和文學傳統中去考慮,要求批評家從宏觀上研究文學,找到更大的范式,去發現和解釋文學藝術的總體形勢和普遍規律,這種把文學作為整體進行研究批評的思路沒有錯,因為只有這樣批評家才能更接近文學藝術的本質。如果文學作品是有原型的而原型又不僅僅是神話原型的話, 那么它們還有什么其他的面目?
這些原型是否可以形成一個譜系或者系統?原型批評如何擺脫簡單的文學作品相似性研究?原型批評要想揭示文學本質,解決以上問題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 張法.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梁工.試議弗萊原型批評的缺失之處[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4.
[3] 范玉剛.荒誕:丑學的展開與審美價值生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7\\(1\\):55-61.
[4] 韓 雷,林 海濱.中 西酒神比較研究[J].寧 夏社會科學,2010\\(3\\):121-124.
[5] 陸漢軍,張黎敏.原型批評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校報,2005,22\\(3\\):14-17.
[6] 蘇 耕欣.新中國六十年勃朗特姐妹小 說研究之考察與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3\\(2\\):119-130.
[7] 趙麗莉.弗萊及其《批評的解剖》研究[D].蘭州大學,2008.
[8] 張學成.論荒誕與荒誕性文學[D].廣西師范大學,2005.
[9] 朱 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 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