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所有河流中,黃河與文學有著最為密切的血緣關系.黃河不但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她還直接孕育了黃河文學這個文學門類.黃河文學是黃河與文學聯姻后產生的一個美麗的寧馨兒.本文提出"黃河文學"的命題,并對"黃河文學"研究的可行性與價值進行分析,試圖為當代文學中"河流與文學"關系問題方面的研究,探索一條新路.
一 "黃河文學"命題的提出
什么叫"黃河文學"?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關于這條世界著名的大河,中國歷代無數文人騷客吟詠它、贊美它,留下無數光輝壯麗的作品.五四新文學革命以后特別是新中國建立至當下,以黃河為敘事對象的作品繼續大量涌現,形成蔚為壯觀的黃河言說.上述以黃河為敘事背景或敘事對象、抒情對象,講述黃河及黃河兩岸所發生人和事,展示黃河民俗風情,頌揚以黃河為象征的民族精神,關注黃河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小說、詩歌、散文、話劇、報告文學等,可統稱為"黃河文學".構成黃河文學的要件有兩個:一是文學,二是黃河."文學"指黃河文學的性質,必須具有文學性;"黃河"指黃河文學的題材、內容和對象,必須以黃河為題材,以黃河為敘事對象、背景或抒情對象.這里的黃河指狹義的黃河本身,不包括廣義的黃河流域.
"黃河文學"作為一個名詞和概念并非筆者首創,楊匡漢在為《黃河吟》一書所作的序言中已有"黃河詩歌""黃河文學"的提法.[1]楊匡漢先生認為新型即現代的黃河詩歌在成就上高于傳統的古典詩歌.筆者認為傳統的黃河詩與現代的黃河詩之間最重要的差異在于:中國古代,黃河雖被尊為四瀆之首,但沒有被賦予民族、國家的象征含義,黃河只是以一條非同尋常的大河形象出現.到了近現代,隨著現代的民族國家概念產生,黃河才被賦予民族、國家的象征喻義,成為表達炎黃子孫民族情感和國家想象的一個符號載體.特別是抗日戰爭,隨著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唱遍全中國,黃河幾乎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炎黃子孫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激情通過"黃河"意象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宣泄口,黃河成為表達民族情感的符號載體,成為炎黃子孫的通用語言.當然,黃河被賦予民族、國家象征含義的符號化過程應該經歷了漫長過程,但這個過程是在現代完成,該是毫無疑義的.黃河文學成為一個門類則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后.新中國建國后,隨著新中國對黃河問題的重視,有關黃河的文學作品蔚為大觀,作為一個門類的黃河文學真正出現.
與以前相比,當代黃河文學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體裁多樣.以黃河為題材的作品,有小說、詩歌\\(包括歌詞\\)、散文、話劇、報告文學、相聲、歌劇、小演唱、山東快書、墜子等多種文學形式.二是數量大.以小說為例,1949 年到 1999年 50 年間,以黃河為題材的作品有近 60 部之多.三是內容豐富.當代的黃河文學向人們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黃河世界".從時間上說,黃河的歷史、現在與對它的未來想象在作家筆下都有所表現;從空間上說,萬里黃河從源頭到入??诘母鱾€段落的風貌及兩岸不同的民俗風情,在黃河文學中,都有非常生動的表現.而且,不同時代、不同作家所塑造的黃河形象也判然有別,同一個黃河意象在不同的文本中被賦予的象征內涵也千差萬別,它在不同的文本中所處的結構位置也完全不同,等等.現實的黃河經過作家的妙筆生花,被轉換為一個更為神奇、美麗的"文學黃河",它期待著人們對它的探訪和欣賞.
二 黃河文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黃河文學是"黃河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黃河學"是與黃河有關的一切學術的總稱,是水利、工程、地理、歷史、文學等多種學科交叉綜合的一門學科.著名水利專家王化云曾有建立"黃河學"的倡議,他認為對黃河的研究,不僅要從水利的、工程的,還應從歷史、地理、文學等學科的角度,用互為滲透、互相交叉研究邊緣學科的方法,考察黃河古今變遷,分析黃河未來發展.[2]侯全亮、魏世祥也呼吁建立一門"黃河學".[3]管華、張大麗專門有《"黃河學"論綱》一文,具體詳細地論述了黃河學的內容和性質以及建立"黃河學"的意義和可行性.[4]
從以上幾位專家學者有關"黃河學"的論述可以看出,黃河學是一門綜合交叉學科,舉凡與黃河有關的一切,不管是水利、工程,還是歷史、地理、文學,都可以納入黃河學的范疇.因此,以黃河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即黃河文學也應該屬于黃河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研究黃河學必然要涉及黃河文學.黃河文學研究的是黃河審美層面的內容,即炎黃子孫對黃河的情感表達.現實的黃河只不過是一條河而已,但觀念的"黃河"則是一個立體多層面的構成,只有從多角度進行研究,才能真正認識"黃河",理解"黃河",從而最終保衛黃河.而對黃河文學的研究,就是認識"黃河"、構建黃河學的一條必由之徑.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既是一條生命之河,又是一條情感之河、文學之河.研究黃河文學,對我們認識黃河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認識和弘揚民族文化、認識黃河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和黃河治理的緊迫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對認識黃河歷史以及中國近現代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文學是對社會歷史形象化的表現和反映,與歷史文獻相比,文學作品對歷史的記錄與再現,更具體生動,更易為人理解和接受.黃河文學以文學的形式,生動記錄了近現代歷史上發生的一切與黃河有關的重大事件,例如 1938 年黃河花園口決口,這是現代黃河史上影響最大的歷史事件.這件歷史事件在《黃水傳》、《黃河東流去》、《黃河謠》、《大水》等小說以及《黃河大決口》、《黃河殤》等報告文學中都有反映.有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大水》本身就是一部濃縮了的黃河近現代史,近一百五十年黃河上發生的大事在小說中都有所表現,可稱得上是一部《黃河大事記》.總之,整個黃河文學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條氣韻生動、惑人眼目的流動的黃河歷史和黃河畫卷,讀者除親歷黃河之外,另一條認識黃河的途徑就是這些紙面上流動著的黃河,就是這些黃河文學作品.因此,研究黃河文學,整理黃河文學,對于炎黃子孫加深對黃河的認識,增進對黃河歷史和中國歷史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學習和研究黃河文學,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意義和價值.黃河文學的主旋律是愛國主義,是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精神的謳歌,表達的是炎黃子孫對民族母親、祖國母親無比崇敬和愛戴的共同心聲,在偉大古老的黃河面前,不同身份、語言、階層、膚色的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身份認同和情感認同,學會了使用同一種語言,那就是兒子對母親的愛的語言,進行彼此的情感交流.因此,學習、研究、宣傳黃河文學,對增強華夏子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第三,學習和研究黃河文學,對認識和弘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黃河文學是黃河文化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黃河獨特的民俗文化、文化精神和美學形態在黃河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最為集中體現和形象化展示.黃河及黃河兩岸的民俗風情在小說中表現得最為充分,例如,《清凌凌的黃河水》、《血河》對甘肅黃河兩岸富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風情的表現,《愛神?死神?》對寧夏境內黃河兩岸回族民俗的表現,田東照的系列黃河小說對山西境內黃河兩岸民俗風情的再現,《大水》和《黃河咒》對黃河下游入???、三角洲兩岸獨特民俗生活的表現等等,都非常富于詩意,合起來是一幅幅美妙的民俗風情長卷,對我們認識黃河流域的民俗文化、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信仰,具有重要價值.黃河文學向世人展示了炎黃子孫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執著進取的民族精神,共同呈現出陽剛、雄渾、大氣的美學風貌,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值得研究和學習,以便發揚光大.
第四,學習和研究黃河文學,對于認識黃河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和黃河治理的緊迫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我們的母親卻面臨著斷流、污染等諸多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災難.黃河文學對黃河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同樣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一些報道黃河生態問題的長篇報告文學的出現,引起了人們對黃河問題的普遍關注.對黃河文學的研究和學習,將會極大加深我們對黃河生態現狀嚴重性的認識,使更多炎黃子孫行動起來,保衛我們共有的也是惟一的母親河.
綜上所述,黃河文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研究黃河文學是必要的.那么,黃河文學的研究是否可行呢?
三 黃河文學研究的可行性
黃河文學研究具有可行性.這首先是因為黃河文學研究有其特定的對象和內容,那就是"黃河文學"."一門學科的建立、存在和發展,以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為前提,以有其獨具的研究內容為依托."[4]黃河文學研究的特定對象就是"黃河文學".黃河文學作為一個文學門類,有其特定的指涉對象,那就是一切以黃河為敘事對象或抒情對象的文學,都可稱為"黃河文學".黃河文學是當代文學中存在的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學現象,這種獨特性體現在"黃河"的獨特性上面.黃河的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條大河,更重要的表現在中華民族對其所賦予的獨特內涵,它是一條被賦予的內涵和寄托的情感最豐富也最復雜的一條河流,"黃河"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表達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激情的獨特載體,成為炎黃子孫共享的一種獨特語言.對當代文學中的黃河言說方面的史料進行發現和整理,探討黃河作為一個意象被當代作家所賦予的不同象征內涵,研究黃河作為一個重要意象在文本結構的位置,總結敘述者或抒情主人公與黃河的不同關系模式,都是黃河文學研究有待展開的內容.
其次,黃河文學研究有其獨特的切入角度和研究方法.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被賦予了"母親"、"搖籃"、"民族"、"國家"等象征含義,黃河已經成為文學作品中一個重要的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類型,因此,本報告把"黃河"作為一個關鍵詞,從對這個關鍵詞的分析入手,從這個非常小的切口進入文學作品的分析.這種獨特的切入角度的好處是能夠以簡馭繁,從紛繁復雜、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中,一下子把握其關鍵部位和共同之處,切合研究對象自身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研究史料的收集和資料的獨立準備,做到論從史出,并適當吸收敘事學中的模式分析和主題學中的形象分析方法.
第三,有一定的資料基礎和研究基礎.關于黃河文學研究,已經有學者作了一些初步的資料準備工作.例如,李桂芳、魏禮江先生花了很大工夫,從上百部詩集、數百種原始報刊中收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黃河詩歌,編為《黃河吟》.李茂肅、薛祥生、張傳實從大量的古代散文中選出黃河散文 50 篇,并進行詳細的注釋,編為《黃河游記選》一書.降大任從先秦至晚清的大量詩詞曲中選出黃河詩詞 173 首,加以注釋,編為《黃河古詩詞》一書.以上三書都是《黃河叢書》的一種,它們的出版說明了學界對黃河詩歌及研究的重視.除以上三書,關于黃河詩歌的集子還有《黃河詩選》、《近代黃河詩詞選》、《黃河古詩選》、《當代黃河詩詞選》等.以上黃河史料的收集與編撰,在時間段上比較集中于古代和近代,在文體上集中于古典詩歌和散文,20 世紀黃河文學史料的收集工作剛剛起步.鑒于當代黃河文學史料工作的現狀,筆者對黃河文學的研究從原始史料的收集與整理開始,自編了《黃河大眾文藝》、《黃河小說》、《黃河詩歌》、《黃河散文》、《黃河報告文學》等史料集,并編制"黃河大眾文藝目錄"、"黃河小說目錄"、"黃河詩歌目錄"、"黃河散文目錄"、"黃河文學論文目錄"等八種,以附錄形式附于書后,供黃河文學研究及當代文學研究者參考.
參考文獻:
[1] 楊匡漢.一半是黃金一半是血淚[M]//.黃河吟.鄭州:海燕出版社,1989.
[2] 王化云《.黃河古詩選》序[M]//.侯全亮、孟憲明、朱叔君選注.黃河古詩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3] 侯全亮,魏世祥.天生一條黃河[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412-413.
[4] 管華,張大麗".黃河學"論綱[J].人民黃河,2005,\\(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