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桑石刻文的發現
甘桑石刻文是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馬頭鎮甘桑村內桑屯發現的一種古代石刻文字。這種石刻文字是新發現古文字,是自甲骨文發現以來十分重要的古文字發現?!案噬!盶\( 亦作“感?!盶\) 實為壯語地名,當地壯語意為“高處的巖洞”,因該地山上高處有巖洞而得名。甘桑石刻文最初由當地村民潘榮冠于 2006 年至 2011 年在耕地時陸續發現并開始收集。2011 年 12 月 19 日,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的部分專家學者到石刻文字發現的地點進行實地考察,共采集到刻有文字符號的石片數十件。2012 年 2 月至 6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所主持對石刻文發現地進行了第一次試掘。2013 年下半年至今,該所正在進行第二次發掘。
到目前為止,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考古所共征集和發掘石刻文石片共 50 余件。這些石片大小不一,最大的一片為105 厘米 × 50 厘米,最小的只有幾平方厘米。這些石片上的刻文多寡不一,其中刻字最多的一片約有 200 個字符。迄今為止,國內鮮有對此種石刻文研究的研究成果,班弨先生《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一書,無疑是目前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關于甘桑石刻文的著作,該著作不僅描摹了其中 1028 個可清晰辨認的字符\\( 另有數百個字符未能清晰辨認\\) ,也比對了我國南方民族地區的多種文字,得出一些對甘桑石刻文字的初步結論。也有學者認為這種文字是和甲骨文有密切關聯的文字,筆者曾兩次實地考察并摹寫甘桑石刻字符筆,故而打算對比這兩種文字,說明甘桑石刻文字與甲骨文字的差別所在,以期拋磚引玉,就教于方家。下文研究探討過程中使用的字符材料主要來自于班弨先生《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一書,也有一部分來自廣西考古所第二次發掘所獲。
上圖為甘桑石刻文圖片。甘桑石刻文全部實物目前藏平果縣博物館。
二、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的外在形式之比較
甘桑石刻文字是近年來發掘出土的古文字,相關專家學者雖然嘗試解讀之,但是因意見不一而無法取得共識。學界對甘桑石刻文字符表示的意義和讀音的探討還處在探索階段,故而在現有材料下想借助甲骨文體系來破譯甘桑石刻文顯得比較困難。筆者打算將兩種古文字的外在形式異同作一個全面比較,希望發現一些線索以有益于后續研究。
\\( 一\\) 物質載體
這里所說的物質載體指的是文字鐫刻所承載的物質。
例如,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是用蘆葦棒刻在泥土之上的,泥土則是承載文字的物質。甘桑石刻文\\( 注: 此處僅指甘桑村發現的石刻文字。近年在廣西隆安、扶綏等地零星發現的石刻、骨刻字符尚未研究歸類,沒有證據表明它們和甘桑石刻文為同一系統,故本文不作討論\\) 的書寫材質單一,均為頁巖石片。這些石片邊緣既有切割為直線的,也有未經加工而保持原有不規則邊緣的。石片大小不一,最大的約 1 米長,0. 5米寬,刻有約 200 個字符。最小的\\( 碎片\\) 長寬均只有幾厘米,字符只有 2 ~ 3 個。文字都刻在較為光滑的一面上。如圖:甲骨文的鐫刻承載材質則為龜甲或獸骨,這些甲骨多為完整的龜腹甲和牛的肩胛骨,腿骨等其他部位的骨骼也很常見。動物骨骼本身就比較平滑,適合書寫,大多是未經加工的,但根據占卜的程序,往往經過火燒加熱。如圖:【圖略】
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均是用銳器在平整面上雕刻而成的陰文,都可以歸類為刻畫文字。
\\( 二\\) 文字類型
甘桑石刻文應該屬于一種表意文字\\( 或稱意音文字\\) 。
就目前收集的石刻文字來看,甘桑石刻文字字符多達一千多個,很多字符結構非常復雜,有明顯的象形、指事特征,如,\\( 004 -05 -13\\) 、 \\( 004 - 07 - 09\\) \\( 摹寫文字來自班弨《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三級數字代碼分別代表摹片編號、由左到右的行數、由上至下文字位次\\) 。這些文字結構特征是結構相對簡單且字符較少的表音文字所不具備的。若要用上千個字符表達一種語言的發音,可能性并不大。應該說,甘桑石刻文字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作為現今還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的直系祖先,甲骨文是一種典型的表意文字,在這一點上與甘桑石刻文性質相同。
\\( 三\\) 所記錄的語言
班弨依據石刻文字的發現地域\\( 廣西平果,壯族聚居區,此地區古為“百越”之地\\) 以及與貴州水書的關聯性,認為甘桑石刻文是一種古壯侗文的結論,它記錄的是古壯侗語。
筆者認為,由于至今未能準確釋讀甘桑石刻文字,仍不能確定其單字表示的是音素、單個音節還是多個音節,因此,判定石刻文所記錄的是何種語言尚需更多的探索。
甲骨文記錄的是上古漢語,和其他后續發展的漢字一樣,一個獨立字符表示一個音節且有獨立的意義。由于上古漢語一個音節即是一個詞,因此甲骨文也可視為是一種“詞———音節”文字。值得思考的是,甘桑石刻文是否像甲骨文一樣也是“詞———音節”文字呢? 它們所記錄的是同一種語言嗎? 這兩個問題僅依據現在的文獻資料目前還無法得出確論。因此,筆者對于部分學者主觀認為甘桑石刻文字屬于甲骨文字系統持反對意見。
\\( 四\\) 行文章法
甘桑石刻文字每一塊石片基本上可視為一篇。依據有二: 其一,單個石片內的文字看上去是連續寫成的,看不出明顯的分段、分篇痕跡,這種章法估計是一事一議。其二,部分石片有較大的空余之處,這可視為一篇結束之后自然止筆。
上邊所說的這兩個鮮明的特征可以從下圖直觀地反映出來,如圖:【圖略】
班弨依據每個字的筆畫刻寫痕跡和石片的空余位置,初步判斷這種文字的書寫方向是自上而下成列,每一列從左到右刻寫。
這種推測注重了甘桑石刻文字的直觀呈現,并結合了人類文字的書寫習慣與人力力學原理,無疑是合情理的。仔細觀察甘桑石刻文字,可以看出石刻文的每個字獨立性都很強,刻寫工整,字符大小差別不大,字符間距明顯且平均,行列也極具條理,并不雜亂,十分清晰。但是每片石片上面,沒有明顯的標點符號標志,在尚未破譯單個字符意義的情況下并不能區分詞和句子。從形體上來看,甘桑石刻文字與方塊漢字有較為突出的相似之處。
甲骨文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特征。甲骨文的行文方式不固定,沒有規則的行文書寫順序,字符大小也不規則。
以龜腹甲卜辭為例,由于占卜流程的需要,行文常常以中軸線劃分,一般以從上到下為一列向內書寫,但也有由下至上書寫的。經火燒后的卜辭往往也要順著燒裂的紋理書寫。
甲骨文的字符大小、長短也不固定,通常筆畫復雜的字要比簡單的字大許多。行距也不如甘桑石刻文那樣平均。如圖:【圖略】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筆者認為,甘桑石刻文的成熟和完善程度不會低于甲骨文,只是更多的文字有待發現。
\\( 五\\) 字符外觀和筆畫特點
字符外觀與筆畫特點是甘桑石刻文字與甲骨文比較的十分重要的考察點。甘桑石刻文的筆畫以直筆為主,曲線較少,通常以折線、交叉線組合構成字符。這或許與石刻文使用材質相關,因為頁巖質地較硬,不容易刻畫曲線。筆畫首尾的修飾\\( 如勾、頓等\\) 也極少,幾乎都是一筆到底,以尖收尾。觀察甘桑石刻文許多字符,可以明顯看出其獨立部件特點十分突出,這些部件相互搭配構成上下、左右、半包圍、全包圍等結構。有些部件在不同的字符中多次出現,很可能作為表意偏旁使用,但仍不清楚這些偏旁的具體作用。如圖:【圖略】
由上面的圖樣可以看出,甘桑石刻文字的筆畫非常簡潔,雖然可以看出象形和指事的特征,但這種特征已經不是特別明顯,以至于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其所刻劃代表的事物。
這種極具抽象的特征表明甘桑石刻文是一種經過大幅度簡化的、發展水平較高的文字,它應該已經脫離了高度象形的文字發展的原始階段。
再來看甲骨文。甲骨文也是直筆多于曲線,但它的曲線折筆字所占的比例遠遠大于甘桑石刻文,甲骨文筆畫末端往往使用勾、頓等筆法來修飾。甲骨文還有明顯的部件搭配和組合結構,經研究表明,甲骨文時代已經開始大量出現形聲字,甲骨文的象形程度遠高于甘桑石刻文,其最有特征的形旁\\( 如人、木等\\) 可以輕易辨認。如圖:【圖略】
三、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的關系探討
甘桑石刻文出土后,有人不加辨別地將其歸為甲骨文系統,這是缺乏依據的。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之間存在同源關系,理由如下:
其一,兩種文字間的同形字符、相似字符數量極少,而且僅憑這些字符,完全不足以解讀甘桑石刻文中的任何短語\\( 兩個字符以上\\) 和句子。在甘桑石刻文的 1000 余個字符中,與甲骨文字符同形或相似的僅有 20 余個,所占比例不足3% 。若是和 5000 個左右的甲骨文字符相比,比例還不到0. 6% 。這是所有原因中最主要的一點。
其二,甲骨文中最常見的象形字符和部件,如“人、木、水、手”等在甘桑石刻文中均沒有發現。這些部件是甲骨文\\( 漢字\\) 造字的基本素材,若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 漢字\\) 同源,那么沒有理由完全不采用這些部件。經對比可以發現,除甲骨文之外,由甲骨文及其發展而來的其他漢字系統,如大篆、小篆、隸書、楷書,雖然因為字形逐漸簡化而多了一些與甘桑石刻文相似的字符,但靠這些字符也不能讀通甘桑石刻文的詞句。
其三,兩種文字間同形或相似字符絕大多數是筆畫較少、形狀簡單的字符,而復雜字符在這兩種文字系統中卻無法找到對應。這就表明那些同形的字符很可能只是偶然相似或者只是甘桑石刻文字對甲骨文字字形、筆畫的借鑒,并非直接借用甲骨文字。甘桑石刻文的出土地點位于廣西平果縣\\( 五嶺以南,兩廣丘陵西部\\) ,與使用甲骨文的商、周王朝控制區域的距離并不遠??紤]到甘桑石刻文的字符規模和發展程度,我們猜測,當時廣西一帶有可能存在一個較大的地方政權\\( 大型部落聯盟或王國\\) ,而且這個政權有可能與中原王朝及其諸侯國\\( 如蜀、楚、越等\\) 有各種來往。于是他們就可能模仿甲骨文的字形架構和筆畫,重新創造出新的文字體系,以滿足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動的需要。雖然這兩種文字的類型、線條、格式和某些字符都與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但具體表達內容和主要部件都不同,二者并不構成同源關系。
【參 考 文 獻 】
[1]班弨. 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M]. 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
[2]李宗焜. 甲骨文字編[M]. 中華書局,2012.
[3]周有光. 世界文字發展史[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