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環境倫理學視角下我國霧霾問題探析
【緒論】霧霾環境污染的倫理學分析緒論
【1.1 1.2】國內外的霧霾事件
【1.3 1.4】霧霾產生的深層原因分析
【2.1 2.2】環境倫理學的基本觀念
【2.3】霧霾的環境倫理追問
【第三章】霧霾的解決方案
【結論/參考文獻】基于環境倫理學的霧霾治理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霧霾的環境倫理反思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霧霾表面看是自然生態環境的殘破和惡化,生態平衡和凈化能力遭到人為的破壞,表面看來是經濟、利益、制度等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本真,迷失人的本質規定性,霧霾警示人們在面臨環境危機,環境危機在威脅人類的生存。
目前環境問題,尤其是霧霾是當今最為關切的一個環境問題,經濟、文化、哲學、科技、教育、管理等學科,都在圍繞著如何保護和治理環境展開廣泛的討論,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一股潮流。環境倫理學反思環境問題是最為恰當的,環境倫理學是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確定人類對自然存在物的恰當行為的需要而產生的。從環境倫理學反省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人類對自然界和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責任,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第一節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文明的哲學思考
環境倫理學是生態文明的主要思想來源。工業文明是不關注環境倫理的,只有人與人擁有道德身份,僅僅局限于人的角度看問題,認為只有人才有價值,而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而工業文明下的倫理探討只講人的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種工業文明相應的道德理論在被后人批判性地稱之為人類中心主義。人類的道德底線應當從人的出發點轉換到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中去,這是環境倫理學最基本的要求。自從工業時期開始,以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和資源短缺為主要表現的生態危機,人類遭到生存危機,生態危機成為全球性的一個共同問題。其實這是人類文化的問題,它與人的價值觀密切相關。于是生態文化是目前興起的一種新文化,如生態哲學、環境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政治學,等等。新文化對人類新社會的誕生起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就像工業文明時代一樣,它推動 18 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所以生態文化也會像工業文化時代那樣,最終成為人類的一個新文化--生態文明時代。環境倫理是生態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理論支點。當然,為新社會的產生服務,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環境倫理學目前是一個新的階段,還需要不斷的進步和完善。
一、生態文明是現代人類的新文明。
生態文明是我國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這個戰略得以提出的理論貢獻應該歸結于近現代環境倫理學的突破性發展。
環境倫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之間的倫理問題,其現實根據主要是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后引發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試圖超出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討論,為人類提供新的倫理學的視野,以解決工業文明給人類(特別是環境)帶來的困境。
在西方,環境倫理學又稱為生態倫理學。德國博物學家??藸栕钤缡褂眠@一概念,他把"研究有機體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命名為生態學。之后,人們又把生態學工業文明給人類造成的系列環境問題這個現實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態學的角度創立和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環境倫理探討。這些理論相對于人類中心主義的道德哲學來說,它包容了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發展權利,成為一種新的道德哲學。
在我國,一般把與生態相關的問題討論從學術界的角度稱之為環境倫理學。
在一系列生態問題的討論和理論有了一定發展的基礎上,2007 年我國十八大正式提出生態文明這一重要發戰略。報告說:"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堅固樹立。"中國領導人首次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國家建設的戰略任務,2007 年 12月 17 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說:"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它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來。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當前和今后我國的發展趨勢看,加強能源節約和生態保護,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戰略任務。我們一定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下最大決心、用最大氣力把這項戰略任務切實抓好、抓出成效來。
2012 年,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國家發展戰略,這是十七大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戰略的基礎上,總結人民群眾生態省、生態縣、生態市建設的創造和經驗,總結一些地區的"生態文明模式"的創造,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人類歷史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文明階段。大體可分為遠古的時期時代到農業文明,再到近現代的工業文明階段。這種劃分主要是以生產方式為依據,當然背后包含著人類智慧的進步。在現代,人類科技有了飛速的發展,人類的科技改造自然,改造人類自身這在技術層面都已不是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智慧亟需發揮它對科技的一個總體導向作用,以便扭轉盲目前行的工業文明給環境和人類的生存帶來的大危機。我國提出生態文明,就出于這種現實考慮,并作為國家的發展總戰略提出來。正是要從總體上扭轉工業文明給人類和生態帶來的系列的弊病。應該說,這個提法不但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同時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作用。
就人類長遠的發展視野來看,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一種生態倫理催生的時髦口號,它更是關涉到未來人類文明的一個總體價值的定位和發展走向,將有望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出現在未來的人類歷史之中。
二、環境倫理中的生態視野。
當今工業文明由于在科技技術上的極大發展,使得科技何去何從的問題也日漸突出。在對工業文明進行審視和反省的過程中,未來學意義上的討論是必要的。環境倫理學作為一種應用倫理學,它有一個使命:既要考慮到作為價值理論對于現代人類科技的一個總導向問題,又要深入到經濟,政治,社會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細節里頭去,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可操作性的一套策略。這種使命同時體現出環境倫理學自身作為理論和應用實踐的雙重性帶來的困境。所以,我們在對環境倫理與生態文明進行哲學思考,必須清楚它的這一使命和困境。
環境倫理是近現代學者試圖為倫理學尋求更加廣大的理論視野而提出來的,擴大視野,拓寬思考的對象,使之適應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的生存處境是它最重要的一個特征。這種倫理的視野和對象拓寬到什么程度與如何拓寬是其理論思考的焦點所在。關于這點,我們回顧環境倫理學的發展便可以看出來。首先,環境倫理學的在西方初期的理論線索之一是從博物學到生態學發展而來,再到生態倫理學這一概念的出現。同時,它還借用了進化論,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成果,提出"協同進化"和"公地悲劇"等著名的環境倫理學理論。學者進而思考環境問題本身,這才使得它從邊緣的跨學科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基督教思想主導的西方近現代文明歷來對環境問題不太關注,把人與自然界分為主客體對立看待,強調人對自然的主導和占有,把自然資源當做財產,提倡人類積極征服自然。在這種思想傾向的作用下的西方哲學的倫理探討向來不太關注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然而,由于科技文明給人類帶來負面影響,包括大范圍的世界戰爭與工業對環境的破壞,使得善于反思批判的西方精神慢慢關注人與自然的問題,并把有機體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納入到倫理思考之中,出現"敬畏生命"(施韋澤)"環境倫理學""深層倫理學""宇宙倫理學"等理論和提法。
但這種一味強調拓寬對象的倫理學,看起來很"偉大",其缺陷也很明顯,它不但不顧及理論的一個支點和合法性問題,而且無法提出一套可操作性的理論指導,因而往往忽視環境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的要求。
自然,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心靈里面向來具有重要的位置。中國人看待自然與西方人很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人的自然(nature)來自希臘文"physis",原意是生長和本性。后來在希臘哲學與基督教思想的作用下,近代日常使用的自然(nature)一詞指自然界,即人未涉及的原始環境。中國哲學的"自然"由道家提出,指天、地、人關系的內在和諧所達到的一種狀態。在中國古代思想中,人是"自然","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及其獨特性是要靠自然整體體現出來。在這樣一種思想傳統下,把環境作為倫理思考的對象也就是水到渠成的,而并非像西方倫理學那樣僅僅出于是對現代環境問題的理論回應。
也就是說,從中國思想傳統出發來考慮環境倫理是有很好的文化底蘊作支撐的。
我國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發展戰略以來,很快受到學者的關注和大眾的積極響應,除了政策,經濟方面的原因,背后還有一個文化心里的因素。在中國提生態文明,它有一個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一個內在的文化底蘊和傳統,而不僅僅只是從環境的現實問題著眼的。
第二節 環境倫理學的基本觀念
一、人與自然的問題。
關于人對自然的認識,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們通常認為,人與自然是共同存在的,沒有人就沒有自然,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人是人,自然是自然,兩者共同并存,這是一種抽象的存在論,現實不是這樣的?,F實世界,人與自然不是同時并存,不可能同時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人與自然作為一種動態的有機整體,是誰也離不開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人所說的"和而不同".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兩者是有差別的統一,差別是相互作用的前提,差別越大相互作用就越強大,這種相互作用必須是符合生態規律的,只用符合生態規律,才能共同進化。由此可見,霧霾是人類活動中產生出來的,霧霾是環境破壞的一種現象,人類的活動行為已經違反了生態規律,則這種與自然的相互作用是相反的,人類活動只是有利于自己,但沒有利于自然,因此人類活動產生的霧霾是不符合生態規律的,不是相互作用的,而是人類走向滅亡。
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不但承認人類的存在,更應該承認自然界的生存,尊重自然。美國環境倫理學家洛爾斯頓,他說:"地球不是人類的財產,而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存單元。地球不全屬于人類,反之人類屬于地球。"也就是說,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都是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積累的太陽能維持生存的。人類依賴自然界生存,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人類,地球還是存在,地球上還是有生命存在,但如果有人類,卻沒有植物,或者沒有昆蟲和微生物,人類就無法生存,因此人類應該尊重自然以內的其他生命。然而,無論是水污染,還是氣體污染,都是表現人類在一些活動行為中沒有尊重自然,尤其在企業里,企業不愿拿出資金投放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為企業謀取利益,忽視對自然的存在,最終形成現在環境大量破壞,霧霾、水污染、土壤等嚴重的環境問題。
因此,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強調"主體--客體--主體"的邏輯關系,要樹立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界各部分之間有著整體聯系的自然觀,要尊重環境,敬畏生命,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多樣性。人既不在自然界之外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體中,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源泉,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霧霾的出現,在反思過程中要認識到尊重自然、認識自然實際上是在尊重人類自己。人類在改造自然或某一活動行為時,應該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起科學的"主體--客體--主體"的邏輯關系,例如,企業在達到某一經濟利潤時,應堅持客觀規律,尊重自然,不能只考慮個人,不顧多數人的幸福,要保證自然生態平衡,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此外,工業在發展中,自然資源應有限度的開發利用,要認識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堅決反對肆意的開發,最終達到人類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建立人與自然友好環境。
二、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是環境倫理對處理人與生物關系提出的道德要求,最早是 20 世紀50 年代,環境論理學的創始人阿爾貝特。史懷澤就提出"為愛一切動物的倫理學制定細則,這是當代的艱巨任務"他指出"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由此可見敬畏生命是當今 21 世界環境倫理思想深入人心的。環境倫理學中的敬畏生命,要我們把這種敬畏擴展至植物、動物、微生物這個大類中,認為生命是共同體中的一員,就像道德不只是對人類自己實行,它應該要從整體的,整個生態系統中和諧的處理人類與其它生命體的關系,換一種說法就是,人類的道德到達了另一種新的境界。阿爾貝特。史懷澤是最早提出敬畏生命的倫理理論,是敬畏生命倫理學的創始人,但在他看來敬畏生命只是道德良好的人尊重具有傳承價值的每個生命的責任,而事實上每個生命都具有生存意志,值得道德者的尊重。德斯賈丁斯(J.R.Desjardins,1993)批判史懷澤哲學說,認為史懷澤的倫理只是我們應持有的態度,也可以說是一個道德者應有的品性或美德,但不是行動的法則??偠灾?,德斯賈丁斯認為史懷澤的倫理思想具有豐富內涵,并且是根據他多年在非洲野生地的經驗而創立的。但是他的倫理學說未滿足一般倫理學說的構成要件,沒有審慎地提出人類行為的法則,并且作學術性的辯護。因此,史懷澤尊重生命的倫理學說沒有為學術界普遍認同與接收。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挪威哲學家奈斯(Arne Naess)提出深層生態學運動中的兩個基本規范,即自我實現和生命中心平等獲得甚多學者的支持,自我實現中的"我"不是狹隘的、個體的小我,而是這種我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生命個體,深層生態學者保留了"自我了解"、"自我利益",和"自我實現",但是要求了解自我進而了解大我,使自我利益成為大我利益,讓自我實現成為大我實現。自我實現中的自我不只是包括自我,也包括所有人類、生態系、河流、空氣、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生命中心平等的意義就是"生物圈中所有試題具有同等的生存與繁榮的權利,并且實現自我個體的發展,在"大我實現"中實現自我。"也就說,在生態圈中,每個實體都具有平等的內在價值。生命中心平等與大我實現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傷害了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也就等于傷害了自己。在自然世界中,互相密切關連的實體之間是沒有界限的。這種認識促使我們尊重人類和非人類的權利。這種權利是整體性的,不需要再物種之間建立起階級,而將人類置于萬物之上?;诜N信念,要求人類在活動行為中,盡量做出少的影響。人類為了維持生命,有些物品是必需品,例如食物、水等,但是需求總是超越實際的需要。如目前我國正屬于發展中的發達國家,人們的吃、穿、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工業發展迅速,經濟利益給國家以及企業豐厚的利潤,但是由于這些似乎已經不再是必須品了,所以人們想往更高的要求追逐,不斷的開采大自然資源,不斷地向大自然中排放廢氣,人們的貪欲,促使當今一些地方資源短缺,大面積地下水污染,霧霾現象等環境危機。企業發展理念出現嚴重的問題,只顧經濟利益提升,這就是實現小我,而企業以外的實體甚至包括人,都不在企業實現我當中,企業的這種我,只是為企業本身謀取利益,忽視其他存在,藐視自然界。因此,深層生態學中的大我實現與生命平等是比較符合當今社會所出現的環境問題,它能夠引導人們在活動行為中,考慮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
三、協同進化。
人與自然協同進化是環境倫理學的一條重要的環境倫理原則,是環境倫理學理論立論的基礎依據之一,是環境倫理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人與自然協同進化其根基在于協同進化的地球生態屬性,它是整體支配并決定部分的生態原理在人與自然生態關系方面的應用,相信人能謹慎地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地促進自然過程的自然方向性與人類生活活動目的的統一性,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創造過程。"協同進化的環境倫理思想能指導我們正確的定位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生態系統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從系統的整體上來看,是一個協同進化的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態系統中的個體是相互依存的,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協同性和穩態性。這兩種屬性蘊含或暗示人類對自然的行為規范,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雙贏。
堅持協同進化的環境倫理的標準--"雙標尺度"即是否有利于人類是否有利于生態。有利于人類就是指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要能滿足人類合理發展的需要,實現人類的價值,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有利于生態指的是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要堅持生態共同體的完整、穩定、維護生態平衡,保持自然之美。
協同進化比較符合我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發展中要堅持協同進化的原則,堅持用雙標尺度的環境倫理標準來衡量。發展是一個國家第一首要任務,早期發展理念是邊發展,邊污染,對于協同進化原則完全忽視?,F在發現這種發展理念是完全錯誤的,尤其是在我國,近幾年出現各種環境問題,霧霾是最為明顯的,霧霾不只是透漏出環境污染現象,實際證明我國的發展出現問題,發展與生態平衡未達到雙標尺度,不但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也影響到生態失衡等問題。因此,在發展的同時,首要保證開發與生態系統協同發展。自工業化發展,城市化建設以來,現在我們幾乎很少再看到自然之美的景象,尤其是霧霾籠罩整個北京城,其實這都是人為造成的,人們過度開發,到處都是工業,由于自然本身有凈化能力,但工業與自然凈化能力失去平衡,工業所排放的廢氣超過自然凈化能力,則導致生態系統不平衡,最終自然之美大多都是被污染毀滅。因此,我們應達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保證生物的多樣性、平衡性,可持續發展才有希望,實現生態的完整性,生態的自然之美。四、"公地悲劇"的倫理隱喻1968年,美國學者G·哈丁曾經用"公地悲劇"來描述這樣一種情況。他把地球當做一個向大眾開放給所有人的牧場。這塊地是大家一起共享的,牛羊是個人的,并且不必支付任何費用。當免費資源成無償的時候,這時誰都想籌集更多的牲畜,以增加他們的利潤和收入的免費資源。每個公共資源,在"理性"原則指引下,被牧民最大限度地共同使用。但是,當他們做出自己的理性選擇,當牛群牧場牲畜承載能力越來越難以維護,卻沒想到,他會加快退化,由于過度消費,而發生"公地悲劇".
環境作為一種共用的,給所有人享用,任何人的享用都不能排除。既然他能排放廢氣污水,那么我也能排,它是公共的。這就發生外部不經濟的問題。因此,空氣質量惡化(霧霾天氣),河流污染等,作為公共物品,環境就這樣被摧毀。
空氣污染在排查過程中給相關部門帶來困難。河流污染不像空氣污染那樣,以現在的環保監測技術,基本可以監控水污染的具體位置,但空氣污染排查是非常復雜的,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設備、還要考慮天氣氣候狀況,想要具體的排查到是某一位置,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在夜間。因此有些企業想在治理費用上獲取一些利潤,白天開啟治理設施,環保部門也只有白天對企業檢查,晚上基本都是關掉,相關部門也不會晚上檢查,最終污染廢氣在夜間與空氣再加上夜間溫度比較低,從而形成霧霾。企業在排放過程中只有利益優先,以利益為中心,相關職能部門在排查過程中很難做出排他性,于是不只是一家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作出類似行為,最終利益為企業所有,危害大家承受。
環境作為一個特殊的公共物品,環境公共物品不但是維持正常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也是社會經濟正常運行、持續發展的基礎。環境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各種環境物品以及環境服務。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是人類共同的財產,因而環境是公共物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物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而環境狀況不斷惡化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給人類安全有效地使用環境造成了更為嚴峻的威脅。環境公共物品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