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先生生于 1928 年,山東泰安人。他于 1950 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哲學系,1951 年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專業,師從金岳霖、王憲鈞、汪奠基等諸位先生,專攻邏輯學,主修中國邏輯史,1954 年畢業。[1]
早在 1957 年,歐陽中石先生就在 《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學術論文 《“特稱判斷”的邏輯意義》,在中國邏輯學界嶄露頭角。歐陽中石先生在他長期的學術活動中,始終心系邏輯,為中國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一 在中國邏輯史研究方面的貢獻
歐陽中石先生從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專業畢業之后,受時代影響,并沒有能夠進入高?;蛘呖蒲性核鶎iT從事邏輯學研究工作,而是被分配到通州師范 ( 現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前身) 女師部從事數學、語文等教學工作。在備課、上課之外,他利用業余時間從事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工作,寫出了40 萬字的中國邏輯史稿。令人痛惜的是,這些手稿在 “文革” 中全部丟失了。1981 年,歐陽中石先生調入北京師范學院 ( 現首都師范大學) ,他在搞學科教育研究的同時繼續從事邏輯學的教學與研究。[2]歐陽中石先生在中國邏輯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歐陽中石先生對中國邏輯思想史研究的對象與范圍進行了探討。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我國的中國邏輯史研究逐漸興盛起來,當時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確定中國邏輯史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對于 “中國邏輯史”中的 “中國”歐陽中石先生認為: “我們必須以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來理解?!睂τ谥袊壿嬍返难芯糠秶麖娬{: “凡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發展、流傳、形成過影響的邏輯,都應包括在內。即使是 ‘舶來’的,也必然有個輸入、接收、流傳,甚或有融合以及發展的問題,凡此種種,也都應在我國邏輯思想史的研究范圍之中?!蓖瑫r “我們一定要把 ‘國產’的,突出地單獨提出,與 ‘舶來’的區分開來,把它放在中國邏輯思想史的主體位置?!边@充分體現了歐陽中石先生開闊的學術胸襟和科學辯證的研究態度。對于究竟什么是邏輯? 歐陽中石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凡是對于全人類都普遍有效的那些正確思維的各種規律和形式,都應該屬于 ‘邏輯’的范圍之中?!睂τ谥袊壿嬍返难芯繉ο?,歐陽中石先生認為: “特別是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要求套不住的那些邏輯的內容,卻是非常必要的,特殊有意義的。因為這些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不同于印度 ‘因明’的邏輯,才真正是中國邏輯史中最主要的對象?!睔W陽中石先生贊同汪奠基先生的觀點,認為研究中國邏輯史不能只局限于中國哲學史的小圈子,而應該 “把我國古籍全部翻檢一過”; 他認為對歷史上的多次論辯,應在邏輯方面做出總結。[3]
他的觀點體現了中國邏輯史研究中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觀點直到今天仍然發人深省。2. 在對尹文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對尹文的名辯思想給予了準確的定位。歐陽中石先生指出: “尹文的思想本于黃、老,而后又由道歸于名、法。他的名辯思想有些接近于儒家的正名。此外,他又把名、法并提,顯示了我國古代 ‘刑’、‘名’合一的趨勢?!盵4]
3. 對唐代、宋明時期的名辯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系統的總結。隋唐至宋明時期是中國文化獲得極大發展的時期,學術思想、科學文化以及科舉選拔都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這一時期的邏輯思想也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傳統名辯思想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第二,印度因明理論傳入中土并獲得長足發展 ( 漢傳因明) ; 第三,西藏地區對佛教量論的深入研究 ( 藏傳因明) .但是,歷史上對這一時期的邏輯思想,特別是傳統名辯思想的發展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總結,歐陽中石先生對這一時期傳統名辯思想的發展做了大量拓荒性的研究工作。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 1) 歐陽中石先生翻閱了這一時期的大量文獻、典籍,在 “過去被認為 ‘荒原’的地方”,找到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可貴史料,從中 “尋繹出名辯思想發展的脈絡”,真可謂 “探頤索隱,披沙揀金”.例如,《史通》是我國唐代史學家劉知幾一部闡述如何治史的史學理論專著,全書共 20 卷,包括內篇和外篇兩部分,各 10 卷,其中內篇 39 篇,外篇 13 篇,合計 52 篇,屬內篇的 《體統》、《紕繆》、《弛張》等 3 篇現已亡佚,今存 49 篇。歐陽中石先生從中萃取涉及劉知幾名辯學思想的相關文獻,發現了劉知幾 “夫名以定體,為實之賓,茍失其途,有乖至理”等關于名實關系的論述。
(2) 歐陽中石先生對這一時期的名辯思想進行了分析、梳理、歸納和總結,特別是對宋明時期的名辯學思想進行了分類整理。他將宋明時期的名辯思想分為四個主要流派: 象數派的名辯思想、理學派的名辯思想、心學派的名辯思想和宋明時期一些進步思想家的名辯思想。在此基礎上,他對這些思想家名辯思想之間的承續流變也做了比較細致的分析。例如,對于象數派的邵雍、周敦頤和張載,歐陽中石先生一方面指出了他們虛構宇宙圖像演繹體系的共通之處,同時也指出了他們之間的發展脈絡: 邵雍的“象數推衍”是 “主觀符號的推論形式”,是 “一種玄化的推論方法”; 周敦頤的 “‘象數’更為嚴密,推衍起來更為準確了”; “象數派的邏輯思想至張載,才開始引向比較科學的認識研究方向?!盵5]
(3) 中國名辯學思想和西方邏輯的一個顯著差別是,西方邏輯對于邏輯思想的研究其層次區分是非常清楚的。對于什么是純邏輯,什么是應用邏輯,什么是邏輯應用,他們有比較清晰的界限; 但是中國古代的名辯思想對于這些區分得不是很嚴格,對于名辯本身的論述往往和涉及名辯的政治、倫理應用雜揉在一起。歐陽中石先生對此采取了比較寬容的學術態度。其一他特別重視對于名辯理論具有自覺意識的理論論述,例如,柳宗元的 “類相同,不異類”的推理原則; 朱熹 “理一分殊”的推類根據: “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源,此所以可推而通也”; 陳亮 “族類者,異而同也; 辯物者,同而異也”的歸納方法; 羅欽順的 “推類其余”、“會萬歸一”的推理方法等等。其二歐陽中石先生也非常重視包含名辯思想因素的有關材料的挖掘,例如,韓愈在 《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以及《師說》等著述中的層層剝筍的概念分析方法,在 《諫佛骨表》中的求同、求異以及求同求異共有方法; 周敦頤 《太極圖說》的演繹體系; 李贄在 《焚書·贊劉諧》中的歸謬法證明等等[6].
4. 對孔子 “叩兩端” 的邏輯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釋。 《論語·子罕》 篇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 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睂τ谶@段文字,特別是其中的 “叩其兩端而竭焉”,有的人認為 “本質上是一種折衷調和精神中的矛盾消解主義”,也有人認為 “合乎辯證法”.歐陽中石先生不同意上述觀點,他在 “就文論文”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揭示出 “叩其兩端而竭焉”的意思為: 認真分析那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窮盡問題的各種可能,從而回答提出的問題。歐陽中石先生還從 《論語》中找出大量的例證來說明 “叩其兩端而竭焉”是孔子從正、反兩方面 “分析推衍的方法”.他還進一步指出: “如果把孔子叩兩端的方法和現在形式邏輯上所提供的負概念、相對概念等理論結合起來運用,一定會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起來?!盵7]其分析深入細致、令人信服。
二 在邏輯教育方面的貢獻
1. 在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創辦之初任邏輯教研室主任,后一直擔任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顧問。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 1982 年 4 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創辦最早的民辦高校之一。中國邏大堅持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性辦學原則,以在職成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邏輯、漢語言、創新思維等為基礎課程,以培養會思維、會學習、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建校 30 余年來,已先后有 50 多萬學員參加過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的學習,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員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干力量和國家建設的優秀人才。
2. 編寫各類邏輯學教材,惠及數十萬學子。歐陽中石先生主持編寫了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教材 《邏輯》,并撰寫了其中的第七章 “思維的基本規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章的第四節 “思維基本規律的一般性質”,在這一節中,歐陽中石先生對于為什么沒有將 “充足理由律”列為思維的基本規律給出了非常明確的回答: “充足理由律,是 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初德國科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茲提出來的,然而,萊布尼茲所談的充足理由原則,是企圖尋找事物存在和變化的原因。這和只是從形式上研究的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 (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不是同一范疇的兩套東西。萊布尼茲本人也并沒有規定充足理由原則一定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而是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克里斯琴·沃爾夫,他為了使邏輯學也帶有本體論概念的烙印,使它形成哲學的一部分,才這樣硬把充足理由律放進形式邏輯中去的。我們應當看到,這樣做的結果,易使形式邏輯與哲學混淆在一起,從而喪失了獨立成為科學的資格?!盵8]
該書由金岳霖先生題寫書名,1985 年第一版印刷就出版數十萬冊,極大地方便了廣大邏輯愛好者。歐陽中石先生還參與編寫了 《中國邏輯思想史教程》、《中國邏輯史·唐明卷》等,這些著述都成為了中國邏輯史研究者的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