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識到,作為人類常用的探究方式之一,問與答是由已知推向未知、獲取新知的有效途徑。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推理活動實際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問答探究活動。在自然語言中,用來表達問題的語言形式主要是疑問句,簡稱問句?!八^問句,是一種要求回答的語言形式;無疑而問的設問句、反問句雖具有問句的形式,但它們并不尋求答案的信息,不在討論之列,而類似”已知……,求(證)……“等形式的問題,雖不具有問句的一般形式,卻包括在我們所說的問句之中,因為它們尋求答案?!眰鹘y邏輯只關注具有明確真假值的陳述句,而對其它語句不予重視。盡管亞里斯多德早已從論辯的角度探討了問題的分類以及如何正確提問與回答等,但并未受到后人重視。隨著邏輯學研究的多樣化和實踐轉向,非經典邏輯與經典邏輯競相發展,祈使句、命令句、疑問句等納入了邏輯的范疇,相應地建立起了祈使句邏輯、命令句邏輯和疑問句邏輯(簡稱問句邏輯,又稱問題邏輯)等??傊?,“問句邏輯屬于自然語言邏輯,它主要研究在問句、預設和回答的范圍內產生的各種邏輯問題?!?/p>
問句邏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備受關注,提出了若干問句邏輯系統和語義模型,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邏輯與語言交叉的新興分支學科。與經典邏輯相比,問句邏輯具有可廢止性、多主體性、動態性、語境敏感等典型特征。盡管問句邏輯起步較晚,亟待進一步發展,但其應用前景廣闊。它不僅有利于促進邏輯學科自身的完善和發展,而且對于哲學、語言學、教育學、法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的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為它們提供了分析框架和邏輯模型。
二、問句邏輯的古典研究
古希臘論辯之風盛行,如何正確地提問與回答往往成為獲勝的關鍵。因此,論辯術的發展間接地促進了問句邏輯的研究。從已有文獻來看,對問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據欣迪卡考證,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是歷史上第一個引起哲學家關注的推理模型,而柏拉圖進一步將問答游戲系統地用于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但邏輯意義上的探究最早出現在亞里斯多德的《解釋篇》(20b)和《論題篇》(103b,104b,155b-158a)等著述中。
1.亞里斯多德并未給問題下定義,但對問題做了初步分類。
首先,根據提問的方式不同,可以將問題分為辯證的和非辯證的?!耙粋€辯證的問題就是一個探討的題目,它或者引人選擇和避免,或者引人得到真理和知識,或者它自身就能解決問題,或者有助于解決其他某個問題?!眮喞锼苟嗟滤^的辯證問題實際上是指論辯中的論題。因為“一個論題就是一個問題,然而,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是論題,因為對于有些問題,我們完全沒有什么見解?!鞭q證的問題通常以矛盾形式出現。例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或者“蘇格拉底是有智慧的,還是無智慧的?”,其形式為“(A∨?A)?”.除此之外,都是非辯證的問題。例如:“‘它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就不是辯證問題,因為很顯然,辯證問題必須讓人有機會在兩個矛盾命題中選擇他所愿意選擇的那個命題,必須使得問題更具體?!?/p>
其次,“我們所探討的問題的種類與我們所知道的事物的種類一樣多。它們有四類:事實、根據、存在、本質(是什么)?!崩?,當我們問“太陽是否被遮蔽?”時,我們就是在探究某個事實。當獲知相應的事實后,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究其原因或根據。例如“太陽為什么會被遮蔽?”.根據亞里斯多德的邏輯與哲學,揭示事物“是什么”的常用方法是下定義。而“為什么問題”又可分為四個子類: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關于存在的問題,例如“獨角獸存在嗎?”,如果它們存在,那么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它的本質,即“它是什么?”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為什么和是什么的問題是相同的,知道了它是什么就等于知道了它的為什么。
例如:“月蝕是什么?”與“為什么發生月蝕?”或“月蝕的原因是什么”一樣,其回答都是:“因地球遮蔽而使月球失去光亮”.因此,亞里斯多德已經注意到不同問題之間可能存在等價關系。
第三,任何命題和問題都由四個要素組成:特性、定義、種和偶性。命題與問題在表述方式上不同,但數量上相等?!耙驗橹灰儞Q表達的方式,就能從所有的命題中構造出問題來?!?/p>
例如,問題“人是動物,難道不是嗎?”它實際上表達了一個命題“人是動物”;但反過來,我們可以問“人是不是動物?”這樣又變成了問題。前者實際上是反問句,并非有疑而問。因此,通常把反問句視為命題的特殊表現形式,而不把它當成真正的問題。由于命題可分為倫理的、自然哲學的和邏輯的三種情形,同樣問題也可以相應地分為三種。
例如:倫理的問題“子女是否在任何時候都要聽從父母的意見?”;邏輯的問題“矛盾律與排中律是否等價?”;自然哲學的問題“宇宙是否永恒?”.
第四,與命題相對應,根據量詞不同,問題又可以分為單稱問題、特稱問題和全稱問題。例如:“蘇格拉底有智慧嗎?”、“有的快樂是善嗎?”、“一切快樂都是善嗎?”.
2.亞里斯多德較為詳細地考察了在論辯中如何正確地提問和回答。
每門科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問題。因此,在提問時應該向專家問其研究領域相關的問題。專家也只能根據其熟悉的科學知識來回答屬于他自己學科范圍內的問題。例如,幾何學家與幾何學家辯論,這是合適的。而幾何學家與不懂幾何學的人辯論就顯得不合適了,因為不懂幾何學的人覺察不出專家論證的漏洞。
亞里斯多德較為詳細地探討了在論辯中如何向對方提出問題和回答對方的問題,以達到取勝的目的。他指出:“意欲提問的人首先應當找到攻擊由以下手的地方,其次,提出問題并自身予以逐個地排列,剩下來的第三點就是對另外的人述說它們?!钡?,“不論是什么人,如果長時間地追問一個論證,就是一種壞的詢問方式。因為如果被問的人回答了問題,那么顯然,如若還再問許多問題,或者多次重復詢問相同的問題,就或者是廢話,或者是沒有推理能力。所以,一切推理都是以很少的前提為依據的;相反,如果沒有回答問題,為什么不責難他或者干脆停止呢?”而“關于回答,首先要規定的是,一個好的回答者的工作是什么,就像一個好的提問者所做的一樣。提問者的工作是這樣:支配論證過程,以使回答者由論題必然地說出最悖理的答案來?;卮鹫叩墓ぷ鲃t是指出:結論的不成立或悖理似乎不是由他自己負責,而是由于對方的論題;因為最初那個不應該設定的論題可能是某一類錯誤,而且在設定之后又沒有適當地保持它?!?/p>
亞里斯多德還仔細第辨析了各種詭辯術,即不恰當的提問。論辯的目的是為了解答疑問,獲取知識;而詭辯則不是。真正有意義的論辯不要變成無意義的詭辯,或意見爭論,甚至落入情緒上的爭吵。因此,當面臨含混的問題或歧義的問題以及復雜問題等情況時,回答者首先應該弄清楚問題的涵義,避免陷入謬誤?!坝捎谔釂栒咛釂柌缓侠?,被問到的人不得不通過糾正命題的不公正之處在其回答中增加一些東西,因為如果提問者作了充分的區別,那么回答者就必須說‘是’或‘不是’”.
總之,亞里斯多德較為豐富地探討了論辯語境中問題的種類以及如何正確地提問和回答,并進一步識別真正的問題和詭辯的問題。然而,“亞里斯多德雖然有某些問題邏輯的思想,但他本人從未有探討問題邏輯的自覺意識?!膯栴}邏輯思想是偶然閃現的,是其他研究的副產品。不少問題思想是作為論辯主題的枝節來處理的?!绷硗?,“由于他只注意直陳語句,因而錯誤地認為在其他的說話類型之間不可能有邏輯的關系?!币虼?,亞里斯多德的問題邏輯思想對后世并無太大影響,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三、問句邏輯的現代研究
盡管亞里斯多德早已論及問句的邏輯特性,但受其邏輯和哲學視域的限制,并未建立起獨立的問句邏輯思想體系。由于亞里斯多德的影響,直至20世紀初問句邏輯研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突破。
隨著經典邏輯的誕生以及大批非經典邏輯不斷涌現,特別是邏輯學研究的“認知轉向”和“實踐轉向”,問句邏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逐漸確立了現代邏輯家族成員的資格。
1929年,柯亨(F.S.Cohen)在《什么是問題》一文中,認為所有問句都是含有自由變元的命題函項。該文通常被認為是最早以現代邏輯手段處理問句的論著。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始,問句邏輯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峰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專門從事問句邏輯研究的學者,產生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普萊爾(M.Prior & A.Prior)、斯塔爾(G. Stahl)、漢布林(C.Hamblin)、庫賓斯基(T.Kubiński)、哈拉(D.Harrah)、貝爾納普(N.Belnap)、阿奎斯特(L.?qvist)、卡茨(J.Katz)、欣迪卡(J.Hintikka)、魏斯涅夫斯基(A.Wisniewski)等。
根據哈拉的歸納,學者們發展問句邏輯的動機大致可以分為六種類型:(1)經驗的。這通常是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動機。旨在刻畫自然語言中的問句,描述它們是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2)柏拉圖式的。這是某些哲學家和邏輯學家的動機。他們把“問題”當作類似于數學對象的實體,從而描述其語形和語義。(3)規范的。這也是某些哲學家和邏輯學家的動機,他們想描述作為理性的人應該如何正確地提問和回答。(4)工程的。此種動機旨在構造一個問句系統以用于實現某些實踐目標(例如信息檢索的計算機輔助系統)并且滿足一定的標準(例如能行性、可實現性等)。(5)元邏輯的。即從某個給定的邏輯系統發展出一個問答系統。(6)技術的或審美的。這是理論家在構建問句邏輯系統時的額外動機,即盡可能地使所構建的系統更加簡潔優雅。當然,以上各種動機只是一個粗線條的分類,不排除還有其它未列入的動機,也不排除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同時懷有幾種研究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