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形成發展探析
【第一章】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演變研究緒論
【第二章】過程的內涵及生態倫理流派
【第三章】生態倫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淵源
【第四章】近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
【第五章】現代西方生態倫理主要思想
【結語/參考文獻】西方生態哲學體系形成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4 章 近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
在考察了古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發展之后,知道了古代時期它主要體現為人類中心主義。本章主要對近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進行研究和分析,從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工業革命時期來解讀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轉變。近代時期改變了人類中心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由于工業革命時期人類中心主義發展的太極端,從而激發了非人類中心主義聲音的出現,也出現了從田園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的思想變化。
4.1 文藝復興啟動人類中心走向彰顯
西方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文藝復興運動,不僅產生了新的思想和觀念,更是一個“人”的發現和飛躍的時期,同時也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們熱衷于古典文化的學習,他們抬高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作用。若是說古希臘文化、中世紀神學為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形成及成長奠定宇宙論根基的話,那么文藝復興運動“對人的發現”則使“人”的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對促進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藝復興時期,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以征服自然為根本特征的近代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開始形成。文藝復興的機械論自然觀逐漸成為西方正統的自然觀,是由于它更貼合文藝復興的時代特征,因而聲勢浩大也就被人們一度追捧。文藝復興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對人主體性的高度贊揚、人性的大肆肯定,表現為人對自然規律的漠視。一旦人有萬物之主的錯覺后,那么任何事物都被認為是可以塑造的,甚至是自然秩序。文藝復興運動,釋放了人們被基督教壓抑許久的人性,否定了“神”對人類的統治和主宰,在處理上帝與人的關系問題時,思維的重心由上帝轉向人,引導人類心靈追求自由,推動了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
文藝復興推動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自然界原先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在自然科學的幫助下逐漸露出真面目,人類的主體地位也得到進一步認證。天主教會的欺壓與專制統治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解放的兩座大山,壓得人們喘不過氣,所以人們首先選擇解放思想上的禁錮,啟蒙運動由此拉開序幕。展開了反對專制統治和天主教會思想束縛的斗爭,由此啟蒙運動被掀起。啟蒙運動把經驗與理性思考相結合從而使知識系統能獨立于宗教的影響;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并高舉人的理性與自我價值的旗幟。自此人的理性主義權威開始取代上帝理性成為了自然法的基石,經過神學改造的自然法再一次受到理性主義的洗禮。
控制自然的觀念與資本主義精神一起構成工業文明時代的意識形態,為工業文明時期人類中心主義的猖狂奠定近代基礎。這種控制自然的觀念是以機械論與理性主義結合的。機械論自然觀在文藝復興時期發展的尤為極端,更是把近代人類中心主義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自然被它定義為是一個無知無覺的冷酷世界,而數學規律是自然運行的基準,上帝和人把自然踢出自己的領域范圍內。隨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興起,以及人的主體性的張揚,把人權從神權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從而恢復了人的地位和尊嚴,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人們開始追求現世的幸福。同時人類借助自身的理性力量對自然實施暴力和控制,而不寄希望于超人的宗教力量。
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和技術成為人類征服自然界的利器,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信心。近代科學革命興起于歐洲,伴隨著資產階級革命而誕生,通過哥白尼的“日心說”以及哈維的血液循環,初步形成了與中世紀神學和經驗哲學完全不同的新興科學體系,標志著近代科學的誕生。由于科學革命,才顯示出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巨大進步。他們認為,物質運動變化不需要借助外力和外因。隨著實踐的發展,自然還是被人踩在了腳下,自然被看作是除人之外的客觀對象,科學革命時期人們把目光投向現實世界,關注眼前真實的自然。自然的發展交給了科學技術,也使得人們可以運用科學技術來破壞自然,以謀取人類的利益。近代人類中心主義占主流思想,人類把自然界當作客體不加珍惜的隨意對待。
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動物思想導致人類把動物當成工具來看待并對待,這也成為非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力證。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把人抬到中心位置,它以人為目的,以人的眼光來衡量人生活的自然界。在這場運動中,笛卡爾主義主張機械主義動物觀,是以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為基調而得出的。他認為動物沒有任何感覺,不能感知到任何痛苦,可以被任意地折磨,所以動物僅僅是一種自然的機器,他在貶低動物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人的地位和價值。他提出的“主、客二分法”是一種機械論自然觀。這種“主、客二分”的哲學在強調人的主體地位,發展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世界被它分割成兩部分:人與物也就是主體與客體,捍衛了人的主體性與主體地位。
4.2 西方工業革命張揚人類中心主義
工業革命是人類中心主義飛速發展的時期,人類依靠科技力量,不斷地改造、征服自然,同時也促進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崛起。由于科技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和自然的地位在認識模式上發生了急劇變化。勞動力被機器所替代,以勞動力為主的工場手工生產被大規模機器化生產所替代,機器的發明及運用也就成了這個時代的標志,所以被稱為“機器時代”.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后,實現了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這些飛速的變化更加使人類相信“人類主宰自然”觀念的正確性以及“人定勝天”思想 .西方資本主義在理性和科學的旗幟下,變被動為主動,從自然界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由于工業革命涌現的技術不斷為人類帶來利益,環境被當作資源而沒有節制的利用,導致污染和破壞逐步加劇,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之所以說工業革命為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是由于人類在實踐中利用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從而加劇了對自然的破壞。自然界被定義成人類謀取利益的對象,自然界受命于人類并處在完全服從人類的利益的客體地位;道德只能存在于人類之間,而自然毫無道德可言,對于自然環境的退化人類完全沒必要背負道德責任;人的價值尺度是指導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準則,是人類生存的目的和歸宿。近代人類中心主義強調工具價值是自然界的代名詞,自然界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福利①。因此人類才配擁有主體價值,可以無視自然規律,對自然界為所欲為。
牛頓(L.Newton,1643-1727)的經典力學把自然界看作是一架按照力學規律運動著的機器,引起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強烈不滿。人們用力學去衡量一切、解釋一切,將一切運動都歸結為機械運動,牛頓力學推崇力的作用,實際上是推崇人力的作用,牛頓力學的廣泛應用,也就自然形成了人是自然征服者的觀念。西方近代哲學為人類中心主義確立以人為中心的哲學理論基礎,簡單來看這好像是給予人類自由,確立人的尊嚴,但實際上,如果人類沒有拿捏好對待這種自由與尊嚴的尺度,那么無論是對于人類本身還是自然界來說都會產生毀滅性的后果。近代人類中心主義把“降服自然”作為它的理論核心就是為了讓人類從自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顯然近代人類中心主義是一種價值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是一個價值判斷,它清楚地預設了人對自然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在看待自然上是沖突的。
林奈(C.Linnaeus,1707-1778)也為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添加了必要的燃料。林奈是這個時期最杰出的分類學的代表,但是他自覺地將其分類系統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那里,并賦予一定的神學色彩,強調上帝的完美創造。他認為人類身上存在著無形的、內在的東西,那就是人類所獨有的知識和智慧,而這些是動物所不具備的,因此我們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完全可以上升到非物質的層面,也就是精神。林奈只允許在自然的經濟體系中有一種變化,即保持回到起點的循環模式,它在整個自然中重復著,是一個理性的帝國,目的是為了讓人類征服一切自然界內存在的東西,在稱頌創造者的成果時,還要能夠期望去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自然物。林奈學說以“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不斷地將“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而這就為人對自然的主體地位與主體責任提供了理論依據。由此可見,林奈成為首位在“生態學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學者。
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觀奠定了人類自我中心化的理論根基,把近代人類中心主義推到了頂峰,激起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吶喊。人類中心論的思想在實踐中發揮的淋漓盡致,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共同體關系。然而當人的主體性得到確立,為工業文明的成果歡呼雀躍之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向驕傲的人類發出了警告。人類要為自己對待自然的粗暴行為所買單,因此遭受了自然的報復,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否只有工具價值被人們重新關注與探討。在這一背景下,英國率先發生了反思工業文明,創建生態文明的歷史聲音,也就出現了批判人類中心主義的以懷特為開端的生態思想。
4.3 工業革命激發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成:從田園主義到生態整體
工業革命是資產階級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為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流派的產生營造了共生的背景。古老的農業社會開始邁向工業社會、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等等一系列成果都可以歸因于工業革命帶來的以技術為核心的大機器工業。其中 18 世紀到 19 世紀是近代生產力和財富急劇增加的時期,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他們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來獲得更多的利益。事實上工業發展的速度與機器使用的規模程度、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都是成正相比關系的,集中表現在:煤煙滾滾、煙霧彌漫、河流污染、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的惡化等方面。如果說工業革命是人類第一次建立起的大工業,那么同樣正是以此為開端,自然環境、自然規律大規模的被人類降服與漠視。
人類中心主義發展到工業革命時期,在面對自然界的報復時也意識到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對人類長遠發展的消極影響,因此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應運而生。人類開始反思自己對非人類存在物的態度,意識到人類與非人類都是宇宙的物質構成形態,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可否認,環境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工業文明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所以用過去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指導人類的實踐再也行不通了,在面對生態關系問題時它不僅顯得軟弱無力,甚至還會使環境問題更加嚴重,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正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①。
由于工業革命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機械論的自然觀的興起,都觸發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矛盾點。事實上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一直企圖從中獲得一種統一,并據此來解釋種種現象。在機械的世界中,秩序被重新定義為有可預見性,力量出自現實存在的直接的干預,秩序與力量一起形成控制。借助新的機器來達到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理性控制。機械論自然觀的出現就是人們尋求這種統一的結果。機械論自然觀不僅為人們控制自然的思想提供了可能性論證,更在人們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割裂人與自然間的聯系,造成自然生態系統失衡,環境問題日益凸現。正因為這樣,人們開始懷念田園生活,憧憬著詩田畫意般的美景,于是發現了吉爾伯特·懷特(1720-1793)的《塞爾波恩的自然史》,這是一本描寫田園生活的書,懷特也成為近代西方生態思想的奠基人,對后人影響頗深。
工業革命時期,人類中心主義極端的發展方式激發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成,引發人們對懷特的田園生態自然觀的向往。田園主義屬于生命、生物中心主義,也屬于自然共同體思想,支持了自然整體的生態觀念。這種田園主義觀點倡導人們過一種簡單和諧的生活,目的在于使他們恢復到一種與其他有機體和平共存的狀態。懷特的田園生態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的成分,就是他在其農村生活中所發現的自然間田園式的和諧。懷特的田園生態自然觀認為,大自然是一個處在變換中的統一的生態整體。懷特對他生活過的小村莊進行了精細地刻畫,其中包括村莊里的花鳥魚蟲,但是這種常規的觀察和娛樂的層次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大自然被他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生態位上都有對應的動植物,它們各司其職并愉快的生活,如果在任何一個生態位上出現缺口,那么自然狀態就會從和諧轉向混亂。因此懷特感嘆道:自然是這樣一位經濟師,它使大多數并不和諧一致的動物都可以相互利用。通過閱讀懷特的《塞爾波恩的自然史》,你可以領略到他對大自然深厚的贊揚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懷特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師,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了恢復到與其他有機體和平共存的狀態他還倡導人與自然間和諧統一的田園式生活??傊畱烟氐奶飯@生態自然觀是一種個人對那種田園夢想的領悟,這種夢想能激起人們對地球及其蓬勃活力的忠誠,對當代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
近代動物權利思想、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的發展以懷特的田園生態思想開啟了西方生態思想的大門。人類在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對動物權利思想的研究主要體現在 1789 年邊沁的《道德與立法之原理導論》一書中,他將動物納入人類的道德共同體,賦予動物法律權利。1892 年亨利·薩爾特在《動物權利:與社會進步的關系》一書中極力反對人和動物之間存在鴻溝的觀念。1975 年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一書的出版,提出了利益平等考量的基本道德原則是人與動物平等的理論依據的論斷。湯姆·雷根發表了《論證動物權利》、《為動物權利辯護》等著作,首次提出了動物具有“天賦價值”的獨特觀點。此外在上述動物權利思想研究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從深度和廣度上對動物權利思想進行了發展,如弗蘭西恩在《動物權利導論》一書從法學的維度來談動物權利,生物中心論和生態整體主義分別主張將道德權利擴到動物界和生態系統①。
生態思想的發展出現了以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為代表的浪漫主義生態思想流派,它屬于生態整體主義流派,為非人類中心主義提供理論支撐。梭羅把大自然和存在物理解為一個完整的社會,并認為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有機界里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和整體相聯的。他的思想中整個自然都是活的,凡是活的東西就有要得到情感的權利,使那種以人類為中心對待自然冷漠的態度轉為一種對整個現有秩序的熱愛。在梭羅的經典著作《瓦爾登湖》中包含了許多豐富的生態整體主義的意識,以整體利益視角去審視自然萬物。自然和科學對梭羅的生態思想影響深遠,然而他也對自然和科學充滿了矛盾。在經濟革命時期,他在充滿著工業氣息的地方尋求天然的遺跡,顯然是矛盾的。他對科學有著雙重性的認識:一方面他崇尚科學,在科學方法的指引下,他從事著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另一方面他拒絕科學的客觀性和片面性。通過對自然和科學的認識,梭羅的浪漫主義思想日漸成熟,也使生態思想實現了從田園主義到生態整體主義的演進歷程。
人類中心主義轟轟烈烈發展出了技術革命,建立了城市、技術體系等,激發出非人類中心主義也可說是田園主義的產生,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共生關系。正因為工業革命時期人類中心主義發展的太強勢,為所欲為地為了自身的利益破壞自然環境,遭受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強烈批判和不滿,非人類中心主義才要產生出來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不僅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是共生關系,非人類中心主義中的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也是共生關系,不僅動物是生命,植物也是生命,甚至整個生態都是有生命的,孕育動物、植物的大地也是有生命的,它們之間彼此緊密聯系在一起,既有轉變也有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