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形成發展探析
【第一章】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演變研究緒論
【第二章】過程的內涵及生態倫理流派
【第三章】生態倫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淵源
【第四章】近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
【第五章】現代西方生態倫理主要思想
【結語/參考文獻】西方生態哲學體系形成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5 章 現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的轉變過程在古代與近代已經作了相關闡述,發展到了現代由于環境危機,各種生態倫理流派紛紛出現并蓬勃發展,可以說它們是同時并存在現實的世界中。本章運用過程哲學的相關理論解析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分析現代非人類中心主義,并對他們的現實存在進行剖析。
5.1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過程解析
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與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兩者呈遞進的關系發展?,F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彌補了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不足,而后者比前者更加進步,它更維護了人類中心的地位,但是不管怎樣進步,它也是人類中心主義,都在邏輯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點。
由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支撐人是主體的觀點,是一切客觀事物的尺度,這一點被非人類中心主義所批判,并指出它存在的問題,由此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轉變為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由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極度的彰顯人類中心地位,只承認人是主體,遭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攻擊,并直接指出了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錯誤的核心。遭到批判后的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化身成了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它承認自然的精神價值,認可人對自然的責任,這樣既承認了自然的價值,也維持了人的中心地位。這是從主體方面看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與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兩者間的關系。
無論是傳統的、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在看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時都強調人類的“中心”地位,兩者在這點上都是一致的反對非人類中心主義關注動物、植物、生態整體的觀點。在他們的思想中,只有人才是自然界中擁有理性的存在物,因此倫理道德身份也僅存在人與人之間,人對動物是不需要負有倫理道德責任的。
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科技文化水平、世間萬事都是為人類的存在而存在,服務于人類是它們存在的目的。人類絕不是為了自然環境中的其他存在者,也不是為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才保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而是為了人類自身能更好的生存發展。
兩個不同程度的人類中心主義都承認理性,但是由于有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動物保護、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等的批判,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緩解了這一沖突。兩種人類中心主義強調只有人有理性,人的理性決定他的一切,決定一切內在價值,決定一切地位。他們強調人之所以被稱為人的根據是由于他們具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高于其他一切事物也是由于理性,正因為非人類不具備人類所獨有的理性,因此自然也就處在被人類支配的客體地位。正是源于人類無可超越的獨特的理性,使他們自己就能夠做出判斷,人只有通過理性才能對人類自我價值進行科學審視。
傳統的、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都承認人有享受能力,并認可人的價值。但是兩者對享受能力的觀點有所限制,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的享受能力推崇到了極端,沒有任何限制,只要滿足人的需要即可。因為由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環境危機嚴峻現實,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對人的主體的享受權利做出了限制。把生態關系擴展到整個宇宙的人類中心主義強調所有人的權利的平等,這里的“所有人”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的“所有人”是不一致的。兩種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只有人才有價值,人類主體外的自然界是無所謂價值可言的,從來不會考慮自然對人的價值問題。由于這種他們認為的特有的主觀享受能力和價值觀,使地球上的其他動物、植物等非人類存在物沒有權利享受,被認為是無價值的,非人類還要被一直作為人類享受、娛樂的對象生存。
人類中心主義中極端的思想直接否定了奴隸、婦女的人權,這種極端的思想激發出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生。這直接說明了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與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不同。正是由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直接否定奴隸、窮人、婦女的創造性,夸大了高貴的人、發達國家的人、白種人的創造性,所以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強調所有人都有創造性的觀點。但兩種人類中心主義都承認,人類可以用自己的創造力作為宇宙的創造力、地球的創造力。在創造的過程中,只有人類發揮了作用,他們忽視了與周圍世界的聯系,忽視了動物、植物等非人類的創造性,遭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
人類中心主義無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基本都承認共同體就是人類的共同體,非人類中心主義卻不贊同這一觀點。共同體對人類中心主義來說是相對單一的,他們認為只有人類是共同體中的成員。人類是共同體中的本原,地球及其整體功能僅作第二位考慮,人類自己就是整體,是其他非人類地球存在物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發展主要考慮的是人類這一主體的發展過程,花兒、鳥兒等非人類存在物不是地球共同體中的成員,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自己與非人類不是一個整體,認為人類自己是一個整體,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考慮非人類存在物的發展情況,而是僅僅考慮人類本身的情況。
5.2 現代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過程解析
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構成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倫理流派。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中首先萌發的是對動物權利的思考,產生了動物權利論,他們醒悟到除了人類之外,動物也是生命,也是有權利的;再而萌發的是生命平等,生物中心主義流派,有的人看見了動物,有的人進一步的看到了植物,植物也是生命,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平等;非人類的生態倫理流派再進一步發展到了生態整體主義流派,整個生態系統都是主體,大地孕育生命,我們不能只顧及地上的生命,大地也是生命,所以產生了大地倫理思想,大地倫理思想是承載一切生命的基礎,從動物到植物到生命再到承載一切生命的大地,哲學不應當只關心人,大地倫理告訴我們一切生命都是一個共同體,哲學應該關心沒有人的地方,所以哲學走向荒野。面對環境危機,產生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在淺生態學的基礎上提出深層生態學,用生態學、生態學科學直接解讀地球、地球共同體。
關于世界的主體問題,非人類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是矛盾的關系,同時三個非人類中心主義彼此也是遞進的關系。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承認除人類之外的動物、植物甚至整個生態系統都是世界的主體,否定了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的只有人類是主體的觀點。而在主體方面由動物、到植物、最后到所有生命都是主體,這是三個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的互補,也是他們之間的共生。非人類中心主義把整個生物圈乃至宇宙看成一個生態系統,認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類只是這一整體系統中的一部分,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人生存在天地間是亙古不變的真理①。生態系統中每一存在物都有其內在價值,它們都因構成整個生態系統并生成著系統整體的動態平衡而具有存在的理由。
非人類中心主義在強調人類與自然的依托關系時,人類中心主義卻賦予人類統治自然的剛硬態度。人與自然界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動物保護論、敬畏生命、大地倫理等流派都贊同,生態系統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一個個體不可能獨立的生存在地球上。蝴蝶效應就是告訴我們整個生態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的,同時,它也反駁了人類中心主義割裂人與自然間關系的觀點。只有認識到人與自然界之間、陸地和海洋中的植物與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的模式,方能改善人類中心主義所破壞的環境問題。這種緊密的相互依存關系在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中貫穿始終,并在大氣現象里、地質結構中、它們所具有的功能上得到擴展延伸②。
動物權利論、敬畏生命、大地倫理等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強調整個自然界都存在著智慧,而不像人類中心主義只承認人有理性,否認一切存在物是有感覺的。非人類中心主義在承認理性是人所獨有的同時,也認同整個自然界是有感覺的,而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就在于彰顯了人類的理性,認為理性就是一切。非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認為的以人的理性彰顯一切的觀點。人類與非人類中心主義都認同只有人有理性,但人類中心主義以此來強調這點,而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非人類雖然沒有理性,但是他們有感情、有感覺、有內在思維、有智慧,甚至這種智慧是人類所不具有的。
生態整體主義流派承認關系的世界一切都是主體,并且每一主體都有自己的客觀機遇。生態整體主義比動物權利論和生物中心主義更生態化,不僅看到了動物有自己的客觀機遇、植物有客觀機遇、乃至整個生態系統都是有自己的客觀機遇,還承認這個世界是整體的世界、關系的世界,這個世界雖然不像人有理性,但是它有感覺、有智慧,這個世界每一個體,無論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等等,它們都有自己的客觀機遇,現實世界中每一個體都有客觀機遇。過程哲學中的共生強調的就是關系,人是主體,動物也是主體,人與動物共生,兩者之間共生就發生了關系;人類有客觀機遇,動物、植物等非人類也是有客觀機遇的,這樣二者共生也產生了關系。也就是說,非人類的主體都有客觀機遇,都與其他主體發生共生關系。
動物保護論、敬畏生命倫理、深層生態學等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贊同自然界的動物、植物、所有生命都是有其內在價值的①,以及都有主觀享受的能力,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的只有人有主觀享受的能力和價值。非人類參與人類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并發揮自己的內在價值,使生態系統處于和諧發展中。由于當今的環境危機,使得非人類中心主義批判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們強調自然資源不是無限的,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要考慮自然對人的價值以及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根據懷特海的理解,享受也可以理解為感受。在生態系統中,非人類存在物可以感受到場合、客體、所感受到的各種感受以及他們自身的主觀的強度形式②。這些感受是被感受者特定的感受,就像人與人之間有思維,人可以理解人的感受,人說的話人類可以理解,而動物之間的感受也只有動物之間可以理解,動物的語言人類是沒辦法感受的,這就是說這些感受都是被感受者們特定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為宇宙中的各種形態是相互聯系的,所以要通過感受,借助主體來表達出來。
非人類中心主義直接否定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的只有人類本身有創造性,而是認為植物、動物等生態系統中的非人類存在物也都有創造性。不僅發達國家的人、白種人、貴族等有創造性,貧窮的人、奴隸等也都有創造性,動物、植物乃至山川河流同樣是富有創造性的。也就是說,生態系統中的一切事態都有它自己內在的創超性,他們之間的創造力相互聯系,一個事態作為結果被創造出來,但它也是創超出下一個結果的原因,通過這樣的因果聯系,使生態系統趨于平衡的發展①。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在發揮創造性的時候不能脫離地球的創造性,更不能毀壞地球的創造性,要尊重地球的創造性,這樣創造出的生態系統才是共生的、關系的、和諧的。
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生態整體主義不僅承認共同體是人的、也是動物的、植物的、所有生命的、甚至大地也是生態倫理中的共同體,乃至整個生態系統共同構成共同體。這抨擊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只有人類是倫理道德范圍的主體,非人類與人類是平等共存的,人類只是作為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來處理問題。地球要以整體的、有機的狀態來持續運轉,同樣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一切在地球上都是相同的,它作為一個統一體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劃分,它的可持續生存必須在整體之中,在眾多生物區域的相互關系之中②。
5.3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現實存在解析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現實存在直接關系到生態哲學本身的發展,對二者的關系做詳細的剖析是研究西方生態倫理流派過程的必要步驟。我們從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各自所支持的理論觀點看,把它們的關系理解成矛盾的、統一的和同時并存的。這會為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的探索提供強大動力,為生態哲學的建構與完善提供理論支撐。
世界的價值中心為什么是人?人類實現價值的工具為什么是非人類?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矛盾關系在這些層面上逐漸的展開。在人類中心主義看來,人與動物的差異性在于人具備理性、意識。正因為人有理性而非人類沒有,因此人便成了支配自然的主人,而非人類成為了被支配的工具,“人給自然立法”也就獲得了其客觀的普遍的有效性。正由于人類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客觀的生成了“抽象”、“概括”等理性特點,又因為這些理性特點是人類所獨有的,因此理性的獨有性必然規定“價值”與“道德”的獨有性③。人的主體性與自然的客體性以及人作為領導者與自然作為服從者的支配與被支配、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也是由于理性的獨有性所決定的。隨著理性的濫用和理性權威的確立,人類在破壞自然環境時從來都是不假思索、任意妄為。而非人類中心主義以自然的自組織性、系統性為依據,主張自然的“內在價值論”,延伸了倫理道德范圍,把除人類之外的動物、植物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劃在倫理道德圈中,因此動物、植物等等存在物有了感覺、權利、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加強了自然界的豐富多彩性并賦予其靈性,認為一切都是有意識的,都參與地球活動的進程中,在其內不僅發揮自身價值更創造價值。對于不同生物所占據的特定的“生態位”、其所履行的特殊的“元功能 ”、物種間的“關聯度”等,這些相關性與復雜性的范疇全都成了非人類中心主義對抗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依據①。這就是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根據各自所持不同觀點所生成的矛盾關系。
即使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存在矛盾關系,但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上,兩者有重疊共識之處。從表層含義上來講,兩大派別既具有各自的理論優點同時也存在各自的理論缺點,彼此據理力爭,喋喋不休。但從深層的含義上看,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反思的認識過程中是相一致的,不管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保護才是兩者思維取向的最終落腳點,這樣我們才有可能也有必要來尋求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統一②?,F代學者劉福森教授認為,人類中心主義的方法論應該實現從個人本位到類本位的轉變、從現世主義意識向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轉變。所謂“可持續發展意識”就是我們要有長遠的生存發展目標,既要關注現在更應當關注未來;我們要保護地球長久的作為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子孫后代都能夠持續生存下去的家園。所以我們要把這一理念牢記于心中,在生活的實踐中以它來約束和規范我們對自然萬物的行為,同時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可持續性的需要③。目前在理論層面,兩派學者們都強調人、動物、植物、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整體,有條理的、穩定的生態系統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對人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些條件的缺失會導致人類無法生存。地球上唯一能夠以道德的視角來思索問題,用道德來規范自身的行為的代理人就是人,所以保護地球環境的重任必須落到人類的肩膀上并付諸于實際行動中。在法律層面,人類中心主義者與非人類中心主義者都堅持環境保護的立場,主張將環境理念與政策和法律有機結合,各國應建立相應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作為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因此面對嚴肅的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我們要積極尋求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共識,求同存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由于非人類中心主義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導致當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同時存在。在社會歷史發展的現階段,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階級、國家同時存在我們此刻生活的世界中,人類中心主義從“絕對化”走向“相對化”;從“強式”走向“弱式”,這是人類中心主義在方法論上發生的形式改變,此外還存在著開明的人類中心主義。它們在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地位不可動搖的前提下,以追求全體人類的全體利益為實踐進路。在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對自然的“明智利用”的同時,動物保護理論,生態中心主義,還有提倡哲學走向荒野的思想也在高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旗幟,與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有序融合,共同推進世界向前發展。在現代這個包容萬象的大千世界中,所有的觀念都全面的共存,所有的一切都符合過程哲學中所說的每一個體都是主體,它們也都符合走向生態紀元的倫理學。換句話說,每一個體都是現實存在,因此它們彼此間還能同時共生,共生在這個地球共同體之中,人類文明之中①。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現實存在解析,讓我們更全面的解讀了現代西方生態倫理流派。知道實踐的人學本體論決定了科學的實踐方法論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自覺;“合規律性”要求人的實際行動符合自然可持續發展規律,“合目的性”要求人的實際行動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相一致②。人與自然的新紀元--生態紀的到來,要求我們用科學的實踐方法論,指導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換句話說,就是“有所作為”與“有所不為”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