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杜亞泉人生觀念的內容
杜亞泉人生觀念的內容
>2024-02-23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杜亞泉人生哲學思想內涵探討
【第一章】杜亞泉的淑世主義人生觀探析緒論
【第二章】杜亞泉人生觀的思想淵源
【第三章】杜亞泉人生觀念的內容
【第四章】杜亞泉人生哲學的時代意義
【結論/參考文獻】杜亞泉人生哲學體系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 杜亞泉人生哲學的內容

3.1 人生目的論(The Theory of the Purpose of life )

3.1.1 生命是什么?

杜亞泉認為:“從前的哲學,求諸自然的法則;今后的哲學,返諸生命的本原。以生命為研究的中心;尤其以人類的生命為研究的中心:實為現代哲學的特征。哲學即人生;人生即哲學者,這兩句可以表明現代哲學和人生的關系了?!?/p>

杜亞泉的人生哲學不同于以往的思辨哲學和經驗哲學。思辨哲學依據的是數學理論;經驗哲學是以實驗物理學為理論來源;而人生哲學則是以生物學心理學為根據。思忖他們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思辨哲學和經驗哲學關注的焦點是外界,依據的是外界的條件來調整生活,所以這兩種哲學觀點是被動消極的。而人生哲學則是注重人生,根據現實的要求來改造外部世界,具有主觀能動性因而是積極的。前兩者是自我調整以順應自然,后者則使自然服從于我們的精神生活。杜亞泉認為人生在世,不應僅僅以解決衣食住行的物質生活為主要目標,而應不斷地完善和豐富生活;例如對道德、科學、藝術的追求等。這種生活不應該受到物質的束縛,而是應該自由發展,因為宇宙內的萬事萬物本來都是由于一種生命意志而存在的。千奇百怪的現象的本質皆是由于精神活動的物質表現。因為宇宙的精神和意志不可能直觀地顯示出來,它只能顯示在生命的狀態中。自古以來,正是因為生命的活動的不斷進行,才形成了現在的世界,而這種現象我們就稱之為“創造的進化”.

生物的生命是宇宙意志活動的一種表現方式,在創造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向物質上發展。由于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物質的抵抗,從而分散為若干種類及無數個體,各自為生命而努力。杜亞泉指出:“人類立于戰斗的最前線,以其精神作用為武器,打破物質的抵抗;向生的方向,努力奮斗,以展開其新生命。人生哲學,即把促吾人生命的真相,而與以說明的;所以人生哲學,原稱生命哲學,就是這個意義?!?/p>

3.1.2 人生何所為?

研究人生哲學必須要知曉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更好發展生命,完善人生,能使我們知道怎樣去為理想的人生去奮斗努力?,F代哲學中的目的論是人生哲學的一個很大的特色。杜亞泉這樣解釋他的人生哲學中的目的論,“人生哲學,以人生為研究的中心,所謂人生,乃指吾人生活期間種種行為所蓄積的統一體而而言。我們最初的行為,出發于本能的沖動,在心理上是無目的可言的,而行為的目的則需要經過經驗的積累而后方才知道。最初的行為雖然開始并不知道其目的所在,但是最后一定能知曉。所以任何行為,必有目的。由種種行為統一而成的人生,有種種目的統一而成的總目的,這總目的就是人生的究極目的?!?/p>

現代哲學的目的論,以德國人叔本華(Schopen hauer,1789-1860)的意志哲學,及英國人斯賓塞(Spencer,1820-1903)的進化行學為基礎。叔氏的學說,發源于德國人康德(Kant,1724-1804)氏的主意說??档轮^“吾人的認識力,不能完全窺知實在界,但能信守實踐理性所指示的真理罷了”.

所謂實踐理性,也稱道德的意志,夫“人之欲善誰不如我”,這欲善就是道德的意志??凳现鲝堃缘赖碌囊庵緸橛钪嬖?。叔氏以盲目的生活意志為萬有的根源。世界的本體,即為意志;一切事物的現象,即意志的表現,意志無理性,無意識,無目的,只有努力尋求生存。斯氏的學說,發源于達爾文的進化論。達氏以生物的體制由簡單而進于繁復為進化,而以進化說明物種的起源,最后歸本于自然淘汰。斯氏乃擴大其說,以宇宙萬有,由等質而進于不等質,由不定形而進于定形,由不調和而進于調和,為進化方式。從天體的進化,生物的進化,心意的進化,到社會的進化,都以此三種方式說明,而歸結為適者生存。斯氏又以社會的進化,其初為強制的協力。當在互相抗爭時代,惟有跟從社會的要求,以限制個人的要求。漸入和平時代,個人為社會犧牲的漸少,此時以個人生活的完成,為社會生活完成的直接目的。其后則以自由的協力,代強制的協力,以社會全體的生活,完成個人的生活;而人類的究極目的與其直接目的,實則是一種根本的調和?!斑@兩家的哲學,雖然不能認為現代的人生哲學。叔氏既由認識生活意志的結果,而否定意志,是一種厭世哲學,以為意志既為盲目的努力;此努力即欲求,欲求即起于感缺乏,感缺乏即為苦痛;盲目的努力,猛進不已,痛苦即隨伴而生,永不能免除,故世界實為無涯的苦海。解脫的方法,惟有否定生活意志,一面對個性不起執著,以發展同情;一面對生活不生貪戀,以斷絕意根;歸結于佛家的寂滅論。斯氏的進化哲學,歸本于適者生存,亦傾于唯物哲學的和機械論,均和現代人生哲學的傾向不同。但現代的人生哲學確是由二家的學說熔鑄而成?!?/p>

杜亞泉曾表示,“宇宙的意志,向進化的道程上進行,由物質而發現生命,生命發現以后,即由生命的努力,以求生命的維持及其發展。吾人認這生命的發展,為宇宙的究極目的,這究極目的以上,更無目的存在?!?/p>

所以叔氏所說的生活意志是盲目的,斯氏對于進化的動因,也不能加以說明。叔氏所謂的欲求,所謂的感缺乏,以及斯氏所謂適者生存,都是因有了究極目的而發生的結果,都不能作為發生究極目的的原因。我們作為人類,是宇宙中的一部分,對于宇宙的究極目的是不能背棄的。所以人生的究極目的,應該順應這宇宙的究極目的;而且人類是宇宙萬有內生命發展最高的階級,所以宇宙的究極目的,必須通過人類而實現?,F代哲學以認識這究極目的為其特色,雖然百家爭鳴,但都是從由這人生究極目的出發的。所以就人生哲學的廣義而言,則凡現代哲學,皆可稱為人生哲學。

杜亞泉人生哲學的主旨就是循著生物進化不斷努力奮斗,通過實踐本務和道德達到至善,以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從而完成自己的人生。

我們人類的生活本來就是盲目的,生活為自然所具有,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生活,不過已經生活以后,就有生活意志以發展其生活。生活的發展,是一切生物所同具的意志;生物的一切動作,都是從這意志出發。意識明確的動物,意識中有知情意等種種心意作用。

作為人類,這種心意的作用尤其重要。情從主觀方面,導引意志;知從客觀方面,導引意志。人類的行為,或為感情所導引,而以快樂為目的;或為知識聽導引,而以合理為目的;或以心意的全體為立腳點,而以完成為目的。其實種種目的,皆依附于生活意志之下。所以杜亞泉認為人生的究極目是為了生活的發展。人生的究極目的。

3.2 人生實踐論(The Theory of the Practice of Life)

3.2.1 何謂本務

德國哲學家康德本質上是一種道義論倫理學,強調對道德律的尊重,即在自己的實踐中命令自己必須遵守道德律令。杜亞泉的人生哲學是否受到康德影響不得而知,但是杜亞泉亦非常強調這一點。他把人生終極目標命名為“本務”,大抵接近中國人所說的“分內之事,責無旁貸”.杜亞泉認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在于追求至善,追求至善的行為就稱為“本務”.這個本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義務”.本務的意義是就行為而言的。所以,當我們的行為從至善出發時,就被叫做履行本務。本務包含應該做(不可不做)的意義。

我們既然生為人,就必須履行自己的本務。不論自己是否情愿,必須實行,這是本務的絕對性。不管知識程度的高低,不論男女老少,都有自身應該盡的本務,這是本務的普遍性。

在常識上,對于本務的觀念可以分為兩類:一為確定的本務,即不可做的本務。例如不能偷盜,不能殺人;二是不確定的本務,如慈善事業等,是否履行可以隨各人自身的意愿。

但從倫理層面說,這種常識是非正當的,因為倫理上的本務都是確定的?!氨緞铡笔俏覀冏鳛槿说姆謨戎?,是不容推卸的責任。一個人只有明確自己的“本務”,實踐不僅有了方向,而且也確立了動力。這樣的人生至少可以避免虛無主義以及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

當然,杜亞泉的人生哲學并沒有偏離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軌道,都強調人生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成為人的過程。這一過程,雖然充滿艱難,但是唯有勇往之前,才能真正實現自我,成就自我。

3.2.2 本務的分類

杜亞泉這樣闡述他的本務觀念,“吾人除認定本務以外,更無本務以上的善可言。通常以有功績的行為,為本務以上的善,全屬常識的見解。吾人在倫理學上則當擇其至善者而行,為吾人的本務。若吾人所認為本務的行為,尚非至善,本務以上,尚有更善的存在,則其為善既有未盡,即其本務尚為末完,故本務以上的善,決不存在。至于功績的意義,乃表示社會的價值,自客觀方面成立;在主觀方面,無認自己的行為為功績的權利。無論在社會方面有若何的價值,在主觀方面,只能認為本務罷了?!?/p>

在杜亞泉那里,本務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對自己的本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保存的本務,包括對身體的保養和財產的節儉;二是對自己發展的本務,包括身生物的一切動作,都是從這意志出發。意識明確的動物,意識中有知情意等種種心意作用。

作為人類,這種心意的作用尤其重要。情從主觀方面,導引意志;知從客觀方面,導引意志。人類的行為,或為感情所導引,而以快樂為目的;或為知識聽導引,而以合理為目的;或以心意的全體為立腳點,而以完成為目的。其實種種目的,皆依附于生活意志之下。所以杜亞泉認為人生的究極目是為了生活的發展。人生的究極目的3.2 人生實踐論(The Theory of the Practice of Life)

3.2.1 何謂本務

德國哲學家康德本質上是一種道義論倫理學,強調對道德律的尊重,即在自己的實踐中命令自己必須遵守道德律令。杜亞泉的人生哲學是否受到康德影響不得而知,但是杜亞泉亦非常強調這一點。他把人生終極目標命名為“本務”,大抵接近中國人所說的“分內之事,責無旁貸”.杜亞泉認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在于追求至善,追求至善的行為就稱為“本務”.這個本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義務”.本務的意義是就行為而言的。所以,當我們的行為從至善出發時,就被叫做履行本務。本務包含應該做(不可不做)的意義。

我們既然生為人,就必須履行自己的本務。不論自己是否情愿,必須實行,這是本務的絕對性。不管知識程度的高低,不論男女老少,都有自身應該盡的本務,這是本務的普遍性。

在常識上,對于本務的觀念可以分為兩類:一為確定的本務,即不可做的本務。例如不能偷盜,不能殺人;二是不確定的本務,如慈善事業等,是否履行可以隨各人自身的意愿。

但從倫理層面說,這種常識是非正當的,因為倫理上的本務都是確定的?!氨緞铡笔俏覀冏鳛槿说姆謨戎?,是不容推卸的責任。一個人只有明確自己的“本務”,實踐不僅有了方向,而且也確立了動力。這樣的人生至少可以避免虛無主義以及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

當然,杜亞泉的人生哲學并沒有偏離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軌道,都強調人生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成為人的過程。這一過程,雖然充滿艱難,但是唯有勇往之前,才能真正實現自我,成就自我。

3.2.2 本務的分類

杜亞泉這樣闡述他的本務觀念,“吾人除認定本務以外,更無本務以上的善可言。通常以有功績的行為,為本務以上的善,全屬常識的見解。吾人在倫理學上則當擇其至善者而行,為吾人的本務。若吾人所認為本務的行為,尚非至善,本務以上,尚有更善的存在,則其為善既有未盡,即其本務尚為末完,故本務以上的善,決不存在。至于功績的意義,乃表示社會的價值,自客觀方面成立;在主觀方面,無認自己的行為為功績的權利。無論在社會方面有若何的價值,在主觀方面,只能認為本務罷了?!?/p>

在杜亞泉那里,本務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對自己的本務,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自己保存的本務,包括對身體的保養和財產的節儉;二是對自己發展的本務,包括身心的活動和精神的修養。第二類則是對社會的本務,包含對個人的本務和對群體的本務。

對個人的本務包括:孝敬父母、慈愛子女、友愛兄弟姐妹、對夫妻和愛的貞潔、敬信師長、對朋友的信義等。對群體的本務包括:勤勉公職、協助公益、貢獻進步等等。本務的種類會隨社會的進步而增加,其內容也會隨社會的進步而變化。若不審察自己所處的時代與地位,認清自己的本務,就會因追求速度導致浮躁,或者因為過度保守而造成落伍,其結果必會對人格造成損害,并且阻礙社會的進步。更何況同為本務,往往輕重不同,當先其重者而后其輕者。若兩者不能兼顧,則當取其重者而棄其輕者。但孰重孰輕,并無一定的方式,可以決定其價值。當隨各人的良心,自行判別。若同時有兩個本務。不能判別其輕重,而不能不實行其一,至于狐疑不決,現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的狀況,古代學者,稱這為本務的沖突。但從嚴密的意義說,并非是本務的沖突,而為本務認定的困難。我國的儒家在修養學識的時候最關注的就是這里。必須斟情酌理,審時度勢,折衷調和,中庸所謂“時中”,即大學所謂“至善”.

3.2.3 德與至善

把本務作為實現理想的目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習慣,即稱為德。本務為善的行為,德就是善的行為習慣。希臘的古代哲人以知識為德。蘇格拉底提倡知德合一論,以為“德之不修,由于知之不明,有真知者必能實行?!币灿腥苏J為,德是屬于情感的,我們所謂的“好善樂善”,也含有情的意味。德雖含有知和情的要素,但意志的要素才是德的中心。

“僅有知識或感情尚不能成為德,德固然是以知識感情為基礎,而德的真正成立必須有已往的經驗和現在的努力。德是善良的習慣,這種習慣是以前的經驗和現在的復習共同作用的結果?!?/p>

德和品性都是行為的習慣,因觀察方面的不同,所以名稱也不同。從心意的方面而言,稱為品性或德性;從行為的方面而言,則稱為德行或德,又稱品性或品行。若離去個人的屬性,就是德性或德行。

談到品格與德行,就不得不提到杜亞泉的人生哲學在倫理學上取法于普泛的完成主義。完成主義分為個人完成說、社會完成說及普泛完成說三個派別。個人完成視自己完成為倫理的目的。個人的完成說,往往傾向于個人主義,認為社會國家及其他制度的存在,不過圖謀個人的方便,所以常常蔑視國家社會。如尼采的鼓吹超人主義,以弱肉強食為天則,以權力意志為最高原理,以滿足其生活本能為人生的真目的,會導致違反人類的理性,而造成極端的自利主義。社會完成說,又往往蔑視個人,認為個人的存在,不過是為社會的方便,因而傾向于國家主義或過激主義。

普泛的完成主義,不偏重個人,也不偏重社會。如柏格森、詹姆斯等,以人格的唯心論為基礎,提倡人格實現說。所謂“人格”,即社會的自我;所謂人格實現,從一方面說,為自己完成,從其他方面說,為圖社會的進步發達。所以人格實現說,包括個人完成說與社會完成說,是二者綜合而成的。這種人格實現說分為兩派:英國人格林(Green,1836-1882)以絕對的唯心論為基礎,即以人類以上之絕對的精神(即神)為出發點,為神本主義;柏格森、詹姆斯等,則以人格的唯心論為基礎,即以實在的人心為出發點,為人本主義,是倫理學說中最為進步的。絕對的唯心論。以個人的精神為“絕對的精神”之部分的發現,從而以個人為絕對者之傀儡,不能作為道德行為的原動力。人格實現說,以完成社會的自我為主。人格是逐漸發展的,一方面為自我發展,一方面即為自我犧牲。不成熟的自我,犧牲甚少,不足以維持個人的生活,依靠于他人的輔養;其后逐漸發展,由個人的自我,發展為家族的自我、社會的自我、國家的自我、世界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大我逐步發展,小我逐步消解,理想的自我逐步實現,習慣的自我逐步消滅,這種人格的實現,就是道德上的善。

我們可以說:生活的發展,為人生必然的究極目的;而人格的實現,為人生當然的究極目的。品性為人格的內容,在內為品性,在外即為人格;既然品性可作為評價的對象,那么人格當然也可作為評價的對象。我們通常所說的善人或惡人,就是對于人格的評價。我們常提到的人生的價值,其意義與人格的價值大致相同。

品性還有一種要素,主要來源于父母和祖先的遺傳,稱為個性,這才是才是品性成立的基礎因素。這種個性,當然不能為道德上評價的對象,但是個性在品性的構成上既為一種要素。所以個性自身,雖不能為道德上評價的對象,而因其造成品性的善惡,所以個性中固然存在善惡的傾向,并非是沒有道理的。如《孟子》所載“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就個性而附以評價的??鬃友浴靶韵嘟擦曄噙h也”,這性也指個性;習則指品性。而我國先哲,對于人性都賦予以善惡的評價,以致成為數千年來辯論的問題。辯論的焦點大概分為四種:(一)為性善說,為孟子所倡導,后世儒家學者大多遵崇其說;(二)為性惡說,為荀子所倡導,頗為后世學者所詬??;(三)為性有善有不善,即善惡混說,此說為周人世碩所倡導,揚雄、王充都提倡該學說;(四)為性無善無惡及可善可惡說,見于《孟子》,為當時告子所倡導?,F代人類的本能,大部分經過理智的抉擇,由感性作用引起的劣等情意,常為理智所抑制;更由理智引起高尚的情意,表現為良心,向人生的究極目的即善的方面進行。但是人類的理智,有時竟背棄良心而為此種本能所驅使。人類為了生活發展,對于這反抗良心的惡本能,不得不努力克制。我們修養的工夫,就在培養自己的理性,養成高尚的情操,以實現其良心;使良心支配其本能。所以性善的學說,一直是我國倫理及教育的基礎。

3.2.4 修德的方法

(1)知-“致知”、“辨惑”

杜亞泉認為,修養道德的方法應該把發展理想、認識本務作為重點。力行本務進而實現理想,這是能否“成德”的關鍵。前者被古人稱為“知”,后者被古人稱為“行”.“知”屬于智的作用,“行”屬于情感意志的作用。關于“智”的修養,即《大學》所謂的致知,在積極方面就是以發展理想和認明本務為主。在消極方面則用以辨明迷思和祛除誘惑。世上之人大多貪戀金錢和仰慕權位,才會造成種種罪惡。究其原因,都是由于知識的迷誤所引起的。物質財產雖是生活所必需的,然而正當生活所需要的金錢必然有一定的限度。若積聚過多,會使其生活過于奢侈或過于安逸。這樣的生活在生活中雖然被多數人所羨慕,并被認為是非??鞓返?。然而實際上享受這種生活的人并不會真正的感到快樂。饕餮盛宴偶然嘗試,必然覺得比家常便飯好吃,但是長久的享受之后必然會給人帶來種種不快,而家常便飯則會給人帶來長久的精神享受。安居逸處在經歷了辛苦的勞作之后可以慰藉身心。但如果每天如此,則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承受的,遠不如正常的工作來的更快樂。所以“致知”在道德的教育培養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情--“存心”、“養性”

德的修養應使“情”的作用圓滿活潑,即《大學》所謂的正心。我們的感情容易偏執,當由于受某種強烈的感情的刺激,心意都被這種感情所占有、受其驅使,而其它的感情,尤其是反對前者的感情,都被排斥出去。必須等這種感情慢慢衰退以后,其它的感情才能發生。而且由于某種感情屢次興奮,容易釀成習性,稍受刺激,又會恢復到興奮的狀態。

這種興奮的狀態在特別環境中,雖然也是發展生活所必須的,但與普通的環境卻不能適應,不是心意的常態?!洞髮W》所言:“有所忿恨、恐懼、好惡、憂患,則不得其正”.所以正心的意義在于使感情保有和平寧靜的狀態,能夠不過度偏倚與執著。這種修養的工夫,一在于“存心”,二在于“養性”.存心就是收斂精神,不使它追逐外物,孟子謂“求其放心”,也是這個意思。宋代儒者說的“居敬”,以“居敬”與“窮理”并重。一個就是收斂精神不追逐外物。敬的反面為肆,有放縱的意義??v情的結果,就是逐物,受外界的影響而有所偏執?!熬础彪m然是從精神層面而言,但身體的姿勢態度和精神也有莫大的關系。正衣冠,尊瞻視,精神自然嚴肅而不至紛擾。但此種姿勢態度容易疲勞而不能持久,因此,宋代儒家主張“靜坐”.程顥說:“靜坐時便養得本原稍定;雖不免逐物,及自覺而收斂歸來,也有個著落”.所以,靜坐也可以收斂精神。敬在于提攝精神,靜則在寧息精神。方法不同,而其防止精神散漫的效用則相同。但精神固然不能長久興奮,也不能長久靜止,只能是間歇的修養。在日常生活中,只能隨時防止情欲的過度興奮。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p>

可見寡欲是存心的入手方法?!梆B性”與“存心”也是方法不同而效用相同?!按嫘摹笔咕癫恢鹩谖?,“養性”卻使其精神寄托于物。如焚香掃地、種竹栽蔬、蒔花養鳥、游山玩水、吟詩讀畫之類,或做一些適當的勞作以舒展身體,或者流連文藝以養成高雅的美感,這些都能夠陶冶情操,愉悅精神。

(3)意--“立志”、“養氣”

“意”的修養在于培養自己的理性。個人意志自有一定的軌道,但由于受利害關系的驅使,容易造成不正常的做法。杜亞泉在《理性之勢力》篇末,以“四勿”寄望于理性的立言立教:“儒者著書,哲人覺世,敷陳學理,啟迪顓蒙,為理性之前驅,作人民之先導,務宜力求平正,切中事情,察人民程度以立言,揆世運遷流而立教,勿騖高遠,勿尚精深,勿見彈求炙而涉及張皇,勿懲羹吹齏而流于激烈,庶理性得和平中正之指導,而不致偏倚矯切,貽世界以無窮之紛擾也??鬃友岳硇?,丁寧反復于中庸之為德。嗚呼,此其所以范圍天下而不過歟”.

同樣的觀點在杜亞泉的《何謂新思想》中闡述得更為鮮明:“蓋今日之揭新思想者,大率主張推倒一切舊習慣,而附之以改造思想、改造生活之門面語,其對于新思想之解答,誠不過如此也。然依此解答,則思想二字,實不能成立。態度非思想,思想非態度,謂思想是態度,猶之謂鹿是馬耳。感情非思想也。意志亦非思想也?!?/p>

在杜亞泉看來,當時的所謂新思想者“知識蒙昧,感情熱烈”,“或轉為守舊之傀儡”,而“知識明敏,感情冷淡”者,“似為篤于守舊者”,實為“革新之中間”.以此反觀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以感情和意志代替思想的做法屢見不鮮,這種“逞意氣”容易給全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也是杜亞泉所討伐的。所以修德的關鍵之一在于能夠理性的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修德最后應落腳于“立志”,就是立定向善的決心?!八孕薜碌谝徊皆诤趿⒅?。其次為”養氣“.氣就是意志的努力,養氣的工夫,就是”毋暴“和”毋餒“.暴是努力太猛,餒是努力太弱。孟子說:”持其志,毋暴其氣“,因為我們的言行都以達到目的為依歸,如果用力過猛,往往會不能適合目的。孟子又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毋自餒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癧55]”所以養氣的工夫,就在平時認明本務,依本務而行,心中無所愧作,臨事自不至怯懦了?!癧56]

以上都是積極的方法,至于消極方面,則在于”反省“與”改過“這兩個方面。隨時對過去的行為細心檢察,看其是否合于人生目的,對于本務有無缺欠。所知的是否謬誤,所行的有無太過或不及之處。這種積極的或消極的修養方法,雖然都依靠自己的努力,但他人的輔助,如父母師長的教導、朋友的熏陶、賢哲的指示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親師取友和古人的嘉言懿行對人格的修養具有重大的作用。杜亞泉的人生哲學注重修德,通過知、情、意三個方面培養道德的方法,知的德是智慧和真實等,情的德是仁愛和同情等,意的德是勇氣、克己與忍耐等,從而能夠達到修德至善的目的。

所以要求我們所以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得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稱為一個真正意義上大寫的”人“,不斷書寫人生進化的新篇章。

3.3 人生價值論(The Theory of the Value of Life)

杜亞泉認為,人生哲學不僅僅是一門專門研究人生問題的哲學,而是一門著力于解決人生問題的哲學。人生問題涉及到我們從全局看待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有人認為,討論人生問題似乎沒有意義。因為,從先天來說,人生本來就是自然賦予的,它不是人類自身的自由行為,所以不能夠作為評判的對象;從后天來說,每個人的價值是由其一生的行為所決定的,所以不能把整個人類的行為進行籠統的評價。以倫理學的視角分析,人生問題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但除了小部分知識匱乏、經常醉生夢死的人不思考人生問題外,大部分思想成熟的人都會針對困擾他們的人生問題尋求答案。那么,探究人生問題到底有什么意義呢?對此,杜亞泉是這樣解答的,他認為:一是把人類的生活當作人類自由的行為,而問其有無價值;二是把全人類的行為當作是一個行為,而問其有無價值。評價一個自由行為的價值是倫理學的任務,而評價全人類生活的價值,就是哲學的任務了。

人生問題中的價值應以人生的終極目的為準。人類的生活若是善的,那么它就是合理的且快樂的,并且和發展生活的終極目的相吻合,這樣的生活才有價值;人類的生活若是惡的,那么它就是不合理的且苦惱的,并且和發展生活的終極目的相沖突,這樣的生活也就沒有價值。古往今來,針對這一問題的答案只有兩個:一個答案說”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一個答案說”人生是有價值的“.人生沒有價值就是說,人類雖把發展的生活作為終極目的,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卻處處受到壓迫,必將以矛盾和苦惱終其一生,現實世界充滿了罪惡,最高善的理想無從實現。人生沒有價值的見解也稱為厭世觀。人生有價值就是說,現實世界是一個圓滿的世界,一切事物都依據自然的規律進行運動,自然而然就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人生有價值的見解也稱為樂天觀。

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會根據以往的經驗、現在的環境、現代的潮流以及自身的教育程度和生理狀態等構成自身的人生觀。每個人的人生觀雖然不同,但不是傾向于厭世觀就是傾向于樂天觀。但若從依靠人生哲學來解決人生問題的角度講,這兩派的人生觀都是消極的人生觀,而不是積極的人生觀。關于厭世觀和樂天觀的辯論,杜亞泉先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曾說道:”人生哲學對于人生問題的答案,全為積極的而非消極的。人生的矛盾和苦惱,現實世界的罪惡,誠屬事實,不能否認,但解除矛盾,減輕苦惱,抑制罪惡,全賴吾人的努力。就吾人從前的生活上觀察,已證明此努力的有效。吾人當確信努力的結果,有發展人生的可能。本厭世的苦心,抱樂天的希望,以最高善為理想,以永久努力為本務,這種人生觀,稱為改善主義的人生觀,略稱改善觀,就是現代人生哲學的人生觀?!癧57]

杜亞泉的人生哲學秉持一種改善主義的人生觀,所以,我們認為杜亞泉的人生哲學解決人生問題的途徑是通過”改善“,進而實現完整的人生價值。那么如何改善,則是我們以下將要討論的重點。

3.3.1 厭世觀的問題

杜亞泉所說的厭世觀是因生活的壓迫而造成的消極主義人生觀。壓迫我們生活的可分兩個方面:一為自然的,如天災、地變、猛獸、疾病、死亡等;二為人為的,如政治理念、宗教信仰之爭。但是人類最大的仇敵要屬人類自己,自古而然。雖然有許多宗教家、政治家、道德家、教育家想要竭力挽救,但卻收效甚微?,F代人生活變得日益艱難,也主要根源于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自然的方面,因人口增加的速度超過生產增加的速度,不少人淪為赤貧狀態;人為的方面,勞動者生產的地位因機械工業的勃興而被占奪,大多數因失業而瀕于饑餓,少數受傭雇于資本家,借薪水勉強糊口。不僅如此,傳統的生活理念也在社會發展的浪潮中逐漸被淹沒,原有的宿命觀、家族主義等競相被打破,現代社會中的人不斷感受到現世的悲涼荒蕪,因而否定生活的價值,進而”厭世“也是很自然的事。

從哲學史的角度而言,人類的厭世觀還可以細分為絕對的厭世觀和相對的厭世觀兩種。絕對的厭世觀認現實世界的罪惡,是永不能免除的,因而人類的努力,是毫無效果的。

而相對的厭世觀雖然承認現實世界的罪惡,然而卻像依靠人生的努力,使其逐漸減免消除,因而具有改善觀的傾向。就以我國先秦諸子而言,儒家和墨家都承認現實世界中充滿罪惡和不合情理之處,然而他們又都認為通過人自身的努力,能夠改變這種現狀,因而他們都已救世安民為己任。而道家雖然排斥人的主觀能動性,不過卻主張取法自然,承認自然的美善。因此杜亞泉認為,”儒墨兩家重人為,主張以積極的手段追求世界將來的美善;道家重自然,主張以消極的手段,恢復世界本來的美善。都不是絕對的厭世觀。吾國民固有的思想中,殆沒有絕對的厭世主義?!癧58]

并且杜亞泉指出:”蓋吾人因意志存在而感苦樂,而意志受阻礙時感苦惱,而意志遂達時則感快樂;苦樂相尋,有苦然后有樂,猶有饑然后有飽。故有樂無苦,即所謂“永久的幸?!痹圃?,在心理上實無此境域。若絕滅意志,似乎苦樂俱不存在,雖無所謂幸福,亦無所謂不幸,實則意志受永久的障礙,即永久沉淪于苦惱不幸之中,認為幸福,殊屬大誤?!癧59]

3.3.2 樂天觀的癥結

”樂天觀“認為世界是真善美的,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處于調和圓滿的境界。古代西洋思想中對樂天觀的理解,一方面是以”神的理性“為基礎,與厭世觀相比,似乎還具有積極的傾向。然而樂天觀的信奉者卻有個問題難以回答。我們既然認為世界是美善圓滿的,那還有努力的必要嗎?很多學派認為現實世界中的罪惡與苦惱的確實不可以否認和視而不見,但是,不能因為罪惡與苦惱就斷定人生是不完美的。我們在完善道德的過程中雖然會受到罪惡與苦惱的妨礙,難以達到真善美的地步,然而通過克服這些障礙而升華的道德卻是更加可貴的。如果我們的道德品性不用修習善養而至真完美,這反倒是不完美的。

所以,罪惡和苦惱不過是我們在實現人生完美過程中的有力要素。這表明這些學派的觀點已經轉向積極。杜亞泉表示:”惟超越的樂天觀,既輕視外界的感覺,注重內在的觀念,一方面固足以策勵吾人,使為積極的活動,一方面亦足以魔醉吾人,使為消極的安慰。即同一樂天觀,可以增益積極的,也可以助長消極。彼抱絕對的厭世觀的,常避世絕俗,悠然以理想自娛;或于觀念世界中構成一凈土天國的空想,以與現實世界隔絕,表面上卻轉化為超越的樂天觀。所以超越的樂天觀,雖為高尚的人生觀,但必須與進化的人生觀相輔而行,如車的兩輪,鳥的兩翼,不可偏用。吾國儒家,一方面抱治平的理想,自強不息,具進化的樂天觀;一方面安貧樂道,不騖紛華,又具超越的樂天觀。前者用以盡本務,后者用以養品性;常保持積極的態度。若誤走消極,即失卻人生的價值,便成為迷誤的人生觀了?!癧60]

3.3.3 淑世主義人生觀

杜亞泉的人生哲學既不是對一切都悲觀失望的”厭世觀“,也不是對一切都盲目樂觀的”樂天觀“,而是調和的、折中的改善主義人生觀。他的人生觀是一種折中”厭世觀“與”樂天觀“的”改善觀“,也被稱為”淑世觀“,即淑世主義。這種人生觀取厭世觀中相對的厭世觀,而非絕對的厭世觀,取樂天觀中積極的樂天觀,而并非消極的樂天觀。杜亞泉說道:”若沒有相對的厭世觀,則對于現世界的罪惡和苦惱,漠不關心,人生遂無努力的必要,改善觀即無從發生;若沒有積極的樂天觀,則對于理想的實現,無自信的決心,以致否認人類努力的效果,改善觀亦不能成立?!癧61]

這種改善觀可以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中找到依據。古代人科技落伍,缺乏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手段,在大自然面前顯得渺小而又無力,與此同時古代人在社會生活里,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暴政和起義屢見不鮮。然而近代以來,人類社會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不僅體現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反映在社會政治制度層面。在科學領域,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越來越成為自然的主宰,創造了難以想象的物質財富;而在社會領域,自由、民主、和平等普世價值也為更多的人所接受。由此可見,人類倫理行為不斷的積極向上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感。過去的數百年間,我們不斷的努力已經受到了顯著的成效。這種改善的人生觀是英國的喬治伊略(George Elist,1819-1880)。

所提出的,同為英國人的蘇利(Sully,1842-1907)繼承了他的說法,并將之定義為:”凡信吾儕人類不僅有抑制惡罪減輕苦惱的能力,并能從積極方面為現在及未來的社會增加幸福及道德的總量,是為改善觀。這種信仰,大足引起人生永久而熱烈的努力,宜奉為實踐的標準?!癧62]

其后與進化論結合成為進化的改善觀。

總之,改善觀是由厭世觀與樂天觀的綜合而成,其后更與進化論結合,就厭世觀方面言,即為進化的厭世觀;就樂天觀方面而言,即為進化的樂天觀。杜亞泉說:”吾國儒家,本悲憫的深衷,抱治平的理想,其見解亦由厭世觀與樂天觀綜合而成;惟當時未明進化之理,不得不以未來世的希望,托諸往古而致其景仰。把進化的意義,寄存于復古的思想中。

今后與西洋思想結合,以主意說與進化論為根據,自強不息,以求現世及未來世的發展;由亂世以致小康,由小康以躋大同,所謂“大道之行”,就不至托諸空想了?!癧63]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