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路徑及意義
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路徑及意義
>2023-07-14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保定市高校學生社會公德提升研究
【引言 第一章】社會公德釋義
【第二章】當代高校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調查結果
【第三章】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第四章】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路徑及意義
【結語/參考文獻】高校大學生社會公德改善分析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4章 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路徑及意義

通過上文分析的數據可知,由于大學生群體自身的社會公德意識較弱、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影響、社會機制不夠健全、學校的德育教育不足和家庭教育的偏失等五方面主要因素導致當代大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社會公德行為現狀不佳,因此,我們也要從這五個方面積極尋求一些切實有效的治理措施,以達到改善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逐步提升青年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目的。

4.1 大學生社會公德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前幾章的數據顯示,整體上現在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與行為情況的宏觀趨向較好,大部分學生對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有大致地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但是,從數據分析看,調查的結果仍然十分令人擔憂,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4.1.1 大學生社會公德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第一,社會公德意識較為淡薄。

從內容方面看,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還很薄弱,對于社會公德究竟是什么,社會公德的涵蓋范圍等概念性問題仍不是非常了解,理解比較模糊,從而對他們形成公德行為的判斷標準產生了影響。從重要性方面看,只有占半數的同學認為大學生群體遵守社會公德是極其重要的,一半同學對其不以為然,這說明青年學生群體對公德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刻,忽略了其對全社會的巨大作用。

從社會公德行為方面來看,意識對行為起指導作用,個體行為反作用于個體意識,是個體意識的反映。青年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直接指導其行為,是道德行為的前提和基礎;而具體的道德行為則是其公德意識的反映。從給老人讓座、制止破壞環境等行為的選擇上看,自覺遵守公德、維護公德的比例僅為百分之十幾,充分說明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還很淡薄。有近五成的大學生看到流不止地水龍頭會嘗試關上,說明也有保護資源環境的意識,但意識仍然不夠徹底,仍然有一部分大學生熟視無睹。超過一半同學都有過偶爾忘記帶走生活垃圾的情況,雖然不是故意,卻體現出大學生在對待環境衛生保護方面的意識不夠強,保護環境衛生的公共道德意識并沒有特別深入??梢娚鐣乱庾R較為淡薄是青年學生群體的一個重要問題。

第二,社會公德情感較為冷漠。

社會道德情感,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具有反作用,積極主動的道德情感會促進積極的動機,從而促進和引導主體做出正向的行為;反之,消極冷漠的道德情感會產生消極被動的道德動機,一定程度上延緩甚至終止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

從問卷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學生在主動給老人讓座、犧牲自己利益幫助同學、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等事例中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消極被動心理。在看到破壞環境的行為發生時,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持看客心理,認為這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沒有關系。在無償獻血和支教等方面絕大部分同學沒有付諸實踐過,主動參與社會愛心行動的積極性較弱。

第三,社會公德表現知行矛盾。

前面提到,青年學生的公德意識整體局面較好,多數學生對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有大致地了解,能夠正確認識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還通過對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審視,認識到了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仍存在問題,對常見的一些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具有清晰地認知及辨別能力。然而在實際調查中,青年學生的公德表現并不令人滿意。也就是說大部分大學生知道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卻往往做不到,這種知行不一的狀況亟須改善。

大部分同學只停留在了觀念的層面上,止步在了口頭和筆下,沒有付諸于實踐踐行社會公德,更沒有自覺地養成維護社會公德的習慣。例如,大家都知道要助人為樂卻在應當給老人讓座,幫助困難同學的時候選擇了猶豫和退縮;十分明確應當保護環境,卻在目睹環境被破壞時沒有上前制止而是以看客心態走過;明知道應該遵守交通法規,卻在自身利益受到影響時選擇了闖紅燈違反交通規則等等這樣的事例足以說明,大學生在社會公德認知與其相對應的社會公德行為之間形成了巨大反差,對他人的社會公德評價很低,要求很高,對自己的社會公德要求很低,自律不夠,甚至縱容自己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偨Y來說,當代大學生對公共生活中的最基本要求有較好的認知,但卻在實際執行時表現為知行矛盾的情況。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現狀不是很樂觀,在實際中存在著社會公德意識較為淡薄,情感較為冷漠和知行矛盾等問題,這也表明我國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分析這些當前存在的問題,以便后續更深入地研究提高和改善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對策和方法。

4.1.2 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原因分析

上文在數據分析中分別以"維護公共利益是否屬于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作為在校大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如何"、"看到有人折摘鮮花是否會制止"、"是否曾經將生活垃圾丟棄在學校的公共場所"、"參加考試路上碰到紅燈遲到的情況會怎么做"五個變量為因變量,經過五次詳細、深刻的回歸分析后,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因素紛繁復雜,涉及大學生個人、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影響等多個層面。

第一,就大學生自身而言,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從青少年階段到青年階段的轉變時期,各個方面都還沒有完全地發育成熟,明辨對錯的本領還不強,自律意識往往較弱,三觀尚未完整地建立起來,但卻充滿了對世界的期待和探索。他們在這個時期受到社會其他方面的影響非常大。一些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生活中的挫折或者家庭不和諧因素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不良的影響,很容易使他們養成不懂文明禮貌,不守公共秩序等不良習慣,更會影響他們心理地發展,導致他們消極被動地對待人際關系和社會成員,對他人和社會的態度十分冷漠,從而養成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習慣。

當代的大學生基本以 90 后群體為主,他們是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由于他們一直占據著一個家庭的中心地位,在家庭的無限呵護和寵愛中成長,潛移默化形成了強烈地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在生活中往往行為較自私,習慣性地主要考慮自己的需要和權利,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的成長環境也形成了這一代學生我行我素的生活習慣,不愿意按照社會成員共同的規則行動。

第二,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方面。我國傳統的倫理體系是以私德為主導的倫理道德體系,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品格修養和塑造,以局限性的血緣關系、家族關系和地域關系為基礎,十分缺乏公共精神的文化基礎。梁啟超曾在《論公德》一書中說到"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國道德之發達,不可謂不早,但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閥如。"[12]p105雖然我國的傳統道德倫理中不乏"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人之老"等看似包含社會公德內容的文化經典,但事實上,這里講的傳統的"仁愛"精神是以血緣和親戚關系為根基的推己及人,具有次序性和差序性,而并非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公德中的"博愛"是指愛陌生人,與其他陌生的社會成員達成互相愛護的契約關系。幾千年來,在這樣以私德為主的強大倫理道德體系的影響下,社會公德并沒有真正被大家所理解和認同,反而越發地缺乏公眾意識,逐漸形成了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態度,導致阻礙了相應的被大多數社會成員所認可和接受的社會公共道德規范的形成。因此在調查中,關于"維護公共利益是否屬于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和"參加考試路上碰到紅燈遲到的情況會怎么做?"的回歸分析顯示,以私德為主導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越強,對于公共利益和公共場所規則方面社會公德的理解越是欠缺。

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要的社會經濟形式,在這樣的傳統社會中,百姓靠土地為生,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獨立簡單地農業生產活動,人們能夠進入社會公共生活環境的機會非常少,很難接觸到真正的"社會",基本不存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馬克思說"小農人數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關系。他們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互相交往,而是使他們相互隔離。"[11]p677這樣的生活方式完全不需要社會成員間建立不能隨地吐痰,不能破壞環境,不能亂扔垃圾等社會公共生活規范,因此社會公德在傳統社會沒有太多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空間。

第三,社會環境方面。首先,中國當前正處于轉型階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去的道德體系已經接近瓦解,而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和規范尚未建立起來。在這一時期,很多人受市場經濟優勝劣汰規則的影響,過分注重物質利益,視金錢高于一切,出現"拜金主義"潮流,伴隨出現了道德思想的迷路,道德準則的降低和失范現象,社會上逐漸出現了一些偏激的價值觀,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遵守公共道德的行為在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由"維護公共利益是否屬于公德基本內容?"的數據回歸分析可以看出,認為公共利益不屬于社會公德范疇的現狀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相關性非常明顯,充分說明這些社會現象對價值觀還在形成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其次,我國現階段社會公德制度化水平不高。社會缺少對公民社會公德行為的監督,而公民違反社會公德所付出的代價又太輕太少,公民對社會公德的重視程度就大大減弱。例如問卷中"看到有人折摘鮮花是否會制止?"和"參加考試路上遇到紅燈遲到會怎么做?"等回歸分析顯示,這些違背社會公德的現象與社會環境方面的影響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社會大環境中公民普遍出現的這些違背公德的行為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青年人的公共道德水平。倘若對這些有意破壞生態環境、不遵守交通規則、偷竊、作弊等違背社會公德行為的懲罰力度和措施有所加重的話,情況自然會有所好轉。將社會公德納入制度建設中來,是近幾年來倫理治理和倫理制度建設的強烈要求。所謂社會公德制度化就是把社會公德與我國基本的政治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從而逐步實現社會公德的規范化、政策化和法制化。

最后,社會輿論的負面引導作用。近年來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逐漸成為了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媒介對社會公德規范方面的宣傳力度較輕,涉及到的方面和內容較為狹窄,沒有能夠引起廣大群眾響應遵守社會公德號召的熱情;相反,各大媒體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頻頻爆出社會陰暗面新聞,如吸毒、賣淫、嫖娼等社會黑暗現象,這些現象的傳播必定會對尚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起到不良地思想影響,產生心理陰影。

第四,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方面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在社會公德的教育方面,學校教育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徑。英國課程教育專家大衛·柏斯卡曾說過"教育不能與道德脫離,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25]p43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雖然飛速發展,但傳統的教育模式還是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素質的培養,為了提高升學率而教育,與此同時忽略了學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教育和培養,導致在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沒能培養起優秀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養。

從高校的德育方式來看,近些年我國大學開展的有關大學生社會公德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形式過于死板和教條。通過傳統的填鴨式灌輸、背誦知識以通過考試的形式使學生被動接受這些道德教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使得學生對德育課程心生反感,不僅沒有在受教育者心中真正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反而可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當代高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往往是重理論,輕實踐,只注重課本中道德教育原理的系統性,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很少傾聽學生群體的觀點和想法,不從實際出發,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近乎脫離。從"作為在校大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如何?"和"看到有人折摘鮮花是否會制止?"兩個問題的數據回歸分析可以看到 P值明顯小于 0.05,說明這兩項的結果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大學生在道德教育課程中即便對社會公德的定義、內容和重要性有所了解,也很難在實際生活中將學到的付諸實踐去踐行社會公德,從而出現了知行脫節的現狀。

第五,家庭影響方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學生在家庭中多年的成長經歷、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價值態度對于形成他們今天的價值觀和社會公德意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家長由于所處年代和時期的局限,很多家長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公德意識不高,欠缺在日常生活中為子女在道德領域以身作則的意識和行為。在對題目"是否曾經將生活垃圾丟棄在學校的公共場所?"的數據回歸分析中可以直觀看出,它與家庭影響因素的相關性數值遠遠地高于其他幾個影響因素,充分說明家長的公德意識強弱和公共道德習慣的好壞對青年學生公德意識與行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在優勝劣汰的現代社會,好成績、高學歷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必要條件。

因此當代家長對學生智力教育的重視程度早已大大地超出了道德水平的培養。家長把孩子考上好的大學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相比之下,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卻顯得微不足道。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思想困惑、道德誤區以及性格發展中的扭曲現象等往往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及時地教育和指導,嚴重地影響了家庭教育階段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習慣的養成,以至于很多學生在以后的成長中出現性格陰暗,孤僻,不善于與人交流,功利心極強等情況。

除此之外,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直占據著一個家庭的中心地位,在家庭的無限呵護和寵愛中成長,潛移默化形成了強烈地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在生活中往往行為較自私,更多地考慮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的成長環境也形成了青年人我行我素的生活習慣,不愿意按照社會公德的規則行動。

4.2 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路徑

大學生社會公德問題涉及到的方面較為繁多,本文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研究,總結出對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影響較大的五個主要方面,并由此入手逐漸探索提升青年學生公德水平的方法。

4.2.1 培育大學生自身的社會公德意識

道德觀念的形成需要外部客觀環境的教育、推動和內部主觀因素的自我反思、提升。外因與內因相輔相成,外因是道德觀念形成的條件,內因是基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培育大學生社會公共道德意識,提升大學生公共道德水平,改善當前社會公德缺失現狀的根本途徑是通過主觀地提高自主意識,與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第一,培養大學生的"慎獨"精神。

"慎獨"思想從古至今都是我國德性教育非常重視的觀念,是中國道德修養的思想精粹,一直以來對于公民養成良好的人格和品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慎獨"就是控制自己的私欲、邪念,在沒有他人或公眾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做到嚴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遵守道德規范,不做違背道德與良心的事情,做到不因他人的目光而行善,不因無人監督而做惡,這便是提升個人修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代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最后階段,應當自覺地提高自身的個人品格與道德修養,通過閱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在生活中自覺培養"慎獨"精神。無論是否有社會的監督,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遵守社會公德的規范和要求,不因沒有交警就闖紅燈,沒有人看到就隨地吐痰,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努力踐行"慎獨"思想,把外在的約束性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準則,養成遵守、維護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從而逐漸提高自身的個人修養和道德水平。

第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由于當代大學生大多成長在重知識教育、輕德性培養的家庭"溫室"中,在求學階段的人生目標非常單一,只是為了高考和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這樣的成長環境使得很多青年人對社會的認識不夠深入,看不到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密切關系,從而缺乏青年人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把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做教育學生修身養性,增強社會責任感十分重要的途徑。青年學生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和高尚的義利觀,明確是非曲直的判斷標準,培養自己的社會意識、責任感和自律精神,認識到人是社會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只有每個公民都具有高尚的道德自律精神和個人修養,都能遵守社會公德,對社會責任形成強烈地認同感,才能保障整個社會和諧融洽地發展。

第三,引導大學生的"知行合一"精神。

人類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即使在建設社會公德的今天,我們仍可以從歷史的積淀中學習值得借鑒的方法。在道德修養中,知與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善優秀的道德人格。在歷史上東西方的思想家、哲學家對知與行的探討都非常廣泛,這也是倫理學界的一個永恒的課題。在中國哲學史上,孔子是第一個自發地思考知行關系的思想家、哲學家??鬃邮种匾?行",認為踐行是道德理論的根本目的,不付諸行動,再多的道德準則都是無意義的。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程朱理學的基礎上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認為知與行本身就是一體的,是一個合一的功夫,做到知行合一是完善人格的需要。在西方哲學中,德謨克利特也同樣教育公民說道:"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的話。"[15]p75對于青年學生而言,更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與自覺性,努力學習知行合一精神,遠離浮躁,踏實進取,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實踐,正確對待利益關系,恰當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不僅要在理論上提高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更要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在實際中踐行社會公德,用實際行動弘揚社會公德,做到知行統一。在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從身邊點滴的小事做起,尊老愛幼,遵守交通規則,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不逃課不作弊,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在實踐中深刻地理解社會公德的意義,從而加深對社會公德的認識,形成更大的動力,逐漸將社會公德的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變"要我"為"我要",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多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4.2.2 轉變社會公德運行的社會倫理體系

我國傳統的倫理體系是以私德為主導的倫理道德體系,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品格修養和塑造,以局限性的血緣關系、家族關系和地域關系為基礎,社會交往較少,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態度成為人們交往中的主流思想,十分缺乏公共精神的文化基礎。同時,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要社會經濟形式,百姓靠土地為生,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獨立簡單地農業生產活動,人們能夠進入公共生活環境的機會非常少,很難接觸到真正的"社會",基本不存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這樣的經濟形式也為以私德為主導的倫理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活動日益增多,人們不再封閉在狹小的生活空間內,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社會公共生活的領域不斷擴大。傳統以私德為主導的倫理道德體系已經不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甚至出現了阻礙現代社會公德意識發展的情況,因此,轉變社會公德運行的社會倫理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新時期,我們要努力實現將以私德為主導的傳統倫理體系向公德優先的現代社會倫理體系轉變,繼承和發揚傳統倫理道德經典中的精粹,在此基礎上妥善地將古今情況結合起來,與時俱進地創新出新的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公德優先的倫理體制。我們要把古代傳統倫理中的"仁愛"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優秀的傳統思想突破狹隘的血緣、地緣等限制,推廣到全社會范圍內,傳播全社會的博愛精神,實現真正的仁者愛人,構建公共精神的文化基礎。同時,將傳統倫理中的"親親"、"尊尊"等差序原則轉化為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公平"、"平等"原則。從而逐步實現由私德為主導的社會倫理體系向公德優先的倫理體系轉變。

4.2.3 改革社會公德的社會運行機制

改善社會公德的運行機制,首先要實現社會公德制度化、法律化。近幾年我國倫理制度建設和改革方面強烈呼吁將社會公德納入制度化。"社會公德制度化,就是社會公德規范同最基本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相結合,盡可能具有可操作性。""作為制度化的社會公德,即根據不同領域的具體要求,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規范和協調千差萬別的個體行為,維護公共生活秩序和社會穩定。"[8]p186實現社會公德制度化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序地發展。與此同時,道德作為一種基于人們內心信念、風俗習慣和良心來維持的社會意識,它不具有強制性的特征,道德的約束性都是依靠公民自律來實現的。但是社會公德既然是所有社會成員共同的利益要求,就必然需要通過一定的規章制度對具體的社會公德行為加以規范,一旦社會有了規范性,那么單靠個人的自律就不夠了,就需要法律來維護社會公德規范的有效性。通過法律輔助道德,使人們意識到道德具有權威性,從而引領公民遵守、維護社會公德。

同時,我們還應當恰當地利用各種輿論的監督和導向作用。利用廣播、報紙、媒體、網絡等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傳播正能量,積極宣傳先進的道德事跡,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強化宣傳社會公德的內容以及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意義等,在潛移默化中讓青年學生對社會公德有新的認識,逐漸提高學生們的公共道德意識和水平。同時借助輿論監督,號召全社會一起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進行批評和譴責,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這些不文明行為,更可以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

4.2.4 發揮家庭對社會公德的導向作用

家庭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形成的影響和社會公德行為的導向作用是不可小覷的。父母應當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健康的成長氛圍,維護一種和諧融洽的家庭關系,引導孩子培養健康陽光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家庭要樹立德才兼備的教育觀念,轉變一味地只求成績的錯誤教育觀念,不僅要關注孩子文化素質的提升,未來的前途發展,更要注重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孩子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家長也應當自覺地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水平,規范自己的社會公德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鄰里互幫互助,不隨地吐痰隨手丟棄垃圾等,從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以身作則,為孩子起到榜樣的示范作用,來自家庭的示范性作用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之深刻是日后非常難以改變的。

4.2.5 加強學校的社會公德教育

第一,傳統的學校道德教育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重復課本里道德的條條框框,沒有深入進去,非??菰锓ξ?,很難深入人心地切實起到提升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作用。

基于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大學道德教育,應提倡大學德育課程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恥感教育。恥感教育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恥感教育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究竟什么行為是光榮的是高尚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是可恥的,其目的在于喚起大學生的道德良知,激發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能夠明辨道德是非,對不道德的行為感到恥辱,進而主動地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加強自己的道德意識,提升大學生自身的道德水平。

第二,大學的社會公德教育還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不能只停留在理論說教層面,還要在實際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的普及。例如鼓勵學生多創立一些有意義的社團組織和公益活動,幫助學生創造些實踐活動的機會,組織一些義賣為貧困兒童捐款、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去社會中義務清掃垃圾、協助維護交通秩序、競選義務支教等這樣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體會社會公德的意義,激勵學生將潛在的道德意識外化為實際行動,在為社會奉獻的實踐中得到心靈的洗禮和升華。

4.3 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遵守社會公德不僅僅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做為一個社會人起碼的要求,更是大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實現其人生價值的前提和必備條件。不僅如此,當代青年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作為 21 世紀中國的接班人,他們的社會公德水平和精神文化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未來的建設和發展,因此,提升青年學生的公德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4.3.1 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

社會公德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素質高低、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如何的重要指標。

大學生群體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 21 世紀的接班人,是社會主流思想的帶動者,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公德水平直接影響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整體狀況。因此,全社會更應當注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有知識有文化,有公德有素質,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青年人才。在重視他們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強道德教育,要把道德與知識并重作為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目標。祖國的未來是屬于這一代青年人的,只有這樣的大學生走向社會后,才能夠逐漸凈化社會風氣,引領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念,創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帶動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

4.3.2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

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和必然要求。社會公德的建設是培育良好社會風尚最為關鍵的一環。充分發揮社會公德的調節功能,培養社會公共生活中公民良好的道德習慣,將有助于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更有助于促進公平正義、民主和諧、遵紀守法、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青年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將奠定整個社會公共道德水平的基礎,因此提高青年學生社會公德水平有利于培養良好的社會風尚。

4.3.3 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已經密不可分,國家間的支持與合作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在世界上樹立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贏得更多國家的信任,支持與合作自然是一個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因為社會公德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是一個國家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在衡量國家形象的過程中,公民社會公德素質如何,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則占有很大的比重。加強我國的社會公德建設,提升大學生的公德水平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從而推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交往與合作發展。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