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保定市高校學生社會公德提升研究
【引言 第一章】社會公德釋義
【第二章】當代高校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調查結果
【第三章】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第四章】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路徑及意義
【結語/參考文獻】高校大學生社會公德改善分析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近年來,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和狀況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結果發現,雖然當代青年學生社會公德狀況總體局面不錯,但也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隱患和問題。大學生公德水平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大學生自身自律不足、以私德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影響、社會環境和輿論的引導不夠積極、學校關于公德方面的教育成效不佳和家庭教育理念失衡五個方面,面對這些問題,必須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改善當前社會公德缺失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受到主體自身、傳統倫理觀念、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和家庭五個方面的影響,因此改善當前的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也從這五個方面入手,大學生作為道德主體,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公德意識;轉變社會公德運行的倫理體系;改革社會公德的社會運行機制;引導家庭對社會公德價值觀的正面導向作用;同時加強高校的道德教育,培育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當然,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目前的狀況不是瞬間形成的,因此,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改善社會公德現狀的任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要我們能夠提起高度重視,堅持不懈地從以上方面切實地進行改革和教育,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一定會得到有效地改善,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一)學術專著:
[1]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范英。社會公德概論[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
[3]朱步樓。社會公德手冊[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
[4]吳潛濤。論社會倫理與公德[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5]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江南雨,劉思羽。社會公德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7]吳潛濤。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程立濤。新時期社會公德建設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9]席彩云。當代社會公德教育研究[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10]樊浩。中國倫理道德報告[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3]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4]劉澤華。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5]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二)碩博學位論文:
[16]吳云。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17]王倩。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研究[D]. 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0.
[18]陳賽群。轉型期大學生社會公德重構的實現路徑[D]. 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19]孫文順。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公德教育研究[D].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三)學術論文:
[20]陳升。論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J]. 道德與文明,1999(5)。
[21]郭學賢。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提高公民道德素質[J]. 道德與文明,2002(5)。
[22]楊偉清。社會公德:范圍與特征[J]. 道德與文明,2008(1)。
[23]席彩云。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淺析[J].道德與文明,2009(11)。
[24]焦煥章,徐恩芳。關于國外學校德育的若干考察[J].道德與文明,1991(1)。
[25]王紅。培育公民道德構建和諧社會[J]. 道德與文明,2007(19)。
[26]唐會。我國社會公德的現代建構[J].道德與文明,2007(12)。
[27]任福全,王富強。以德治國必須深入開展社會公德教育[J]. 道德與文明,2003(2)。
[28]肖光榮。中國傳統美德對于當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意義[J].道德與文明,2011(7)。
[29]賀晉秀。大學生公德失范的現狀及對策思考[J].前沿,2008(36)。
[30]葛晨光。做好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05(113)。
[31]吳營。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10(12)。
[32]徐國輝。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探討[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9(11)。
[33]魏英敏。關于國民公德建構的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34]祖嘉合。論校園文化環境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9)。
[35]吳潛濤,楊峻嶺。中國傳統恥感思想及其啟示。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6]楊峻嶺,任彩霞。加強大學生恥感教育的依據及其途徑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0)。
[37]湯麗芳。社會公德:當代中國道德建設中的道德難題[J].求索, 2011(3)。
[38]梁鵬。大學生社會公德建設路徑探析[J].理論導刊,2008(1)。
[39]石劍鋒。道德制度化探析[J].理論導刊,2002(2)。
[40]肖志玲。簡論轉型時期社會公德建設[J].理論月刊,2008(7)。
[41]楊光飛。社會轉型與公德缺失[J].社會主義研究,2007(5)。
[42]張震。論當前社會公德建設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江淮論壇,2004(1)。
[43]潘一鳴。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與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1(29)。
[44]李強。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 2009(8)。
[45]程立濤。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教學與研究,2009(28)。
[46]江葉華。社會公德教育探析[J].教學與研究,2010(3)。
[47]王鳳仙。轉型期我國的道德形勢與社會公德教育[J].教學與研究,2009(5)。
[48]廖加林。我國社會公德的現代建構[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16)。
[49]魏曼華。社會公德新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