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邏輯是以“類”這個概念為中心,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后,在人類的大腦中逐步形成且具有一定規范的邏輯思維形式?!邦悺辈⒉皇且婚_始就具有“分類”的內涵,它最早是一種祭祀名稱,后來演變成與“善”相似的關于思想道德的形容詞,到了春秋時期才逐漸出現“族類”“物類”等與現代類含義相關的概念。類邏輯并不是簡單地從一般到特殊或從特殊到一般,應將其與演繹邏輯、歸納邏輯放置于同一層次進行研究。本文將從類與類邏輯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在中西方的起源與發展狀況,揭示類邏輯在現代科學中的作用與影響,力求梳理出一條關于類邏輯研究的清晰脈絡。
一、類與類邏輯
“類”是邏輯學中的重要概念,被稱為是“智力的基本成分之一”[1],在人類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也是人類能夠發揮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類”。在邏輯學中,類是一個最基本的邏輯范疇,類將具體事物相互連接,任何事物都不能離開類而獨立存在,因為一旦事物離開“類”這一范疇,事物就不能為人所認識和理解。分類、類比、類推等邏輯思維方法,都是以類為核心的,當關于類的推理逐步形成一種模式和系統時,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類邏輯。
類邏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類”以及關于圍繞“類”所進行的一系列推理活動。兩類事物間的差異性和同一性是類邏輯賴以存在的根基。例如,“類同”并非指兩類或兩個事物完全相同,而是二者間存在部分相同,并且是本質上的相同。又如進行“類比”的首要條件是要求兩類事物間存在共性,通過這種共性才能進行推理。由此可見差異性和同一性在類邏輯推理中的重要地位。
類邏輯不只是人類解決日常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更是各種學科里最常用到的思維工具。
例如,在數學上,魏晉時期的數學大師劉徽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活用類邏輯思維,他秉持著“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數學分類思想,提出“數同類者無遠,數異類者無近”,并以此對數學中的概念加以分門別類。數學是與類邏輯聯系最緊密的學科之一,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有 18 段內容提及關于“類”的內容,秦九韶在《數學九章》中,更使用“類”字多達百余次,可見類邏輯思維對數學的影響之深; 在醫學中,類邏輯與中國傳統醫學里最常用到的取象比類法聯系緊密,取象比類法就是將自然界之“象”與人體生理機構進行類比,進而尋求診療手段的中醫思維方法; 在農學上,“辯類”是農學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思維方式,在選擇和分辨動植物的種類和狀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系統,農學也就隨之產生。不只是數學、醫學、農學,類邏輯古時在天文、歷法、地理中的應用也有大量古書記述,隨著時間的推移,類邏輯在現代學科中的應用更加廣泛??梢哉f,類邏輯思維在各種學科的誕生與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當代各科學者也開始重新重視對類邏輯的研究,類邏輯研究步入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階段。
二、中國古代墨家的類邏輯思想
墨家是東周時期與道家、儒家并駕齊驅的三大哲學派別之一,其邏輯思想在當時百家爭鳴中獨樹一幟。尤其是墨家后期思想,對中國邏輯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一直以來,學界都將墨家視為中國古代邏輯學的代表。在類邏輯方面,墨家形成了從“類”到“類推”的一系列相關理論。墨家之前,“類”并非一個邏輯范疇,它在人們的頭腦中經歷了長時間的思維實踐,最終通過墨家學派的研究推理,成為人們頭腦中的一個固定的邏輯概念。墨家對“類”的邏輯運用,對后代各學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是因為墨家對“類”所進行的一連串系統性的研究,讓中國古代的類邏輯由萌芽走向成熟,并逐步形成體系。
墨子首次提出的關于類邏輯的概念是“察類明故”,并善于將這一方法用于論戰中,通過區別辯論中的事物,將論戰中的分歧點正確歸類,以此作為說服對方的根據[2]。在《墨子·非攻》中有一例十分具有典型性: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 以攻伐之為不義,非利物與”?
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圣王,是何故也? 子墨子曰: 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1[3]在這段辯論中,墨子將“攻”和“誅”兩個類概念加以區別,指出對方的錯誤就在于沒有對“攻”和“誅”進行正確的歸類,而是將二者混淆,導致邏輯混亂。墨子能夠在這次論戰中以理服人,正是將類邏輯思維運用于實踐中的結果。
墨子在最初運用類概念時,總是伴隨著一次次論戰,但讓類概念真正走向成熟,逐步形成類邏輯體系,則是由墨家后期的思想經典完成的。在墨家的邏輯體系中,類是概念、判斷、推理的基礎。
《墨子·大取》篇中記載: “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也者。立辭而不明與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無所行,唯有強股肱,而不明于道,而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辭以類行也者,立辭而不明于其類,則必困也?!保?]這段話表明,如果一段命題不分其類,必然會在思維上陷入困境。這段話清晰說明了墨家邏輯思想體系以“類”為核心,以“故”和“理”為媒介的思維特征,“故”“理”“類”構成的“三物邏輯”也是墨家最基本的邏輯論式?!肮省?,不止是事物形成的原因和得以存在的條件,同時也是提出命題的依據; “理”是萬事萬物運行的客觀規律。這里需要注意“理”和“道”的區別: “道”1體規律; “類”則體現了事物的本質,只有將事物準確分類,才能進行邏輯推論,“類”意味著推理進行的邏輯根據。三者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類”是提出“故”和“理”的出發點。一個命題的產生首先要擁有充分的理由依據,必須符合客觀規律才能展開推理,同時又要對命題要點區別分類,才能使這一命題的觀點得到認可,廣為流傳[5]。
“故”“理”“類”的推理方法為類比推理提供了依據。由上可知,類比推理產生于論戰實踐中,在辯論中的“以類為推”的方法逐步過渡形成體系,成為類邏輯系統中最重要的推理方式。類比推理的邏輯方程式是由此及彼的,將事物之間相似或相仿的本質作為依據,通過推類的方法對事物進行關聯性的排序,整個認識過程是從個別到普遍,從特殊到一般的。
綜上可知,墨家學派通過大量的論戰實踐,使“類”上升為一個邏輯概念,進而演變為一種邏輯推理方式,最終形成類邏輯系統。墨家學派不只啟迪了中國古代類邏輯思想,更使之逐步發展為一套相對完備的體系。墨家學派的各類經典為后代類邏輯研究留下了豐富的思想寶藏,到現在依然在不斷發揮著力量,指導著當代學者的研究。
三、西方傳統類邏輯思想
鑒于中西方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中國邏輯與西方邏輯在表達方式上有著較大差異,但其理論內核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以推理為核心的西方邏輯中,類比推理占據了重要位置。將具有部分相同屬性的兩類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可以推知他們其他屬性也相同的結論,這就是類比推理的基本思維方式,即如果事物 A 和事物 B 具有一些相同性質,且 A 具有屬性 S,可以推出 B 也具有屬性 S。嚴格來講,這是一種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并不單純地從屬于演繹邏輯,也不是歸納邏輯,而是應獨立形成類邏輯體系。
西方傳統類邏輯起源于邏輯學創始人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是人類知識的啟蒙者之一,他對各個學科都有涉獵,是一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大師。作為形式邏輯的奠基人,亞里士多德將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可見他對邏輯學的重視程度,他的邏輯學說至今仍是支撐形式邏輯的主體框架。亞里士多德認為,類比推理并不是單純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將其視為部分與部分的關系更為恰當。想要全面系統地把握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想,必須從其類邏輯思想入手,研究其關于類比推理的學說。
亞里士多德并沒有對類比推理或是類邏輯做出明確的定義,但他學說中富含類邏輯思想卻是顯而易見的。亞里士多德曾在《工具論》中提到了一個關于類比邏輯的生動例子: “假定 A 代表罪惡,B 代表向鄰國作戰,C 代表雅典人反對底比斯人,D 代表底比斯人反對福申人。如果我們要證明福申人打仗是罪惡,那么我們必須要假定對鄰國開戰是罪惡,關于這個道理的證據,可以從類似的事例獲得?!保?]由此例可知,這里的類比推理是以特殊對象為起點,經過歸納推理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情況,再運用演繹推理,從這個普遍情況中得到另一個特殊的結論。此處的類比推理是先歸納再演繹的認知過程,不從屬于任何一方。也就是說,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世界中,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三者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具有各自不同的邏輯研究領域。
標志著邏輯學誕生的三段論學說,是亞里士多德創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邏輯理論,也是亞里士多德最重要的邏輯學成就之一。類邏輯是三段論得以產生發展的基礎,三段論中最基本的要素———大項、小項、中項,這三者之間的類聯系衍生出了三段論最根本的思維方式。例如在“沒有英雄是膽小鬼,有士兵是膽小鬼,所以,有士兵不是英雄”[7]這個標準三段論中,英雄、膽小鬼、士兵三個類概念中存在包含和不包含的關系,三者間的類關系是整個推理得以進行的基礎。由此可見,類邏輯思維對于三段論學說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如果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西方類邏輯的根源,那么培根則是類邏輯的傳承者,為類邏輯的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培根同樣涉獵多個學科,在自然科學領域提出了大量創新見解。在他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各個學科都在蓬勃發展,為培根提出創新思維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環境。在邏輯學的研究上,他將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演繹邏輯視為“破壞部分”,將歸納邏輯視為“建設部分”。這種說法在當時可謂離經叛道,但不可否認,培根所提倡的歸納思維方法,對于日后的科學創新發展有著長足的積極影響??梢哉f,培根在邏輯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推動歸納推理形成具有規模的近代邏輯系統。在此之前,以演繹邏輯為本尊的思維方式為近代的科學實驗造成了諸多不便,因此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論》中,號召人們使用實驗調查法,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在運用歸納邏輯,從收集到的特殊性資料中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歸納推理法對科學和實驗的影響顯而易見,而在歸納推理法中隱含著豐富的類邏輯思想。
在培根的《新工具論》的第二卷中提到“優先的例證”學說,“優先的例證”是指在進行科學研究或歸納推理時,那些被優先挑選出的事例[8]。在“優先的例證”學說中存在大量的類邏輯思想,因為被挑選出的“優先的例證”本身就是指類邏輯關系中類之間的共同屬性,通過“優先的例證”能夠證明兩類事物間是否具有必然聯系。這在本質上就是類比推理?!皟炏鹊睦C”學說實際上是從紛繁復雜的對象中,找出具有共性的例證來完善分析結果,通過選出例證對于解決科學實驗中的相關歸納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培根提出“三表法”來整理推理過程中感性材料之間的因果關系。三表法是指存在表、缺乏表、比較表[9]。在過去的邏輯推理上,缺乏對于分析以及否定例證的運用。培根提出,通過“三表法”尋找否定例證,再經過比較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參透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透過這樣的因果聯系有助于探究研究對象之間類的必然性。歸根結底,這部分內容也體現了類邏輯思維。
亞里士多德的類邏輯思維啟迪了培根的思想,培根則完善和發展了類邏輯思維,將其應用于科學實驗上,發揮出更大的效力。培根認為,想要更加透徹地把握自然,就必須要將自然劃分為若干個類,并且逐一進行類比分析。培根的實驗分析法中蘊含了大量的類邏輯思維方式,通過類比、分析、歸納的方法,來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
四、類邏輯研究在現代的發展
步入現代,類邏輯思維雖然在人類的創造思維上始終發揮作用,但成體系的類邏輯研究一度處于停滯狀態,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關于“類”的研究才重新回到學者的視野。思維學者以現代的視角重新審視類邏輯思維,研究內容更加深入,并且將類邏輯實際應用于更廣闊的領域,讓類邏輯研究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在國內,對于中國古代,尤其是墨家類邏輯的研究一直是重點。同時,國內學者又十分重視對于國外類邏輯思想的比較研究,通過這條途徑,大量國外相關論著為國內學界所熟知,加強了雙方之間的交流。關于類邏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成為跨學科的研究重點,將理論推理與經驗材料相結合的類邏輯思維方式,是各類學科中經常用到的方法。
在國外,類邏輯思想的起源雖然晚于中國,但在西方重視邏輯學研究的大環境下,類邏輯研究的發展明顯優于國內,西方類邏輯思想也更加系統化、深入化。國外學者將類邏輯思維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并且能夠靈活巧妙地運用類邏輯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國外的類邏輯研究已經從對于類邏輯的整體研究,跨越到對類邏輯各個推理階段的細致研究。例如,西方學者將類比推理的過程劃分為編碼、提取、映射三個階段[10],對每一個階段展開詳實深入的研究。
康德曾說: “每當理論缺乏可靠的論證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指引著我們前進?!保?1]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以類比推理為核心的類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之間的關系。具有發散性的類邏輯思維能夠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這為創新思維的誕生提供可能性。在現代,類邏輯思維在社會政治、各門科學以及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中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社會政治上,《易經》中的一句“引而伸之,觸類而長,天下之能事畢矣”[12]至今仍是指導政治創新思維的經典; 在科學研究上,類邏輯由未知到已知的思維路徑是科學創新思維中必不可少的思維方法。愛因斯坦曾說: “在物理學上,往往因為看出了表面上互不相關的表象之間有相互一致之點,而加以類推,結果竟然得到很重要的進展?!保?3]可見科學創新上活用類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在教育與學習上,“舉一反三”是學生和老師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思維技能,這也屬于類邏輯的范疇。
類邏輯思維在中國發端于墨家學派,在西方則根植于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中,由培根對其進行發展與完善,直到現在類邏輯思想依然是邏輯學研究領域的熱點。類邏輯的特殊性讓它成為有別于其他邏輯思維方式的獨立體系,類邏輯的常用性讓它能夠在邏輯學以外的各個學科領域發光發熱,這些特性使得類邏輯研究成為邏輯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值得更多學者對其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宋宜梅. 多策略多成分潛在特質模型在類比推理測驗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 南昌: 江西師范大學,2006.
[2] 夏衛國. 試析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應用[J]. 青海社會科學,2009\\( 5\\) :93 -98.
[3] 耿靜波,韓劍英. 墨子“三表法”與“察類明故”思想研究[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 5\\) : 50- 54.
[4] 郭智勇. 墨子“非攻”思想倫理釋義[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 3\\) :37 -41.
[5] 孫中原.《墨子·大取》和《小取》的邏輯[J]. 畢節學院學報,2011\\( 1\\) :43 -51.
[6] 姚梅,趙博. 墨家邏輯思想對《黃帝內經》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 3\\) : 140- 143.
[7] 葉秀山. 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J]. 社會科學戰線,1998\\( 3\\) : 80 -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