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保定市高校學生社會公德提升研究
【引言 第一章】社會公德釋義
【第二章】當代高校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調查結果
【第三章】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第四章】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路徑及意義
【結語/參考文獻】高校大學生社會公德改善分析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3章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根據前文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調查結果分析,當代青年學生社會公德情況總體不錯,但仍然存在著一些社會公德意識不夠深入,公德感情較淡漠,公德行為知行矛盾等問題。本章通過對導致這些問題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找到影響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主要因素,進而為改善青年學生的公共道德狀況,提升青年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開辟新的路徑。
3.1 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影響因素分析的模型選擇與變量選取
數據分析使用的 SPSS 統計分析軟件對影響因素數據地分析有多種可選模型,根據本文題目設計的特點,選擇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較為合適。在變量的選擇上,主要區分自變量,即問卷預設的影響大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的幾個影響因素,以及因變量,即設置的反映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與行為的具體題目。
3.1.1 模型選擇
影響當前大學生公共道德水平的因素較復雜,為了全面考量主客觀影響因素,需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①.在回歸模型選取上,多元線性回歸②模型最為適合多個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的情況。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及其基本原理:Y=b0+b1X1+……+bkXk+e,其中,b0為常數項,e 為隨機擾動項,b1、b2……bk為總體回歸參數。
3.1.2 變量選取
因變量的選擇:回歸分析的目的是探究影響青年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的因素,因此,因變量即為社會公德行為。具體的因變量采取上述大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現狀分析中問題較為突出的幾個變量,分別與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后做出綜合結論。依據上述社會公德意識與行為現狀的描述分析,大學生在對社會公德基本內容的理解、目前大學生公德現實情況的判斷、保護生態環境和公共場所衛生的意識、遵守公共場所規則與秩序等方面問題突出,即選定這幾個變量為因變量。
自變量的選擇:大學生大都生活在校園中,接觸到的社會因素也隨即增多,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的程度更為深刻,回歸分析的自變量選擇應更為廣泛和全面,本研究預設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因素主要包含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自身五個層面,在回歸分析的自變量選取方面,也需根據這五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以使分析結果更為科學、精確。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影響因素回歸分析的變量選擇具體情況如表2-3(見附錄 2)。
3.2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影響因素的數據描述分析與回歸分析
由前面的數據分析可知,大學生公德不足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這些題目中: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當前大學生對自身群體社會公德現狀的評估、看到有人折摘鮮花會怎樣做、是否曾經遺留過生活垃圾在公共場所、參加考試路上碰到紅燈即將遲到會怎么做。
回歸分析將以這五個變量為因變量分別與自變量依次進行回歸分析,依據各次回歸分析的結果做綜合結論,以便后續探究影響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影響因素。
3.2.1 影響因素的數據描述分析
傳統的倫理道德層面:25.4%的同學認為中國幾千年傳統的家庭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生活方式對現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影響很大;64.2%的同學認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9.0%的同學認為幾乎沒什么影響;1.4%的同學認為絕對沒有影響。社會層面:14.9%的同學認為他所在城市的絕大部分公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反映出的社會公德意識極差;53.4%的同學選擇部分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識較高,部分意識淡漠;29.8%的同學選擇在不妨礙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大部分公民都表現出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1.9%的同學認為該城市全部公民在任何情況下都表現出了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學校層面:3.1%的同學認為所在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課程對于提升現在的大學生公德意識非常有效;26.1%的同學認為比較有效;53.7%的同學認為略有作用;17.1%的同學認為高校德育教育毫無用處。
家庭層面:27.6%認為自己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在意社會公德行為;46.5%選擇方便的情況下比較在意;21.1%表示沒有急事的情況下就注意一下;4.8%表示家庭從不在意公德行為。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調查回歸分析的自變量描述分析如表 2-4(見附錄 2)。
3.2.2 影響因素的數據回歸分析。
(1)以"維護公共利益是否屬于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對社會公德基本內容和定義理解的因素較多,涉及到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社會環境以及高校道德教育三個層面。以"維護公共利益是否屬于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 2-5(見附錄 2)。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層面中,中國幾千年小農經濟影響下的傳統倫理道德對大學生的影響與大學生是否理解維護公共利益屬于社會公德基本內容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具體來講,大學生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越大,越是認為道德的私德性質較強,體現在公共利益方面的社會公德表現就越弱,對維護公共利益這方面社會公德的定義越不清晰。
社會環境層面中,社會公民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公民社會公德意識的高低與大學生是否理解維護公共利益屬于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當公民營造出的人人守公德,人人護公德的社會氛圍越濃厚,越能夠激發大學生遵守社會公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公共道德意識越有利,大學生對公德的定義包括維護公共利益這方面內容的理解越深刻,否則相反。
高校道德教育層面中,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對提升青年學生的公德意識作用與青年學生是否理解維護公共利益屬于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也就是高校的德育課程越是能夠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們的公德意識,他們就越能夠深入地理解維護公共利益也是屬于社會公德基本內容的一部分,否則便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認同。
(2)以"作為在校大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如何?"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依據分析結果,影響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社會公德現狀評價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會環境和高校教育這兩個層面。以"作為在校大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如何"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 2-6(見附錄 2)。
社會環境層面中,所在社會環境反映出的如今社會公德現狀對大學生判斷自身群體的社會公德現狀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即大學生所在社會環境中維護社會公德的事例越多,社會成員之間關系越融洽和睦,對于價值觀還在形成中的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狀況的看法越有利;反之,社會輿論、媒體和隨處可見的違背社會公德要求和社會公共道德底線的事件越多,對于大學生形成對社會公共道德的評價越不利。
學校教育層面中,所在高校的政治理論課堂上是否涉及到有關社會公共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大學生如何認為社會公德現狀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涉及到關于積極的社會公德事例越是豐富,越有利于在校大學生對自身群體的社會公德評價。
(3)以"看到有人折摘鮮花是否會制止?"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影響看到折摘鮮花的情況大學生會采取對策的因素較多,有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和家庭影響三個層面。以"看到有人折摘鮮花是否會制止"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 2-7(見附錄 2)。
社會層面中,所在的社會道德環境情況對大學生是否會制止他人折摘鮮花的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即大學生所在的社會環境中公民之間呈現出的社會公德狀況越好,越能夠自覺地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保護生態環境,越能為大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地維護社會公德的良好氛圍,可以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敢于主動上前制止這種違背社會公德、破壞公共環境的不良行為。
學校層面中,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是否涉及到有關環保方面的社會公德理論內容與大學生是否會制止他人折摘鮮花的行為有顯著的正向關聯性,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涉及到關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知識越是豐富,越是能夠正向地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保護生態環境,能夠積極主動地阻止破壞行為;反之,大學生則會認為摘花等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就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持無所謂的態度。
家庭層面中,家庭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對大學生是否會制止他人折摘鮮花的行為也存在顯著地正向聯系。具體來說,家長若在兒童時期就給孩子傳導不可以破壞生態環境,折摘花木是不正確行為的理念,長此以往便會對大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觀念產生十分深刻地影響。
(4)以"是否曾經將生活垃圾丟棄在學校的公共場所?"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結果顯示,影響大學生丟棄生活垃圾情況的因素不太多,主要是家庭層面的影響。以"是否曾經將生活垃圾丟棄在學校的公共場所?"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 2-8(見附錄 2)。
家庭層面中,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平時丟棄生活垃圾的情況與大學生在校園中是否會在公共場所丟棄早餐盒等物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越是重視手邊生活垃圾的丟棄,養成只丟棄到附近垃圾桶里的習慣一定會影響大學生不會遺忘或隨手丟棄一次性生活垃圾的情況;反而家庭成員不在意這些生活細節,使用過的塑料袋或者衛生紙隨手丟棄的情況頻繁出現就會對大學生養成好的社會公德習慣產生負面的影響。
(5)以"參加考試路上碰到紅燈遲到的情況會怎么做?"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從分析結果看出,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層面的因素對大學生是否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影響更為顯著,尤以家庭層面的影響最為深刻。以"參加考試路上碰到紅燈遲到的情況會怎么做"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 2-9(見附錄 2)。
傳統的倫理道德層面中,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對大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具體來說,由于以前中國社會是受小農經濟影響,人與地捆綁生活的情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不多,公共生活非常缺乏,形成了以私德為主導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體系,沒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因而維護公共生活秩序,遵守交通規則等行為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幾乎沒有體現,因此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越深入,大學生關于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越淡,積極性越弱。
社會層面中,所在的社會環境中維護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的氛圍對于大學生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有顯著的正向關系,即大學生生活環境中越重視對交通秩序維護和遵守交通規則方面的社會公德的宣傳,形成一個人人守公德的社會氛圍,學生就越容易養成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的行為習慣。反之,倘若社會生活中,違反交通規則,闖紅燈等情況屢見不鮮,大學生的行為也會受其影響。
家庭層面中,家庭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對大學生是否能遵守交通規則等行為也存在顯著地正向聯系。說明在遵守交通規則方面家長給予充分地家庭教育并以身作則,長此以往便會對大學生遵守社會公德觀念和行為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