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倫理學視角下中國信用消費問題探究
【第一章】信用消費中的倫理道德分析緒論
【第二章】信用消費的內涵、特點與本質
【第三章】信用消費失范的倫理學分析
【第四章】我國信用消費建設的倫理導向
【結語/參考文獻】信用消費體系的倫理學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 論
1.1 選題目的和意義
1.1.1 選題目的
2008 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海嘯,這場經濟危機是信用消費的危機,也是信用的危機,美國作為世界上經濟體系最為發達的國家,有著一整套完整的社會信用體系和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發達的信用管理教育、人力資源、有效的行業法規、完善的征信數據庫,卻發生了這樣嚴重的信用危機,信用消費重新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思考。
在我國信用消費發展較晚,上世紀 80 年代才開始起步,在推動經濟發展的貢獻中,所占比例較小,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而我國目前的消費形態依然以傳統的儲蓄積累為消費主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用消費的制度還不完善,對超前消費的觀念還有被消費者完全接受。在宏觀層面信用消費能夠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增長,對于銀行和金融機構而言,信用消費有助于其企業利潤的增加、服務范圍的擴大、減小其金融業務的風險,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信用消費可以幫著消費者實現預期消費愿望。盡管我國信用消費存在許多問題,但是我國信用消費市場前景廣闊。
在我們反思美國次貸危機的同時,結合對信用消費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信用消費危機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危機的問題,它的本質上是倫理失范的問題,信用消費的失范也越來越被倫理學界所關注。
1.1.2 選題意義
第一、信用消費的倫理研究就是在倫理的視域下,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信用消費的諸多概念進行倫理學探究,通過對信用消費倫理內涵的梳理,找到導致我國信用消費失范的倫理成因,并結合實際情況對原因進行全面梳理總結。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思想,研究信用消費中義利問題、公平與效率問題以及市場經濟中競爭與合作的問題,試圖通過倫理學的角度重新找到信用消費失范的本質原因。
第二、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經濟水平的相對落后,出現了大量的信用消費失范的問題。在我國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形式下,如何構建與現階段相適應的信用消費模式和倫理道德氛圍就顯得十分重要。通過對信用消費失范本質原因的探討,結合倫理學的相關內容,認識到信用消費的重要,認識到信用消費的倫理學內涵,從而全面把握信用消費的關鍵,提出信用消費發展的倫理導向,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增長提供動力。
1.2 相關研究綜述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在其著作《消費的倫理評價與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認為消費的倫理評價與經濟評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統一起來,作者對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找到了中國當前消費倫理觀念所需要研究的問題。即:當代中國消費的倫理規范體系;消費倫理與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消費主義批判;奢侈的倫理分析;消費的自由與社會責任;廣告在消費活動中的社會責任;以及大眾文化消費與青少年道德教育。
陳忠在《信用消費論》一文中對中國發展信用消費的主要原因做了一下的分析: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法律體系的不完善、個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傳統消費觀念的制約、風險和收益不匹配所影響商業銀行的積極性、市場環境不完善、缺乏信用消費的風險防范和轉化機制這 8 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論述。并從經濟視角對我國信用消費發展提出來了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議。通過發展信用消費與國民經濟總體水平和階段特征相適應,保持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制度,建立信用消費的擔保和保險制度,重點突破、全面推進、豐富信用消費品種體系,改善和創新消費信貸機構體系,積極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
王國棟在《我國信用消費倫理研究》一文中對信用消費失范的原因分析:1.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2.西方消費觀念的影響;3.經濟體制轉變的制約;4.輿論媒體宣傳的誤導。把構建信用消費倫理的原則歸結為:基本國情原則、適度消費原則、公平原則、以人為本原則。
矯海霞在《現代性消費倫理的演變與生態消費倫理的提出》一文中首先向我們闡述了什么是現代性消費倫理,其表現主要為應享性原則和消費者主權原則,其實質都是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原則,作者在分析其危害的同時針對其破壞生態環境,使人過渡沉迷與物質世界的情況,提出了生態消費的消費倫理體系,認為應該以生態價值觀為中心,從現代性消費的人類中心主義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發展的動態平衡。
張淑在《中國當代大學生信用卡消費問題的倫理分析》一文中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消費倫理觀念的變革進行了研究,提出中國傳統的:"無債一身輕"的思想正在改變隨著經濟危機的出現,要求有超前消費的出現,就是消費信貸的刺激。針對大學生信用卡消費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指出原因所在是由于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頭腦不健全導致。結合實際情況對其倫理分析是,首先以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為依據,結合作者的理解,進行了簡單陳述,結合亞里士多德的家政理財術和中道思想覺得有可取之處。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的中心是在倫理的視域下對信用消費進行研究,探究信用消費中信用的內涵、消費的本質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同時結合經濟學領域的內容解釋信用消費的涵義與信用消費失范的具體表現,通過分析信用消費失范的倫理成因最終找到發展信用消費的倫理導向。第一部分介紹信用消費中信用、消費的概念和關系,同時闡述信用消費的含義和特點,并對信用消費的倫理本質作出探究。第二部分分析信用消費目前的現狀,針對信用消費作出經濟學和倫理學的價值評價,找出信用消費失范的倫理成因。第三部分,根據信用消費失范的倫理成因提出與之相對應的消費原則、消費發展導向。
1.3.2 研究方法
依據信用消費中不同概念所涉及的領域不同,擬綜合采用文獻研究法、依據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綜合交叉學科方法。由于從經濟學的角度和倫理學的角度去看待信用消費的觀點有著很大的不同點,且兩者研究涉及經濟和倫理等多個學科,因此,需要對各種參考文獻進行比較分析,并運用綜合交叉學科的方法,力求得到一個最準確的研究結論。
1.4 研究的主要內容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出現了大量信用消費失范現象,然而,2008 年危機全球的金融海嘯,又一次把"信用危機"這一字眼帶入了人們的視線。面對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一次比一次殺傷力更強的信用危機,信用消費越來越成被人們關注與思考,人們似乎開始意識到:整個資本主義的信用體系中存在著揮之不去的痼疾,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進一步發展的形勢下,如何構建與時代相適應的市場經濟體制和道德文化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結合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對信用消費失范問題及信用消費的本質予以倫理探究,認識信用消費的內涵和重要性,從而全面探討和把握信用消費的問題,力求在研究中找到信用消費失范問題的解決途徑。
本文以信用消費為研究對象,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其概念、本質、發展導向做了系統化的梳理。第一章首先對信用、消費、以及信用消費相關的概念、內涵、意義做了全面的解釋,分析信用消費的倫理本質;第二章通過對信用消費失范的現狀進行闡述并對其道德反思,然后從倫理的視域下找到信用消費失范問題的原因;第三章,著眼于中國實際情況,提出信用消費發展所應遵循的倫理原則,同時找到解決信用失范問題的有效途徑;文章最后總結信用消費的利弊問題,對個人在經濟生活中的成長提出參考的啟示。
本文的寫作過程,既是對三年研究生期間學習成果的一次總結,也是一次研究提高的機會,通過閱讀大量關于信用消費及消費倫理的書籍、得到老師的點撥指正,使我受益匪淺。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為廣大消費者樹立正確的信用消費觀,是倫理學專業的學生的職責所在,更是我們中國夢的一部分。
1.5 研究的創新點與難點
1.5.1 研究的創新點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以后,發現在信用消費相關的文章中對于信用消費失范問題的部分寫得過于籠統概況,把更多的重點放在經濟學的角度。只是從單純的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去解決信用消費中失范的問題,并沒有結合信用消費的本質去研究,在倫理學研究中難以形成一個確定的維度去考究。即便有人進行研究,也只是粗略的將信用消費失范的問題歸結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于超前消費理念的不接受。本文則是從倫理學的視角出發,研究信用消費的倫理本質,結合經濟學領域的概念,找到信用消費失范的本質問題。
1.5.2 研究的難點
對于信用消費倫理層面的著作檢索會遇到一定難度,且信用消費本身主要還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在對信用消費做深入剖析的時候遇到瓶頸。例如在信用消費失范的倫理成因分析和信用消費的發展的倫理導向方面,如何使道德的實踐力量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作用,又如何讓信用消費有更好的倫理導向,如何平衡經濟與道德二者的關系,不僅僅要學習大量倫理學的一些經典著作,還要找到與經濟學相適應的部分。為更好的把握這一選題,需定期與導師交流溝通,征求導師的意見和建議,另外還要認真閱讀相關的專著和論文,不斷加深對此問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