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李安電影中的中西方家庭倫理沖突研究
【引言 第一章】李安和他的家庭倫理電影
【2.1 2.2】代際倫理與愛情倫理沖突
【2.3】婚姻倫理沖突
【第三章】李安家庭三部曲對當代家庭倫理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中西方家庭倫理問題及對策結語與參考文獻
2.3 婚姻倫理沖突
不管是亞當夏娃偷吃禁果有了男歡女愛還是中國陰陽對立統一而有了男女的結合,婚姻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人一生中的一個重要的禮儀。中國人對于婚姻的重視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方人對于婚姻的態度雖然也是神圣的,但是卻在很多方面和中國對待婚姻的態度上有所差異。
2.3.1 對于傳統婚姻觀念的挑戰
中國人對于婚姻的重視由來已久。首先,中國人對于婚姻的目的有著獨特的看法。
中國人不僅重視婚姻更重視后代,對于根的熱愛不僅是對于故鄉的眷戀,更多的是對于后代和香火的依戀。有了根就有了血脈的傳承,也就有了家業的繼承。古代中國人尤其注重傳宗接代,認為男女之間的結合不是因為需要或者愛,更重要的是為這個家族繁衍后代。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婚禮的重視程度較深。直至今日,中國人結婚也要大張旗鼓的準備隆重的婚禮儀式。要請司儀,宴請賓客,要有證婚人主婚人蒞臨,即使在今天,婚禮繁瑣的禮節和婚禮儀式復雜的流程還保留著。古代的儀式就更加復雜了。古代的婚禮有六禮,他們分別是:納采,所謂納采就是男方請人向女方說明要締結婚姻的請求,相對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提親".問名,所謂問名就是打探雙方的生辰八字。納吉,所謂納吉就是來比對雙方的生辰八字看看是否合適。納征,所謂納征就是男方向女方下聘禮。請期,所謂請期就是選良辰吉日。親迎,所謂親迎就是接親,接新娘,這是六禮里最最隆重的一個環節。而且除了廣義上的六禮之外還有一些輔助的禮儀,像成妻之禮和成婦之禮等等。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只有舉辦了合乎禮儀的婚禮兩個人的婚姻才算完成,婚禮是婚姻的必要條件。中國傳統婚姻比較教條,不管中國人經歷了多少歲月的洗禮,婚姻的繁瑣禮節和對于傳宗接代的價值觀卻被沉淀下來。
對于傳統的婚姻觀念的反駁,李安的《喜宴》里就有了特殊的表達。
對于傳統婚姻的挑戰一方面表現在婚姻的目的上,《喜宴》的背景被設定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臺灣。男主人公是一個同性戀者,他有一位相處多年的同性伴侶,男主人公父母一直想讓兒子結婚生子完成終身大事,于是不遠萬里來到美國逼婚。那個年代的臺灣人思想保守不能接受同性愛情,于是偉同假結婚企圖蒙混過關。同性戀現在在美國的一些州得到了合法化,還有一些地方同性戀仍然飽受非議。對于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傳統的中國人無法接受,這樣愛情的背后意味著無法生育子女,無法生育子女就意味著家族血脈的斷層。但是影片的最后父親還是接受了同性戀的兒子,古板的父親,出位的兒子,中西兩種婚姻觀念的沖突。父親的理解雖然是建立在迫不得已的基礎之上,盡管他還是希望家族的血脈能夠傳承,但是東方人骨子里的包容和親情戰勝了傳統的封建思想。李安在這個問題上堅持了東方人包容和對于親情義無返顧的妥協,同時西方自由和重視個人價值的思想的深入也讓中國人開始嘗試去反抗傳統婚姻。
對于傳統婚姻的挑戰另一方面表現在婚禮儀式。中國繁瑣的婚禮儀式,在美國就是簡單的公證而已。影片之所以叫《喜宴》也是源于盛大的中式婚禮。男主人公假結婚,傳統的父母一定要為兒子舉辦盛大的中式婚禮。前來參加的美國人都好像看熱鬧一樣來觀看中國的盛宴。李安客串了喜宴上的一個中國人,當美國人不理解中國人為何如此喜歡這樣吵鬧的場合,李安扮演的中國人告訴他們這是中國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李安所描繪的喜宴是一個在西方的大背景下去考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西方人并不能理解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傳統,但是中國人卻很容易接受西方文化,這就是對于我們傳統的挑戰。
對于接受中西方兩種文化的李安來說,在這個矛盾點上要找到解決的辦法就要關注人本身。這個盛大喜宴,是一種諷刺。在現在越來越發達的社會中,一些古代遺留下來的繁瑣的儀式,在今天看來顯得冗雜。李安才會說之所以有盛大的儀式是因為我們被壓抑太久了。在他接受的西式教育里,他更關注人本身。夫妻雙方才是婚禮的主角,并不需要一個盛大的儀式去紀念他們婚姻的合法化。
2.3.2 婚姻中夫妻之間的關系
在中國的歷史上,歷來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儒家思想里也有夫為妻綱的說法,女子的地位低下,不管是在結婚前還是結婚后,男女的地位從各方面來說都不可能在同一個起點上。
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婚姻生活中,但婚姻生活中的不平等卻是表現最為突出的。究其原因,首先,源自于男女在家庭生活中工作的分配,男性有先天的生理優勢,有比女性更強壯的身體素質。在家庭中,男人下地耕田理所應當。
女人的體力相對弱一些,就留在家里做家務活。"年長男子經濟上的優勢便決定了他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其妻小必須服從于他的意志。同樣,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使得女子在家庭生活中處于從屬地位,他的一切勞動都是為男子的耕作服務,并不得不依附于男子。"[3]P83男女不平等現象的產生和家庭生活中的分工密不可分。
再次,傳統的生育觀念對于男女平等思想也有一定的影響,傳統的生育觀念認為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生兒育女,尤其是生男孩。把女人當做生孩子的工具是中國古代婚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思想造成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十分低下。
最后,男女不平等現象的出現跟中國歷史上的平等思想發展有關系。在理論方面中國古代有很多思想家的思想是關于平等,但是相對于西方平等思想的發展史,中國的平等思想發展不系統。在《尚書》中提倡了"大同".思想家們敏感的意識到不平等、不平均,這是造成社會矛盾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論語中也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15]P159孔子提倡仁政,仁政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以民為本,對待子民不分輕重貴賤。儒家提倡平等,道家同樣也提倡平等,老子提出了"損有余而補不足"[18]P242的思想。莊子也提出了平等的思想。到近代中國,譚嗣同、康有為等有志之士,也提出了平等的思想,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人性平等的觀點,企圖建立大同世界。一直到當代社會,也在提倡平等和民主的觀念。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豐富的平等思想,但是和西方的平等思想相比,一方面中國的平等思想沒有進一步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家庭生活中,思想家們的平等言論一直圍繞著社會層面。另一方面,中國歷代的平等思想沒有形成系統的學說。思想家們的言論無法從一個理性思考的角度上來論證。大多是治國的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專制制度,所以這個大的前提不變,沒辦法達到真正的平等。
在西方哲學的歷史長河中。從古希臘的智者學派開始就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人人平等的觀念,后來的亞里士多德也在自己的《政治論》一書中提到了正義一詞。在這里的正義也就是平等和平均的意思。后來基督教在西方盛行,基督教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說前面一些思想家只是片面的提出為了城邦穩定的平等,那么基督教則是更加深刻、更加無差別的平等。教義強調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子民,無論種族、無論性別。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平等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天賦人權的思想主張人的生命、財產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就體現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內涵。后來的許多思想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平等思想,相比較中國的平等思想,西方的平等思想更注重個人權利。美國深受基督教派和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同時吸收了西方平等思想的精華。
李安的《推手》中體現平等的思想,這部電影著重反映了婚姻生活中男女之間關系。
《推手》中的夫妻一個來自臺灣,一個來自美國,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中國人生活在西方特殊的生活現狀,不同于中國等級制度下的嚴格的夫妻關系,他們之間是一種和諧平等的關系。片中的女主角是一位作家,常年在家中從事創作工作,男主角整日在上班路上奔波。晚飯后他們各自分配家務,并且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會實行父權專制,而是兩個人平等的教育孩子。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婚姻生活中男女雙方的地位無法達到平等,女人理所應當的做家務,并且應聽從丈夫的決定不能有自主意見,男人就應該在家里顯出權威的地位。這個影片中基本突破了這種不正常的夫妻關系,融入了西方的平等意識,夫妻雙方可以互相協商,平等相處。這也是李安試圖在東方家庭倫理中找尋的關注個人價值的平等觀念。
2.3.3 離婚與再婚的自由
婚姻是見證兩個人愛情的一種方式,婚姻有始也會有終。我們現在把婚姻的解體稱為離婚,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這種現象由來已久。那么再婚就是在離婚之后又開始的一段新的婚史。中西方因為不同的歷史大背景和文化的差異,對于離婚不管是從法律上還是從社會輿論上都有不一樣的對待方式。對于再婚同樣有著差別。
離婚在中國有許多思想上的障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父權制社會的現實狀況影響了婚姻的發展,在父權制的統治下,我們結婚不僅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就連離婚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家里的大家長會綜合家族整體的利益來決定兒女婚姻的走向。再次,家族本位的思想也影響了古代婚姻的發展趨勢。古代家庭生活不僅涉及到當事雙方,還牽扯著兩個家族的利益。女人在婚姻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決定,只能以家族利益為準繩。最后,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深深影響著古代婚姻。男人是一家之主,有權利休妻,但是女人卻沒有權利要求離婚。而且在古代的法律上有對女子犯了七出可以休妻等嚴苛的規定,七出即:不孝順父母、沒有生育子女、與別的男子發生關系、心存妒忌、患嚴重疾病、話多或者經常說人閑話、偷東西。也有三不出,即規定三種情況下,不得休妻。三不出是:妻子無娘家可歸、丈夫娶妻時貧賤但后來富貴、妻子曾替家翁姑服喪三年。仔細分析這幾條可以看出七出中每一條都在限制妻子的行動,對于丈夫的行為則沒有提出具體條款,并且條款中離婚的緣由并不僅涉及到夫妻雙方個人情感,而是關系到整個家族利益。時至今日雖離婚已經從法律上給予男女平等的對待,但社會輿論的壓力仍不可忽視?,F代家庭中,盡管夫妻雙方不再有感情或者一起生活下去的意愿,但也不會選擇結束婚姻。究其原因,時代雖然進步了,人們的思想卻還是相對保守,但是離婚當事雙方往往要考慮到孩子是否適合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中,或者父母是否會因為兒女離婚而影響到情緒等家庭相關因素。
離婚以后的雙方男女,對于是否再組建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中西方思想上的互通,讓中國的部分離婚男女可以接受再婚。"2000 年人口普查抽樣數據顯示,我國再婚人口數量為 1948189 人,占樣本總人口的 21.5‰。"[52]
數據顯示離婚和再婚的比例也呈現上漲的趨勢。但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再婚的雙方都承受來自輿論的壓力導致很多離婚人士不選擇再婚。首先,再婚和初婚不同,對于女性來說差別更大,自古對女性貞操的重視都是婚姻中的頭等大事。其次,許多再婚人士經歷了一段婚姻以后會綜合很多因素來衡量是否開始下一段婚姻,并不是一味的感情用事。最后,在我國,自古對離婚都持有輕蔑的態度,更不必說再婚。很多來自于朋友甚至親戚的反面的輿論往往讓再婚人士望而卻步。一天不沖破輿論的壓力,離婚和再婚都會受到很大的阻礙。
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尤其是在深受基督教影響的美國人心中,離婚或是再婚不會像在中國這么難以啟齒。最初的教會法也反對男女解除婚姻關系,因為婚姻是上帝意志的體現,是神的意思。"但面對許多名存實亡的痛苦的婚姻,教會最后以承認"婚姻無效"或"廢除婚姻"方式來解除男女婚姻關系。"[45]
在西方男女離婚的理由雖然多種多樣但幾乎都是建立在當事人雙方自愿的基礎之上。首先,在 19 世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深,婦女成為工廠的勞動力,并且開始擁有經濟實力。許多婦女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
婦女自我意識增強導致提出離婚不再局限于男人,女人也有結束無愛婚姻的意識和權利。其次,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人們之間的競爭意識普遍,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自我保護意識和獨立性也日益增強?;橐鰧τ谒麄冎皇巧畹囊环N調劑,合適就在一起,不合適就分開,美國人不會讓一紙婚書成為自己追求愛情的制約因素。對于是否決定離婚或再婚西方人不僅完全出于自己意愿,更不會受到來自社會輿論或其家庭的影響。
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之一的《飲食男女》中,影片中錦榮對于離婚的難以啟齒和影片中朱爸爸為了女兒多年沒有再婚的情節設置都體現了在中國道德傳統中對于離婚和再婚問題的看法。在接受了中西方思想的共同的洗禮后,李安對于離婚和再婚的看法體現在這部電影的最后一個情節的設置上,那就是錦榮和朱爸爸的結合。他們作為年齡差異很大的兩代人,一個離過婚帶著孩子,另一個老伴去世帶著孩子多年沒有再婚,他們相愛并且結合,這對于中國傳統觀念是一個挑戰。但是,李安在人文關懷的理念下更加重視人的價值,把人看的比輿論、傳統理念更為重要,這個結果雖然出乎全家人的意料,但卻是在中西方兩種思想交融的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