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紀初至今,針對世界三大邏輯傳統\\(邏輯、名辯和因明\\)的比較研究一直是邏輯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趨向.從比較研究視角出發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了邏輯學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和開掘.張忠義、張曉祥所著《三支、三物與證成》\\(燕山大學出版社,2012 年\\)是一部邏輯學比較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一部比較研究的典范之作,讀罷令人有酣暢淋漓之感.具體來講,該著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色.
第一、大跨度的邏輯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是學術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視角.邏輯學的比較研究既能確證邏輯的全人類性以及人類思維規律的共性,又能突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邏輯的獨有特性,促進人類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交流互鑒.《三支、三物與證成》一書將比較研究方法運用得游刃有余.首先,既有宏觀比較又有微觀比較,不僅有整體的比較,還有細微之處的比較.如在宏觀上指出三大邏輯學說都重視思維規律的研究,但在價值取向、形式化程度,以及對相關問題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上各有不同;在微觀上有對邏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謬誤中"命題謬誤"的專題比較研究.其次,既有縱比也有橫比.縱比注重"歷時性",是對某邏輯傳統不同歷史時期形態的比較,如對新古因明關于喻支改造的縱比;橫比注重"共時性",是就同一時期或同一問題考察三個邏輯系統的異同,如關于因明、名辯、邏輯各自推理論式的比較等.該著將三大邏輯作為比較對象置于平等地位,求同索異.作者主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有機統一的比較原則,指出邏輯學的比較研究是存在于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所差別的邏輯思想或理論之間的比較,兩種完全相同或完全相異的邏輯比較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作者注重在比較研究中實現不同理論系統之間的相互貫通、參照互解,如指出因明不成因中的"兩俱不成"與中國名辯中的"不知故"謬誤、西方邏輯中"推不出"的謬誤類似;墨辯中的"故"與因明中的"因"相當,"小故"類似于"有 p 未必有 q,無 p 必無 q","大故"類似于"有 p 必有 q,無 p 必無 q",等等.這種相互類比、參照互釋幫助讀者在理解領悟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二、借鑒相關學科理論和方法
劉培育先生在該著"序"中強調,今天研究因明既要關注自身的發生與發展,也要關注與它相關學科的發生與發展.作者在此方面做出了可貴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該著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將西方認識論的"證成"這一核心概念納入邏輯比較研究的視野.證成當然首先是一種認識論理論,但作者創造性地挖掘了證成在"基礎融貫論"框架下的因果和邏輯兩面,并將證成與因明三支、名辯三物展開比較研究,"可謂獨辟蹊徑"!作者指出三支、三物與證成有"異曲同工之妙",該著用邏輯學闡釋證成,指出證成的基礎論與邏輯學中真理的符合論最為接近,證成的融貫論與邏輯學意義上的真理的融貫論在基本思想上一致;該著又用證成解釋因明,指出宗就是要證成的命題,從宗到喻就是一個不斷尋求理由來證成一個命題的過程.證成理論的研究為邏輯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鮮元素,將證成與三支、三物進行比較研究富有啟發意義和價值.此外,該著還注重應用新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分析因明,如對因明宗過的語用學分析.作者從因明起于辯論、發展于辯論、服務于辯論的本質出發,指出語言學研究在創造和諧語境問題上與因明不謀而合,宗九過恰恰分別違背了語言的社會公約性和語言的合作原則.這些研究的開展,正如劉培育先生所言,用新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去反觀、反思邏輯和因明,則會有更透辟的理解、更多新的發現.
第三、發展邏輯學的學術使命感
該著作者長期從事因明學研究,將邏輯學的發展視為自身的學術使命.這種使命感集中體現在該著的嚴謹治學態度、批判思維和科學精神上.在研究中,著者贊同某理論必"持之有故",反駁某觀點必"駁之有據",闡述新主張必"言之有理".例如作者在詳盡總結論述了《墨子》中辟、侔、援、推、止等具體論式后,指出墨家邏輯起點高且復雜,先秦邏輯成為中國古代邏輯史上最輝煌的一頁,能與印度因明、亞氏邏輯相媲美,因此認為中國沒有邏輯的觀點源于對中國古代邏輯的不了解.
再如關于因明宗中同品、異品的界定標準,在考察了文軌法師的"體"標準、璧公的"義"標準、窺基法師的"不相離關系"標準后,作者明確表示贊同窺基法師的標準,"因明中同品、異品的界定標準不是單單的一個屬性,而是一種內在的關系".對于因三相中的第二相"同品定有性",作者分別論述了前人 PAM、MAP、PIM 三說的不妥之處,在此基礎上另提一說\\(P∧ S\\)IM 并進行了詳細論證.著者的嚴謹治學態度、批判思維和科學精神使該著新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發展邏輯學的使命感還突出體現在對因明研究的興微繼絕上.
張忠義教授長期從事因明研究,論著等身,曾主持創辦《因明》雜志及因明文獻中心,主辦國內外因明會議,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因明研究的后備人才,為我國因明研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劉培育先生將《三支、三物與證成》定性為"又一部因明著作",充分肯定了該著豐富和發展我國因明研究的重要價值.
第四、具有明確的現實向度
邏輯學研究不僅追求理論價值,而且重視應用價值.該著在比較研究中體現了明確的現實向度.首先是服務實踐.理論源于實踐,終要指導實踐、服務實踐,三大邏輯學說都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揭示了人類普遍的思維規律,理應在諸多特定的經驗領域發揮應用效力.該著專辟一節論述因明之于法律認證的重要意義,指出法官要具備因明證義者三德:善自他宗、心無偏重、出言有則,因明的"因三相"等內容對法官的認證有很好的借鑒與幫助作用,因此可將因明學習和研究與法律認證相結合,既能促進因明的應用與發展,也可使法官的認證活動得到保障.其次是融入生活.該著悉心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用語,從邏輯學視角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如我們常說的"不可理喻"一詞,作者論道,中國人多講"理",而印度人多講"喻","不可理喻"將"理"和"喻"放在一起,說明"理"和"喻"密切相關,然后再繼續從學理上論證"理"和"喻"的確大體相同作者針對因明過論內部的矛盾,將新因明的九過簡化為五過,使過論更為科學,更適合現實的需要.
再次是對因明的學術普及.接觸因明的學習研究者普遍感覺因明理論晦澀、艱深,因明詞匯陌生、深奧,很難理解,加之地域、民族文化的差異,語言特點、思維方式的不同,多數人將研究因明視為畏途,只是遠觀而不敢靠近.該著則用明白曉暢的語言,通過一系列經典命題、經驗案例的分析解讀,通過其他兩種邏輯學說對因明的對應闡釋,將曲高和寡的因明請下"神壇",使因明由小眾走向大眾.
受作者知識背景所限,《三支、三物與證成》中關于證成的分析論述稍顯不足,但這并不影響該著成為邏輯學比較研究的一部典范之作.該著是張忠義教授在身患重病期間完成的一部心血之作,凝聚著他對因明研究的熱愛和高遠的學術追求.他在頑強地與病魔斗爭的同時仍癡心因明和邏輯研究,不斷攻堅克難著書立說,先后完成了多項科研課題,出版了多部論著,這種堅韌頑強、奮斗不息的治學精神必將激勵后學,使我國的邏輯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