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1 月 9 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中國未來 15 年科技發展的目標是 2020 年建成創新型國家".在 2012 年 11月 8 日的《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以下簡稱《十八大報告》\\) 中,"創新"是一個非常核心的關鍵詞,其出現頻率達 58 次之多,其實質也是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展開的.隨后,2013 年11 月12 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以下簡稱《決定》\\) 中,"創新"這一關鍵詞出頻率又達 44 次,其中,十六大板塊有三個標題中包含了"創新"這一關鍵詞,即"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很明顯,"創新"已成為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如我們所知,創新的前提條件首先是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如何進行思維方式創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的現實理論問題,批創思維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也因此而被提到了歷史日程上來.
一、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面臨的挑戰
"批創思維"是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縮寫,它來源于相應的英文術語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實際上是兩種互相關聯的思維形式: 一是批判性思維\\( criticalthinking\\) ,也有學者將其譯為"批判思維"、"批判性思考"或"批判思考"; 二是創造性思維\\( creative thinking\\) .有學者將其譯為"創造思維"、"創造思考"、"創新思維"、"創新思考"和"創新性思考".
從當前國際大趨勢來看,批創思維教育已成為當代國際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標.199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世界宣言: 觀念與行動》,其中第一條就把"培養批判性和獨立態度"視為高等教育、培訓和從事研究的使命之一.此外,第九條規定"創新教育方式: 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并指出"高等教育機構應當教育學生成為見多識廣的和有強烈進取心的公民.
他們能夠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社會問題,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并應用它們承擔起社會責任","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必須用新的恰當方法徹底改革課程,要超越學科的認知性把握,新的教學教育方法應當理解為或提升為幫助人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獲得交際、創造性與批判性分析、獨立思維以及團隊工作的技能、能力和才能,其中,創造性也涉及將傳統知識或局部知識與高級科學技術結合在一起."因此,在現代教育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都是極其重要的.
然而,我國目前教育的現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這一要求似乎還有一段距離,這具體表達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國教育現狀的一大特征是批創思維事實上嚴重匱乏.正如 2010 年 5 月耶魯大學校長萊文\\( RichardCharles Levin\\) 在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 南京\\) 上指出,一些亞洲國家的大學和歐洲大學,學生在 18 歲的時候就選定專業,不再學習其他專業之外的課程.他認為,這種模式對于培養一些流水線上的工程師或者是中層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培養領導力和創新人才就顯得過時了.最后,在他點評中國留學生時說,"跨學科知識廣度和批判性思維是中國學生缺乏的."比較有趣的是,兩年之后的 2012 年 10 月杜克國際教育發布了《2012 中國 SAT 年度報告》,該報告通過所采集的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河南等地近 50 所公立高中、國際學校的近3 000份有效樣本的數據,基于 LHM - SAT ??挤治鱿到y②,對所有樣本加以分析,得到本次報告所發布的各項數據.該研究報告的一個驚人的結果是: 參加美國高校入學考試的中國高中生中,只有不到 7% 的人成績達到1 800分"及格線",而達到美國優質大學普遍要求的2 000分以上成績的更是只占 2%.究其根源,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夏谷鳴分析了中、美兩國的高考內容后指出,這是由于中國的教育缺乏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1].
另一方面,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進入 21 世紀以來,批創思維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但又顯得"'創新'有余,但批判不足".我們根據中國知網上對文獻標題中含有與"批創思維"有關關鍵詞的文獻統計數據就能清楚看到這一點.1961 年《心理學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技術革新中如何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初步探索"的論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學者首次提出了與"批創思維"有關的研究主題,事實上也只提及了"創造性思維",而并未涉及"批判性思維".遺憾的是,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歷史原因,這一問題直到二十多年以后的 20 世紀 80年代初期才有學者給予響應.在這二十多年期間,雖然"批判工作"實際上做得是"有過之而無不足",但學者們似乎一直在回避"批判性思維"這一術語,更不用說去研究它了.事實上,我們必須知道,"文革"期間的"批判"與我們這里要講的"批判性思維"完全是兩回事,換句話說,前者是非理性的,后者恰恰是理性的.正是由于"文革"期間"批判"思想的影響,使得當今官方甚至民間至今仍然在盡量回避"批判性思維"這一術語的使用,甚至有些人對"批判性思維"這一用法望而生畏.2013 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第三屆全國批判性思維課程建設研討會"時,陳剛教授在主持人導語中講了當時的一段親身經歷.
他說,在進門之前,聽到有兩個路人正在討論,路人甲問:
"啟明學院那里今天在開什么會呀?"路人乙回答說: "據說在開批判性思維會議",路人甲說: "都什么年代,還在開批判大會?"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文革批判"的影響,在《十八大報告》和《決定》中雖然把"創新"作為核心關鍵詞,但卻從未使用"批判"一詞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但是,根據中國知網統計,進入 21 世紀后研究批創思維的文獻數量突飛猛進.自 1961 年第一篇論文發表以來,標題中含有"批創思維"有關關鍵詞的文獻共有27 363篇,但有25 089 篇發表在 2000 年及其以后,占總數的91. 7% ,其增長趨勢如圖 1 和圖 2 所示.但是,如果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及其相關關鍵詞分別檢索,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這與萊文校長點評中國學生的觀點以及夏谷鳴分析的觀點是那么驚人的一致,可以概括為"批判不足,'創新'有余"這樣一個特征,因為在27 363篇文獻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篇數分別是2 247篇和25 116篇,其比例分別是 8% 和 92% ,其具體對比正如圖 3 和圖 4 所示.
如圖 3 所示,2000 年以來,批創思維在我國學界引起了高度重視,特別是自 2006 年黨中央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之后,其重視程度又上了一個臺階,其中,2006 -2013年中國知網上的文獻達18 016篇,占自 1961 年以來發表文獻總量的 66%.另一個強有力的標志事件是,批創思維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12 年 6 月 1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在中國科學院第 16 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 11 次院士大會上說: "要提倡富有生氣、不受約束、敢于發明和創造的學術自由.學術研究要鼓勵爭鳴,因為只有爭鳴,才能激發批判思維的產生.
批判思維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獨立思考精神,它不迷信任何權威,只尊重真理和規律; 不盲目接受任何一種觀念和經驗,而是經過認真的比較和分析,根據當時與當地的實際,取其有用成分,除其過時或不適宜的部分."毫無疑問,溫總理當時強調批判性思維是針對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而言的.關于批判性思維與創造的關系,溫總理繼續說: "批判思維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批判,不可能有創造.要尊重個性.一個沒有個性的社會是沒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大家按一個調子唱歌,沒有創新,產生不了新的科技成果,也不會有生產力的發展."關于批創思維的現實意義,溫總理說: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繁榮昌盛,關鍵在于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創造潛力和獨立思考精神能否得到發揮.否則,社會進步就會停滯或遭到扼殺,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沒有思想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科技進步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一些,也是有限度的.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沒有人民主動性的國家,必然在競爭中失敗."事實上,自進入 21 世紀以來,我國學界已悄悄開始了一場批創思維運動.與北美的情形一樣,這場運動的第一波也是由哲學家們特別是邏輯學家們率先發起的,其關注的焦點是邏輯、論證與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從宏觀層面來講,2003 年中國邏輯學會形式邏輯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四川綿陽師范學院召開,大會特別針對高等教育中非形式邏輯教學和批判性思維的學科理念、課程框架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探討,開啟了我國高校探討批判性思維教學討論的先河.在那次會議上,本人也非常榮幸地被安排了一次介紹"國外批判性思維研究動態"的大會主題報告.隨后,許多重點大學都相繼開始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如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等,而且還編寫或翻譯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維教材,如武宏志主編《批判性思維---論證邏輯視角》\\( 陜西人民出版社\\) 、董毓著《批判性思維原理與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谷振詣和劉壯虎著《批判性思維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莫爾和帕克著朱素梅譯《批判性思維》\\( 機械工業出版社\\) 等.此外,2010 年 11 月,中國邏輯學會在西南財經大學舉辦"2010 邏輯素質教育論壇",本次大會的主題就是"深入探討邏輯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問題",其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從中觀和微觀層面來講,2011 年 6 月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邀請加拿大國際知名批判性思維專家、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哲學系教授希契柯克教授\\( David Hitch-cock\\) 為啟明學院創新實驗班學生完整講授批判性思維課程,并舉辦全國首屆批判性思維課程研討會.不僅如此,從 2008 年起董毓博士每年 6 月到武漢給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種子班同學全程講授"批判性思維"課程并允許公開觀摩,2012 年和 2013 年還分別對汕頭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教師進行批判性思維師資培訓."授課 + 觀摩 + 研討會 + 培訓"等系列活動已連續舉辦了三年,每年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遺憾的是,這些課程似乎因過于強調"批判性思維"而忽視了"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如此,因為幾乎沒有課程被命名為"批創思維"或"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之類的名稱.但無論如何,正是由于這一系列活動的推動,2013 年在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下專門成立了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分會,這將對指導我國將來如何進一步加強批創思維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關系
既然批創思維已成為我國當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個時代主題,那么我們不僅要明白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關系.一方面,根據維基百科全書\\( 英文版\\) 的觀點,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判斷主張是否為真、或部分為真、或為假的方式,它不僅是一個引向能夠學得到、能掌握和可使用之技能的過程,而且是人能夠在合理過程之中得出合理結論能夠借助的一種工具.這種思維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方法,甚至古印度的《卡納瑪經》、《阿毗達摩》以及我國古代的《墨經》等.另一方面,維基百科\\( 英文版\\) 雖然并沒有給出創造性思維的定義和解釋,但對創造性進行了詳細說明,在此不做詳細解釋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查看維基百科的"創造性"\\( creativity\\) 詞條.
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定義,目前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費希納給出的.他把批判性思維定義為一種有目的的反思性判斷,并提出批判性思維的核心認知技能包括解釋、分析、評價、推論、闡明和自我調節六種形式.在前面所提及的美國高考\\( SAT\\) 中,2005 年引入需要進行 3 小時 45 分鐘的推理測試所測試的正是這些批判性思維技能.對于這些認知技能,費希納陳述如下: 解釋\\( interpretation\\) 就是要理解與表達經驗、情形、資料、事件、判斷、約定、信念、規則、程序或標準之意義或重要性; 分析\\( analysis\\) 就是要識別陳述、問題、概念、描述或其他想要表達信念、判斷、經驗、理由、信息或觀點的表達式之間所想要的或者真實的推論關系; 評價\\( evaluation\\) 就是要評估陳述或者其他描述說明人的感知、經驗、情形、判斷、信念或觀點的表達式之可靠性,要評價在陳述、描述、問題或其他表達式之間的真實的或者所想要的推論關系之邏輯強度; 推論\\( infer-ence\\) 就是識別和確保推出合理結論所需的基本要素,形成猜想和假說,考慮到相關信息,并從材料、陳述、原則、證據、判斷、信念、觀點、概念、描述、問題或其他表達式演繹出后承; 闡明\\( explanation\\) 是一種用強有力的融貫方式表達某人推理的結果之能力,也就是要給一個能夠統攬全局的圖景,既要根據其結果所依賴的、證據的、概念的、方法論的、標準化的語境考量來陳述推理和證成推理,又要以強有力的論證來展示其推理; 自我調節\\( self - regulation\\)就是要有自我意識地監控自己的認識活動以及在那些活動中所使用的基本要素甚至演繹出的結果,特別是要把分析和評價運用到走向質疑、證實、驗證或校正人之推理或結果的觀點上[2]5 -7.
費希納還認為,批判性思維并不是惟一的好思維,實際上好思維還包括創造性思維,他把創造性思維又稱為創新性思維或創新思維\\( innovative thinking\\) ,并認為這是一種引向理解和構想事物的嶄新洞見、新奇方法、新鮮觀點以及全新方式的思維,其成果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戲劇、發明與技術創新.當然,費希納的好思維范疇也并不只是包括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還包括目的思維、動態思維、調解思維、直覺思維等[2]14.但這些思維方式已經超出了本文所要討論的范圍,本文在此不予詳細討論.
雖然不同學者可能對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給出不同的定義,但從本質上看,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一般來講,批判性思維的基本特征被認為是分析性、聚合性、縱向性、概率性、判定性、關注性、客觀性、回答性、左腦性、言語性、線性性、推理性和是但性①,而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征被認為是生成性、發散性、橫向性、可能性、懷疑性、主觀性、答案性、右腦性、可視性、聯想性、豐富性和是且性②.透過這些基本特征,我們就可以很好地把握批創思維的基本含義了.
關于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關系,在理論家之間并不存在著一致看法.其中,標準看法是,在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理論實踐中對兩者設定了明顯界線.根據這種觀點,批判性思維涉及具體框架內要達到評估目的,也就是要求基于該框架內固有的判斷標準且在框架內來做出合理判斷,因此,其本質上是分析性的、選擇性的和高度規則約束的; 而創造性思維恰恰是能夠超越框架的思維,因此,它是富有獨創性的、想象力的,且涉及新觀點的生成.柏林\\( Sharon Bailin\\) 認為,在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之間的這種對立是虛假的,將它們看成基本上是不同的和無關聯的,這是錯誤的.其理由如下: 首先,批判性思維在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 其次,創造性思維本質上是打破規則的,這種觀點本身也會受到質疑,需要用批判性思維作為工具進行分析[3].有人,如格拉塞\\( Edward Glaser\\) ,認為創造性是批判性思維的補充形式,因而可以不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素."水平思維"的提出者和《六頂思考帽》的作者波諾\\( Edward de Bono\\) 相信在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之間存在某種張力,因為創造性思維是要打破流行框架,而且要求放棄刻畫該框架的邏輯以及批判性評估標準[3].
當代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領軍人物保羅和艾爾德\\( Richard Paul & Linda Elder\\) 在《思考者的批創思維指南》一書的"致讀者的信"中談到,對于那些不明理的人來講,似乎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常常被認為是兩種對立的思維形式,前者被認為是建立在非理性的、無意識的力量之上的,后者被認為是建立在理性的、有意識的過程之上的,換句話說,前者是無方向性的、不可教育的,而后者是有方向性的、可教育的.但是,在他們看來,這種觀點有一定但卻非常少的道理,其真諦是不存在產生天才或者讓學生提出新奇的獨創思想的已知方法.因此,保羅和艾爾德認為,不但存在某些我們沒有完全理解的創造性,而且存在我們沒有完全理解的批判性.由于這兩種思維類型有著某種交叉關系,因此我們總是有辦法來同時教授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4].
批創思維常常與問題求解緊密聯系在一起.批判性思維面向的是分析問題,而創造性思維面向的是解決問題.如我們所知,分析問題僅是開始和手段,而解決問題才是目的與歸宿.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福格勒\\( H. Scott Fogler\\) 和美國雷多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勒布朗\\( Steven E. LeBlanc\\) 認為,批創思維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問題求解策略.在他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我們用于思考潛藏在我們自己或他人思想或努力背后之假定的評估與判斷的過程,因此,它不僅涉及對潛藏在我們的習慣性思維與行動方式中的假定,而且涉及以批判性質疑為基礎準備采取不同的思維或行動.故此,他把批判性思維的構成要素概括為識別和挑戰假定、識別語境的重要性、設想或尋找替代方案和發展反思懷疑主義.此外,福格勒和勒布朗還把批判性思維分成五個階段: \\( 1\\) 誘發事件即一種激起內心不爽與困惑之感覺的意外事件; \\( 2\\) 自我檢查以識別和澄清相關方面; \\( 3\\) 尋找解釋不一致或與矛盾共處; \\( 4\\) 選擇那些似乎最讓人滿意和最適合的假定作為替代觀點; \\( 5\\) 適應新的思想假定和新的思維方式,并根據這些假定和思維方式行事.他們把創造性思維看做發展獨一無二的、有用的且值得進步細化的思想之過程[5].可見,在問題求解中我們不僅需要批判性思維,更需要創造性思維,因為我們首先必須分析問題,生成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后擇優選出最佳解決方案,最后評估方案實施的有效性.這個過程揭示了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交替進行.實際上,在我們真實生活中,這兩種思維大多數都是共同發揮作用而不是相互獨立的.
在我國,其實早已有科學家與教育家們在倡導和呼吁批創思維能力培養.根據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和教育家楊叔子先生的說法,"著名科學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錢學森講過,教育工作的最終機理在于人腦的思維過程",而"'培養什么人? 怎樣培養人?'這是教育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一個是目的、任務,一個是思想、方法".在楊院士本人看來,"生物靠基因的遺傳而存在,靠基因的變異而演化.人類社會的基因是文化.人類社會靠文化的傳承而延續,靠文化的創新而發展.教育則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與手段,是文化創新的前提與基礎; 從而社會靠教育才得以延續,靠教育才得以發展."[6]
作為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先驅者,他還提出: "文化教育的文化,我想至少有五個方面的內涵: 第一是知識,第二是思維,第三是方法,第四是原則,最后是精神",而"要使知識能夠變成力量,關鍵在于思維.思維是文化的關鍵.只有思維才可能激活知識,只有思維才可能發展知識,只有思維才有可能創造知識,只有思維才有可能使知識超越自己".他還說,"顯然,批判性思維與思維是密切相關的."[7]
三、當前國際批創思維前沿動態
從理論上講,我們的創新型國家建設并非沒有前期理論可借鑒.實際上,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中心的西方學界就開始了一場教育改革之批判性思維運動.這場運動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總結便可以成為我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甚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理論與經驗的借鑒.
首先,西方批創思維運動以美國最為活躍.美國的學校教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美國教育部、美國教育協會、美國大學委員會與大學、學院、中小學聯合組建了批判性思維基金會,成立了國際高階思維評估中心、批判性思維卓越人才國家委員會、批判性思維協會和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負責出版批判性思維著作、教材、視頻等,并提供批判性思維技能測試與評估.該協會每年都會在舊金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舉辦一屆"批判性思維與教育改革國際大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批創思維研究者前來參加,今年將舉行第 34 屆大會.
1949 年美國成立了從事論辯與公共辯護的教育家和研究者的專門組織――美國辯論協會\\( American Forensic Asso-ciation,簡 稱 AFA,網 址: http: / / www. americanforensics.org / \\) ,其根本任務就是訓練人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弗吉利亞聯邦大學哲學系成立了"推理中心"\\( The ReasoningCenter\\) ,宣稱自己的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推理技能的發展,識別他們早期開始的各種思維習慣.在馬里蘭社區學院成立了"講授推理協會",該協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推理、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水平.
其次,加拿大是當代非形式邏輯與批創思維理論研究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加拿大,幾乎所有大學都開設了批判性思維或相關課程.1983 年,加拿大成立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 協 會 \\( 網 址: http: / /ailact. wordpress.com\\) ,其宗旨是推動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研究、教學和測試,每年分別與加拿大哲學學會和美國哲學學會亞太分會聯合召開一次學術年會,定期頒發"非形式邏輯、批判性思維和論證理論優秀論文獎".加拿大的許多高校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貝克大學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索諾馬州立大學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批判性思維研究所,等等.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約克大學哲學系均設立了批判性思維方向的博士點.溫莎大學的推理、論證與修辭研究中心組織的兩年一屆的"安大略國際論辯研究大會"是當代批創思維領域的少數幾個頂級國際會議之一,并且該中心主辦的《非形式邏輯》雜志是當今批創思維研究領域的頂級刊物,正引領著當前國際批創思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方向.不僅如此,該中心的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程的開創人約翰遜\\( Ralph H.Johnson\\) 還因其在這個領域的巨大貢獻與影響力,當選為加拿大人文科學院院士.
第三,澳大利亞政府特別重視大學生的批創思維技能測試.這項測試于 2001 年推出,每個大學生必須通過這項技能測試才能畢業.測試的主要內容是考查應試者四個方面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流與溝通以及寫作能力.墨爾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范格爾德\\( Tim van Gelder\\) 率隊成立了"澳大利亞思維技能協會\\( The Australian Thinking Skills Institute,簡稱 Austhink\\) ".
該組織由澳大利亞在批判性思維方面的一流專家組成,其歷史使命是提高澳大利亞從小學、中學、大學到商業和政府高層的思維與判斷的質量.2008 年,澳大利亞教育部發布《年輕澳大利亞人教育目標聲明》,提出了 F - 10 澳大利亞課程建設工作,其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是七門通識課程之一,并給出跨學科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模塊,如"英語中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數學中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科學中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和"歷史中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等.
第四,歐洲各國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批創思維素質訓練.1986 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召開了首屆論辯國際研討會,會后宣告成立了"國際論辯研究會",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大會,至今已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舉辦了7 屆國際學術大會.該協會創辦了《論辯》\\( argumentation\\)雜志,推進和改善在論辯理論及其應用領域的研究廣度和質量是該協會的一大宗旨.1992 年,在英國的東安吉利亞大學成立了"批判性思維研究中心",其目標是: \\( 1\\) 推理和批判性思維相關的理論研究; \\( 2\\) 推理技能與批判性思維技能的教學; \\( 3\\) 推理技能與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評估.在英國教育體制中,高中生需要通過"英國普通教育程序高級認證"\\( A - level\\) 測試,其中測試的重點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
縱觀西方批創思維發展的歷史,保羅的總結是: 自 20世紀 70 年代以來,西方批創思維運動經歷了三次浪潮[8].
第一次浪潮\\( 1970 -1982 年\\) .它關注的焦點是由哲學家們主導的.在關注邏輯理論、論證理論以及推理理論基礎上專家們只關注那些其中說服和論證明顯的思維事例,其研究主題涉及: \\( 1\\) 設計批判性思維或非形式邏輯的個別課程; \\( 2\\) 批判把形式邏輯作為分析與評估"真實世界"推理和論證的工具; \\( 3\\) 探討思維中謬誤理論; \\( 4\\)研究非形式邏輯、推理、說服、修辭、論證等理論; \\( 4\\) 探索于考慮到非形式邏輯、推理和論證發展起來的理論所提出的哲學問題.其不足是,這次浪潮由于傾向于用相對狹隘的、技術化的方式來看待邏輯與推理,故忽視了與"邏輯"這個詞相關的大家庭.
第二次浪潮\\( 1983 -1993 年\\) .由于第一次浪潮缺乏具體領域的研究根基,因此,第二次浪潮從許多不同立場對批判性思維進行了發展,它涵蓋了認知心理學、批判教育學、女性主義、生物學、護理學等諸多領域,其具體研究主題涉及: \\( 1\\) 給出在某個教育層次或某個特定學科內教授批判性思維的模型; \\( 2\\) 在給定領域或學科內發展批判性思維理論; \\( 3\\) 分別探討相對于情感、媒體、問題求解、創造性思維、可靠的商業組織管理、子女教育或政治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性思維; \\( 4\\) 認知心理學中批判性思維研究.不幸的是,第二次浪潮的改革者們根本不清楚如何將批判性思維整合到跨課程或跨層次的教學之中.總之,非形式邏輯概念以及非形式邏輯課程都是針對批判性思維或者說是在批判性思維中發展起來的,但它們沒有毫無困難地被轉化成創造思維這個學科的"邏輯",更不用說被轉化成日常生活的"邏輯".
第三次浪潮\\( 1993 -1997 年\\) .這里的時間之所以截止到 1997 年,那是因為保羅寫的《批判性思維運動: 三次浪潮》發表于 1997 年.正如保羅當時所寫,"批判性思維研究的第三次浪潮僅僅才開始形成".時至今天,這第三次浪潮仍然在繼續著.本次浪潮所關注的論證是批創思維理論與實踐之深度與綜合性,它涉及的論題有: \\( 1\\) 整合第一次浪潮與第二次浪潮的見解; \\( 2\\) 提出精確的、綜合性的批判性思維理論; \\( 3\\) 在學術環境內或者超越學術環境來解釋具有一般應用性的理智標準; \\( 4\\) 說明思維中情感與價值的恰當作用; \\( 5\\) 理解以情感與行為形式顯現出來的思維之主要功能; \\( 6\\) 將認知心理學的經驗成果整合到批判性思維理論之中; \\( 7\\) 在批判性思維研究和實踐領域內建立共同的主導原則和標準; \\( 8\\) 發展有效的評估工具; \\( 9\\) 甄別與批判為批判性思維模型和程序.總之,第三次浪潮的任務是要充分考慮到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并且必須著重闡述日常思維的邏輯以及批創思維這個學科的邏輯.
四、結語與展望
2001 年美國佛蒙特教育訪華團團長多拉· 豪維爾\\( Donna K. Jemilo - Howell\\) 在曲阜召開的"中美教育研討會"主題報告中說"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是推動知識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當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進學生的思維技能,而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對這項努力的關注.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目的與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目的通常被認為是分開的、有區別的,因為批判性思維被認為是分析性的,故它是在給定框架或語境內達到判斷的工具,而創造性思維被認為是富有想象力的、構造性的和生成性的,因而它是允許打破和超越框架本身.不過,這兩種思維不應當是對立的,對于學生來講,應當都是最基本的.史克雷文認為,"批判性技巧與創造性技巧總是手挽手前進的",用克蘭\\( L. D. Crane\\) 的話來講,"當推理失敗時,想象就會救你! 當直觀失敗時,理性就會救你."[9]
正如拜爾\\( Barry K. Beyer\\) 所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尋求評估價值與有效性的、通過應用已接受原則來進行的收斂式思維,而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試圖產生新事物的、通過違背已接受原則來進行的發散式思維.這兩種思維猶如同一硬幣的兩個不同面,它們顯然不相同[10]35.因此,在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我們不能只追求創新性思維而忽視批判性思維,明智的做法應當是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走出一條基于批創思維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吳雨濃主編: 《2012 中國 SAT 年度分析報告》,北京: 杜克國際教育 2012 年版.
[2]Peter A.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Counts,2013,2011,2006,2004,1998,1992,Peter A. Fa-cione,Measured Reasons and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Millbrae,CA. 2013.
[3]Sharon Bailin.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Informal Logic,Vol. IX,No. 1,1987.
[4]Richard Paul & Linda Elder. The Thinker's Guide to the Natureand Functions of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Tomales: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Press,2008.
[5]H. Scott Fogler,Steven E. LeBlanc & Benjamin R. Rizzo. Strat-egies for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3rd edition,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13.
[6]楊叔子: 《實施素質教育,造就愛國創新人才》,載《中國老教授論壇》2008 年版.
[7]楊叔子: 《談談批判性思維是如何作用于文化育人的》,載《高等教育研究》2012 年第 1 期.
[8]Richard Paul. The Critical Thinking Movement: 3 Waves,ht-tps: / / www. criticalthinking. org / pages / critical - thinking -movement - 3 - waves /856. 2014 /02 /19.
[9]Cf. Matt Baker & Rick Rudd.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and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Research,Vol. 51,No. 1,2001.
[10]Barry K. Beyer.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Think-ing,Poston: Allyn & Baco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