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和教育,自上個世紀 80 年代在西方興起以來,其價值越來越受到認可和重視.不過,它自身又存在著多流派、多層次、多領域和多方向的復雜、松散的現象,對理解和把握它的本質和發展構成了困難,也影響了人們的研究和教學的開展.所以,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共同根本原則和基礎具有重要意義.理解批判性思維中的理性和合理性的觀念,特別是研究它們與科學哲學中的"批判理性主義"的異同,是我們理解把握其本質的一個窗戶,從而讓我們透視批判性思維的歷史繼承和獨特性質.
有必要先對理性\\( rationality\\) 和合理性\\( reasonable-ness\\) 概念做一點描述.這方面的研究歷史和文獻很多,存在著多樣、繁雜、變化和含混的現象.如果用粗略的語言來表達它們和本文有關的主要內容,一般地說,我們稱為理性的信念和行動,是那些最符合我們生活幸福的目的,并不以傷害他人利益和幸福為前提而采取的最合理的信念和最有效的行動.在這里,合理性的概念是理性中的一個前提或者核心構成成分,即合理的,才是理性的.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認知領域里,傳統上,理性又被指為和感覺相對的,不同于情感、信仰等的一種思考能力,或者是根據理由進行有規則的分析、推理、判斷等思考活動,所謂理性認識是指這樣的思考活動得到的認識.相應的,"合理性"的概念,被看做是衡量人們是否進行了這樣的思考以及進行的好壞程度的標志,即合理的思考又是指\\( 根據可靠的理由進行的\\) 理性\\( 推理\\) 的思考.
所以,在某些地方,特別是在關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中,這兩個概念常被混用,被互相定義: 合理的,是理性的; 理性的,是合理的.如果把"理"換成"道理"\\( 理由,根據等\\) ,這樣更通俗一些: 理性是有道理的,有道理是理性的; 講道理是理性的,理性的是講道理的.至于到底什么是道理,它來自何方,它的性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這才是問題所在,也是區別于基礎主義、相對主義和其他思想流派的地方.這也正是理解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和各派差別的一個關鍵所在\\( 由于批判性思維并不僅限于認識領域,所以如果僅定義理由為客觀事實或推理將是狹窄的,會有不"合理"但是"理性"的行為,但這一部分本文不涉及\\) .
一、批判理性主義的"批判理性"觀
批判理性主義,特別是以科學哲學家波普爾\\( KarlPopper\\) 為代表的,是 20 世紀科學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學派.波普爾提出,理性,與根據好的理由進行證明的傳統定義相反,應該是"批判形式的理性",而批判,就是反駁和否證.讓我們對這種"批判理性觀"做一些說明和概括.
認識論的歷史上,經驗主義者把人的感覺經驗看做知識的根本來源,可靠的經驗通過合適的歸納變為可靠的知識.理性主義者把理性能力看做知識的可靠來源,認為嚴格推理活動得到的認識是可靠的真理,也就是說,人們的求知活動是一種嚴格符合理性規則\\( 特別是邏輯的\\) 的證明活動.康德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認識論進行了綜合: 知識來自感性和理性的結合.追隨這樣的思路,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科學哲學家流行把經驗和理性證明結合起來就能得到真理的看法.對他們而言,科學是經驗基礎之上的嚴格的邏輯推理構造物.這樣的結合產生的真理之樣板就是一直顛撲不破的牛頓理論.
導致這樣的理想崩坍的歷史背景是 20 世紀初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說代表的科學革命,它推翻了牛頓理論體系,也根本性地動搖了那種經驗和邏輯結合達到確定真理的基礎主義哲學觀,震撼了那種強調理性體現在守規則的推理之中的傳統理念.
在這樣的背景下,波普爾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科學發現的邏輯"中提出"證偽主義方法論".它的核心觀點是知識,即使是最嚴謹的科學知識,本質上只是人創造的包含錯誤的"猜測".知識其實不是從經驗中來,但可以被經驗改正.知識不是所謂"得到辯護的真信念",而是"未得到辯護的不真的非信念"."未得到辯護"指的是根據經驗或理性來證明知識為真是不可能的."不真"指的是知識中常常有錯誤,盡管我們還沒有察覺,所以不是確定不變的真理."非信念"指知識其實不是個人的信念,而是主體間可以理解和批判的表述,是脫離認識主體的內容\\( 即波普爾的"客觀知識"\\) .
知識是"猜測"的斷定,是證偽主義的邏輯前提.既然現有理論再好也是有錯誤的猜測,正確的態度就不是辯護而是反駁它.這樣,與認為"合理性在于證明"的理念針鋒相對,他強調理性,在于不斷追求反駁現有的理論,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得到認識的進步.根據經驗、歸納和邏輯來為現有理論辯護,不但不能達到確定的真理,反而會阻擋進步.波普爾說,如果我們尋找反面證據,我們有可能得到它,要不然就會得到正面證據,但是如果我們尋找正面證據,我們只會發現正面證據,而任何觀點,都可以找到正面證據,這對認識的進步而言毫無價值.新知識,只能從反面證據上得到,惟一對認識進步有用的正面證據,是通過尋找反面證據而得到的---反駁失敗了,就確證了猜測的成功.因此,尋找正面辯護和證明,就是維護現有理論、阻止知識進步,因而是教條主義、非理性.非理性莫過于在理論被證偽時還堅持它.可見,這是和所謂辯護主義理性觀迎頭相撞的立場.
波普爾為他的證偽方法論給出了兩大理由.其一是邏輯的,歸納主義、辯護主義的知識觀沒有邏輯基礎: 觀察和推理都不可能證明有普遍性的理論.證明不能給我們知識,而只是心理的安慰.相反,證偽主義正好有邏輯的有效性,觀察經驗的陳述可以決定性地否證普遍性的理論.其次,波普爾還試圖論證,證明不僅邏輯上不可能而且也不必要,證偽科學方法論其實才反映了科學發展實際方式: 不斷的猜測和反駁的過程.他爭辯說,科學家們其實并不是等收集了足夠的觀察材料后再來歸納出假說.
他們很可能在一兩個觀察之后就開始猜想,提出假說,然后尋找觀察和實驗來檢驗這個猜測.而只有在這些自覺的反駁性的檢驗失敗之后,我們才可以說這些猜測得到了正面的、但又是暫時的支持---他用"確證"\\( corrobora-tion\\) 一詞來代表這樣的否定性檢驗失敗后產生的正面的、暫時的支持.科學發展實際上就是這樣不斷的"猜測與反駁"的滾動過程.
這個滾動過程是無止境的.因為不管這個雪球滾得多大,其猜測的本質不變,它不可能被證明為絕對不變的真理,所以消除錯誤的努力是無止境的.但另一方面,這個滾動并非原地踏步,通過錯誤的減少,我們知道猜測\\( 雖然不是絕對真理\\) 越來越好,真內容越來越多.這個進步觀,在波普爾哲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他對科學的客觀性、進步和真理的目標的追求,獲取更多的真理正是猜測和反駁的動力和目標.波普爾試圖用更"似真"\\( verisimili-tude\\) 的概念來說明由批判得到的更好假說是更接近真理的.他以理論中真假內容的多少來量化"似真"概念的努力并不成功,但是沒有人否認"真"的概念在他的哲學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說,批判理性主義的批判的真意,是要達到對實在的更好理解.批判理性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態度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手段是負面的,追求卻是正面的.過程是否定性的,成果卻是建設性的.為了避免誤解,波普爾多次重申,根本地說,他的批判理性指的是"一種尋求客觀的理由,而不是情感,來解決知識和實際問題的態度,或者說,是隨時準備聽從批判性的論證和向經驗學習的態度".他說這樣的態度"根本地是一種承認我可能錯,你可能對,而通過努力,我們可能更接近真理"的態度."簡單地說,理性主義者的態度,是'合理性'\\( reasonableness\\) 的態度,非常類似于科學的態度,類似于這樣的信念: 在尋求真理中,我們需要合作; 而且,通過論證的幫助,我們可以逐漸達到客觀性的目的"[1]225.波普爾一再這樣說明這種"合理性"的態度的根本是: "我認為我是對的,但我可能會錯,你可能會對,不管怎樣讓我們來討論,因為這樣我們會比僅僅堅持己見更接近真的理解"[2]355 -356.近半個世紀后,在他逝世的 1994 年出版的著作中,他還在說: "合理性,作為個人的態度,是一種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信念的態度.
在其智力發展的最高形式上,它是隨時準備批判地探討自己的信念,并根據和別人的批判性討論而修正它們."[3]181眾所周知,證偽科學方法論經受了批判和發展.經過修正和發展的證偽方法論,其核心的觀念已經脫離了波普爾的最初明確但簡單化的表述,變得有彈性.證偽現有理論的革命性動力原理,被看做是在競爭理論之間的斗爭和優勢轉化的逐漸、長期和互動過程,在此之中任何因素都不是可靠的,都是可以批判和改變的.觀察和推理都很重要,但都不是那種"基礎",如果這個理性主義一定要用"基礎"這個詞,那就是動態的、根據經驗的批判性討論.
概括上面的敘述,由波普爾提倡、經過發展的批判理性觀包含著以下四個本質含義.
1. 論辯的批判性: 對立的主體間的批判性討論,是實現理性、客觀性和進步的必要條件;2. 否證的批判性: 一個假說只有面對和通過否定性批判和檢驗之后,接受它才算合理的;3. 開放的批判性: 批判始于自我批判、自我反思、承認自己可能有錯的態度;4. 進步的批判性: 批判是為了更好地追求知識的增長,更接近客觀真理,這是沒有終點的.
從上述四個特征,我們來看批判性思維中一般奉行的理性和合理性的觀念具有什么特點.
二、批判性思維的理性觀點概況
20 世紀興起的批判性思維運動,是一個廣泛、多流派、多層次、多領域、多變化而且還在變化之中的研究和教學活動的總稱.概括它是一件困難和龐大的工作.另外,理性和合理性的觀點,很多研究者和教育者在具體研究和教學中隱含和遵循著,但很少專門論述.在此,只能根據我們的粗略了解,概述一些現象和選取典型代表流派的例子來簡潔分析.
現代的批判性思維研究,是從美國哲學家杜威的論述開始的.1910 年他出版了《我們怎樣思考》,闡述了他所稱的"反思性思維": "是根據信仰或者假定的知識之背后的依據以及可能的推論來對它們進行的主動、持續和縝密的思考."[4]6如希契科克\\( David Hitchcock\\) 指出,"杜威的反思性思維本質上是對假設進行系統地檢驗,也就是我們有時說的科學方法."[5]54 -63這樣的定義,在它的經驗主義理性主義的傳統中,自然被人們看做是尋找建立在可靠證據基礎上的合適觀念的努力,是一個尋找正面證明或者辯護的過程.這個意義上的批判性思維可以說具有波普爾稱為的"辯護主義"或者"非批判性理性主義"的色彩.這樣的傾向現在也存在.批判性思維研究者們為了避免人們將它誤會成一些日常用法中一味找錯、破壞的"貶義",會特意強調指出,批判這個詞不具有那種負面、否定的含義,它的原意在古希臘是"根據標準進行分辨的判斷"[6].比如,目前批判性思維教科書用得最多的定義是恩尼斯\\( RobertEnnis\\) 1987 年提出的: 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7].
這個定義用"合理"、"反思"來定義批判性思維的本質.那么,"合理"是什么意思呢? 許多教師自動把它解釋為一是有理由\\( 好的理由\\) ,二是遵循合適的方法、規則\\( 比如邏輯\\)[8]4.也就是說,合理性的核心是獲得好論證,它要求人們追求、考察對信念的辯護性的論證,只接受那些得到辯護的觀念\\( 信念\\) .不奇怪,這和"知識是得到辯護的真信念"的知識定義十分一致.它本質上是一種對觀念和思考背后起基礎作用的理由和推理所進行的深入、反思的考察,有技巧的推理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構成[9]2 -3.
批判性思維另一個著名推動者范西昂\\( Peter Facione\\) 1990年組織了幾十位批判性思維專家,討論出了一個關于批判性思維意義的共識,稱它為"有目的、有規則的判斷"過程.在這個反映 20 世紀 80 年代末的共識中,沒有強調論辯和反駁,不過在列出詮釋、解釋、分析、評估、推理、自我反省的技能中,也包括了對替代觀點的評估,強調了全面開放,公正、自我改正的必要性[10].
不過,這只是情況的一方面,而且在變化中.雖然批判性思維研究者和教育者一般都不反對批判性思維應從正面去尋找、構造、分辨好的論證,但反面論證現在越來越成為必要的規定動作.這是上世紀 80 年代之后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育的發展的一個明顯傾向.
這個發展是伴隨突破傳統的邏輯合理觀開始的.被稱為"真實論證的邏輯"的非形式邏輯興起,而隨著它的研究發展,許多新的論證模式被確定和研究,并相應發展出不同于邏輯規則的合理性規范,擴展了理性和合理性概念.非形式邏輯的興起,按照它代表人物之一約翰遜\\( Ralph Johnson\\) 的說法,標志著這樣的轉折性認識: 邏輯的真切性標準\\( soundness\\) 對論證的合理性而言,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條件[11]235.在這個發展中,對話的、論辯的論證模式的提出和研究是一大現象.對話、論辯模式的研究中有不同的流派和發展,但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不再把論證看做是一個單一的正面論證過程,而是多方論證對立競爭的過程,甚至是社會和歷史的進化選擇過程\\( 這里看得出與社會和教育領域中"批判性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 思潮的共同點\\)[12].批判性思維從單一論證模式向交流、競爭、開創的多論證模式轉化的潮流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實用論辯"理論,我們將在下面討論.
當然,這樣的觀點并非只存在于對話、論辯學派中.著名的批判性思維推動者保羅\\( Richard Paul\\) 和艾德\\( Lin-da Elder\\) 心目中的批判性思維"是自我指導、自我規范、自我檢測和自我更正的思考.它需要嚴格的優秀性標準,并且要認真地掌握對這些標準的運用.它包含有效的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克服我們天然的自我中心主義和社會中心主義傾向的決心."[13]
保羅表示,對話是批判性思維的內在部分,批判性思維必須通過構造有不同觀點的他方進入的對話,來達到對真理的判斷[14].
如希契柯克概括,在最近十多年中,批判性思維經歷了從關注單一論證到構造對立方的論辯、從"反應性"向"構造性"的轉化[5].因為這樣的論辯性要求,構造對立方成為論辯性的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條件,這也就帶來了它的創造性要求---通過創造才能完成判斷: 要通過創造替代觀念來和已有觀念形成對立、競爭,然后從中找出通過最嚴格的批判的最好的觀念.所以說批判性思維不僅促進創造性思維,而且也內在地需要創造性思維.一方面,批判性思維為創造性思維掃除觀念上的框框; 另一方面,它自身也要通過創造性思維來達到合理判斷.費希爾\\( Alec Fisher\\)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談到批判性思維的另一個名字: "批判 - 創造性思維"\\( critico - creative think-ing\\)[9].
下文選取批判性思維運動中的兩個重要學派來分析他們的理性、合理性的內涵以及相關問題,以便對批判性思維的現狀和走向做一個透視.
三、恩尼斯的批判性思維的理性觀
上面說過,恩尼斯 1987 年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是目前采用最廣泛的定義.他是批判性思維運動中少有的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大家.他 50 年的學術研究和教學生涯引導了美國批判性思維的觀念和教學的發展.我們提到,他的定義中的理性概念,被一些人自動解釋為有理由守規則.他自己也強調過批判性思維的"中性"性質.但是,如果從他后來發展的對批判性思維的習性和能力的解釋來看,我們很快可以發現,他的思想和"批判理性"的精神有諸多吻合.
恩尼斯指出,批判性思維由習性和能力構成.所謂習性,是指批判性思維的精神和愿意運用批判性思維的個人品質和傾向.按照恩尼斯的觀念,它有三大類,其中第一和第二類是必要的、構成性的.第一類的習性,是"求真、求根據": "關心自己的信念是真的、所做的決定是有根據的."而在這個求真習性的具體要求中,首先的第一、二條,就是引入對立方: a\\) 尋求對問題的替代性的假說、解釋、結論、計劃、來源,而且對它們持公正開放的態度; b\\) 認真考慮不同的觀點.而且,在第二類的習性中,他也規定了"尋求和傾聽他人的觀點和理由","反思自己的基本信念"的要求.他的第三類習性是關心他人.他認為,這一條雖然不是構成性的,但如果沒有這一習性,批判性思維可能成為危險的工具.
相應地,在批判性思維能力中,恩尼斯提出了 12 項必要的、構成性的能力,包括問題的判定、論證的分析、各種推理、概念澄清、觀察和證據的判別、辨別隱含假設和做出與自己立場觀點不同的假設推理等.
可以看出,恩尼斯定義的批判性思維,頭等原則就是要引入他方加入,以形成正反兩面的批判性,強調自我修正、開放.而且,恩尼斯還敘述了他在求真要求中的真理觀: 他同意認識論的這種構造主義觀點,即我們的觀念和詞語是自己的構造,但它們所指的實體和其間的關系則不是我們的構造[7].這樣的真理觀,是實在論的觀點,被很多批判性思維研究以及教育者接受[8]9 -20[15]28.
所以,雖然恩尼斯說批判性思維不是負面的,而是"中性"的,但這是指包括正反雙方的要求和批判的結果可以是偽證也可以是確證.他的批判性思維理論無疑突破了以前單面辯護的傳統,相當符合批判理性的精神,特別符合上述的 4 個特征的第 1、3 和 4 條.他也包納了第 2 條,即必須要有否定方,但他也容納正面論證.這是包括了論辯、構造、發展和認知要求的批判性思維理論,它在世界上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也是我們推廣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育的主要依據之一.
四、實用論辯學派的理性觀
批判性思維特別是論證理論的領域中,明確提出批判否定理性觀的更為激進的派別,是范·愛默倫\\( Frans H.van Eemeren\\) 和荷羅頓道斯特\\( Rob Grootendorst\\) 1982 年提出的"實用論辯"的論證理論 \\( pragma - dialectical theo-ry\\) \\( 其英文版于 1984 年發表\\)[16].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實用論辯理論的"論辯"意思來自于波普爾等的批判理性主義[17].實用論辯理論者伽森\\( Bart Garseen\\) 和范·拉爾\\( Jan Albert van Laar\\) 指出,它的核心觀念,"批判性討論"的哲學基礎就是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18].伽森和范·拉爾引用范·愛默倫和荷羅頓道斯特的話說,如果采取批判理性主義的觀點,"那么在發展一個合理性理論的時候,你就需要明確地將人的理由的可錯性植入其中,將系統的批判性思維的觀念提升為指導人 的 思 想 和 行 動 的 一 切 領 域 的 解 決 問 題 的 原則[19]279[18]124.波廷\\( David Botting\\) 指出,實用論辯理論的原則根據,特別是它的"批判性討論,理性和合理性"核心觀念,均來自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批判性的討論就是批判理性主義的猜測與反駁的程序的模型化[20].
實用論辯理論認為,論證的真正力量和合理性是在批判的對話中體現的.人的論證,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文章,其實都是有受眾對象的,是多方參與的論辯.而好的論辯,是根據雙方同意的出發點和對話規則所進行的批判性對話,從而得到對爭論問題的解決、或者推進對問題的解決.他們認為論證不是傳統的那種為一個立場尋找好的正面支持的理由的論證---他們和波普爾一樣,反對這種辯護主義傾向.他們堅持認為,對觀念的最好的正面支持,來自于對它的否定性檢驗和批判的努力的失敗.所謂"論證"這樣的詞的根本含義,在論辯的意義上,不是努力尋找堅實的基礎,而只是應對批判.批判就是鏟除錯誤,論證則是它的副產品.所以實用論辯理論被稱為"關于論證的批判理論",目的在于用批判論辯的規則來構成更好的論證,以解決爭端,達成共識.遵循這樣的批判論辯的規則\\( 所謂"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 就會形成對爭端的合理解決和共識.
概括地說,實用論辯理論和批判理性主義的共同點在于第一部分文末波普爾四重含義中所說的第 1、2 和 3 點上: 以對立的多方存在為必要條件,拋棄追求正面理由或論證,強調反駁性的批判討論,通過對反駁的回答,對爭端的減少,來得到"無條件的共識"\\( unqualified consensus\\) .
不過,在第 4 點上,雖然"無條件的共識"可能是更好的共識,更好的信念,但關于它是否有認識上的進步性質\\( 真假性質\\) 的問題,范·愛默倫等避而不談,只強調解決爭端就是論辯的目的和功能.這是和波普爾的一個顯著不同,也是一個受到批評的重大限制\\( 見下文\\) .因為這樣,著名批判性思維學者賽格爾\\( Harvey Siegel\\) 和賓洛\\( John Biro\\)總結道,實用論辯理論遵循的理性或者合理性就是兩件事的屬性: 解決爭端的可能性\\( 所謂"問題有效性",problemvalidity\\) 和獲得與爭論方所同意的規則和起點的一致性\\( 約定有效性,conventional validity\\) .而問題是,這樣的解決雖然按這樣的實用論辯規則來看是理性的或合理的,但實際上從認知的角度看是非理性或不合理的 \\( 不真的\\)[21].
實用論辯理論是二十多年來論證和批判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成果.它在不斷發展各種批判性討論的規范,以此來保證合理的討論,保證它的問題解決具有合理性.
五、關于實用論辯學派理性觀的爭論一:辯護主義和正面理由
圍繞實用論辯道路的爭論,許多集中在它的理性觀以及合理性上.其中一個焦點就是它的反辯護主義的立場.
它反對的辯護主義被表述為這樣的立場: "不管持有什么樣的信念,都要去尋求合適的、充分的基礎"[18]130.范·愛默倫和荷羅頓道斯特堅持認為,批判理性主義才是合適的研究論證的出發點.所以,實用論辯者的中心關注是: 如何做出各種安排,來使我們的信念、猜想、政策、立場等面臨最大可能的批判,以便消除盡可能多的謬誤?
他們發展的批判性討論的模式,所謂合理的論辯,就是鼓勵批判.和波普爾一樣,他們認為辯護既沒有可靠的性質,也不是論證的目的.他們說,批判性討論規則的功能不是最大限度去尋找共同,而是最大限度的\\( 通過批判性討論\\) 減少不同.所謂共識或者解決,是通過減少了不同而得到的.
他們同意,按照批判理性主義者阿爾伯特\\( Hans Al-bert\\) 的 論 證,辯 護 主 義 只 有 三 種 出 路 \\( 三 難 困 境,münchhausen trilemma\\) ,而每一個都是死路: 第一個困境是承認每個用來辯護的理由自己也需要辯護,這樣導致無窮后退; 第二個困境是如果到一定程度一個理由可以認為是自明的,不用懷疑的,那么這樣就是走向教條主義; 第三個出路就是循環論證,即支持一個理由所需的那些前提或假定,其本身的正確性最終又需要這個理由來支持,而這就喪失了辯護的力量.
提倡關于論證的"認知理論"\\( epistemological theory\\)的賽格爾和賓洛,一方面同意論辯道路,一方面反對這樣拋棄辯護主義\\( 從而會走向相對主義\\) .他們堅持真理概念在論辯理論中的價值,堅持真理只能來自辯護\\( 而不是來自符合\\) .他們認為論證如果要合理,證據對結論的正面支持是需要的,而且這樣可以顯示結論可能是真的,或認識的進步.他們從這樣的立場對實用論辯理論提出兩大反對.其一,拋棄辯護主義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反駁的進行和反駁的好壞,也需要正面理由支撐和判斷,而且是用認識的標準來判斷.其二,拋棄辯護主義也是錯誤的,因為其實它不僅限于那三種出路,即可以有不陷入這樣三難困境的正面辯護.關鍵是區別強和弱的辯護主義立場,強的辯護主義要尋求確定不變的基礎; 弱的只是尋求辯護,至于這個辯護有演繹的確定性還是歸納的概率性則是另一回事.雖然強的辯護主義站不住腳,但弱的立場是可以被接受的.對賽格爾來說,擺脫"三難"的出路就是采取這個弱意義上的辯護: 一個觀點,如果是根據當下的語境和目的,它所有的證據是充足的,那么它就是被辯護了,我們可以理性地相信它[21]466.
實用論辯論者伽森和范·拉爾回答說,所謂實用論辯理論中不容許正面理由,這是誤解.反對辯護主義不等于不需要正面理由,也不是不可能獲得好的正面理由,而是反對那種只追求正面理由,而且把它們當做不可批判的基礎的傾向.比如,實用論辯理論認為,在批判性論辯開始時,雙方都需要有共同的起點,都承認起點的立場是可以接受的,論辯的程序是可以遵循的.實用論辯理論認為這不是辯護主義,因為這樣的起點立場和規則本身也是可以批判的,不是那種不受批判的穩定根據或框架.好的理由應該是在論辯中對批判的回答.而且,實用論辯者提出的批判性論辯的規則本身也是可以討論的,它們是關于論證合理性討論中的一個供批判的對象[18]133.
六、關于實用論辯學派理性觀的爭論二:關于獲得認識的功能
另外一個爭論焦點是關于實用論辯理論的規范是否有認識的功能,即這樣的論辯和我們獲取知識\\( 真或者辯護了的信念\\) 的關系.這問題至少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批判性討論開始依據的前提的判定,是否需要考慮它的認識的性質\\( 真假\\) ; 另一個是在論辯結束時所達到的共識,是否具有認識的進步的性質\\( 更真\\) .實用論辯的理論遵循批判理性主義,把作為起點的共識看做構成性的、暫時性的基礎,關于它們的真的性質判定是困難的甚至不必要的.所以,實用論辯論者不談論辯的前提和目標的真假問題,不談按照它的規則進行的合理論辯會具有導致真的認識的功能.
支持關于論辯的認知理論的人,比如賽格爾、賓洛、盧默\\( Christoph Lumer\\) 等,認為論辯的功能不僅是獲取共識,而且是獲取辯護了的共識,即辯護了的信念,或者是真的或者至少是可接受的信念[在高概率或似真性\\( erisimil-itude\\) 的意義上][22].他們對實用論辯理論這種自我限制的立場提出反對.
賽格爾和賓洛認為,沒有認識性質\\( 真假\\) 的要求,實用論辯理論就不能排除那些雖然大家同意、但不真的理由,或者不合理的推理規則,而這樣得到的論辯的共識是荒謬的[23].比如在開始論辯時,兩個人都同意"人的長相好壞決定總統大選"的立場,他們的不同只是在某一個候選人是否英俊這一點上.在經過合乎規則的論辯后,兩個人達成了對這個候選人的英俊的共識,一致同意他會在大選中獲勝.這共識自然是荒謬的,大選并不根據長相原則來進行\\( 雖然長相英俊會起一些作用\\)[24]90[18]126.因此,實用論辯理論,如果不講究理由的認識性質,就不能排除謬誤和錯誤的論辯,也不能判定和說明合適的論證.所以它是理論上、實用上都不合適的理論,不能用來規范或判斷理性的論辯實踐,而且可能導致相對主義\\( 共識只是相對于它的論辯方而言的\\) .賽格爾和賓洛認為,其實他們的論辯的認知理論和實用論辯理論并不矛盾,只是談不同的事情: 實用論辯理論可以用來指導批判性討論,但因為缺乏認知的標準,不足以評價論辯的合理性,而這正是認知理論發揮作用的地方.
這樣的批評顯然是有力的.于是伽森和范·拉爾辯解說,實用論辯理論和論辯的認知理論是相容的.批判討論的一般性規范是不依賴于、不相對于論辯參加者的.而上面的例子中根據相貌英俊來決定選舉的原則本身,也是受這樣的規范決定,是可批判的,而且其中的推理規則的價值也在于它們是否有助于推進批判性討論.不過,伽森和范·拉爾堅持,明確提出論辯的目的在于獲取真理的認知理論的做法過于狹窄,比如它不能說明那些決定政治和法律行為的論辯,它們在嚴格意義上不是一個真假的問題[18].顯然,這兩個實用論辯者對來自認知理論的批判做了妥協,實際承認光靠解決爭端不能保證合理性,但認為用真或認識的標準會太狹窄.
盧默則分析說,實用論辯理論雖然一方面說論辯的目標只是共識,但其實另一方面它又包含很強的認識和理性的內容.比如雖然實用論辯理論不談和真理的關系,它不可避免地要接觸這個問題,因為為什么要解決爭端的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其中有的是假的.為什么采取這樣或者那樣的推理或者論辯規則,最佳的答案只有認知理論才能提供.實用論辯理論不能區別和批判那些其實不真的共識,這是個重大缺陷.盧默說,實用論辯理論的理性論辯的觀念和規則,比如所謂"理性判官"\\( rational judge\\) 的存在等,其實包括了認知的元素,因此它是個內部不一致的整合體.為了避免這樣的困難和不一致,盧默敦促實用論辯理論旗幟鮮明地采用認知理論的主旨,即以"辯護了的共識"為論辯的目標[22].
支持論辯的認知理論的波廷也認為實用論辯理論和認知理論相容.通過對范·愛默倫的觀點的解讀,他認為,實用論辯理論其實隱含著這樣的立場: 從長遠看,批判性論辯形成的共識,一般會有認識論的進步性質,即更好\\( 更真\\) 的認識.所以這樣的批判性規范的合理性不僅是在有效解決問題上,而且在導致真的認識上[20]413 -414.
不過,和賽格爾、賓洛和盧默不同,波廷站在理性批判主義立場上來融合兩方,即: 要求真,但不要從辯護出發去辯護.他說,波普爾的猜測與反駁的過程,雖然不是辯護,但是具有求真的功能.它的批判性討論中的理由\\( 基本陳述\\) 是科學共同體中的共識,但也是可錯的."理性"在于這樣的過程: 根據"主體間的一致同意的理由\\( 科學信念\\)和過程\\( 檢驗規則\\) 來構造批判性反駁和檢驗,然后根據是否通過了批判性檢驗來做合理的決定.這正是實用論辯理論的理性和合理性原則.合理性就是遵守批判過程的態度,它是理性的基礎[20]416.
因此,與伽森和范·拉爾的觀點一樣,波廷斷言,從批判理性主義的立場,實用論辯理論可以承認有"正面理由",比如批判的前提和共識結果---只要是可錯可批判的.而且,從整體和長遠看,論辯的前提和規則自身,也是以前的批判論辯的延續.盡管它們是相對于討論雙方而定,似乎無法用外面的理由來決定,但討論者完全可能因為它常導致錯誤的結果而拋棄它\\( 比如由長相英俊決定大選\\) .因此,通過這樣長期批判討論和檢驗的共識,除非有反對的理由,完全可能具有認識進步和更真的地位.所以,實用論辯理論的合理性觀念也是一個有關認知的規范[20]433.
七、結論和展望
過去二十年來的批判性思維研究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傳統邏輯和單一論證的理性觀,越來越形成這樣的共識:
批判性思維應該是通過有構造性的批判論辯而推動的探索活動.
批判性思維不再是那種只尋求辯護論證的辯護主義.
另一方面,它也不同意波普爾一開始對歸納方法、對辯護的徹底否定.今天,批判性思維的理性和合理性觀更多地是一個兼顧平衡的觀念.不同于以前,它將批判理性主義的對立面的批判性討論、開放、發展和追求更多真理的內涵當做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條件包納進來\\( 實用論辯理論則近乎認為是充分條件\\) ,同時也支持證明和辯護---但反對只求如此.另外,即使是實用論辯理論的贊成者,也傾向承認批判論辯具有認知求真的功能.
這樣的批判性思維,是論辯的、批判的、客觀的、開放的和認知進步的,它更真實地反映認知實踐,更強調求真、進步的要求,更能說明現實活動的多種合理性,特別是,它更推進創造性.
這樣平衡的"批判理性"特點將在批判性思維研究和教育中進一步顯著化.它也打開了理論研究和教學的新方向和領域.它提示人們去研究論辯和知識的關系和評估標準、揭示創造替代理論的方法、建立批判對話運行的規則、研究判定假說和批判性論證的合理性新規范.批判性思維教育也是這樣.教育者要提升學生開創不同觀點和論證的自覺意識,練習構造和對話的活動,敦促他們以謙虛的姿態進入這樣的批判對話環境,以求真為目標,以客觀、公正為標準,創造和發展認識.
參考文獻:
[1]Karl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reprinted from the5th revised edition,London: Routledge,1977.
[2]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Knowledge,5th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1974.
[3]Karl Popper. The Myth of the Framework. In Defence of Scienceand Rationality,edited by Mark A. Notturno. London: Rout-ledge,1994.
[4]John Dewey. How We Think,Boston,New York and Chicago: D.C. Heath. 1910.
[5]David Hitchcock: 《批判性思維及其教育理念》,張亦凡、周文慧譯,載《高等教育研究》2012 年第 11 期.
[6]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Our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7]Robert Ennis. "An Outline of Goals for a Critical Thinking Curric-ulum and Its Assessment ".
[8]David Hunter. A Practical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DecidingWhat to Do and Believe,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Inc.2009
[9]Alec Fisher. Critical Thinking: An Introdu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0]Peter Facione.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Newark: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 ERIC Document No.ED315423\\) . 1990.
[11]Ralph Johnson. "Informal logic and pragma - dialectics: Somedifferences",in Frans van Eemeren,et. al. \\( eds\\) ,Proceedingsof the Thirs ISSA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Volume I: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Amsterdan: SicSat. 1995.
[12]Douglas Walton. The New Dialectic: Conversational Contexts ofArgument,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13]Richard Paul & Linda Elder. The Miniature Guide to CriticalThinking: Concepts and Tools,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2004.
[14]Richard Paul.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Rohnert Park,CA: Centerfor 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Critique. 1990.
[15]董毓: 《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 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年版.
[16]Frans H. van Eemeren & Rob Grootendorst. "Speech Acts inArgumentative Discussions.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Analysisof Discussions Directed towards Solving Conflicts of Opinion ",Dordrecht / Berlin: Foris / De Gruyter,1984.
[17]Frans H. van Eemeren. "Argumentation: an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themes. Выпуск,2\\( 2\\) [2014 - 02- 24]"
[18]Bart Garseen & Jan A. van Laar. "A Pragma - Dialectocal Re-sponse to Objectivist Epistemic Challenges ", Informal Logic,Vol. 30,No. 2\\( 2010\\) .
[19]Frans H. van Eemeren & Rob Grootendorst. "Rationale for apragma - dialectical perspective",Argumentation,2\\( 2\\) ,1988.
[20]David Botting. "A Pragma - Dialectical Default on the Questionof Truth",Informal Logic,Vol. 30,No. 4\\( 2010\\) .
[21]Harvey Siegel & John Biro. "The pragma - dialectican's dilem-ma: Reply to Garssen and van Laar",Informal Logic,Vol. 30,No. 4 \\( 2010\\) .
[22]Christoph Lumer. "Pragma - Dialectics and the Function of Ar-gumentation",Argumentation,24,\\( 2010\\) . S. 41 - 69.
[23]Havey Siegel & John Biro. "Rationality,reasonableness and crit-ical rationalism: problems with the pragma - dialectical view",Argumentation,22\\( 2\\) ,2008.
[24]John Biro & Havey Siegel. "Normativity,argumentation and anepistemic theory of fallacies",In Argumentation illuminated,eds.F. H. van Eemeren,R. Grootendorst,et. al. ,Amesterdam: SicSat.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