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志無力雖說是一個西方哲學概念, 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只是個西方哲學問題, 它屬于道德哲學領域中的一個普遍性問題. 中國傳統哲學雖未提出道德意志無力的概念, 但對這一問題卻有著不同于西方的獨特認識.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意志無力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何在?傳統儒家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弄清這些基本的理論問題,對于當代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道德意志無力問題
要弄清楚道德意志無力, 首先必須明白什么是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道德主體的個人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中,做出道德決斷,并使之付諸實踐的能力"[1]\\(367\\).它具有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自控性等特征.在道德哲學范疇內,它屬于個人道德領域的概念,與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共同組成個人道德的心理構成要素,是個人道德的心理構成的關鍵. 道德意志對于道德目的的確定、道德動機的優化、道德情感的調節、道德行為的控制、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境界的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道德認識向道德實踐轉化過程中的自決性、 在遇到困難時的自我制約性等作用非常明顯,具有很強的道德實踐性質,這就為道德意志的培養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搞清楚道德意志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還需要進一步了解道德意志的作用, 才能清楚地分析出道德意志無力的具體體現.道德意志的作用有很多,在這里我們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是道德意志的知識論層面,一是道德意志的價值論層面.就道德意志的知識論層面的作用而言, 是指道德意志在道德規范由他律轉向自律的過程中道德主體對于道德規范的認同過程以及將之付諸于實踐的內在動力,是使知轉化為行、才轉化為德的重要道德心理因素;就道德意志的價值論層面的作用而言, 是指人們在面臨道德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義與利、公與私以及理與欲等關系時道德意志主體對于利、私、欲的合理節制.
道德意志無力也主要體現在上述兩個層面. 所謂道德意志無力是就道德主體在具體的道德境遇中做出道德抉擇并使之付諸實踐的能力的缺失, 是道德認知向道德實踐的轉化中道德意志的失效而導致的"知其當行而未行"或"知其當止而未止"的情況,是一種道德意志軟弱、薄弱、無力的表現,是道德主體面臨道德選擇而無法克制自身欲念的表現.
二、傳統儒家對道德意志無力原因的探析
道德意志無力主要是就道德價值選擇和道德認知兩個層面而言的,除此之外,道德意志發揮作用還受到外在社會制度的影響,尤其是制度倫理的影響.下面來具體看看中國傳統儒家是如何在這三個層次中對道德意志無力問題進行闡述并分析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的.
\\(一\\)道德意志無力產生的社會因素
1. 社會物質基礎. 道德意志要發揮作用,必須首先有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否則道德就無從談起,這一思想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就有所體現. 如東漢著名思想家王符就特別重視道德教育的物質基礎, 他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 "富則教之" 的思想:"孔子稱庶則富之,富則教之. 是故禮義生于富足,富足生于寬暇. "[2]\\(241\\)主張"敬授民時",以保證農民有時間發展農業生產,創造財富以便為道德實踐和道德教育創造基礎,它與《管子》提出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3]\\(2\\)的觀念一脈相承. 從中我們就可以得出,導致道德意志無力或者說導致道德淪喪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們基本的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
2. 社會倫理環境. 道德主體在踐行道德規范的過程中,除了要求有一定的物質保障之外,還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而這里的社會環境有兩層涵義,一是指風俗,二是指社會的制度環境.荀子就比較注重風俗對于人的塑造作用,"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 "[4]\\(111\\)基于這一認識,荀子提出了"注錯習俗"的思想,即把人們置身于一定的風習民俗當中,使其受到環境的熏染.他說:"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 "[4]\\(109\\)又說"譬之越人安楚,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是非智能材性使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4]\\(44\\)除習俗之外,道德實踐還需要倫理制度的保障.董仲舒曾提出"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要想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就必須"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樸不得無欲.無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5]\\(93\\)可見制度倫理建設對于道德教化和道德實踐的重要性.
\\(二\\)道德意志無力產生的價值
根據個體道德的踐行除了習俗和制度的外在保障之外, 作為個體德性踐履的最主要的條件還在于道德主體的內在自覺性,即在面臨價值觀層面的義與利、理與欲該如何選擇, 這才是個體道德意志最集中的表現,也是道德意志無力最嚴重的根源. 利、欲的當下性品格以及身體感受存在的本原性, 使得人們的道德意志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1. 義利問題. 正所謂利欲熏心,在面對義利之間的沖突時, 利的巨大誘惑往往是導致不義行為的根本原因. 傳統儒家認為,"義者,宜也"[6]\\(324\\),就是"適宜"之意,指人類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中應當遵循的道義原則和道德規范."利"本義為以刀割禾,意為收獲,引申為獲利、利益、有利等,主要泛指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 中國傳統儒家的義利觀可分為兩個層次來理解,一是儒家并不否定對"利"的追求;二是重義輕利、以義制利.
首先,儒家并不否定利.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道:"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7]\\(101\\)認為摒棄正當的功利活動以致貧賤交加是不足取的:"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7]\\(124\\)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國安民的根本就在于考慮民之利.孟子認為"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8]\\(44\\)孟子進而提出"制民之產"的主張:"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8]\\(173\\)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儒家并不否定"利",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道德意志要發揮作用需要物質保障, 而導致不道德行為的原因就在于物質的嚴重匱乏.
其次,儒家義利觀的實質即重義輕利.傳統儒家不否定利并不意味著儒家就是功利主義, 儒家義利觀的實質還是一種義以為上的道義論. 有物質保障還不是行道德之事的充分條件, 有時還可能是負條件,儒家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提出重義輕利的思想,這一思想可分為四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義以為上、舍生取義,即是說在處理義利關系時,要把義放在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地位. 孟子說:"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取諸人. "[8]\\(203\\)在面對生與義的沖突時,孟子選擇了"舍生取義":"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第二,見利思義、以義制利,即是說人們要以義指導利、制約利,利必須以道德的手段獲取,強調"利"服從"義",義是利的價值標準.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7]\\(50\\)這是說獲取自身利益應該采取正當手段. 第三,義以為本、義以生利,即是說,義是獲取長遠之利的根本,義有可能產生利. 《左傳》有言:"德、義,利之本也. "[9]\\(74\\)強調道德資本的重要意義.第四,興天下利、利濟蒼生,這里的利就是一種公利,是國家之大利,這也是儒家義利觀的重要內涵之一.
2. 理欲問題 . 人之為人 ,既不是動物 ,更不是神,而是靈與肉的統一體,因而人有欲之自然需求,也有理之必然要求. 人能夠做的事未必都是應該做的事,人應該做的事卻必是他能夠做的事.在個人的欲望與社會的發展不一致的地方, 當個人欲望的滿足危害到社會發展的時候, 就不僅需要外在的法律制裁, 更需要道德主體內在的自覺約束以使自己的需要和欲求達到一個恰當的程度, 這也是中國傳統儒家所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理欲之辯, 這可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
首先,欲不可無,縱欲成害. 荀子認為,欲本于性,不能簡單否定:"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 "[4]\\(369\\)張載也認為,"飲食男女皆性也,是烏可滅?"\\(《正蒙·乾稱》\\). 二程認為:"耳聞目見,飲食男女之欲,喜怒哀樂之變,皆其性之自然,今其\\(指佛家---引者按\\)言'必盡絕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見其喪天真矣. "\\(《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但欲雖本于人性,卻不能由此而追逐無度,因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4]\\(300\\).
其次,理欲相對,以理節欲. 雖說欲是人的本性需求,但人不僅是生物人,還是社會人,處在社會之中必然要遵循社會的道德規范, 放縱欲望最終是有害于人的, 必須達到一個中和的中道狀態才是最合理的. 在這里所節之欲主要是指那些違背"天理"的不合理、不正當的需求與欲望,即貪欲. 荀子說:"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求也. 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 "[4]\\(369\\)張載也認為,如果對欲不加以節制,終將使人成為物和物的奴隸,這正是"下愚之所以陷溺也"[10]\\(235\\). 物質生活是基礎,但精神生活又有高于物質生活的價值,所以必須以理節欲.
最后,理在欲中,以理導欲.明清之際,人們對于理欲關系的認識更深一步, 他們認為欲不僅有其天然合理性, 而且相對于理具有價值優先性. 首先,"理"是欲中之物,是"欲"中形成的規范.戴震說,"凡事皆有于欲,無欲則無為矣,有欲而后有為,有為而后歸于至當不可易謂之理,無欲無為又焉有理? "[11]\\(58\\)理是因人欲而設,沒有人欲也就無所謂理. 其次,公欲才是"理","理"不是先于"欲"的絕對本體,而是"欲"中產生的"法","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詩廣傳》卷四\\),雖然理產生于欲,但理卻高于欲的價值,具有價值優先性,必須以理導欲,欲才能合乎必然,達到自然與必然的統一,這就更為科學地說明了理欲的關系.
從以上義利關系和理欲關系可以看出,由于利、欲的當下性品格以及身體感受存在的本原性, 使得人們的道德意志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而這就需要更強的道德意志自律,需要以義制利、以理導欲,使人的利益和欲望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從而成就人之為人的根本.
\\(三\\)道德意志無力產生的行為誘因
1. 知行問題. 除卻價值論層面的道德自覺選擇外,最主要的還在于知行的關系上:如何使知轉化為行,這是道德意志最主要的體現,也是道德意志無力問題出現最多的地方. 正所謂"知之非艱,行之惟艱"[12]\\(134\\). 中國傳統儒家的知行觀主要可分為兩個層次來理解.
首先,知易行難與行難知亦難.在知行難易問題上,朱熹主張知易行難,知輕行重. 他指出,"書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功夫全在行上."[13]\\(223\\)王夫之也認為知易行難,"故'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艱者先,先難也,非艱者后,后獲也"\\(《尚書引義》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