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 它的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家庭倫理是處理家庭成員相互關系所應遵循的道德和基本規則。 而“孝”作為家庭倫理的主要內容,對家庭關系的調節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何謂“孝”? “孝”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主要的一種道德觀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孝”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孝’起源于人類養老實際生活的需要。 ” 是子女對父母生養之恩的一種最佳報答方式,即“善事父母”,也就是贍養和尊敬父母。
我國是一個有著孝道觀念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家, 我們重視家庭建設,重視孝道的弘揚。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 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 ”孝道最早形成于兩千多年前的先秦儒家,儒家孝道具有豐富的內涵。
在孔子那里,孝不僅僅是贍養父母,更注重子女對父母的尊敬。 曾有學生問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孝”,當子游問到這個問題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就是能養活自己的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就行了。但是,這是真正的“孝”嗎?孔子接著說,像狗和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只是做到讓父母有吃有喝,但兒女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這能叫孝嗎? 跟飼養狗和馬有什么區別呢? 可見,孔子強調真正的“孝”是“養”和“敬”的完美結合,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稱之為“孝”.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 家庭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家庭關系更為復雜、多變,家庭結構趨于簡單化、核心化,而對于家庭關系的維持和調節,儒家孝道已不符合今天的標準。 但不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怎樣變遷,家庭以及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始終不會消失,“人類不滅, 孝文化永存。 ” “孝”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其中的合理成分仍然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3 年11 月 26 日到山東曲阜參觀考察孔府、 孔子研究院并同專家學者座談時強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他還指出:“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因此,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孝文化, 應根據時代特征和當代家庭關系的特點,給“孝”賦予新的內涵,使之更好地為當代和諧家庭建設服務。 總之,不論時代如何發展,“孝”始終是家庭倫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維系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起著重要作用,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家庭結構的變化而消失。
二
在中國傳統社會,人們非常重視“孝”,甚至把成為“孝子賢孫”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因為“孝”的結果不僅會帶來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和諧穩定, 而且能維持人際關系和諧,為人生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僅如此,成為“孝子賢孫”后,社會聲譽也將提高,這在當時對于人建功立業十分有幫助。 所以在傳統社會里,“孝”可以說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 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家庭文明的今天,我們仍然十分重視對孝文化的弘揚, 但在對傳統的孝文化進行弘揚之前,我們必須先對傳統孝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即區分清楚其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在此基礎上吸收其精華部分,剔除糟粕,并結合當代社會家庭實際,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孝文化。
傳統孝道強調“父慈子孝”,這對家庭親子關系起到了很好的規范、調節作用。 “父慈子孝”中的“子孝”是說子女有對父母盡孝道的責任和義務, 同時也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 子女盡孝不僅僅是指贍養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懷有對父母發自內心的尊敬, 做到養與敬的完美結合才是真正的盡孝。 在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社會的養老問題。 傳統孝道還要求長幼有序,兄弟姐妹之間和睦共處, 以這些為基本內容的孝道促進了兄弟姐妹之間擁有和諧的關系,從而維系了家庭的和諧與穩定。 與此同時,傳統孝道把這種家庭和睦關系擴大到處理其他人際關系上,“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將家庭倫理中的這種“孝悌”作為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和君子修身的根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諸如此類,將孝道由家庭推及社會,從而維持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作為中國傳統家庭文化中的“孝”是中國傳統道德重要范疇之一,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無論從觀念上還是行為上,對培養和塑造人們的道德品質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尤其是儒家孝道, 它表現為對父母長輩敬愛的美德,“而且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尊老、博愛、禮讓、節用、忠君等具有社會意義的德性,而且不乏平等意識。 ”但傳統孝道中也存在著消極的因素,尤其是當“孝”被統治階級利用使之政治化以后,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 “孝”自被納入極權政治運作系統后,幾乎就成為一種強加在人們身上的任務。 “盡‘孝’不再表現為一種活潑的敬老愛長的德行,而是對父母、長輩意志的絕對服從;盡‘孝’不再透顯人與人之間的情與愛,而演變為父母、長輩對子女、晚輩個性乃至生命的摧殘。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種在今天看來極不平等, 不合乎常理的規則在當時似乎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 長時間以來,傳統孝道中強調的父權制上性讓子女不得不完全聽從父母之命,婚姻締結也是不得不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的個性被壓制,甚至還出現了各種“愚忠”、“愚孝”現象,從這個意義上,傳統孝道有壓制人性,激化矛盾和破壞家庭和諧幸福的成分存在, 這些成分是消極的,是應該遭到批判和摒棄的。
三
“孝”作為人的一種根本道德而存在。 孔子的弟子有若曾這樣解釋“孝”,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也就是說,一個人既孝敬父母又敬愛兄長, 卻喜歡觸犯上級, 這樣的人極少。 一個人不喜歡觸犯上級,卻愛造反作亂,這樣的人從來沒有。 君子專心于自己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既然“孝”是人之根本道德,那么我們就應該將其銘記、傳承和弘揚。 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社會制度的不同,傳統的“孝”已經不適用于當代文明和諧家庭的建設,當代家庭倫理中的“孝”應該得到其具有時代特征的全新的解釋。 我們認為,當代家庭倫理中的 “孝” 應該具有其更為豐富和更具時代特色的內容。
第一,贍養父母,提供物質上的支持。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的責任和義務。 實際上,孝敬老人并不該是子女們心中的法律底線, 而應該成為大家自覺的行動和內心的一個基本的為人準則。 “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 ”子女要盡孝,最起碼的就是要為父母提供經濟支持,讓父母衣食無憂,居有定所,能得到最起碼的安頓。 子女贍養父母不僅是對父母生養之恩的回報, 也是人倫道在傳統社會中,人們把成為“孝子賢孫”作為自己人生的最終目標, 而今天不少子女對自己的生身父母連起碼的贍養都做不好,甚至有些不肖子子不僅不供養自己的父母,還忽略、嫌棄甚至打罵、虐待父母,視父母為累贅。 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中華民族孝道觀念的優秀文化傳統,喪失了人格,還觸犯了法律,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
第二,關心父母,給予情感上的溫暖。 孔子曾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像犬馬這樣的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所以,若只是做到滿足父母的衣食住行還不能算是“孝”. 實際上,年老的父母有時候在精神情感上的需求遠遠勝過對物質的需求。 人們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實際上又有多少人真正讀懂了父母的心思呢? 大部分人都是等到自己為人父母之后才真正體會到自己父母的艱辛。 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在情感上對兒女的依戀和牽掛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的。 1999 年央視春晚上的一首《?;丶铱纯础凡恢隽颂煜露嗌俑改傅男穆?,感動了多少兒女。 因此,作為子女不僅要在經濟上奉養父母,還要更多地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溫暖, 時常與父母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丶铱纯?,多和他們聊聊天,做父母的貼心“小棉襖”,讓父母在身心上均得到安頓。
第三,理解父母,換位思考。 子女理解父母,尤其是年老的父母,絕非易事。 因為人到老年,其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加上父母與子女本身就存在出生年代的不同,容易產生代溝,雙方的一些觀念和生活習慣等都有差異,溝通交流起來就容易發生分歧、爭執甚至不愉快。 但是,每個人都會有年老的一天, 父母的今天很可能就是自己年老時的狀態。 因此,作為子女,不僅要理解體諒父母現在的艱難,還要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比如父母在生活習慣生上與我們不同,那么作為子女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習慣,因為畢竟他們生活的年代與我們不同, 他們的生活習慣難免有其歷史的印記。 生活中,當子女與父母發生矛盾分歧時,一定要懂得“己之所欲”,也勿施于人的道理,意見達不成一致也不要勉強甚至沖父母發火,因為這個時候,父母更需要的是子女的尊重。 因此,子女跟父母說話要采取非批判性的方式,切不可強迫和無禮。 子女要盡孝就應理解年老父母脆弱的心理,勿傷老人心,并盡量讓父母能按照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愉快地生活。
第四,尊敬父母,和顏悅色。 愛自己的父母,不僅要贍養他們,還要有發自內心的尊敬,對他們有禮貌,講話時和顏悅色。 子女在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長大以后,偶爾會跟父母發生沖突,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子女該怎么做才能不違背“孝”呢? 孔子有過建議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論語·里仁》)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不正確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勸止,也就是“幾諫”. 若勸止無用,也不能埋怨。 與人相處,說話方式很重要,“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就是你跟同時要怎么說話,你跟朋友要怎么說話, 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教你跟父母怎么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而實際上,父母是我們最傷不得的人,當自己的意見和他們相左時,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切不可傷老人心。 正如孔子所說,“見志不從”,父母沒聽你的意見怎么辦? “又敬不違”,做子女的要心存尊敬,和顏悅色,不能去頂撞他們。 其實,子女要盡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 我們一直提倡、弘揚和贊美“孝”,認為“孝”是一種美德。 從某種意義上說,子女對父母的“孝”是對父母深恩應有的回報,是很自然和理所應當的,但卻被人們認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而父母對子女的愛呢?有人說過那是一種美德嗎? 幾乎沒有,因為人們認為父母生養孩子,關愛子女那是本能,是天經地義的,不需要贊美。 但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和邏輯卻近乎殘酷:子女對父母的“孝”這種應有的上行之愛被大勢宣揚和贊美, 而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下行之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哪怕是與“孝”同等的“待遇”. 但這或許正是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所在。
第五,照顧父母,多花時間與他們共處。 父母到了一定年紀,其身體狀況通常不比年輕時候,所以很多時候都需要他人的照顧。 作為子女,若能經常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這將是最令他們感到寬慰的事情。 2013 年我國頒布的新《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也明確規定,子女要孝敬、探望父母,要“?;丶铱纯础? 但是, 照顧年老的父母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老人有健康與不健康的區別,有大病小病的區別,有長病和短病的區別。 ”總之,照顧老人需要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等等。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年輕的子女們往往工作繁忙,壓力很大,致使許多子女在照顧父母方面有其心而無其力。 經常就會出現年輕子女感覺時間不夠用而年老的父母感覺時間花不完的情況, 正如一位住在敬老院的老人說的那樣:“我們老人,在時間上是又富有、又貧窮。平時沒事可做,除了吃飯就是睡覺,時間沒地方花。但我們最缺少的還是時間, 因為生命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這位老人總結得很有哲理,同時也透出幾分凄涼。
但不管怎樣,做子女的都應當盡最大努力照顧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要趁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再來后悔。
所以,子女要懂得合理安排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的時間,恰當取舍,多花時間與父母共處,這也將是父母晚年生活所需要的最大溫情和安慰。
第六, 重視和關心父母的身心健康。 父母上了一定年紀,其身體和心理往往會發生一些的變化。 身體方面,由于年老而導致的身體機能減弱、免疫力下降等,不僅表現為易生病,還容易導致父母產生“不中用”、“成為子女的累贅”等消極的心理暗示, 而這種消極心理暗示又會給機體傳達一些消極的信號,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父母的身心就會存在不健康的隱患。 所以,子女要時常關心關注父母的身體狀況和心理變化, 定期陪父母到正規醫院做全面檢查。 不僅如此,子女還應時常與父母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為他們的晚年生活給予足夠的關懷。
〔參 考 文 獻〕
〔1〕 汪 受寬 ,譯 ,注。孝 經 〔M〕。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 張懷承。中國的家庭與倫理 〔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3〕 田秀云。倫理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 李振綱,呂紅平。中國的尊老敬老文化與養老〔J〕。人口學刊,2009,(05)。
〔5〕 周 全德 ,等。儒 家家庭倫理的文化特征和當代價值〔J〕。文化學刊,2009,(02)。
〔6〕 呂紅平。先秦儒家家庭倫理及其當代價值〔D〕。河北大學,2010.
〔7〕 康嵐。親密有間:兩代人話語中的新孝道〔J〕。當代青年研究,2014,(04)。
〔8〕 劉 曦,葉 界佑。青 少年獨生子女家庭關系功能特點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2)。
〔9〕王 恒生,等。家 庭倫理道德 〔M〕。北 京:中 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10〕王 岐山。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北京晚報,2014-10-26.
〔1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王滌。中國孝道文化的時代演進及其老年學意義〔J〕。市場與人口分析, 2003,(05)。
〔13〕于丹。于 丹 《論語 》感悟 〔M〕。北 京 :中華書局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