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造假是指求職者有意夸大或者偽造自己的學歷、年齡、工作經歷等信息,以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2010年,前微軟(中國)公司總裁、現任港澳資訊CEO兼董事長唐駿被曝出其簡歷中的學歷信息有假,一時引發了人們對于簡歷造假行為的關注。人們一方面高度認可唐駿取得的各種成績與榮耀,但另一方面又對其簡歷造假行為深感不解。實際上,由于我國就業狀況日益惡化,同時職場中尚未形成對求職者背景調查的慣例,一些求職者的簡歷造假行為就變得屢見不鮮。這種造假行為會嚴重破壞職場中公平的競爭氛圍,影響組織的績效,而且一旦發現還會破壞組織的聲譽。例如,廈門大學醫學院原教授傅瑾在2012年被發現其簡歷中所列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歷完全屬于造假,該事件對廈門大學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那么,為什么這些人會實施簡歷造假行為呢?個體的簡歷造假行為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如何防范這些行為呢?盡管管理實踐界對這些問題有一些談論,但還缺乏理論上的系統分析與研究。從簡歷造假的本質來看,該行為是一種典型的違背社會道德(甚至是法律)的非倫理行為,其影響因素及形成機制與一般的非倫理行為具有共同之處。因此,本文嘗試基于行為倫理的研究,從外部環境、倫理問題本身以及個體特征三個方面探討個體簡歷造假行為的影響因素??紤]到近年來社會認知在行為倫理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將道德同一性這個社會認知變量作為中介。此外,本文還將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維度引入到研究模型中,分析了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短期導向作為影響因素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之間的調節變量。通過構建個體簡歷造假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機制模型,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釋現實中該行為的決策過程,進而防止此類行為的頻繁發生。同時,本研究也將進一步豐富非倫理行為及道德同一性的理論研究。
1 基于行為倫理觀點的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影響因素及機制模型
行為倫理(behavioral ethics)指個體行為需受制于一般可接受的行為道德規范。行為倫理的研究主要是解釋組織內個體(非)倫理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形成機制。其中,非倫理行為是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變量。
非倫理行為(unethical behavior)是一種由組織成員實施的、違背人們所廣泛接受的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
造假、撒謊、行賄等均屬于非倫理行為的范疇。
Kish-Gephart,Harrison和Trevi\ue570o(2010)通過回顧近二十多年有關非倫理行為的研究,提出了工作場所員工非倫理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型。他們認為,非倫理行為的影響因素可分為三類:“壞木桶(bad barrels)”、“壞情景(bad cases)”和“壞蘋果(bad apples)”.“壞木桶(badbarrels)”則指的是員工的非倫理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個體組織或團隊環境的影響;“壞情景(bad cases)”學派的學者認為,倫理問題本身也會對非倫理行為造成影響,主要強調道德強度對倫理決策過程的影響;“壞蘋果(bad apples1個體特征和個體差異是導致非倫理行為的主要來源,這些個體特征主要包括:道德認知發展、理想主義、相對主義、馬基雅維利主義、控制點和工作滿意度。本文也將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簡歷造假的影響因素。具體而言,本文將分別分析他人簡歷造假行為(壞木桶)、倫理嚴重程度(壞情景)和馬基雅維利主義(壞蘋果)與個體簡歷造假行為的關系。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在行為倫理的研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該理論也經常被用作解釋個體為什么會實施非倫理行為。在早期的研究中,學者們認為處于不同道德認知階段的人會有不同的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能力,進而會影響其倫理行為,此時道德推理是最核心的概念。近年來,學者們發現除了道德 推 理 之 外,還 有 其 他 的 變 量(如 道 德 同 一 性,moral identity)也可以很好地解釋非倫理行為的形成,但學者們目前對于道德同一性中介效應的研究還較為缺乏。本文將把道德同一性納入到簡歷造假的影響因素及機制模型中,認為上述提及的三個方面的因素會通過道德同一性這個中介變量影響到個體的簡歷造假行為。
本文還分析了兩個文化價值觀變量---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短期導向的調節作用。行為倫理研究的學者們發現,個體的倫理決策具有較強的文化差異性,但還較少有人檢驗文化價值觀在非倫理行為形成過程中的調節機制。本文將首先考察集體主義價值觀在他人簡歷造假行為與焦點個體此行為之間的調節作用;還將考察短期導向在馬基雅維利主義與焦點個體簡歷造假行為之間的調節作用。
個體簡歷造假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機制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2 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影響因素及機制分析
2.1他人簡歷造假行為、倫理嚴重程度、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
2.1.1他人簡歷造假行為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他人簡歷造假行為對個人簡歷造假行為的直接影響可以從以下理論角度加以解釋。首先,根據”壞木桶“(bad barrels)學派學者的觀點,員工非倫理行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受其所在組織或團隊的影響。有相關研究表明,當團隊中有人在實施非倫理行為的時候,其他個體很容易受其影響。集體非倫理行為會正向影響個體非倫理行為,產生”近墨者黑“現象。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個體通過一個角色模型觀察其他人的行為來學習獲得正確的行為方式。
由此,我們得出如下命題:
命題一:他人簡歷造假行為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呈正相關關系。
2.1.2倫理嚴重程度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倫理嚴重程度又被稱為道德強度(moral intensi-ty),是對道德問題特征的總括。根據Jones(1991)的觀點,倫理嚴重程度包括以下六個維度:后果的嚴重性、社會的一致性、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后果的直接性、與受害者的關系與結果的聚焦度。
Kish-Gephart等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對這六個維度進行檢驗發現,倫理嚴重程度的六個維度均與非倫理行為呈負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分布在-0.202至-0.378之間。
Jones(1991)提出,道德強度通過增強個體的責任感來減少非倫理選擇的發生。當個體在面臨倫理嚴重程度較高的道德問題時,更容易引起決策制定者的注意。因此,當個體在面臨道德困境時,該困境被感知到是倫理嚴重程度較高的,那么個體就會較少地形成非倫理意識。由此我們可以推論,當個體感知到簡歷造假行為具有較嚴重的倫理問題時,他會有更高的道德推理和道德意圖;而個體的責任感也會使個體在做出道德選擇時更加慎重,因而其實施簡歷造假這種非倫理行為的可能性會降低。由此,我們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二:倫理嚴重程度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呈負相關關系。
2.1.3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是一種人格特征,最早是一個政治術語,由意大利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所著的《君主論》一書所闡述的政治思想演變而來,指的是個體為了目的和實現個人利益可以不擇手段,違背道德,其政治思想以”非道德“為特征。高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更喜歡控制他人,證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他們比低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更容易實施非倫理行為。在馬基雅維利主義與非倫理行為的研究中,國外相關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證明,馬基雅維利主義是引發不道德行為的重要內部因素。
Tang和Chen(2008)以學生樣本為研究對象,并在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收集數據,發現這些學生的馬基雅維利主義(T1)會正向影響其非倫理行為(T2).Kish-Gephart等(2010)的元分析結果更表明,馬基雅維利人格與非倫理行為顯著正相關。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高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更容易認可個人簡歷造假這種非倫理行為。因此,我們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三: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呈正相關關系。
2.2 道德同一性對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形成的中介機制
道德同一性,也被稱為道德認同,它指由道德特質(如誠實、關愛、富有同情心等)組織起來的社會自我圖式,是道德對自我重要性程度的反映。因此,具有較高道德同一性的人會非常認可自己的道德形象,并為了維持這種形象會實施倫理行為;相反,道德同一性較低的人則認為道德對于自己不重要,進而會實施更多的非倫理行為。
2.2.1他人簡歷造假行為、道德同一性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Anand,Ashforth和Joshi(1)對非倫理行為的蔓延機制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大多數人都在實施非倫理行為的時候,這種行為很容易在團隊內被合理化,進而影響到新成員。實際上,在將非倫理行為合理化的過程中,個體的道德同一性正在降低,導致其自然地實施非倫理行為。文鵬和史碩(2012)也指出,集體的非倫理行為會讓個體產生壓力和從眾心理,進而降低其道德同一性,最終實施類似的行為,形成了”近墨者黑“效應。盡管這些研究的背景都局限于團隊,但其作用機制仍然可以擴散到整個職場中。因此,我們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四:道德同一性在他人簡歷造假行為對個人簡歷造假行為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2.2.2倫理嚴重程度、道德同一性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從社會發展心理學角度看,道德同一性是個體身上有益于他人的自我一致感和連續感。道德行為動機是內在保持自我一致的需求,因此,當個體所面臨的倫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較高時,個體意識到該情景對于個體和他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此時,個體的有益于他人的自我一致感就會被激發,個體道德同一性將會提高。
以Blasi代表的學者認為,道德同一性是道德判斷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重要因素,是激發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
Blasi(1984,2004)指出,個體具有自我一致的傾向,愿意過一種與自我相一致的生活,否則將會產生自我不一致感。因此,道德同一性是激發道德行為的主要動機。具有高道德同一性的個體將會做出道德選擇并最終拒絕簡歷造假非倫理行為。
綜上所述,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五:道德同一性在倫理嚴重程度對個人簡歷造假行為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2.2.3馬基雅維利主義、道德同一性與個人簡歷造假行為Geis的經典研究認為,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的認知風格使其在決策時將傳統的道德準則排除在外。
Kish-Gephart等通過研究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對倫理問題的知覺發現,二者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常常意識不到自己正在進行道德判斷,感覺不到道德問題的存在,因而將傳統的道德排除在外。由此,我們可以推論,由于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的這些人格特征,使其難以感知到道德問題的存在,因此其對于道德的自我重要性認可度較低,即呈現出較低的道德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