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即以超然的心態置身事外,靜觀事態的發展。一般而言,“旁觀”是不論觀之對象的,如觀看表演、觀看電影等。本文所探討的“旁觀”,特指當他人或社會公共生活受到侵害時,在場的目擊者一味消極觀望或等待,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最終導致悲劇或苦難發生的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都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旁觀”這一“現代社會病”的愈演愈烈,也引起不同學科專家對其成因的高度關注,如美國心理學家達利( John M. Darley) 與拉塔尼( Bibb Latane) 提出的“旁觀者效應”理論,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 Zugmunt Bauman) 提出的“個體化社會”理論,法國哲學家雅卡爾( A.Jacquard) 提出的“社會分工”理論,我國學者高德勝提出的“電子媒介”影響理論[1]( P30 -37)……筆者在前期研究中也指出,由現代性而引發的“理性經濟人”“陌生人社會”“技術主義時代”是當代旁觀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2]( P18 -23).眾多的理論分析恰恰表明了旁觀現象成因的復雜性,從某種程度上說,任何單純某一學科的理論均無法為我們提供滿意的答案,旁觀現象也不單單是現代性問題,只有進行多學科的比較與分析,真正拓寬我們的研究視野,才能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找出其內在的規律性。
一 心理學視角下“旁觀”現象的成因
人與人之間因情感阻滯而引起的冷漠行為,在心理學界被稱為“低社會行為”( under - social be-havior) ,即強調主體行為與社會價值取向的相背離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霍夫曼提出,個體作為自然的旁觀者,當目睹別人遭受痛苦或憂傷( 身體的、情緒的、經濟的) 時,具有設身處地進行設想和體驗的能力,即移情憂傷能力,這種移情憂傷是一種親社會動機。作為“由圣潔的移情憂傷制造的助人機器”[3]( P38),人類之所以選擇以冷漠的姿態對待陷入困境的他人,其心理原因是復雜和深層的。
1. 基本的歸因錯誤
在緊急情境中,目擊者能否具有足夠的人際認知敏感性,是影響個體做出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當遇難者本人直接呼喊求救時,有 80%的旁觀者伸出援助之手??扇绻皇峭纯嗟厣胍?,只有 29% 的旁觀者幫助他?!盵4]( P30 -31)在應急事件突發的時候,人們很難完全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對于認知敏感性缺乏的人群而言,是否發生了非同尋常且需要救助的特殊事故都不能確認,自然會在行動上猶豫不決,以免自己的不當舉動引來別人的嘲笑。此外,在原因信息模棱兩可的情況下,人們會自發地對事件進行推斷和猜測,即心理學上所說的歸因。在歸因過程中,人們更注重于主體自身的個體特征,并傾向于認為是受害者自己的不當行為導致了自身的不幸,而相對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情景因素,以便支持他們“對一個公正世界的信念”( 如果我不那樣做,我就是安全的)[3]( P106).如有的人傾向于認為獨身女子深夜行走,而遭致強奸或搶劫,其實并不值得同情,因為她們自己過于愚蠢或缺少安全意識。依賴于這種基本的歸因錯誤,目擊者和受害者之間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這種距離感能減少目擊者的移情憂傷動機。如果將突發事件完全歸因于可控制的內部因素,就可能萌發不助人的動機。
2. 消極的道德情感體驗
人的道德情感有正負之分,正情感會增加個體助人的可能性,負情感則會抑制其助人行為。作為一種復雜的個體和社會情感,道德情感滲透在道德行為的動機之中,忽略情感在主體道德行為系統中的調控基礎,個體的人格大廈將無從矗立。然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在現實情境中,人們往往直接或間接感受到過多的消極道德情感體驗。如見義勇為者反而被人誤解、嘲諷; 救護受傷者反而被訛為肇事者; ……這些消極道德情感的沉積,侵蝕了人們固有的道德信仰?,F代心理學認為: “無論一個人多么關心他人,當碎石掉落下來的時候,個體首先想到的是他自己: 他或她并不是他人?!盵3]( P1)因此,當遇到突發事件時,人們內心的助人動機與強烈的自我中心動機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圍繞著經濟、時間、機會的損失等,人們往往會思忖再三。這樣的思忖人們一般也是會理解的,雖說助人能讓自己精神上感覺到些許享受,但畢竟維護個體自身的存在,才是其他一切價值存在的前提。心理學家肖( Shaw) 、博森( Batson) 和托德( Todd,1994) 的實驗證明,人們在助人時更傾向于幫助那種只需付出很少代價的受害者,過高的潛在損失會導致他們對移情表示懷疑,抑制其救助他人的意愿。在消極的道德情感體驗下,這一潛在損失被無限夸大,進而導致個體移情受阻、助人動機減落。
3.“旁觀者效應”引發的責任分散
1964 年,在美國紐約的一家公園內,年輕的酒吧經理被人深夜刺死,38 個鄰居目睹該案件或聽到被害者的呼救聲,而無一人采取任何救助行為。為了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心理學家達利和拉塔恩在1968 年進行了一個經典研究,研究發現,在突發性的緊急情景中,旁觀的人數越多,救助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越小,因為它激活了“責任分散”的假設。所謂“責任擴散”,即在緊急事件中,由于臨時聚集起來的人群具有匿名效應,感受到來自事件本身以及周圍旁觀者無形壓力的個體,為了更好保全自己并合法逃避壓力,容易將見危不救所產生的負罪感分擔到他人身上,從而降低自己可能受到的良心譴責。
他們常常這樣自我安慰,在所有的觀眾之中,比我身體好、條件好的人多得是,憑什么要我出去救人呢?對這種“眾趨人格”的缺陷,魯迅先生曾對之進行過入木三分的刻畫??杀氖?,“看客”心理不僅沒有隨著物質文明的增加而減少,反而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通病。許多人甚至為自己的冷漠找到了文明的理由: 行為的冷漠不是反道德的惡,而是一種道德中立,是一種追求自我的表征。
二 社會學視角下“旁觀”現象的成因
緊急情況下眾人的冷漠行為在社會學中稱為集體性坐視不救。在社會轉型時期,這種冷漠雖是以個體行為表現出來,但卻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是社會風氣頹廢到嚴重狀態的信號。
1.“流動的現代性”導致道德義務的缺位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 “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要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盵5]( P34)在前現代社會,人類通過公開透明的“高密度社會交往”來構建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并借此克服危險、保全自身。
但在現代都市社會中,由于職業和居住場所的快速變動性,即使是居住在同一小區的人們也基本上互不相識。在匿名的應急情景中,人們的行為動機無須考慮親屬、朋友的“面子”問題,也無須過多考慮事件對自己今后的影響問題,“由于大家覺得反正別人不知道他是誰,所以很容易產生一個現象,那就是社會責任感的降低?!隽耸虑樗还?,別人也不會說他什么”[6]( P56 -57).更何況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本身就是“一種所謂的差序格局,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7]( P33).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7]( P29).因此,當道德義務推到突發事件的“陌生人”身上時,傳統道德的約束力量也就自然蕩然無存。
2. 加速的“解放”催生了個體人的膨脹
所謂“解放”,是“從某種阻礙或阻擾運動的羈絆中獲取自由”,“開始感受到運動或行動的自由”[8]( P24).現代人的解放,首先是不用再飽受物質匱乏所帶來的種種痛苦??茖W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極大地滿足了我們的物質欲望。把“聽話的身體”變成“享用的身體”,不僅不會受到“欲壑難填”之類罪名的指責,反而成為衡量個人是否有進取心的標志。其次是性愛的徹底革命,后現代的性愛沒有與性生殖或情愛結成聯盟,它不受約束,肆無忌憚,放任自流。如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觀已淪為陳詞濫調,“閃婚閃離”是速食愛情時代的產物,家庭結構已經由“石器時代”進入到“瓷器時代”.對個人隱私權的重視,也是個體解放的顯著標志,“每個人有一個個人自我活動的空間,這個空間不能受政府、家庭、父母的干擾。這個空間不能保住,那么人的尊嚴、人權就要受到限制”[9]( P180).在為個體“解放”歡欣鼓舞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公共生活與人際道德同時被看作是阻礙個體解放的因素而被拋棄了,對于關心自身利益的個體而言,為了共同利益哪怕只需在集會廣場上進行磋商,似乎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遵守法律和規則似乎成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全部: 只要自己的行為不違法,其他一切都與我無關,即便別人正處于生死關頭,我同樣可以淡然面對。
3. 精細化的分工降低了個體社會的歸屬感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 “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p>
[10]( P520)精細的社會分工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同時也讓現代人從事無巨細的繁雜勞動中“脫域”出來。在一個效率和效益成為關鍵字眼的社會里,個體為了獲得更加精深的專業技術,其活動的區域只能是越來越小,現代分工亦被推向極致。
精細化的分工在促進互助寬容精神的同時,也制造了“孤立的、殘廢的、失望的個體”.“孤立的個體”是指過于專業性的語言阻隔了局外人與之交流的可能; “殘廢的個體”指專業技能的狹隘性阻礙了個體其他特點的發展,導致其在特長之外“束手無策”;“失望的個體”是指個體在集體完成的最終產品前常感覺自己“什么也沒做”[11]( P20).精細的社會分工不僅阻隔了個體與社會交往的可能,更為重要的是它泯滅了人的個性,窒息了人的道德感?!霸诂F時代,人們是像沙粒一樣被攪和在一起的?!皇撬约?,他除了是一排插銷中的一根插銷以外,除了是有著一般有用性的物體之外,不具有什么真正的個性?!盵12]( P42 -43)既然我作為一個“物體”,是隨時都可以被替換的角色,沒有任何價值,那么當面對陌生他者的困境時,我又為什么要履行相應的道德義務呢?
三 經濟學視角下“旁觀”現象的成因
盛洪先生指出: “經濟學的方法,簡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瓕⒊杀竞褪找娴母拍钔贫鴱V之,幾乎可以無所不包。因此經濟學的方法可以應用到社會科學的其他領域?!盵13]( P282)毋庸置疑,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成本-收益”這一原則也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催生了個體的冷漠旁觀意識。
1. 市場交換法則的泛濫
恩格斯說: “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么入情入理,經濟科學總不能把它看做證據?!盵14]( P156)從本質上說,以追求“利益”為目標的經濟學是拒斥價值判斷的。在經濟發動期,對個人利益的首肯和鼓勵,極大地釋放了人們“自利”的原始本能,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個體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商家的“免費贈送”“大減價”背后隱藏的往往是更大的經濟利益。社會上許多看似“利他”的行為常常帶有利己的目的。商品“交換”概念的泛化,導致了人們對金錢的瘋狂追求和頂禮膜拜,“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5]( P34).當良心、愛情、人格、尊嚴等都變成了商品時,行為的首要考慮因素就是“錢”: 服務要小費,指路要咨詢費,救人要辛苦費,沒有回報的行為根本不去考慮。不講道德、精神生活的“單面人”,其個體生命的意義“可憐到只剩下錢”.當他人面臨突發的生死危機時,個體無法預料自身的預期收益,其結果必然是自身利他行為匱乏,對別人的利他行為也采取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