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責任倫理的立論依據
責任,就其字面來看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應盡的義務和分內應做的事;二是指應承擔的過失。它是社會成員以至人類群體之間關系形態生成與維系的重要前提。責任倫理的概念是韋伯在《作為職業的政治》中首次提出的,其從倫理學視角出發對社會權力(權益)和責任(義務)進行分析與建構。梁漱溟先生在《人心與人生》的自序中說道:"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家, 都有他的一種心理學為其基礎;或說他的倫理學, 都是從他對于人類心理的一種看法而建立起來。"因此,作為一種具體社會形態下的倫理與價值實踐集中表達出來的責任觀念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該地域獨特的文化烙印,并展現出典型的文化特征。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儒家責任倫理要求人們在擔任社會角色時應遵循相應的道德規范。誠然,經過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國傳統的儒家倫理受到了猛烈的抨擊,但中國社會依然十分強調各種倫理關系的和諧。在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倫理為本位,以"天人合契"思想為主旨,以"孝悌"思想為核心的責任倫理觀念。責任觀念已在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中生根發芽,成為規范人們各種道德行為和處理各種倫理的主要標尺。儒家十分重視"孝悌"倫理,把"孝悌"之道作為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基石??鬃邮侵袊谝粋€提出"孝悌"思想的圣人??鬃拥牡茏釉右仓赋觯?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曾子·子思子》)認為孝是道德修養的起點,悌是繼孝之后的道德修養次序。
孝悌不僅是血緣和親緣關系的一種體現,其在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的敦睦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如何確保每個單元或者細胞健康運轉呢?這就要從對中國人影響深遠的儒家孝悌思想入手。換句話說,要保證家庭的和睦穩定、健康發展,恪守孝道就是關鍵所在。"父慈子孝"的倫理要求在家庭關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一要求推及到社會中就會涉及到朋友關系和鄰里關系。一個在家里十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那他的朋友關系和鄰里關系也一定十分和諧。正如《論語》所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篇》"孝"是做人的根本,它不僅規范子女要對父母長輩尊敬,而且還要求人們對國家忠誠、對朋友仗義,與人為善。"孝"既源自于人們的道德情感,又貫穿于人們道德情感發展的全過程, 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行為。所以提倡和發揚孝道,不僅有利于強化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同時也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儒家孝悌思想中責任倫理的主要體現
儒家歷來都強調責任,儒家的孝悌思想更是以責任倫理作為其出發點,或者說儒家孝悌思想本來就是和責任倫理融合而生的。探究我國儒家責任倫理的理論淵源,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儒家孝悌思想。如陳景新在對明萬歷年間的狀元卷《問政之心與帝王之心》做批注時指出:"孫中山先生的三步走建國方略中的訓政就是'實心',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實心的根本是孝悌,即社會責任。再以這樣的孝悌為基礎,擴展出對祖國、對民族的忠誠---對國家與民族的社會責任,對朋友、親戚、老師、學生的道義---對朋友、親戚、老師、學生的社會責任。"具體而言,儒家孝悌思想中的責任倫理內容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謹身節用"的行為責任
《孝經》在其第二至第六章中根據行孝主體身份的不同而提出了 5 種不同的行孝要求,即"五孝".這也就是把其相對應的社會責任分為 5 部分,其中的第六章講的就是庶人之孝,指出庶人之孝就是普通老百姓通過努力生產,謹身節用來供養父母。中國古代社會,普通老百姓皆把贍養父母、對父母盡孝作為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在傳統農耕社會中,大多數家庭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家中男丁則是家中的頂梁柱,身體的好壞牽動著整個家庭的存亡安危,所以他們必須謹慎地保養好自己的身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憑借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帶來的就業機會勞動掙錢,靠著節約開支來養活父母,這就是對普通老百姓"孝子"的評價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現代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國家的養老制度不斷的在完善,但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這種養老觀念還沒有變,謹身節用已經成為深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妻和睦"的家庭責任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父母、長輩盡孝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真實情感。除此之外,父母在年輕時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又在撫育子女時付出了許多心血,所以在他們年老時,理應得到社會、子女的尊重和愛護。中國古人認為"孝悌"是個人成長成才最主要的品德要求,孔子曾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儒1睦、門風淳樸,還必須處理好三重關系,即父(母)子(女)間、夫婦間、長幼間的關系。傳統的儒家倫理不僅要求"子孝",也強調"父慈".就是說,在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父母之外,父母輩也應該關愛兒女們的成長,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一種天然無私、不求回報的愛,這種愛體現在父母對子女生活的撫養、知識技能的培養和道德品質的教育等方面。同時儒家也強調父母輩對子女們的愛應該是均等的,不能厚此薄彼,避免兄弟不睦、骨肉相殘的后患。儒家處理夫妻關系時的倫理要求是夫妻互"忠",因為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支柱,夫妻和睦體現出了其對家庭的責任。盡管傳統的儒家倫理強調夫為妻綱,但在處理夫妻之間關系的問題上,反對丈夫不尊重妻子,強調夫妻二人應該各自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
儒家強調孝悌,但也強調忠孝兩全?!缎⒔洝吩陂_宗明義章也指出:"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忠"就是對國家民族的責任,也就是說人民要為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和平安寧、繁榮昌盛而盡力,甚至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盡忠報國:"夫忠興于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國,忠之終也。"(《忠經·天地神明章》)"忠"又是與"愛"和"公"聯系在一起的,國家要發展,民族要興盛,就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與自由,國民在思想上就必須團結一致。為政者也要把勤政為民、實現公平正義作為自己的責任。
三、儒家"孝悌"責任的當代價值
(一)有利于道德信念的樹立。
中國儒家經典中"以天下為己任"的觀點頗多,"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大學》)等。悲天憫人,以天下為己任,這不僅體現了天下為公的道德情懷,也是中國儒士們追求的崇高理想信念。荀子曰:"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荀子·解蔽》)這表明儒家已經有了由己達人、由內及外的道德觀念,這種道德觀念的實質就是從主體出發,使得主體對客體的負責變成了一種自覺,使得自我對他者在不自覺中就承擔了責任,這也是一種強化責任的行為。這種對"他者"的責任具體包括了對國富民強、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關切,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關注。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把這一責任表現的更為具體。這一責任觀啟示我們:在關注自我利益的同時不可損害他人的利益,在要求為己責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為他責任?,F代社會很多人在金錢的誘惑之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做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準則。"士大夫無時不憂,無處不憂,無事不憂".當代政府及其公務人員也應該樹立起憂患意識,踐行責任倫理,努力改變被名利腐蝕的社會風氣,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意識和高尚的道德信念。
(二)有利于負責任品性的塑造
塑造理想人格和實現人生價值,要求人們時刻接受道德倫理的考驗,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都要堅定地踐行德行,正如《已靈么》里所說:"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說劃分責任、明確責任、責任到人,其實就是按照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原則負責。承擔責任不僅是組織的要求,亦是崗位的要求。負責任品性推及到今天社會就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接受儒家"孝悌"思想,就必須接受與孝悌思想相對應的責任。負責任品性的塑造還有利于社會道德的規范化,促進個人的品德人格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打擊不良社會現象的滋生。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原本的"單位人""家族人"變成現在的"社會人",這就必然促使了之前固定單一的社會角色轉化成如今的多重社會角色。在角色增加的同時,原先角色的責任意識也就不斷弱化,這就導致現代人責任意識弱化。所以在當代社會,如何增強人們的負責任意識就變得至關重要。
(三)有利于廉潔政府的建構
自古儒家都主張恪盡職守,根據自己的職位行事,追求以德修身,無欲則剛的超脫境界。在傳統的"五孝"中,天子的孝主要是廣愛敬,使民眾有所依賴;諸侯之孝,主要是在上不驕,制節謹度,以保其社稷;卿大夫之效主要是遵守禮制,為廣大民眾做出表率。與此同時,這也是對不同階層主體的責任做了具體的劃分。使儒家主體出于對自己身份的意識和人性的自覺而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角色。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士階層",他們把入仕作為士人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把道德的弘道與傳承作為其終極奮斗目標。儒家的孝悌責任思想在當今社會也是十分必要的。
國家和政府的廉政建設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不斷強化自身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責任觀,不斷提高廉潔奉公的自律意識,不斷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力爭做到謙虛審慎,清正廉潔。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人心與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邢祖援,李景新。古文孝經解讀。上海三聯書店,2010.
〔3〕李義天。道德心理:美德倫理學的反思與訴求[J].道德與文明,2011,(2)。
〔4〕李 瓊娥。論 儒家責任倫理的當代價值[J].現 代商貿工業 ,2004,(1)。
〔5〕吳海文?,F代家庭責任倫理探析[J].社會視窗,2010,(6)。
〔6〕任 亞輝。中 國傳統儒家責任心理思想探究[J].心 理學報 ,2008,(11)。
〔7〕楊學龍。我國傳統家庭倫理的演變及其現代意義[J].文教資料,2008,(1)。
〔8〕房雪琴。"士志于道:---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理想人格[J].天府新論,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