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 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啟蒙讀物。隨著國學熱的興起, 《弟子規》 也重新走入我們的視野,并成為國學課的必讀書目之一。對于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該如何看待、學習 《弟子規》 呢?我想有幾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 傳統精華,繼承發揚
《弟子規》 原名 《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默默無聞的秀才李毓秀所做。他以三字為一句,兩句為一韻編纂全文。分別從五個方面講訴了弟子應該遵循的一些行為原則和生活規范。經清朝的賈存仁改編,并更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 在清代已廣泛流傳,成為兒童啟蒙養正,修身習禮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教育人們要孝敬父母,仁義禮讓,溫柔敦厚,戒驕戒躁。
在現今仍有非常強的教育作用。
如 《弟子規》 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字義簡單明了,但在現今的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做的并不好。今年春節有新聞報道,一位老人在過春節時,因兒孫輩都忙著用手機上網,而不與老人交流,老人憤而拒絕發紅包以示懲戒。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不僅是兒童,許多的成年人同樣需要認真學習和反省。
同時, 《弟子規》 還從生活細節入手,教導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對兒童甚至成人都有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我們要積極大力進行宣傳教育。例如《弟子規》 講,"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它告訴我們衣帽等物品穿戴過后要放好,不要亂扔亂放,使衣物弄臟。而在生活中,特別是年輕人,包括很多大學生,他們根本不在意這些生活細節,有的是根本不會做。我們常??梢詮母鞣N新聞中看到,有的大學生宿舍亂得一塌糊涂。古人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年輕人連自己的生活都管理不好,將來在工作中也會產生各種弊端。 《弟子規》 正是告訴人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培養嚴謹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 辯證吸收,去除糟粕
雖然 《弟子規》 包含了多方面的積極有益的東西,但它畢竟產生于三百多年前,有些內容與我們的時代是很不適宜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新時代的思想去解讀它,學習利用它。譬如, 《弟子規》 講:"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古人要為父母守孝三年,并且要在墳墓旁搭建房子,在里面居住。且不說我們今天沒有這樣的條件,就是三年之中"酒肉絕"也并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利于身體健康。長期不吃肉,必然會導致營養的缺失與不平衡,影響健康。試想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呢?即使他們不在了,也不會希望子女這樣做的。再如當我們路遇尊長時,"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路遇長輩上級,我們當然應該主動打招呼,等到尊長走過去再走。但要是在辦公樓等場所,我們就不必等"百余步"再走了。同樣,如果開車遇到尊長,我們自然要詢問是否順路,可否送一下。但要是在車流密集的馬路上,我們就不必停車問候了,按聲長音以示問侯,也就可以了。再如:"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喜歡的事我們就努力去做,父母不喜歡的我們就一定不要去做。試想如果父母喜歡的和我們所追求的截然相反,我們也一定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嗎?有的父母在孩子讀書工作的選擇上更多著眼于名利,而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愛好。這時我們就要有自己的主見了,而不能一味地遵從父母的好惡了。
三 革新立意,緣頭活水
時代變遷,世代交替。我們不能不承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思想性。 《弟子規》 畢竟是三百多年前的教育讀物了,我們在學習借鑒時必須結合我們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及行為習慣,辯證地去理解學習。特別是在教育學生時,更應注重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征,把 《弟子規》 的教育思想與當下的生活結合起來。譬如,"晨則省,昏則定。"我們現代人有很多人不能和父母同住,那么我們就經常打打電話,問候一下,也是好的。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我們的物質已極度豐富的今天,我們更需要注重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再現我們中華民族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