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在現當代引起了人們廣泛持久的關注,這既體現在大眾日常語言界面,也體現在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理論界面。人們迫切希望知道平等這一價值理念的本義和它對當代社會政治生態的范導意義。有人指出:"要求平等使我們所有的政治思維著迷。我們不確定它是什么……但是我們確定的是無論它是什么,我們都需要它".對平等的追求尤其體現在當代政治哲學領域,幾乎每一次理論創新都與它密切相關,因此,平等似乎成了這個領域發展與進步的原動力。阿瑪蒂亞·森就認為:"不但收入平等主義者……要求收入的平等,福利平等主義者要求福利水平的平等,古典功利主義者也堅持所有人功利計算的平等,純粹自由意志主義者也要求關于整個一套權利和自由的平等尊重。
在一些必要的方面,他們都是平等主義者--絕對地訴求任何人都應該有的同時也對他們自己獨特的方法至關重要的某些東西的平等".而威爾·金里卡更是指出:"如果某種理論聲稱某些人沒有資格受到政府的平等對待,如果這種理論聲稱某類人不如其他人重要,那么,現代世界里的絕大多數人就會立刻拒斥這種理論".后者甚至把這種理論界的景象稱為"平等主義的共識"(egalitarian plateau)。
但是 , 如此關注平等并不表明人們已經弄清楚了平等概念本身。認真分析一下即可看出,森提及的各種理論所持的平等理念并不一致,甚至相互齟齬。不僅如此,功利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似乎都有容許較大不平等產生的惡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們抱怨生活中的各種不平等,力圖消除它們,但反對不平等真的是因為平等價值的可欲性和平等理想的美好嗎?并不盡然。斯坎倫就指出:"當我捫心自問我為什么認為消除這些不平等如此重要,我發現我支持平等的理由實際上多種多樣,并且它們中的大多數都能追溯到不是平等本身的其他價值"①。斯坎倫找出了反對不平等的 5 個因素,這些都與他所謂的"實質平等"(substantive equality)不相關,并且斯坎倫認為,后者是什么,我們并不清楚②。鑒于以上這些問題,下文將首先澄清一些對平等概念的誤用,并介紹目的論平等主義對平等價值的解讀;接下來將介紹西方理論界對其的辯護策略,辯護將圍繞目的論平等主義遭受的重大挑戰--拉平反駁和提升反駁展開,它包括兩個,第一個辯護力求推翻支撐拉平和提升反駁的"影響個人論",第二個辯護則著力闡明平等價值對個人福利影響的超越之處,前者是消極的,后者是積極的。
一、目的論平等主義
約瑟夫·拉茲給出了這樣幾個例子:一對父母給健康孩子藥品而不給得病的孩子,或者欺騙了一個孩子而不是另一個;一個人向另一個人信守承諾而背信于其他人。③對于這樣的現象,人們通常以"偏心"的名義加以譴責,好像這其中的過錯只在于不平等對待。拉茲認為這種看法是錯的,"在所有這些情形中,這種錯誤是和一對父母欺騙了或拒絕把藥品給予他們的獨生孩子,或者一個人總是失信于所有的人一樣的"④,錯誤在于不負責任、欺騙和背信,而不是不平等對待。這是人們很容易混淆起來的,在以上幾個例子里,平等的訴求只是"指出那種錯誤犯下的情形的特征,這些特征與它之為錯的原因無關,與它是何種錯誤無關"⑤。
拉茲把對平等概念的這種混淆使用稱之為"修辭性的平等主義(rhetorical egalitarianism)",他認為平等在這樣的情形中所起的只是"語境性的(contextually)而不是規范性的(normatively)"作用。⑥再來分析一下羅納德·德沃金的著名論斷。德沃金認為:"宣稱對全體公民擁有統治權并要求他們忠誠的政府,如果它對于他們的命運沒有表現出平等的關切,它也不可能是個合法的政府"⑦,因此他把"平等關切和尊重"看作非常重要的政治道德。平等在這里仍然不起規范性的作用,因為任何一個或一部分公民都有獲得國家足夠的關注和尊重的權利。當一部分公民享受到這種權利,另一部分公民因為膚色、性別、種族、宗教、性傾向和殘障等原因而沒有享受到這種權利時,訴求平等也似乎找錯了方向。拉茲就認為,德沃金的命題只是"提出對于關注和尊重的權利,而不是對平等的權利,來作為政治道德的基礎"⑧。
也有學者指出,在"平等尊重"這個詞組中,"正是'尊重'一詞--尊重每人的人性,尊重他作為一個人--起到邏輯作用,而'平等'對其是毫無助益而無用的"⑨。平等關切和尊重背后常常隱含著另一個命題,即"每個人,作為人,是平等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才應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但這仍然在修辭性、語境性地使用平等概念,它只是表達了"普遍人性"(universal humanity),"說所有人,因為是人,就是平等的,或者說把任何兩個人作為目的本身來對待就是把他們兩個作為平等的目的本身來對待即是把偽造的平等主義便條加進了一個非??煽亢蛧烂C的論據"⑩。因此,拉茲認為,平等關切與尊重等相關的原則"通常至多相當于一個所有人類都是道德主體的斷言,一個人道主義的斷言" .為了不致引起誤解,拉茲認為"所有人有資格得到平等尊重"命題最好改為"作為人本身是獲得尊重的充分基礎" .
拉茲分析了以上對平等概念的混淆,并認為這絕不是無中生有的。他認為德沃金的原則是一種資格原則,而"所有的資格原則(在某些方面)都產生作為一種偶然的副產品的平等,因為所有的在該原則下具有平等資格的人擁有平等的權利"①。舉一個不恰當但直觀些的例子:"所有人有資格得到一套房屋"容易被替換為"(一套)房屋分配的平等".這是因為,當資格原則被充分貫徹,符合條件的每個人就都得到了一套房屋,這時候一種平等局面就產生了。但這種平等局面與這個資格原則并沒有本質的、必然的關聯。
為使這一點更明確,設想世界上只存在一個人,他同樣符合這個原則的條件,有資格獲得一套房屋,但這時候作為副產品的平等就消失了(他與誰平等呢?)。從另一個角度看,每個資格原則都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普遍性暗含對一個群體的平等適用。在原則的條件或結果的命題中加上'平等地'一詞并不必然將其轉化地與平等更為相關"②。這可以從法律上看出來,法律條文具有普遍適用性,即普遍適用于符合其要求的人,但是"法律之前的平等并不要求法律本身是平等主義的"③。例如,一國規定成年男性專享選舉權的法律平等地適用于該國所有的成年男性,但其明顯不是平等主義的,殺死所有名字中帶有 3 個"R"的人的法令也平等地適用于那些不幸符合條件的人們,但其更不是平等主義的。一般而言,這種作為普遍性的平等被看作"理性的一條基本原則"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功利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所謂的平等訴求,"它們所致力于的是作為普遍性的平等和作為不偏不倚性的平等……確實,臭名昭著地,它們都容許境況較好者與境況較差者間嚴重的不平等"⑤。除了這些原因,拉茲還指出,那些訴諸平等概念的理論家"有時是為了方便表達……通常也增益于我們文化中'平等'的好名聲"⑥,但是這種對平等的使用,如果不加以仔細分析,很容易使我們對一個理論的真實基礎辨識不清。
那么該如何理解平等呢?拉茲給出了一個平等原則的范式,即:"如果一些 F 擁有 G,那么沒有 G 的所有 F 們對 G 擁有權力"⑦。根據這個原則,如果一個人在河邊偶然獲得一顆珍珠,那么其他人也有資格得到一顆同樣的珍珠,"正是事實存在的分配的不平等形成了這種資格"⑧。拉茲并且指出:"平等原則本身并不給予那些偶然擁有利益的人以權利。僅僅獲得一種利益的偶然事件很少被認為是對其所有的充足基礎"⑨。
也就是說,按照平等原則,偶然撿拾了珍珠并不使這個幸運兒有資格獲得他,他擁有它的要件是其他人也都擁有一顆同樣的珍珠。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平等原則不同于上面所講的資格原則,它關注的人與人之間的比較,確切地說,它關注的是一種比較性的關系。拉里·特姆金就認為:"平等描述了人們之間獲得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必然是比較性的。人們彼此相對而平等多些或少些"⑩。德里克·帕菲特也指出:"平等主義者關心相對性:關心每人與其他人的比較如何" .從這種對比較關系的關注就可以看出平等原則與上述資格原則的差別,資格原則并不關注這種人際間的比較關系,它只規定每一符合其條件的主體有資格擁有某項權利,即使它得到充分貫徹并在這些主體間實現一種平等局面,這也不過是偶然形成的,而平等原則充分貫徹也會實現一種平等,但這卻是必然的、本質的;資格原則在只有一個符合條件的主體的情況下也能落實,一個人也有資格獲得政府一定的關注與尊重,而平等原則因為涉及比較,則必須要在兩個以上的主體間達成。
目的論平等主義(teleological or telic egalitarianism) 體現了平等原則的這種性質,它關注主體間的這種比較性的關系,同時認為一種平等的狀態是好的、可欲的,而不平等是壞的、不可欲的。帕菲特就認為,目的論平等主義者接受"如果一些人比其他人處境不利,這本身是不好的"①這個平等原則。特姆金則相對全面地將之闡述為:"目的論平等主義關注不平等對結果的善或可欲性的影響。他們相信同樣應得的人們之間不平等在一個方面使結果變壞"②。特姆金實際在帕菲特的原則基礎上加上了對應得的考慮,這是為平等主義者所普遍接受的,因為認為守法的公民和殺人犯間的不平等對待是壞的就會很荒謬。我們也可以采用對目的論平等主義立場的一個簡單表達,即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或選擇而得到一個相對于別人的不利的處境這個事情本身是壞的。
目的論平等主義影響很大,當代許多平等理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它的影響,運氣平等主義(luck egalitarianism)③是一些著名的平等理論的松散集合,它的基本立場實際上就基于目的論平等主義。運氣平等主義的一個主要精神是不平等應該"鈍于稟賦",大致是說人們之間的不平等如果是由一些非選擇因素如社會安排、家庭條件和自然原因等造成,那就是壞的、不可欲的,應該人為地加以抵消。A 一出生就是貴族,B 是農奴,二者享受的公共資源是不平等的;C 生在富人家,D 的父母是低保戶,二者得到的營養和教育也是不平等的;E 天生聰明伶俐,F 則先天智障,二者的人生發展也是不平等的,這些不平等都是由他們非選擇的因素造成,因此是不應得的、壞的,或者反過來說也一樣,抵消這些因素的影響,一種人人相比更加平等的狀態則是好的和可欲的??梢钥闯?,運氣平等主義背后有目的論平等主義的影子。
二、第一個辯護--反對影響個人論
目的論平等主義雖然影響很大,但也受到了很多挑戰,其中最著名的是拉平反駁(levelling downobjection)和提升反駁(rising up objection)的挑戰。有些理論家認為后二者真正擊中了目的論平等主義的軟肋,紛紛放棄了這種立場,而創立和發展了足量主義(sufficientarianism)④和優先主義(prioritarianism)⑤,認為它們是平等主義更為合理的替代。同樣也有很多平等主義理論家沒有放棄該立場,從不同方面為其做了辯護。辯護大致有兩種,第一種質疑了拉平反駁和提升反駁本身的合法性,指出其背后的立場是道德理論中的影響個人論(person-affecting view)⑥,這個理論雖然廣為接受,但卻是成問題的。
先來看拉平反駁和提升反駁對目的論平等主義的挑戰。拉茲指出,根據他給出的平等原則,"為實現平等,一個人既可以給那些匱乏者以利益,也同樣可以(就平等主義原則所言)拒絕擁有者的利益,以防止該原則下的權利產生"⑦。一個人偶然撿拾獲得珍珠后,為實現平等狀態,我們可以給每人發一顆同樣的珍珠,這是難以達到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剝奪這個人的私有權,毀掉珍珠,不能都有,就誰也別有。后面這種方式雖然極端,但卻實實在在地是目的論平等主義所暗含的,因為某人偶然得利而造成的不平等是壞的,而人們之間的平等狀態則是好的、可欲的。
從一人獨有一顆珍珠這種不平等到人人都沒有珍珠這種平等的轉變是一種由壞到好的轉變,是一種改善。拉平反駁批判的正是后面這一點:這種轉變,有人受害(珍珠所有者喪失了珍珠),沒人得益,怎么會是一種改善呢?好在哪里呢?提升反駁近似于拉平反駁,將上面的例子往前推一步,從誰都沒有珍珠的平等到一個人偶然得到珍珠的不平等也是一種變化,目的論平等主義者會認為變化的方向是由好到壞,但是這種有人利益提升而無人受害的變化又壞在哪里呢?許多研究平等的學者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有人即指出"真正的平等主義者在原則上會拒絕任何人擁有的比其他人多,即使通過減少一個人的財富,其他人受益很少,或根本沒有"①,拉茲也認為"平等主義原則通常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