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 世紀 20 年代起,以哈桑和梅等對兒童誠實的研究以及皮亞杰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為肇端,道德心理學研究日益得到關注,至今已經取得許多研究成果,并對道德教育實踐產生重大影響。然而,處于"后科爾伯格時代"的當前道德心理學研究在理論基礎和方法論等方面仍存在著許多值得研究者重視和深思的問題。本文擬在梳理當前道德心理學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嘗試對此進行反思,進而對今后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做出展望。
一、后科爾伯格時代的道德心理學
20 世紀 60 年代,科爾伯格在皮亞杰關于兒童道德認知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兩難故事法進行了長期、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等較為系統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對道德發展的機制、條件、階段和教育實踐策略等進行了深入論述和探究,引領了此后近半個世紀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對國際教育界的影響廣泛而深刻。此后,不少研究者在道德認知傳統內不斷對科爾伯格理論進行完善。Gilligan(1977) 認為應該存在公正和關愛兩種道德價值觀,Enright 等人(1989) 對寬恕進行了探討,特里爾(Turiel,1983) 則提出了社會認知領域理論。
毋庸諱言,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傳統存在著諸多缺陷。其中遭人詬病最多的是未能解決好知情關系和知行關系。雖然科爾伯格本人并不否認情感因素的作用,也對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為的轉化進行過專門論述,但他堅持用認知來解釋道德情感、說明道德行為,等于沒有徹底解決道德中的知情與知行關系。當前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大多是針對這些不足展開的,突出集中在兩個方面: 情緒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和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
(一) 情緒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
進入 21 世紀,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情緒在道德判斷中具有重要作用。Pizarro(2000) 指出,把情緒和道德判斷看作對抗的傳統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主要有三點原因: 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能夠使我們反思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則,情緒可以通過使我們把注意和認知資源集中于當前要解決的問題等方式來促進道德推理。他還進一步提出情緒性道德判斷模型,著重分析了移情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Hadit(2001) 提出了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模型。他認為,道德判斷分為直覺和推理兩個系統。前者更加的快速、自動化、無需主觀意志努力,后者是緩慢的、涉及到意識層面、需要主觀意志努力。道德判斷是一個由情緒驅動的過程,情緒誘發的直覺短時間內就能夠自動完成道德判斷,而道德推理只是在這之后才試圖為人們所做出的判斷尋找合適的理由。道德直覺就是意識中突然呈現一種道德判斷,這個過程無需認知參與,也不受認知影響。許多行為研究支持了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模型。
Wheatley 和 Haidt(2005) 的研究發現了閾下情緒啟動詞喚起的情緒會影響被試的道德判斷。Valdeso-lo 和 DeSteno(2006) 讓被試在觀看正性情緒的喜劇短片后對道德兩難問題進行判斷,結果表明感受到快樂心境的被試在人行天橋困境中的道德判斷反應時更長、更具功利性,即認為可以為了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人的性命。
Horberg 等(2011) 根據情緒的核心評價觀點,提出了道德判斷的放大器理論(emotions as moralamplifier) ,認為不同的情緒增強了不同的道德判斷。由于情緒的產生以一定的認知評價為基礎,認知評價能夠激發并維持特定的情緒,因此與這些情緒相關的認知評價會制約該情緒對隨后的社會判斷的影響,而這主要是通過優先考慮與先前的認知評價有關的特定關注來實現的。不同的情緒強調了不同的社會道德關注,因而會引發不同的道德判斷。例如,Oveis 等(2010) 證實了同情和自豪的特異性效應: 同情和自豪對知覺他人的影響是相反的。同情增進了自我與他人的相似性,尤其是與無家可歸者等弱勢他人的相似性; 而自豪減少了與弱勢群體的相似性,增強了與職業運動員等強勢他人的相似性。
認知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與情緒相關的腦區在道德判斷中會被不同程度的激活。對正常被試的研究顯示,無論是在觀看能喚起道德感的照片、圖片或者閱讀道德陳述(Moll et al. ,2002; Harenski &Hamann,2006) ,還是讓被試對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或者判斷是否應該做出諸如捐贈、助人等道德行為時(Heekeren et al. ,2003; Moll et al. ,2006) ,腹內側前額葉(VMPFC) 會被顯著激活,而這一腦區是協調和監控情緒的重要中樞。腦損傷病人的研究也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結論。Koenigs 等人(2007) 的研究顯示,與正常被試相比,VMPFC 受損者在道德兩難選擇中更傾向于做出功利判斷,即以獲得最大利益為判斷的出發點,只關注行為的結果而較少考慮其他因素。對于正常被試來說,道德兩難中的功利選項所對應的傷害行為容易激起個體強烈的負性情緒體驗,因而會自動地拒絕和排斥這一選擇。對于 VMPFC 受損者而言,該部位的損傷會嚴重影響其情緒反應和情緒調控能力,使其在面對功利選項時不能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這樣在正常的認知推理之下,他們更容易做出收益更高的功利判斷。
(二) 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
另有許多理論和實證研究聚焦于個體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即道德動機) ,可大體分為三類: 道德情緒觀、道德同一性觀和綜合觀。
1. 道德情緒觀。Hoffman(2000) 和 Haidt(2003) 等研究者提出,情緒是道德行為的重要動機力量,道德情緒(moral emotion) 的概念應運而生。概而言之,道德情緒指的是在對自己或他人進行道德評價時產生的、影響道德行為產生或改變的一種復合情緒??梢园凑涨榫w指向,把道德情緒分為兩類: 自我意識情緒(包括自豪、內疚、羞恥和尷尬等) 和他人指向情緒(包括移情、欽佩、感激、憤怒、蔑視和厭惡等) .道德情緒既能夠激發良好的道德行為,又可以阻止不良的道德行為。研究表明,真正的自豪水平高的個體,傾向于表現出低水平的攻擊、敵意和拒絕敏感度,以及高水平的自我控制、目標參與、關系滿意度、婚姻適應性和社會支持(Carver,Sinclair & Johnson,2010) ; 羞恥易感性與憤怒、敵意和指責他人、直接或間接攻擊等呈顯著正相關(Bear et al. ,2009) ; 移情與個體的助人等親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Barr & Higgins-D'Alessondro,2007) ,與攻擊和欺負等反社會行為存在顯著負相關(Strayer & Roberts,2004) .
2. 道德同一性觀。道德同一性整合了個人的道德系統和自我系統,是一個人的道德感與同一性感的結合(Blasi,1995) .換句話說,道德同一性指的是道德價值對一個人同一性的核心和重要程度(Hardy,2006) .例如,一個人的同一性更為看重善良等道德品質而不是創造性等非道德特點,那么這個人就具有較高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當道德價值對一個人的同一性非常重要的情況下,這就會激發他產生與自己的道德感相一致的行為。研究發現,當對自我、人格和人生目標進行描述時,青少年道德榜樣比普通青少年更有可能使用道德術語(Reimer & Wade-Stein,2004) ; 無論青少年道德榜樣還是成年人道德榜樣,道德同一性均是道德行為的良好預測指標,他們會表現出更高水平的他人報告的道德行為、自我報告的志愿者行為、親社會態度和行為(Aquino & Reed,2002; Reed & Aquino,2003) .
3. 綜合觀。該觀點認為,道德動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道德行為的產生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道德人格(moral personality) 理論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不少研究者(Lapsley,1996; Walk-er,2004) 指出,必須整合道德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方法與理論,將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心理學領域,才能更好地理解個體的道德行為。研究顯示,道德人格能夠解釋道德行為的相當部分的變異,可以彌合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缺口(Walker & Frimer,2007) ; 道德榜樣在主體性動機(agency,即自我取向的動機,使人尋求自我強化、權力與成就) 和共享性動機(communion,即他人取向的動機,使人尋求自我超越、關懷與善行) 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并能將兩者進行整合(Frimer etal. ,2011) .此外,Leffel(2008) 提出了道德動機的"社會直覺模型"(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 ,認為道德動機涉及的 6 個相關過程: 調整道德直覺、放大道德情緒、擴展道德美德、整合道德價值觀、加強道德推理和增強道德意志。
二、審視與反思: 問題及可能的出路
誠然,"后科爾伯格"時代的道德心理學研究持續推進,不可謂不繁榮??膳c此同時,人們似乎又陷入了某種"困局": 相關研究愈多、俞深入,對道德心理的認識卻越迷惑! 心理視野下的道德究竟是什么? 個體的道德心理發展過程又是怎樣的? ……已有研究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總很難令人信服。
筆者認為,道德心理學研究者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反思中獲得啟發。
(一) 道德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有研究、無理論,是當前道德心理學研究遭遇的嚴重問題之一。這主要表現為研究多多,而無重大理論進展: 選取了大量被試、采用了認知神經科學等先進方法,甚至對數據進行了復雜的統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但是缺乏對眾多結論的整合和進一步提升。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研究者只關心研究的具體問題、而不思考研究背后的理論。眾所周知,心理學研究離不開理論指導。道德心理學研究尤其如此,因為個體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極其復雜。如果不考慮人性和社會情境等因素、不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思考,那么研究者將很難準確揭示道德的心理本質和行為規律。
研究者應自覺強化道德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思維。為此,一方面要重新思考道德心理學與道德哲學的關系?,F代人格主義倫理學家鮑恩(B. P. Bowne) 就把道德心理學看作倫理學的基本內容(萬俊人,1992,第 342 頁) .科爾伯格則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研究典范。他認為,道德哲學與道德心理學密不可分: 道德發展的哲學分析應先于心理學分析,道德的心理學解釋必須以哲學思考為基礎??茽柌褚钥档碌囊幏秱惱砝碚搧斫缍ü牡赖峦评?,并力圖運用實證數據來解決哲學爭端,即用心理學擊退道德相對主義。他用"補充命題"來界定規范倫理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的關系。規范倫理理論在解釋心理階段理論時具有重要作用,而心理階段理論也有助于人們評價規范倫理理論的適當性??茽柌裉峁┝藦牡赖律系?是"到"應該"的一條科學途徑,在實證科學(道德心理學) 和規范科學(道德哲學) 之間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橋梁。盡管有學者認為道德哲學對道德心理學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比如會縮小道德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不恰當地運用哲學觀點來反對實證結論或者會誤導和扭曲心理學研究的使命等(Blasi,1990) ,可是在微觀研究紛繁眾多的情勢下,來自道德哲學的理論深思能夠有助于研究者撥開現有研究的重重云霧,而時刻把握道德現象的本質和心理變化規律。
另一方面,可以借鑒其他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理論來拓展道德心理學的研究。當今心理學各個領域的研究均呈現蓬勃之勢,人格心理學等領域的不少研究可以成為道德心理學研究的理論生發點。
已經有研究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并取得了較大的研究成果。比如,Lapsley 和 Narvaez(2005)認為,可以把人格心理學研究中的社會認知理論納入道德心理研究之中,根據社會認知圖式、知識結構和認知 - 情感機制來解釋道德人格。據此,道德人格最好被理解為解釋社會事件時道德圖式的習慣可及性(chronic accessibility) .具有道德同一性或道德品格的人,其道德圖式在社會信息加工中是習慣可及(經常被使用) 和容易被激活的。這種道德習慣性是個體差異的一個維度,那些習慣可及的道德知識結構是個人自我同一性的本質、核心和重要部分。正是由于道德圖式是習慣可及的,道德榜樣不需要科爾伯格所說的深思熟慮的決策過程,就能進行自發道德推理,進而自動實施行為。Na-vaez 等人(2006) 的實驗研究表明,根據道德知識結構的習慣可及性來理解道德人格是很有價值的,能夠揭示個體內部的道德心理過程和整體動態性。還有研究者依據自我決定理論對青少年的道德動機進行了探究(Kaplan,Crockett & Tivnan,2014) .
(二) 道德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當前的道德心理學研究面臨的第二大困境是真正系統性研究較少。單從過程和結果來看,不少研究的確似乎揭示出道德心理的某些方面,但是許多研究結論之間彼此矛盾甚至相反; 根據某個角度來看完全科學的研究,如果增加另外一個角度再分析又是錯誤的。這些很容易使道德心理學研究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凡此種種,其原因在于未對研究設計的整體性不足和研究方法的單一。
在道德心理學研究中應堅持系統論原則。首先,要善于進行整體性思維。系統論的創立者貝塔朗菲指出: "一般系統論是關于'整體'的一般科學"(貝塔朗菲,1987,第 34 頁) .有研究者采用從整體性或整合性視角來審視道德心理現象,得出了富有創見的成果。例如,Greene(2007) 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的雙過程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道德判斷涉及兩個不同的加工系統,一個是外顯的認知推理過程,與抽象道德原則的習得和遵循有關; 另一個則是內隱的情緒動機過程,與社會適應相聯系。Haidt(2008) 則基于社會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動物學和進化論等領域的理論和研究成果,提出了道德判斷的認知 - 情緒整合觀。該整合觀認為,具有情緒負荷的直覺過程啟動了道德判斷,貫穿于整個道德判斷的始終,并影響隨后產生的認知加工過程; 同時,道德的認知加工能校正并在某些情況下駕馭道德直覺。道德是文化進化的產物,在代系的發展中人類的道德發生著顯著變化,只有將認知和情緒以及其他多種社會因素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的道德。
其次,要構建道德心理研究的多層次系統。
根據現代系統論的觀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問題是系統論的核心問題; 只有把整體與部分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認識系統; 整體對系統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部分(或要素) 則起基礎作用(常紹舜,2011) .道德心理學研究需要的正是基于多個層面(部分或要素) 深入分析基礎之上的、兼顧整體和部分的系統性研究。道德心理研究的多層次系統可以包括以下 6 個水平(見圖 1) : ①在心理組織水平上分析道德心理的認知 -情感結構及其相互作用; ②在行為水平上考察心理組織與道德行為的關系以及道德行為的穩定傾向; ③在情境水平上探究情境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關系; ④在生物學水平上認識道德心理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⑤在發展水平上了解個體道德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 ⑥在社會文化水平上探討道德心理與文化的關系。
最后,要進一步實現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應該說,當前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已經基本做到了多樣和多元。研究者采用了行為實驗、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問卷法和訪談法等各種方法,甚至在一項研究中同時采取兩種或者更多方法。要實現方法的真正多元整合,今后的道德心理學研究應擺脫為方法而方法的窠臼,針對研究主題而選用適宜的方法組合。Matsuba 和 Walker(2005) 對道德人格的研究是一個較好的例證。他們提出,應當從三個角度入手對道德人格進行系統評定: (1) 傾向性特質,是跨情境的、概括性的、穩定的特質或傾向,如支配性和撫助性; (2) 特征性適應,是在特殊的、短暫的情境性角色中表現出來的特征,如影響力、親和力/親密性和繁殖感; (3) 生活敘事,包括早期優勢(如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和依戀的性質) 和生活經驗的變化(如敘事情調和生活事件的積極建構) 等。該研究從實際主題出發,量化方法與質性訪談并重,得出的結論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三) 道德心理學研究與德育實踐
道德心理學與德育實踐的聯系不夠是當前道德心理學研究的又一困擾。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看,道德心理學應該體現應用價值,為德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而德育實踐應該具有理論意義,是道德心理學研究的源泉??蓪嶋H情況卻是,此二者的結合遠非理想。這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研究者較少從德育實踐或社會生活的角度進行研究選題,或者重研究本身而忽視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
科爾伯格的理論貢獻和實踐影響之所以舉世矚目,就得益于其不僅以道德哲學來立論道德心理學,而且打通了道德心理學和道德教育學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道德心理學最終還要歸于道德教育學。道德教育既不能直接講授道德概念,灌輸行為規則,也不能僅僅幫助個體澄清相對的價值觀念,而應促進個體的道德認知能力主要是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并達到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的一致。為了實現這個目的,科爾伯格先后提出了道德討論策略和公正團體策略用于學校進行道德教育干預。
很多國家和地區把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理論作為制定、設計學校道德教育計劃的依據,編寫各級學校的道德教育教材和指導手冊,競相應用其實踐策略。研究者在選題時應多關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并適時將自己的研究轉化為應用于社會實踐。
例如,品格教育作為一種回歸傳統的道德教育思潮,已經成為當前美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并影響了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的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Narvaez 和 Lapsley(2005) 結合美國的品格教育現狀,以萊斯特的道德四成分模型為基礎,提出了"整合性道德教育"(Integrative Ethical Education,簡稱 IEE) 模式。該模式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專業技能為目標,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結語
磨刀不誤砍柴工。對當前道德心理學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些許問題進行反思,有助于研究者厘清道德心理學研究的脈絡,認真審視研究的價值和方法,提升研究質量,真正推進對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的認識。當然,當前的道德心理學研究還有其他亟待深入探討的問題。比如,如何開展中國文化下的道德心理學研究? 臺灣學者黃光國教授曾提出,華人的道德觀研究可采取普世主義和主位式研究相結合的取向(黃光國,2008 年,第 395-434 頁) .該取向指的是: 采取普世主義的預設,認為存在著兼顧文化差異的普遍基本原理; 采用主位研究取向,使用本土發展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如此形成的理論既能解釋人類普遍共有的心理功能,又能說明某一文化中人們獨有的心態。據此對中國人道德觀進行的研究已得出諸多有價值的發現。這就意味著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新進展,積極借鑒國外成果; 另一方面要努力開發適合中國文化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在進行實證研究的同時注重理論建構與反思,包括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心理學思想、從多學科對中國人的道德心理進行整合透視等。
再如,怎樣確定道德心理學的研究主題? 在筆者看來,有價值的選題應該緊密結合社會發展要求,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實際問題為道德心理學研究提供了廣泛的選題范圍。例如,(1)特殊群體的道德心理特點。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道德心理特點如何? 影響其道德成長的因素有哪些? (2) 網絡時代或虛擬社會對青少年道德心理的影響。許多青少年長時間沉溺于網絡或游戲之中,生活于網絡等虛擬空間,缺少面對面的交流,這些對其道德心理是否存在消極影響? (3) 積極道德情緒的培養。以往人們關注較多的是內疚和羞恥等消極的道德情緒,今后應探究自豪、感激和欽佩等積極道德情緒的發展規律及其培養對策。
參考文獻:
貝塔朗菲,1987: 《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林康義、魏宏森等譯,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常紹舜,2011: 《從經典系統論到現代系統論》,《系統科學學報》第 3 期。
郭本禹,1999: 《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黃光國,2008: 《華人的道德觀與正義觀》,見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 《華人本土心理學》(上) ,重慶: 重慶出版社。
萬俊人,1992: 《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下卷)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