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流動大潮的影響下,客家人由被動遷移轉向主動遷移。人口的遷移、流動形成了對客家文化所建構的社會生態系統的顛覆,重構了客家地區的性別文化,從而對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與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
一、概念界定與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性別具有二重屬性: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理性別是指由生理特征決定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社會性別則是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別的期望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的綜合體現。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由生理性別決定的,而是由一定的文化模式決定的。社會性別意識(gender consciousness)指對社會性別關系的自覺認識。"性別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對家庭環境和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反應中形成的;性別意識和性別行為都是在社會文化制約中形成的".[1]
從而影響著人們對兩性社會性別定位的觀點和看法。社會性別觀念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第二類是反傳統的社會性別觀念;第三類是具有平等意識的社會性別觀念。這種觀念在社會制度(包括文化觀念、資源分配、經濟和政治體制等)和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得到了傳遞和鞏固。[2]
社會性別意識對女性人才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桎梏作用。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3]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影響人們的生活態度和抗挫折能力,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反應模式。
(二)研究設計 本文在參考前人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收集資料,結合實地調查和網上調查方法,從文化層面、性別文化考量客家文化對于女性行為的約束及女性發展的狀況。對閩西地區主要客家居住地永定、長汀、上杭等地各縣、鄉村 20-40 歲的客家青年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和自我效能感展開調查,共發放問卷 300 份,回收 289 份,有效卷 270 份,有效回收率 90%.這其中有包含客家人和客家媳婦(非客家人但嫁到客家人的家庭中)兩種身份。采用 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對女性社會性別意識的測量采用家務勞動分工、家庭事務決策、對男女兩性能力的評估、兩性家庭分工、事業與家庭發生沖突時的選擇等測量指標,將其分為具體細項和態度量表兩種方式制定調查表;自我效能感沿用德國臨床和健康心理學家 RalfSchwarzer 教授和他的同事于 1981 年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icacyScale,GSES),涉及個體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的自信心,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二、客家青年女性群體社會性別意識狀況
(一)客家文化生態系統對女性行為的約束 客家女性的特質與客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男外出,女留家"是客家地區傳統的家庭模式,于是種田、紡織等事務基本上全是婦女的事??图覌D女是家庭重心,生產能手,客家婦女勤勞、節儉、能持家。對客家婦女的贊譽見諸于對客家文化的研究中,然而,客家婦女勤勞,能夠獨立生活,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實際上,他們也難于擺脫時代的局限。如婚姻沒有自主權,舊時禮教的不公,使客家婦女樂趣盡被扼殺。[4](P15)客家婦女在勞動上與男人平等,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卻沒有帶來社會上、婚姻上、甚至家庭生活上的男女平等。女持家、男當家。婦女肩負著操持家務的重擔,只限于"勤儉"二事,而"家政大權",卻掌握在男子手中,男子說了才算數。[5](P382)客家婦女基本上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图胰藢ψ孀诜浅3缇?,但作為無私為家庭勞作的客家己婚婦女在還未成為婆婆之前卻是無權參加家族祭祀的,實際上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脆弱的、極不穩定的。[6](P392)從已有的研究可知,客家文化約束著客家女性的權力話語權,約束著女性的心理欲求和個性解放。
(二)當前客家青年女性社會性別意識 女性思潮的傳播與植根,顛覆了傳統客家的性別文化,重構了社會生態系統,影響著客家青年女性的地位與性別意識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評價女性地位一般是指兩性的相對地位,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相對男子說來,在一定范圍內(家庭、社區等)婦女具有多少威信、權威;二是相對男子說來,婦女擁有多少權力去做她們想做的事情;三是社會認為女性相對男性有多重要的價值".[7](P158)為科學測量女性的社會地位,本文以家務勞動分工、家庭事務決策、對男女兩性能力的評估、兩性家庭分工、事業與家庭發生沖突等指標測量女性的社會對位與社會性別意識的差異。
1. 家務分工的性別差異 在家庭中,輩分關系及性別權威關系是家庭分工的主導因素。"男主外,女主內"是客家地區傳統的分工,家庭中男性成員擁有的支配權超越女性,由此而成了男女兩性在家庭事物中的權力資源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在家務分工上較為明顯??图夷凶油獬?,家庭擔子由女子一肩承當,婦女成為家庭內外一把手??图覌D女在操持家務、生產勞動方面是個能手??图夷凶踊旧鲜遣桓杉覄栈畹?,家中掃地洗衣做飯、帶小孩服侍老人、飼養禽畜,幾乎都是由女人完成的,即便是田地間的勞作,女人也是主要勞力,甚至背著小孩揮著鋤頭在田間勞動也是常見情景。男子在家雖然也和其妻子一起處理一些事務,但他們大都很少管家務,只是周旋于社會交往之中。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在總體觀念上男女逐漸趨于平等。
但這種平等更多地體現為抽象概念層面的平等,而在現實社會運行中,在具體的人事操作過程中,很多家庭依舊以傳統的性別角色要求女性,而很多女性也依然難以擺脫傳統的女性角色期待。
從表 1 可知,盡管男性也開始承擔家務,但妻子做得多家庭的比例仍然占半數。純粹由妻子一個人做家務的在 36 至 40 歲間組合的家庭中比其他年齡段組合的家庭的比例要更高一些,達到 30.33.值得關注的是所提供的幫助也隨著家庭生命周期的延續而發生變化。
2.女性在家庭重大事務的決定權 家庭是一個系統,而夫妻間的權力結構則是家庭大系統中的次系統,夫妻間的權力界限過緊、過于僵化則會影響到和阻礙青年女性的自主性發展和對問題的主宰能力。從表 2 可知,客家女性在家庭事務的決策權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存在差異性。處于新婚期的家庭在家庭事務的決策上更注重夫妻共同商量,比例高達 80.84%.隨著家庭結構的復雜化和家庭成員的增多以及所接受的社會文化教育的不同,同一時期的處于學齡期或青少年期的家庭在決策上仍強調夫妻共同商量,但丈夫的決定權的比例卻在擴大,被調查對象中 36-40 歲組合的家庭由丈夫決定的占 39.70%.這種權力的分化影響了客家青年女性的自主性發展。
(三)社會性別意識 家庭中的角色分工以及家庭成員對自我的性別認同和角色期待是社會性別分工與社會性別文化的翻版,因此,對于客家青年女性的社會性別意識的測量主要著重于從家庭情境加以定義和解釋。將社會性別意識進行概念操作化,分為家務分工、家庭決策、子女教育決策、男女社會分工和兩性能力比較等指標,采取李克特量表五級打分制,對"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所謂"、"同意"、"非常同意"進行打分。得分越高,社會性別觀念越趨向于性別平等。從回收回來的問卷看,對于社會性別意識量表平均得分在29.79 分,對社會性別意識測量表的各項目的比例存在著差異??图遗栽谏鐣詣e意識方面傾向于強調性別平等。值得關注的是,對于"家務分工、家庭事務決策和子女教育決策"方面客家青年女性強調夫妻雙方的平等和共同協商;但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有 25.55%的人持同意、16.55%的人持非常同意的看法,認為將這種分工方式堅持下來的占接近一半的比例;值得關注的是,在"家庭和事業發生沖突時,女性應以家庭為主"的支持者也達到 49.47%.(見表 3)另外,對"家庭主男"這一現象同意與不同意的觀點比例相當,對此筆者深入訪談,主要表現為"男的需要做家務,但是還要有自己的事業"、"中國傳統文化在倫理上男女各有其職,男主外女主內,我不覺得男主內是一件好事,大部分女性不能像男的那樣能吃苦,同時很多職業也不是女的做的來的,女性相夫教子還是很重要的,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家幸福指數,家庭煮男影響一個家庭在經濟上的收入,致使一個家庭在物質上的不滿足而產生一些家庭問題。"由此可見,在現在社會分工的情境下,女性走向了社會的同時,家庭仍是她們的重心,女性在強調增強自身的地位的同時,社會的期望對她們的行為選擇起著關鍵的影響。
三、客家青年女性群體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對自身成長的一種期望和自信,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為更好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測量的信度和效度,更進一步了解客家青年女性的自我效能感,借鑒德國臨床和健康心理學家 Ralf Schwarzer 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 年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icacyScale,GSES),共 10 個項目,涉及個體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的自信心,主要有如果我盡力去做的話,我總是能夠解決難題的 / 即使別人反對我,我仍有辦法取得我想要的 / 無論在我身上發生什么事,我都能應付自如 / 面對一個難題時,我通常能找到幾個解決辦法等 10 個項目,采用李克特量表5 點計分法,對每個被試項目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完全可以"、"可以"、"不一定"、"不可以"、"完全不可以",依次是 5 分、4 分、3 分、2 分、1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