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卡爾納普、蒯因和戴維森對迪昂整體論的批判繼承
卡爾納普、蒯因和戴維森對迪昂整體論的批判繼承
>2023-03-06 09:00:00


眾所周知,迪昂的整體論對蒯因影響巨大,后者對之加以繼承和發展,以致形成“迪昂 - 蒯因論題”之謂。同樣的說法也適用于紐拉特,故又有“迪昂 - 紐拉特 - 蒯因論題”之稱謂。事實上,情況絕非如此簡單,迪昂整體論的影響是相當廣泛而深遠的。對此,由卡爾納普、蒯因與戴維森三位分析哲學大師對迪昂整體論或直接或間接的師承,以及三位大師之間自后向前依次形成的理論揚棄關系和他們對整體論事業的貢獻可見一斑。同時,這也是一個饒有趣味,頗具意義的話題。

一、卡爾納普的整體論情節

作為三位分析哲學大師中宗師級的人物,卡爾納普與迪昂整體論的結緣,首先值得提及的是他對建構理論語言框架問題的處理。他不像羅素( 也包括弗雷格) 那樣認為現代邏輯事實上是一切科學的共同且唯一的語言框架??柤{普援引迪昂整體論的目的之一就是以之修正羅素的這種觀點,他認為科學理論的語言框架應該是多元的,其中每一個語言框架都包含一個關于邏輯原理的系統?!斑壿嫴痪邆涞懒x,任何人都可以聽從自己的意愿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邏輯,自己的語言形式?!?/p>

①卡爾納普本人可謂是踐行他的語言框架多元論的典范。在他于 1928 年出版的《世界的邏輯構造》之中,他傾向于走方法論上的現象主義和唯我論路線來制定語言框架; 但在受到紐拉特的批評并接受后者提倡的物理主義之后,卡爾納普更愿意從物理主義的立場來制定語言框架; 而在受到塔爾斯基的元數學理論和真值概念的啟發之后,卡爾納普認為“不僅是物理或心理的,就是在它們之外的抽象理論概念和數學語言,都能成為知識論的基本對象”②.于是,他的興趣點從關于形式結構的句法分析轉向了關于物的語言的語義分析,因此他建構理論語言框架的立場又轉成語義實在論了。這誠如波普爾所言,卡爾納普是“一位全神貫注于自己的問題并渴望聽到批評的思想家”,他“有一種在批評的影響下改變自己思想甚至哲學基本觀點的精神勇氣”①.

盡管卡爾納普本人在理論語言的選擇上有過諸多轉變,但根據他的多元論,他并不否認,基于什么樣的路線制定的語言框架都是可取的。換言之,語言框架的選擇不能依據對一個給定的語言框架是真還是假的判定來進行,只能依據它們對使用者的方便程度、有效程度以及有助于實現使用者的目標的程度而定。不過,卡爾納普與弗雷格和羅素一樣認為“對于澄清我們的哲學問題來說,關于語言的形式理論乃是至關重要的”②.每一個語言框架所使用的術語憑借把使用這些術語的陳述與觀察陳述聯系起來的分析原理獲得它們的意義。例如,決定“酸”( acid) 的意義的一個分析原理可以是: “一種物質是酸,僅當它使石濡試紙變紅?!备鶕柤{普的理解,一旦研究者們使用同一個語言框架,他們就可以為他們的問題找到客觀的答案,從而消解無休止的、無謂的爭論。

語言框架的選擇折射出卡爾納普的實用主義觀念。饒有趣味且不乏滑稽的是,土生土長于實用主義誕生地美國的蒯因竟然是從卡爾納普那里首先得到“實用主義”這個語詞的。他還對卡爾納普上述實用主義思想回應如是: “科學的框架在什么意義上是實用主義的,科學的其他部分也在同樣的意義上是實用主義的?!?/p>

③卡爾納普的思想觀點與迪昂整體論精神耦合的再一點體現在他為世界建構的邏輯體系及其基礎上。這個構造系統是一個按等級次序排列且由記憶的相似性( 圈) 聯結的概念或對象的系譜,具體包括三個等級和四類對象,其中最低等級由自我心理對象( 這是系統的“原初經驗”,基本經驗,基本元素) 構成,中間等級由物理對象構成,高等級由他人心理對象和精神對象即社會人文對象構成。這個構造系統的基礎,即基本經驗,就是感覺元素,這與近代以降的英國經驗主義傳統一脈相承。為了擺脫他的基本經驗與原子論的糾纏,從而避免原子論招致的責難,卡爾納普對格式塔心理學的有關理念加以揚棄。格式塔心理學家斷言,人們總是首先意識到各種各樣的有組織的整體,然后再從中抽象出原子?!翱柤{普滿足于無組織的總體經驗而避開了這一問題?!?/p>

④因此他的每一個基本元素都是認識個體在當時或倏忽的當下的無組織的總體經驗。

至于卡爾納普為世界所建構的邏輯系統本身,是他實施羅素在《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一書中提出的創建“科學的哲學”之如下綱領的理智結晶: 如何從簡單的觀念出發構造出外部世界或世界的一個合理的復制品。與迪昂反對機械論相一致,卡爾納普稱自己的構造系統是一種“邏輯的復合物”,而不是機械組合的整體。所以如此,是因為依據基本要素對更高等級的東西的構造是在各種等級的形式上發生的,但這些不同等級的形式并不等同于一種組合式的疊加。換言之,這種邏輯的復合物并非機械整體,機械整體與它的構成要素之間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而獨立的邏輯復合物同自己的要素則沒有這種關系,其特點是所有關于邏輯復合物的命題都可以轉換為關于其要素的命題。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卡爾納普的邏輯復合物,我們借助他本人的例子加以說明:在綜合幾何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情形,即對象的統一性與不同組合成分的多樣性。

綜合幾何學從點、線、面等要素出發,把更高級的東西作為這些要素的復合物而構造出來。這些構造有各種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東西彼此有基本的區別。但是,關于這些不同層次的東西的一切命題歸根結底都是關于要素的命題。

①當卡爾納普的邏輯復合物面對經驗法庭并遇到意外的觀察時,卡爾納普借鑒迪昂的整體論聲稱,能夠修正我們的假設系統即邏輯復合物的方案有多個,我們可以從中選擇一個對邏輯復合物進行修正。但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必須確?;謴瓦壿嫃秃衔锏囊恢滦?。不過,卡爾納普強調指出,當根據語言框架來看待假設系統的修正時,盡管一個意外的觀察可能與一個陳述系統產生沖突,它卻不能與一個分析命題構成矛盾。因為在一個語言框架之內,一個分析命題是絕對無懈可擊的; 盡管在大量觀察句的引導下,我們可能會出于實用的理由變更語言框架,以致可以把先前的分析語句改造成非分析性的②.因此,分析陳述在卡爾納普那里儼然成為識別用以描繪世界圖像的語言框架的標志。如果兩個研究者具有不同的語言框架,我們應該能夠通過審視他們提出的哪個主張表達了分析真理而哪個主張表達了綜合真理( 這相對于語言框架就可以得到證實) 識別這些語言框架。既然如此,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的二元分立就成為卡爾納普邏輯復合物中內在的固有之物了。盡管如此,卡爾納普在早期認為,原則上我們可能在分析與綜合的分立二元之間實現一種還原,即把一切概念還原為直接的所予---卡爾納普所謂的基本元素。

與卡爾納普早期的還原論構成可謂姊妹論題的是他的基礎論。當時,他主張,形如“這是紅的”這樣的原始記錄語句不需要經驗的證實,它們可以充當科學的牢固的基礎??柤{普這種基礎論當時便遭到不折不扣承繼迪昂整體論衣缽的紐拉特的反對。后者承認,科學應該以記錄語句表達的觀察命題為基礎,但科學知識并不具有牢不可破的基礎,科學并不具有確定不變的特性,它實質上是假設性的,是每時每刻都可以修改的。打個比方說,發展科學宛如在大海中行船,“我們像一些必須在大海上改裝他們的船的水手,我們不能在一個干燥的船塢中把船完全拆開,然后在那里用最好的材料把船重新建造出來”③; 而只能一邊航行,一邊補修。以這樣的整體論觀點衡量,“卡爾納普關于記錄語句不需要證實的觀點,不論對它作何理解,總是可以毫無困難地與傳統的學院派哲學中流行的對直接經驗的信念聯系起來”④.但是,休謨已經告訴我們,以直接經驗( 在休謨那里是觀念和印象) 為基礎,我們根本無從獲得絕對確定的知識。

紐拉特對卡爾納普的上述批評使蒯因很受啟發,后者本著“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信念( 蒯因曾把卡爾納普視為最偉大的導師) ,沿著前者的理路,更加尖銳和系統地對卡爾納普批評指出,后者的邏輯復合物中內蘊兩個理當加以剔除的經驗論的教條: 一個是關于分析 - 綜合區分的教條,它“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義為根據而不依賴于事實的真理與綜合的或以事實為根據的真理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另一個教條是還原論: 相信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等值于某種以指稱直接經驗的名詞為基礎的邏輯構造”.蒯因指出,“這兩個教條都是沒有根據的”⑤.因為,從外延主義的角度考量,兩個教條所倚重的意義概念只是一個經預先假定的晦澀的中介物; 何謂意義,難以清楚地言說。因此,成問題的意義概念應當拋棄。一旦拋棄意義概念,兩個教條也就失去了可靠的根基。

此外,在蒯因看來,兩個教條還各自存在其他嚴重的問題。第一個教條的問題主要出在邏輯經驗主義者認同的分析陳述所內蘊的分析性概念上。他們把分析陳述劃分成兩類: 第一類是邏輯真的陳述,其特點是無論給予它的除邏輯聯結詞以外的成分什么樣的解釋,它始終為真。例如,“沒有一個未婚的男子是已婚的”,無論給其中的“男子”和“已婚的”這些語詞所表達的邏輯變項以什么不同的解釋,它都仍然是真的; 因為它的邏輯常項“沒有一個”未經任何解釋,因此其性質不受任何影響。第二類是經同一性替換而形成的分析陳述。例如,“沒有一個單身漢是已婚的”; 如果用“未婚的男子”來替換它的同義詞“單身漢”,這個陳述就可以演變成第一類的。但是,蒯因指出,由于這里用以解釋分析性概念的“同義性”概念同樣是有待闡釋的,所以,它將無法對第二類分析陳述乃至無法一般地對分析性的特點做出恰當的解釋。換言之,這里缺乏一個沒有預先假設分析性的、獨立有效的、充分的關于同義性的解釋。對于蒯因的質疑,卡爾納普及其讀者制定了許多解釋分析性的方案。但是,在蒯因所選擇考查的下述方案中無一令他滿意。

第一,在20 世紀50 年代前后,卡爾納普選用狀態描述來解釋分析性概念。所謂狀態描述就是指把真值窮盡無遺地分派給語言中的原子陳述或非復合陳述。此方案規定,語言中一切復雜陳述都是基于簡單陳述借助于為人熟知的邏輯手段構造出來的: 任何復雜陳述的真值就每一個狀態描述來說都是由特定的邏輯規律決定的; 如果一個陳述在一切的狀態描述中都是真的,那么這個陳述就被視為分析的。但是,根據蒯因,依據狀態描述這個標準所能做的只能是對邏輯真理的重構而不是對分析性的重構。更何況,只有當原子陳述決不能形同“約翰是單身漢”和“約翰是結了婚的”這樣,即它們不能在邏輯原子或主詞上雷同時,卡爾納普關于分析性的這個解釋才能奏效。否則,就會有一個狀態描述把真值既分配給“約翰是單身漢”也分配給“約翰是結了婚的”,結果“沒有一個單身漢是已婚的”這個陳述按照卡爾納普的標準就是綜合的而不是分析的了。因此,卡爾納普狀態描述的分析性標準就只能適用于那些不包含像“單身漢”和“未婚的男子”這種非邏輯的同義語詞對( synonym - pairs) ---構成第二類分析陳述的同義語詞對---的陳述。對此,蒯因再一次強調指出,主要的困難不在于第一類分析陳述,而在于依賴于同義性概念的第二類分析陳述。

第二,卡爾納普的讀者建議用定義法把第二類分析陳述還原成第一類分析陳述,比如,將“單身漢”定義為“未婚的男子”即可??蓡栴}是,他們憑什么能夠做出這樣的定義呢? 難道依據的是詞典編纂人的陳述及其編纂的辭典嗎? 蒯因指出,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詞典編纂人只是一位經驗科學家,他的任務是把以前的事實記錄下來; 如果他把“單身漢”解釋為“未婚的男子”,那是因為他相信在他著手工作之前,這兩個語詞形式之間的同義性關系已經隱含在流行的或為人喜愛的用法中?!岸x”充其量是詞典編纂人對觀察到的同義性的報道,這顯然不能作為同義性的根據。至于卡爾納普本人,他提倡一種所謂“解釋”( explication) 的定義活動,其目的并不局限于報道先已存在的同義性,也不在于純粹地把被定義項釋義為一個絕對的同義詞,而在于使被定義項的意義精煉或得到補充。但問題是,這種解釋仍然以先已存在的其他同義性為根據。

第三,卡爾納普主張再用“保全真值的相互替換性”原則解釋同義性概念,該原則規定: 兩個語言形式的同義性僅僅在于它們在一切語境中可以相互替換而真值保持不變。但是,蒯因指出,我們無法保證“單身漢”和“未婚的男子”在一切場合都可以保全真值地互相替換。相反的情形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來找尋: 其一是語詞內部的片段,其二是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換性是否構成同義性的充分條件,即是否有些異義詞也可以這樣相互替換? 從語詞內部的片段而言,以“bachelor ofarts”或“bachelor's buttons”( 小的果味餅干) 為例,如果在此處用“unmarried man”( “未婚的男子”)來替換“bachelor”( “單身漢”) ,那么真理就變成謬誤了。此外,加引號的辦法也可以使這種替換由真理變成謬誤,例如,對“bachelor不足十個字母”而言,我們不能用“unmarried man”來替換“bachelor”.第二種相反的情形也是存在的,因為有些異義詞也是可以保全真值相互替換的。例如,在“有心臟的動物是有心臟的動物”這個陳述中,如用“有腎臟的動物”代替其謂詞“有心臟的動物”,則該陳述就會變成“有心臟的動物是有腎臟的動物”; 經替換生成的陳述在真值上仍與原初陳述保持一致,但這里相互替換的兩個語詞卻是等外延的異義詞。類似地,即使“單身漢”與“未婚的男子”可以保全真值地相互替換,它們也只能在一種外延性的語境中保全真值地相互替換,但這并不是獲得用以解釋分析性的認識同義性的保證。

第四,卡爾納普認為,通過語義規則可以解釋分析性概念。對此,他在《意義公設》一文中稱:“分析性概念在形式化符號語言中,通過語義規則,并制定意義詞中間的協合關系,就能建立?!?/p>

①但蒯因認為,這難以奏效??柤{普制定過多種多樣的語義規則,蒯因選擇其中的兩種來證實自己的觀點。第一種語義規則明顯地把人工語言( 形式化符號語言) L 的一切分析陳述以遞推或其他方式逐一指定。但在蒯因看來,困難就在于語義規則中所含有的“分析的”一詞,是我們所不了解的。在我們能夠了解以“一個陳述對于語言 L 是分析的,當且僅當……”這樣的表達式為開端的規則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對于……是分析的”這個一般性的關系詞是何意思。第二種語義規則,即真理規則,不再指定什么樣的陳述是分析的,而是說什么樣的陳述為真陳述所包含。并且,它不逐一指定一種人工語言中所有的真理,只是以遞歸或其他方式規定: 還有許多其他沒有指明的陳述都可以是真的。于是進一步規定: 如果一個陳述按照語義規則是真的,它就是分析的。蒯因指出,這樣的規則不會使問題的解決有任何的進展,它雖然不再訴諸于“分析的”這個未經解釋的語詞,但它求助了一個沒有解釋的短語“語義規則”.即使“語義規則”得到了解釋,并且我們可以說:當且僅當一個陳述按照明確附加的語義規則是真的,這個陳述對于人工語言 L 才是分析的,但是我們立即發現,我們又返回到第一個規則帶給我們的困境之中。

基于上述一系列的批判,蒯因斷言,以卡爾納普為代表的邏輯經驗論者始終沒有從根本上畫出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之間的分界線?!罢J為有這樣一條界線可畫,這是經驗論者的一個非經驗的教條,一個形而上學的信條?!雹谌绻A舴治?- 綜合的區分,那么,要么必須恢復意義這個概念并且對之加以清晰的闡述,以便為判定一個語詞的“意義”是不是包含在另一個語詞的“意義”之中提供根據; 要么對同義性這個概念的認知不必訴諸分析性這個概念就可得到闡釋; 要么保全真值的替換性這一概念足以區分共外延性和同義性,且不必訴諸如下語境就可得到闡釋: 此語境預設了分析性③.

不過,蒯因把關于分析 - 綜合的區分視為經驗論的教條并予以上述批判,“這一點是邏輯經驗主義者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否則,它的整個思想體系就會動搖了”④.所以,除了卡爾納普,魏斯曼、費格爾等邏輯經驗主義者也強烈地反對蒯因。例如,魏斯曼在《分析與綜合》中指出: “根據定義和符號規則邏輯地規定為真的命題和在實在基礎之上規定為真的命題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這里沒有什么教條可言?!?/p>

⑤不過,蒯因對他所謂的經驗主義的第二個教條,即還原論的批判的確命中了要害??柤{普早在《世界的邏輯構造》中為還原論規定的任務是: “詳細地規定一種感覺材料的語言,并且指出怎樣把有意義的話語的其余部分逐句地翻譯為感覺材料語言?!?/p>

⑥這種還原論是卡爾納普的建構論以及他與紐拉特的物理主義的理論基礎。但在蒯因看來,卡爾納普的還原論并未完成。對此,蒯因用證偽法證明指出,例如,卡爾納普對于具有“性質 q 位于點 - 瞬間 x; y; z; t”這種形式的陳述究竟如何能夠翻譯為他所謂的感覺材料和邏輯的初始語言,根本不能提供任何哪怕是最粗略的指示。而且,“位于”這個聯結詞仍然是一個附加的未經定義的聯結詞。因此,就還原論所要求的對語詞逐個進行評定來說,是不必要的,更是無法容忍地過于約束的??柤{普還原主義的理想是注定要破滅的。針對蒯因對卡爾納普還原論的批判,洪謙曾為后者鳴不平,他指出,在蒯因撰文批判卡爾納普的還原論之前,后者在其論著《檢驗性和意義》以及《世界的邏輯構造》新版前言中對自己還原論的缺陷已有清晰的認知和修正。比如,卡爾納普承認,對于“可溶解的”、“有彈性的”等傾向性概念,我們無法以觀察命題為根據對它們進行定義; 還原只能指出它們的性質,但不能說明其性質。但蒯因并沒有注意到卡爾納普的這些調整。因此,“蒯因對還原論的指摘,雖然在理論上有可取之處,但對卡爾納普來說,似乎有點無的放矢”①.但事實上,在蒯因《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文字: “后來卡爾納普似乎對這一點[還原論的缺陷---引者]已有所了解。因為他在后期著作里已放棄關于物理世界的陳述可以翻譯為關于直接經驗的陳述的一切想法。徹底的還原論早已不再是卡爾納普哲學的一部分了?!雹趹撜f,蒯因并未誤批卡爾納普。

在他學術生涯的后期,卡爾納普下述兩點轉變也值得我們關注: 其一,他致力于建立概率論以及以此為基礎建構現代歸納邏輯體系,這是他為評價科學理論制定的新方法。不過,在這一點上,他走向了迪昂所反對的歸納主義路線。但是,其二,在1956 年之后,卡爾納普對心理概念邏輯研究的結果導致他旗幟鮮明地趨向整體論的觀點,對此他指出: “科學理論的基本概念不能單個的制定,而只能和許多其他相關的概念共同制定?!雹圻@是后期卡爾納普對整體論趨同的例證。

二、蒯因整體論的思想演繹

反思蒯因對分析 - 綜合區分的批判,我們不揣冒昧地詮釋或猜測: 卡爾納普承認前文論及的第二種分析陳述,旨在以它為橋梁或紐帶,以便順利地由分析陳述向經驗陳述進行還原; 而蒯因指責它內涵的分析性概念是成問題的,意在強調分析陳述與綜合陳述之間的界線是模糊不清的,從而為他提出整體論做鋪墊。所以,蒯因在對他所謂的經驗論的兩個教條進行批判之后提出,較為合理且沒有超出他所謂的徹底還原論( 認為一個陳述與促成或損害它的驗證的經驗之間的關系是直接報告的關系) 的界線的看法是,“我們可以把整個陳述看做我們有意義的單位---這樣就要求我們的陳述整體上可以翻譯為感覺材料語言,但不要求它們逐個語詞都是可以翻譯的”④.這是蒯因針對卡爾納普的《世界的邏輯構造》提出的一條“反建議”,據此,“我們關于外在世界的陳述不是個別地而是僅僅作為一個整體來面對感覺經驗的法庭的”⑤.結果,原來被卡爾納普視為分析語句所具有的組織功能( organizing role) 現在在蒯因那里是一般命題所共有的,原來被卡爾納普視為綜合語句所特有的經驗內容現在在蒯因那里是遍及整個知識體系的。

蒯因整個的知識體系,包括從地理和歷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學甚至純數學和邏輯的最深刻的規律,是一個人為的構造物; 它只是沿著邊緣同經驗緊密接觸,但是接受經驗檢驗的卻不只是處于構造物邊緣或距離邊緣較近的那些陳述,而且包括距離經驗遙遠的那些陳述( 邏輯與數學的陳述) .因為知識總體內部的各個陳述在邏輯上是相互聯系的,經驗對處于邊緣的陳述的沖擊會引起總體內部諸陳述的重新調整,以及對它們真值的重新評定,即使邏輯和數學的陳述也不例外。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任何陳述可以免受經驗的修正,因此說,與經驗無關的分析陳述是沒有的。同時,其真假依賴于經驗證實的綜合陳述也是沒有的。因為在蒯因看來,“全部科學,數理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是同樣地但更極端地被經驗所不完全決定的”①.知識總體在經驗沖擊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極地去適應經驗,從而被迫修改某個或某些陳述,而是可以通過對整個系統的各個可供選擇的部分的任何可供選擇的修改來適應一個頑強的經驗。由于經驗對知識整體的決定作用是很不充分的,所以陳述與經驗發生沖突時,我們在根據任何單一的相反經驗給哪些陳述以再評價的問題上有很大的選擇自由。蒯因認為,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陳述都可以被認為是真的,如果在系統的其他部分做出足夠劇烈的調整的話,即使一個很靠近整體外圍的陳述面對著頑強不屈的經驗,也可以借口發生幻覺或者修改邏輯規律來堅持它是真的。

這樣,基于對卡爾納普的批判而又對迪昂和紐拉特整體論的繼承,蒯因提出了自己的整體論主張,對此,學界還以“迪昂 - 蒯因論題”或“迪昂 - 紐拉特 - 蒯因論題”之稱謂以示肯定。蒯因的整體論要義如下: 第一,我們的信念或知識是作為一個整體面對感覺經驗法庭的,接受經驗檢驗的是知識總體,而不僅是整體邊緣或離邊緣較近的陳述,如直接觀察陳述,各門具體科學的陳述等。

第二,對整體內部的某些陳述的再評價必將引起整體內部的重新調整,對其真值的重新分配。因為它們在邏輯上是相互聯系的,而邏輯規律也不過是系統內的另外某些陳述,并不具有特殊地位。第三,在任何情況下整體內部的陳述都可以免受修正,假如在其他部分做出足夠劇烈的調整的話。第四,基于同樣的原因,在頑強不屈的經驗面前,整體內的任何陳述都可以被修正,甚至邏輯和數學規律也不例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經驗證據對于理論整體的決定是不充分的②.

不過,“具有經驗意義的單位是整個科學”③這樣的論斷致使蒯因在 1951 年闡發的整體論過于激進。到了20 世紀80 年代,蒯因意識到自己激進的整體論有些不妥,便對其加以改造而使之溫和化。對此,蒯因在《從邏輯的觀點看》一書 1980 年再版的序言中說: “關于整體主義,就其在那篇論文( 指《經驗論的兩個教條》---引注) 中被提出來的目的來說,我們實際上要求的就是使人們認識到,經驗內容是科學陳述集合共有的,大都不可能在這些科學陳述中間被揀選出來。誠然,有關的科學陳述集合實際上決不是整個科學; 這里有一個等級層次的區別?!?/p>

④隨后,蒯因又在《實用主義者在經驗論中的地位》一文中對他溫和的整體論觀闡述如下:

當我們把一整個的理論或語句系統看成經驗意義的載體時,我們將怎樣確定這個系統的范圍呢? 應該把它看成是科學的全部,還是看成一門科學或科學的一個分支的全部? 這應該是一個程度的問題,或逐漸轉弱的問題。所有的科學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關聯,它們至少具有一種共同的邏輯而且一般來說具有某種共同的數學成分。如果認為在每次預測中都要毫無例外地涉及到關于整個世界的科學系統,那就是毫無意義的墨守成規了。只要有相當大一部分科學系統就夠了,就差不多足以給它們以獨立的經驗意義。

蒯因說,如此“產生的整體主義只應看作是一種溫和的或相對的整體主義。重要的是,我們不再要求或期望一個科學語句具有自己的獨立的經驗意義”⑤.借用吉布森的話語加以歸納,蒯因的溫和整體論主要承認以下兩點: “其一,對觀察檢驗而言,一個陳述的可懷疑性一般來說只是一個程度問題,而且一些陳述( 觀察陳述) 是單獨地被這種檢驗所懷疑的; 其二,就當前的科學實踐而言,我們認為科學的重要時段而不是科學整體具有觀察結果是更確切的?!?/p>

①溫和也好,激進也罷,在語言框架的選擇問題上,蒯因在其前后兩種類型的整體論中一致反對卡爾納普而回歸到弗雷格和羅素,堅決主張澄清哲學問題的語言框架是唯一的,它是由現代數理邏輯提供的: “我們所面對的作為世界系統之圖式的東西,就是當代邏輯學家非常熟悉的那種結構,即量化邏輯或謂詞演算?!?/p>

②與卡爾納普更大的分歧在于,蒯因認為在語言的框架內完全可以探討形而上學問題,形而上學問題是有意義的,他因此恢復了一度為卡爾納普等邏輯實證主義者拋棄的形而上學研究。并且,蒯因說,如果他的整體論是正確的,那么談一個個別陳述的經驗內容---尤其如果它是離開知識整體的經驗外圍很遙遠的一個陳述,便會使人誤入歧途。而且,要在其有效性視經驗而定的綜合陳述和不管發生什么情況都有效的分析陳述之間找出一道分界線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成為十分愚蠢的了。因此,蒯因自認為他的整體論屬于他所謂的“沒有教條的經驗論”③.對此,蒯因的高足戴維森卻與蒯因持相左的看法。

在戴維森看來,蒯因整體主義的經驗論盡管拋棄了分析/綜合的這種二元論,同時也就拋棄了那種附屬于它的意義概念,但蒯因卻不主張拋棄經驗內容這一概念,這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堅持認為一切語句都具有經驗內容。而經驗內容本身又是根據事實、世界、經驗、感覺、全體感官刺激等諸如此類的事物來解釋的。這樣,蒯因有可能在摒棄意義和分析這兩個概念而同時又保留了語言表達一種概念圖式這一看法。因此,拋棄分析與綜合的二元論,蒯因卻又構造了概念圖式與經驗內容的二元論。所謂“概念圖式是組織經驗的方式; 它們是對感覺材料賦予形式的范疇體系; 它們是個人、文化或時代據以檢測所發生事件的觀測點”④.所謂的經驗內容就是被組織的事物,它們有時被指稱為“經驗”,有時被指稱為“一連串的感覺經驗”,有時被指稱為“物質證據”⑤.

戴維森指出,蒯因在很多段落中表達了關于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這一二元論的思想: “我們所謂的知識或信念的整體……是一種人造的結構組織,它僅僅沿著其邊緣與經驗緊密接觸……”“整個科學就像一個力場,它的邊界條件就是經驗”; “作為一個經驗主義者,我……把科學的概念圖式看做……是一個根據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經驗的工具”⑥.可是,問題在于,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關系又何以實現呢? 戴維森認為,二者的關系無非是: 要么是概念圖式( 語言) 組織經驗內容,要么是概念圖式( 語言) 適合經驗內容。但是,這些關系都難以清晰地實現。

首先,一種語言無法清晰地組織經驗??梢钥隙ǖ氖?,組織這個概念適用于眾多事物。無論我們所經驗到的眾多事物是什么( 例如,像丟了一顆紐扣或絆了一跤、具有溫暖的感覺或聽到雙簧管的聲音這樣的事件) ,我們都不得不根據一些所熟悉的原理來確認個體。這就涉及諸如謂詞、量詞、變元和單稱詞項等指稱性的語言手段。假如一種語言可以包括這樣的簡單謂詞,即它的外延不可與其他某種語言里的任何一個簡單謂詞相匹配,乃至不可與其中任何一個謂詞相匹配,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兩種語言的翻譯就會失??; 而此時我們證明語言能夠組織經驗內容這個論點的正確性所能依據的原理,又只能是這兩種語言所共有的本體論以及一些確認相同對象化的概念。當翻譯失敗的范圍是相當有限時,我們就能對之做出清晰的說明,因為翻譯普遍成功這一背景向我們提供了所需要的那種使翻譯失敗成為可理解的東西。但在此情形下,我們正在玩一種更具挑戰性的更大的游戲,即我們想要理解“存在一種我們根本無法翻譯的語言”這個說法的意義。無法翻譯何談理解?

其次,我們無法清晰地談論概念圖式( 語言) 對經驗內容的適合。不可否認,這種適合關系在這樣的意義上存在: 語句能夠用以預測,語句可以對付或處理事物,語句適合我們的感覺提示,語句能與證據進行比較或對照,語句面對經驗法庭,不過它們當然必須共同在一起( 指理論) 面對經驗法庭。問題是,假如一個理論適合或承認可能的感覺經驗的總體,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這個理論是真的? 即使承認這就意味著這個理論是真的,依然存在這樣的困難: “適合經驗總體這個概念就像適合事實( 或對于事實而真) 這個概念一樣,并沒有使為真( being true) 這個簡單概念更易于了解?!?/p>

①既然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之間的關系無法清晰地闡明,戴維森認為關于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的這種二元論就是“無法理解的和無法辯護的。這種二元論本身是經驗主義的一個教條,即第三個教條。這第三個教條或許是經驗主義的最后一個教條,因為倘若我們放棄這個教條,那么就搞不清是否還會剩下什么別具特色的東西可稱為經驗主義”②.這樣,以蒯因的現代經驗主義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在戴維森那里就被徹底地解構了。其實,令戴維森對蒯因的經驗主義感到不滿意的還有后者中內存的基礎主義和還原論傾向。在戴維森看來,蒯因的基礎主義主要表現在他的語言觀上,因為蒯因“設法至少把某些語詞或語句錨泊在非言語的磐石上”③.作為真理的融貫論者,戴維森對前文提及的蒯因自稱的整體性的還原主義主張也頗為反感。

三、戴維森整體論的生成

盡管戴維森對蒯因自視為整體主義的經驗論提出了種種批評,事實上,他對蒯因的整體論方法采取的卻是繼承的態度。具體而言,戴維森在語言哲學和心靈哲學兩個領域繼承了蒯因的整體論理念。

戴維森認為,蒯因提出的整體論方法對于他通過語言探究形而上學問題是大有裨益的。戴維森因此提出了自己研究形而上學的方式,即“研究我們語言的一般結構。當然,這并不是唯一正確的關于形而上學的方法,因為并沒有這樣一種唯一正確的方法”④.這個方式也可以簡述為: “如果把語句的真值條件置于一種詳盡完整的理論的語境之中,那么,展現出來的語言結構就會反映實在的大部分特征?!雹荨叭绻凑瘴宜嶙h的那種方式從真理理論中得出形而上學的結論,那么研究語言的方法就必定是整體論的?!?/p>

⑥戴維森所要研究的語言的一般結構其實就是塔爾斯基創造的一種形式語句,即我們所謂的 T - 語句,或者約定 T,例示之則是: “Snow is white'is true in Englishif 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 “雪是白的在英語中為真當且僅當雪是白的”) .這種語句的真實性是非常直觀的、平凡的。同時,T - 語句還被戴維森視作他通過語言探究形而上學問題的公理。依據這個公理,第一,我們在從事形而上學探究時就可以拋棄關于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的二元論,換句話說,我們就免于探討上述論及的晦澀問題: 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因為形如“雪是白的在英語中為真當且僅當雪是白的”這樣的 T - 語句不會提及事實、世界、經驗或證據,因此我們就不必費力去為這樣明知不可為的事情了: 企圖清晰地闡明根本無法清晰闡明的概念圖式是如何組織經驗內容的以及概念圖式是如何適合經驗內容的。第二,關于概念圖式和經驗內容的二元論被拋棄的同時,概念相對主義也落空了。由于約定 T 體現出我們關于如何使用真理概念的最好的直覺,所以,我們似乎便沒有希望獲得這樣一種檢驗,即對一種概念圖式是否根本不同于我們的概念圖式的檢驗。當然,“在放棄關于圖式和世界的二元論時,我們并沒有放棄世界,而是重建與人們所熟悉的對象的沒有中介的聯系,這些對象本身的行徑使我們的語句和意見為真或為假”.盡管“語句的真實性依然是相對于語言的,但那是盡可能地客觀的”①.

戴維森的 T - 公理也就是他的真理論,他確信,該理論能夠對一種自然語言的每個句子都承諾使其成真的條件。并且,以這種真理論來考量,句子的結構就是借用足以構成每個句子的有限手段建造而成的,這樣,每個句子的結構就規定了它與其他句子的關系。反之,假如戴維森的真理論無法表明某些句子是其他句子的邏輯后承,則它就不能對所有句子的真值條件有所說明。而對于語義解釋而言,只有一個人能夠解釋同一種語言的許多語句,他才能根據對象語言的一個單一語句的 T 語句來解釋這個單一語句。也就是說,能夠解釋一個語句并不等于僅需了解恰當的 T 語句②.這些就是戴維森語言整體論的思想內核。

蒯因的整體論方法還被戴維森運用到另一個重要的哲學分支,即心靈哲學,以解決對信念的歸屬問題。戴維森認為,除非在關于一個人的總體信念、愿望、意圖等的可靠理論的一個框架之內,我們不能把一個信念歸屬于這個人。對此,他說: “我們無法根據一個人的言語行為、他的選擇或其他邏輯符號( 無論它們多么清楚明白) 來逐個地把信念歸諸于那個人,因為,只有當特定的信念與其他信念、與偏愛,與意向、恐懼、希望、期望等融貫一致時,我們才了解那些特定信念的意義?!?/p>

③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時,如果我們不對不同的命題態度進行相互比較,我們就不能辨別這些命題態度,更談不上把它們歸諸于這個人。此外,只有當一些特定的命題態度與其他的命題態度相融貫一致時,我們才能理解這些特定的命題態度。一個命題態度的內容取決于它在行為方式中的地位。

基于上述觀點,戴維森提出一種心靈的異常一元論,主張心理狀態和心靈事件不能用科學規律進行解釋。心理狀態和心理事件既不受制于把心理狀態和心理事件與物理狀態和物理事件聯系起來的心理 - 物理規律,也不受制于把心理狀態和心理事件與其他心理狀態和心理事件聯系起來的心理規律。心理現象的歸屬必須與關于個體的理性、信念和意向的整體背景相適宜。戴維森論證說,沒有嚴格的心理 - 物理規律。這里所說的心理 - 物理規律是指,它把精神狀態和事件諸如信念、愿望、感覺等與物理狀態和事件對照起來。這個論證始于有關物理學長度測量的可理解性的一些重要研究。人們只有把長度概念放進適當的概念語境之中才能理解何謂測量長度。對此,戴維森在比較一般的意義上解釋到,關于原子、規律的整個集合,或者關于質量測量以及長度測量的假設是關于由宏觀的、堅固的、具有恒常一致性的物理對象構成的一個系統的思想的組成部分。

無論如何不同,戴維森的整體論可以視為蒯因整體論的一個特例。所以如此說,主要根據下述兩個理由:

第一,蒯因像迪昂一樣主張,單個的語句沒有獨立的經驗內容。相反,人們必須承認,關于外在世界的陳述不是個別地而是僅僅作為一個整體來面對感覺經驗的法庭的。戴維森把這種觀點運用到關于心理狀態的討論之中: 他用心理狀態取代了蒯因的陳述,用行為取代了蒯因的感覺經驗。因此,戴維森的整體論可以表達為: 一個人的行為中不存在任何這樣的要素,以致它可以迫使一個觀察者把一個特殊的心理狀態而不是另一個歸諸于那個人。就像外在世界的陳述作為一個整體面對感覺經驗的法庭一樣,命題態度的歸屬也作為一個整體面對行為方式的法庭。

第二,蒯因強調指出,如果我們對一個系統的其他陳述作出足夠強烈的調整,每一個陳述無論如何都可以被認為是真的。這個觀點也為戴維森在探討信念歸屬問題時所尊奉。假設我經??吹轿业囊晃慌笥褞椭?,并且我對我的朋友的行為的觀察使我立即把下述信念歸諸于他,即他認為救濟他人是一種善舉。而后令我吃驚的是,我看見他漠不關心地從一個無家可歸的乞討者身邊走過。難道我因此不再把“施救為善”這個信念歸諸于他嗎? 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清晰的答案。

因為我依然可以把“施救為善”這個信念歸諸于他,也可以把其他信念歸諸于他。他對無家可歸者的總體信念中還有這樣的信念: 如果當街向他們施舍錢財的話,他們會把這些錢財揮霍掉; 或者,他可能對前面提及的那個無家可歸者具有這樣的信念,即他是一個騙子; 等等。因此,任何信念的歸屬都可以認為是適當的,假如我們打算對我們對其他信念的歸屬進行足夠劇烈的調整的話。

綜上所述,卡爾納普、蒯因和戴維森這三位分析哲學大師同引迪昂整體論為自己的理論源泉,又以自己的卓越理智掘出各有千秋的流脈,從而壯大了整體論家族。在外延上,繼迪昂的物理學整體論之后,蒯因提出了科學哲學整體論,戴維森又提出了語言哲學整體論和心靈哲學整體論; 科學哲學整體論和語言哲學整體論還可以細分為意義整體論、知識( 真理) 整體論和翻譯整體論等。

至于它們各自的內涵,除了我們在前文已經揭示的之外,其余的我們將會另外撰文專論,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贅述??傊?,透過整體論的視角,我們可以洞察卡爾納普、蒯因和戴維森這三位哲學家破解近代經驗論之困境理智努力,也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到美國哲學家對現代西方哲學的成熟發展做出的理智貢獻。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