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我們熟悉的古語,說明預測的重要性。在生活工作中,對未來的情況,特別是可能出現的風險,要有所估計、有所預測,預先做準備,提前做安排,才能順利地生活工作,取得事業成功,否則,事到臨頭,驚慌失措,就會造成損失。我們也熟悉在西方流行的一句話,“人類一預言,上帝就發笑”.近些年來,在我國也流行一句話,“專家權威一預測,人們就發笑”.為什么“發笑”?
因為有些預測、預言不準確,甚至荒唐可笑,或者說“很不靠譜”.人們還評出“十大搞笑經濟預測”,這些預測都是有關權威人士做出的。權威的預測都到了“搞笑”的程度,可見預測是很不容易的。這就是人們在預測問題上面臨的“二難”處境:不預測不行,預測又可能出問題。
一、預測的含義和目的
事實上,人類社會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重大危機,人們事先并沒有預測到,以致于遭受了嚴重損失。幾年前,誰想得到,由美國的次貸款,會引發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這個危機會把整個世界的經濟搞成這個樣子,領導人頭疼,人們生活受嚴重影響。雖然現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但是一些重大自然災害也難以預測,使人類生命和財產遭受巨大損失。這說明,預測很重要,預測也很難。不預測不行,準確預測又很難做到,有些不準確的預測還會造成嚴重后果。有人認為預測是可能的,也有人認為預測是不可能的,這叫做“預測悖論”.
預測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是普遍存在的,是人們一種基本的心理思維活動。世界、國家的發展變化,要預測;地區、組織的發展變化,要預測;個人、家庭的生活工作情況,也要預測。預測不容易,但又不能不預測,這就是人們面臨的難題。
什么是“預測”?預測就是“預先推測”,人們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依據事物的歷史情況和現實情況,對事物未來的可能情況做出的推測,簡要地說,預測就是根據事物的過去怎么樣、現在怎么樣,來推測事物未來會怎么樣.
預測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做出正確的決策。正確決策應以科學的預測為基礎。決策就是決定以后做什么事情,在做決策的時候,要做的事情還沒有發生,是以后要做的,因此決策實質上是面向未來的?!皼Q定以后要做的事情”,這本身就是一種預測,因此決策和預測是緊密聯系的,或者說,決策內在包含著預測。人們在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當前的情況,還要考慮以后會發生什么情況,以及在以后決策實施過程中,會引起什么情況,并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有些決策之所以出現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做決策時沒有作出正確的預測,就決策而決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考慮以后決策環境情況會發生什么變化,也沒有考慮在以后決策實施過程中,會引起什么不利的情況,往往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想做的事情做不成或做不好,反而產生不良后果。
二、預測的依據
預測是有依據的。預測不是隨意的、想當然的胡亂推測,也不是天馬行空式的自由聯想。人們根據什么作出預測?有四個方面的依據:
第一,依據對事物規律的認識。規律貫穿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事物過去怎樣發展變化,現在怎樣發展變化,往往表現出某種趨勢,人們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可以推測事物今后會怎樣發展變化。對事物規律認識越深刻,對事物變化趨勢把握越準確,預測就越可靠。
第二,依據生活工作經驗。人們在生活工作中,從過去、現在所經歷的事情中,獲得一些經驗,也可以對今后的事情做出推測。經驗是人們對事物規律的一種自發、樸素的把握,但沒有上升到理論的層次,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們很多時候是根據經驗作預測的,這樣的預測較為可靠。但在重大社會問題上,憑經驗預測往往不可靠。
第三,依據所掌握的事物當前情況和信息。僅僅根據規律或經驗,是難以做出預測的,還要充分掌握事物當前的情況和信息。人們在做預測時,往往是根據事物現在的情況,推測事物今后的情況,也就是從現在“怎么樣”,推測今后會“怎么樣”.對事物當前的信息掌握得越充分,預測越可靠。
第四,依據對事物發展變化的掌控能力。人們對事物的發展變化,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一定掌控能力的。事物怎樣發展變化,如果在人們的掌控之中,就可以對事物今后的發展變化情況作出較為準確的預測。比如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掌控的,今后會出現什么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這種預測,實際上也是我們對自己今后生活工作情況的一種安排.
在人們進行預測時,以上四種依據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統一的。這四種依據,也是人們的四種預測能力,即認識事物規律的能力,總結經驗的能力、掌握事物信息的能力、掌控事物變化的能力。預測是否準確、是否可靠,取決于這四種能力的高低。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可靠性,關鍵在于提高這四種能力。對事物規律的認識越深刻,經驗越豐富,獲得的信息越完全越準確,對事物的掌控能力越強,作出的預測就越準確、越可靠。
三、預測的類型
人們所作出的預測,從不同角度,可相對區分為不同類型。這種區分只是理論上的分析,實際的預測是各種類型結合在一起的。
從預測事件的價值看,有三種類型。事件的價值,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對人們有利的事件,比如說機遇、機會。第二種是對人們不利或有害的事件,比如事故、災難、危險、風險等。第三種是對人們無利也無害的事件,這種事件可以叫做中性事件,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發生或者不發生,對人們的生活工作沒有什么影響。因此,預測可分為對有利事件的預測、對不利事件的預測、對中性事件的預測三種類型.一般來說,人們預測的主要是有利事件或不利事情,因為這兩種事件對人們的活動具有重要影響,而對中性事件不作預測,這樣的事件發生或不發生,影響不大,由它去吧。
從預測的范圍看,有三個層次。宏觀預測,對世界發展趨勢,對國家未來發展形勢的預測。中觀預測,對地區發展趨勢,對組織、部門未來發展變化情況的預測。還有微觀預測,對個人、家庭生活工作未來情況的預測。由于人們所處地位和環境不同,關注的問題不同,預測的重點是不同的。
從預測的時間距離看,有三種類型。近期預測,預測的時間距離不長,如十多天后,幾個月后,會發生什么事情。中期預測,一年以后,幾年以后,會出現什么情況,發生什么事情。長遠預測,幾年以后,十多年以后,或者更長時間,會出現什么情況。時間距離越短,預測的準確性越大;時間距離越長,預測的準確性越小。從個人、組織的角度看,時間距離越短的預測,對人們的影響越直接,因而人們越關注這樣的預測。對社會、國家發展來說,長遠預測是很重要的,這樣的預測往往涉及一些影響社會、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從預測事件的可能性來看,有兩種類型,即對“可能發生”的預測和對“可能不發生”的預測,或者叫做“肯定性預測”和“否定性預測”.一般來說,預測就是預先推測今后會發生什么事情,不論是有利的事件,還是不利的事件,都是從“會發生”的角度來推測。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有時候人們也會推測以后不會發生什么事情,如不會出現某種機會、機遇,或者不會出現某種風險、危機。比如在氣象預報中,可以預測以后某天會下雨,也可以預測以后某天不會下雨。預測“以后不會出現某種情況”,這樣的預測有什么意義呢?它告訴人們事物發展變化的正常情況,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穩定的心理預期,作出生活工作的正常安排,避免行為混亂、活動無序。比如預測“以后某天不會下雨”,人們就可以安排那一天的正?;顒?。
四、預測的特點
預測的特點很多,有些特點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比較熟悉,有些特點還沒有認識到。特別是預測所包含的一些內在難題,需要深入分析。這里分析幾種人們不熟悉的預測特點:
第一,預測是面向未來的。預測就是預先推測今后會出現什么情況,發生什么事情。在預測的時候,這些情況還沒有出現,這些事情還沒有發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情況,已經做過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不需要預測,即使去預測也沒有什么意義。人們常說“事后諸葛亮”,就是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再說它就沒意思了。
第二,預測的不確定性。這是預測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預測中最難的問題。不確定性是存在風險的原因,是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我們說預測很難,原因就在這里。不確定性,就是人們對事物未來的情況,不可能完全把握;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變化,不可能完全掌控。不確定性所反映的,實質上是人的認識能力和事物變化之間的一種關系。如果對事物的變化情況完全能夠認識和把握,就不存在不確定性。對事物的變化情況,人們可以認識和把握一些,但完全認識和把握是不可能的,這就必然產生“不確定性”.因此要做出完全正確、絕對可靠的預測是很難的。預測實際上只是一種“可能性”,所預測的事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發生或者不發生,要等待以后的情況來驗證。驗證之后,所預測的事情,不論發生或者不發生,都是情有可原的。要注意,“可能不發生”與“不可能發生”是不一樣的?!安豢赡馨l生”是一種必然性,就是“必然不發生”.“可能不發生”還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我們說某件事情“可能不發生”,實際也意味著它“可能發生”.我們對預測要有一種理性辨證的態度,不要認為,一種預測或者絕對可靠,或者絕對不可靠。任何一種預測都是“可能性”,可靠或者不可靠都是相對的。
第三,有些預測是人們的主觀預期。從理論上說,預測要有科學依據、客觀依據,而不是主觀臆斷,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預測實際上是預測者的某種主觀預期。有些預測包含著預測者的某種意圖、某種愿望,就是說,人們想要什么、希望什么事情發生,也往往通過預測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個人希望某種事情發生,他就可能有意或無意地把自己的希望作為一種預測而提出來。同樣,一個人希望某種事情不發生,他也會有意或無意地把自己的這種愿望作為一種預測提出來.因此,不要輕信預測,要分析預測中是否包含主觀預期。有些預測實際上是預測者想對人們實施某種主觀引導,控制人們的行為。有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會把自己的目的以“科學預測”的名義提出來,從而操縱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以“預測”的名義欺騙和誤導人們、以實現自己的目的,這種預測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第四,預測對人們具有心理暗示和行為操縱作用??梢哉f,這是預測的作用所在。如果一種預測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沒有影響,這樣的預測實際上沒有意義。預測是對未來事件的推測,這種推測會對人們產生心理暗示,進而操縱人們的行為。預測某種有利的事件會發生,會對人們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人們會產生樂觀的心理,采取積極的行為,來迎接這種事件的發生。預測某種不利的事情會發生,對不同的人,影響是不同的,對于心態樂觀、意志堅強的人,會以理性的態度、謹慎的行為,避免遭受損失,而對于心態悲觀、意志脆弱的人來說,則會產生灰心喪氣、消極無為的影響。預測要慎重,不要隨便預測,否則會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F在有一種現象,可以叫做“預測泛濫”,什么人都出來作預測,信口開河,“預測”漫天飛,搞得人們無所適從,干擾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有些“預測”還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即使是專家、權威們,也不能隨意預測,特別是在自己的領域之外,最好不說話,更不要去作什么預測。這幾年流行的話“專家、權威一預測,人們就發笑”,實際上是對隨意預測的一種嘲諷。五、對預測悖論的分析前面對預測講了很多,但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還沒有講,就是“預測難,究竟難在哪里”,這個問題叫做“預測難題”.分析這個問題,可以使我們對預測有更深刻的認識。
預測是面向未來的,是從“此時”到“彼時”的推測。在做出預測的當時情況,把它叫做“此時”;預測事件在未來發生時的情況,叫做“彼時”.從預測的“此時”到預測的“彼時”,中間要經過一個過程,會有很多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在這些階段中,會有很多情況出現,會發生很多事情。從“此時”到“彼時”,不論人們對這些情況、這些事情,干預或者不干預,都會使得預測會發生變化。我們分“不干預”和“干預”兩種情況來分析。
“不干預”的情況,就是在“此時”作出某種預測,對事物以后的變化情況不干預,等待在“彼時”所預測的事件發生,就是我們常說的“順其自然”.這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比如,今天作出某種預測,是根據今天所掌握的情況,但是以后每天的情況都會變化,明天的情況變了,后天的情況又變了,這樣一直到預測的“彼時”,中間的情況一直在變化,這就會使得最初預測的可靠性、準確性降低,甚至所預測的事件根本沒有發生。人們常說的“計劃沒有變化快”,就是這種情況。很多預測最終成為“廢話”或“笑話”,也并不是因為預測者胡亂推測,而是因為從預測的“此時”到“彼時”之間,事物的情況是在變化的。準確的預測往往需要一種穩定的狀況,而實際上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這就使得人們的預測很難做到準確可靠。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預測難題.
“干預”的情況,就是在“此時”作出某種預測,對事物以后的變化情況進行人為干預,使得在“彼時”所預測的事件發生。這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這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對于“有利事件”,人們采取積極主動的行為,創造條件,促使有利事件在“彼時”真的發生。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有利事件”的發生,是事物本身的發展變化所產生的,還是人們的行為活動所產生的?這種事件,是預測的事件,還是人為造成的事件?如果是人為造成的,那么提出設想、制定計劃,采取行動就可以了,何必預測呢?
另一種情況是對于“不利事件”,人們也采取措施,干預事物的發展變化,消除會引起不利事件發生的各種因素,使得不利事件在“彼時”不發生。這也產生一個問題,由于人為干預,所預測的不利事件沒有發生,那么回過頭來看,當時的預測是正確的嗎?預測有意義嗎?預測的事情沒有發生,按道理說,預測就是不正確的。但是,當時作預測的時候,是有依據的。預測是有依據的,但所預測的事情卻沒有發生。這就是“預測悖論”.
六、如何提高預測能力
預測難題、預測悖論,確實使人們很迷惑,有待于進一步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不管怎么說,預測很重要,不預測不行,預測又很難,預測難題無法擺脫。但人們還是應該預測,也必須預測。面對預測難題,人們并非無可奈何、無所作為,雖然人們不可能絕對消除預測難題,但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的預測能力,來提高預測的可靠性。
第一,正確對待不確定性。預測難題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確定性”.如果世界是完全確定的,沒有不確定性,那我們的任何預測都將是可靠的,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對待不確定性,要有科學理性的態度。不確定性是必然存在的,不論任何時候,要想徹底消除不確定性是不可能的。希望或追求一種絕對確定的世界,不論理論上還是客觀上,都是不可能的。不確定性必然影響人們的社會活動,風險要盡量避免,機遇要有效利用。同時,對不確定性,也不要太悲觀,不要把它看得太可怕。事實上,人類一直生活在不確定性中,我們天天遇到很多意外情況,但社會仍在不斷發展進步,個人的生活工作也照樣有序進行。有些不確定性,人們是可以預測、預防的。有些不確定性,即使不能預測,當它出現了,人們也可以應對和處置。還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在我們身邊時時發生著,實際上對我們的生活工作,不會造成什么影響??傊?,對于那些重要的不確定性,要理性、積極應對,但對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不確定性,可以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不必過多擔心。就是說,預測要適度,不要使預測泛濫,重要的事情應該預測,無關緊要的事情就不要去預測。
第二,不斷提高認識能力。這是提高預測可靠性的基本途徑。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規律認識越深刻越全面,對事物發展趨勢預測就越準確。事物的規律是分層次的,包括宏觀規律、微觀規律、具體規律,而且規律本身也在發生變化。認識事物的規律,不僅要認識宏觀規律,還要認識微觀規律、具體規律;不僅要認識過去的規律,更要探索事物的新規律。宏觀規律只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特征和大趨勢,只認識宏觀規律,人們無法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具體過程,所作的預測可靠性很小。微觀規律、具體規律直接支配著事物發展變化的具體過程,對微觀規律、具體規律認識越深刻越全面,才能作出較為可靠的預測。在進行預測時,要避免這樣的現象,就是空談“宏觀規律”、“大趨勢”,而對事物具體發展變化過程不了解,所做預測空洞抽象、不可靠。事物的規律也會發生變化,過去有過去的規律,現在有現在的規律,規律變化了,還用老規律作預測,肯定會出問題。認識事物的新規律,也是提高預測能力、提高預測可靠性的一個重要要求。
第三,掌握充分的信息。作預測不僅要認識事物的規律,還要掌握同預測事物相關的充分信息。
掌握信息少,是導致預測不可靠的一個重要原因。信息是稀缺資源,獲取信息要支付成本,獲取完全信息要支付巨大甚至無限成本。雖然人們無法獲得絕對的完全信息,但要盡量獲取同我們的生活工作直接有關的信息。掌握“完全信息”是不可能的,但掌握“足夠信息”是可能的。已經過去的事情,正在發生的事情,不需要預測,我們要預測的是將來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是歷史信息,正在發生的事情是現實信息,而將來的事情是未來信息。事物的信息之間是相關的、連貫的,可以說,預測就是根據事物的歷史信息、現實信息,來推測事物的未來信息。在把握事物規律的基礎上,掌握充分的歷史信息和現實信息,就可以提高預測的可靠性。
第四,不斷增強實踐能力。預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效應對和處置不確定性。前面分析的預測難題、預測悖論,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不確定性難以應對和處置。不確定性對人們的影響,是在實踐活動中具體表現出來的,應對和處置不確定性的具體影響,要依靠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這就是實踐能力。即使認識了規律,掌握了信息,也進行了預測,就是說即使在認識上掌握了不確定性,如果實踐能力低,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當不確定性情況發生時,也難以應對和處置,不利影響難以消除,有利影響也難以利用。在生活工作中,人們面對不確定性往往會產生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情況”,就是說,在認識上對不確定性無法把握,因而產生焦慮;另一種情況是預料到會發生什么情況,但是擔心當情況發生時,自己沒有能力應對和處置,因而產生焦慮。這種情況,就是認識上把握了未來的情況,但在實踐能力上無法應對和處置。從認識角度看,不認識、不知道的情況,就是不確定性,而認識了、知道了,就消除了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從實踐角度看,能夠應對和處置的情況,就是確定性,而不能應對和處置的未來情況,就是不確定性。因此,要提高預測的可靠性,使人們能夠有效應對和處置不確定性,應該把提高認識能力和增強實踐能力這兩個方面統一起來。
參考文獻
[1]唐小我。預測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23.
[2]李光久。經濟預測理論和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57.
[3]丁寶蒼。預測控制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00.
[4]鄭小平,高金吉,劉夢婷。事故預測理論與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73.
[5]朗茂祥。預測理論與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