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霧霾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兩部分組成,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而霾則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而人們常說的PM2.5 則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2.5μm 的顆粒 , 這些顆粒對霧霾天氣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同時霧霾天氣又進一步加劇PM2.5 的集聚 . 霧霾帶來的具體危害可分為兩類.
(一)霧霾對人類個體的危害
霧霾繚繞看似人間仙境,然而卻是蘊含著大量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微顆粒和20 余種的有毒物質,這些顆粒和物質可通過呼吸系統到達人體內部,引發呼吸道、腦血管和鼻腔炎等多種疾病. 2009年美國環保署發布《關于空氣顆粒物綜合科學評估報告》指出,足夠的科學研究結果證明了大氣細粒子能吸附大量的致癌和基因毒性物質,給人體健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免疫結構等.
(二)霧霾對人類生活的危害
霧霾對生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嚴重影響人的心情.霧霾的籠罩讓人心情煩躁,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二是影響交通運行.大量的霧霾使光照嚴重不足,降低能見度,影響交通的暢通,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
二、生態倫理介入環境保護與治理霧霾的必要性
工業革命的繁榮帶來的是經濟迅猛增長和物質極大豐富,為了追求高速的經濟發展速度,一部分人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伴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經濟的高速發展,周圍的環境日趨惡化,使人們開始反思并且逐步認識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意義.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在生態倫理學史上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以亞里士多德、普羅泰戈拉、笛卡爾為代表的傳統人類中心主義論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主張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中心,大自然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但這種說法遭到了另一種生態主義論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自然界不僅僅是人利用的工具,同時有著不以人類存在的內在價值,并主張建立以自然生態為尺度的價值觀.
事實表明以上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正確的生態倫理態度,才是真正地將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達到完美的融合.霧霾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及危害,則必須要通過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態度,并且遵循以生態倫理為前提的生態學進行環境治理和保護.
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觀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人類在創造工業文明的同時也造成了各種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面對日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不得不思考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呼吁人們反思自己的行為,關注環境問題.梁從誡先生在中國組織起數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其出發點同樣是呼吁生態環境的保護. 20世紀80 年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歷程碑的意義,兼顧人類利益和生態環境利益,使人與自然達到融合發展. 2007年10 月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 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 2012年11 月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十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由此,足以表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觀要求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四、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觀治理霧霾
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觀是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也是我們綜合治理霧霾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我們只有在顧及人本身利益的同時外延到環境利益,達到雙重利益兼顧,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才能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改變現如今人與自然不和諧發展的局面,從而全面徹底地治理霧霾天氣.那么在霧霾治理中如何才能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呢?
(一)必須正確處理傳統人類中心主義論與生態主義論的關系在實踐中既不能片面強調以人為中心,從而忽視了對大自然的保護,也不能片面主張建立以自然生態為尺度的價值觀,而忽視了人這個社會主體的存在,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論者是以人為中心理性地向外延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并遵循著利益平等原則.并且兼顧人類利益原則,將人類道德關懷延伸到非人類存在物.只有把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觀自覺運用于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中,才能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治理的協調統一,共贏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治理霧霾.
(二)必須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治理霧霾的關系關于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國際上曾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主張先發展經濟,再治理環境,即:先污染,后治理;另一種觀點是停止發展論,主張強調保護環境,抑制經濟發展.而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極端片面的.在治理霧霾的過程中,首先是處理好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能片面強調治理霧霾而忽視經濟的發展,甚至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倒退.更不能片面強調發展經濟,對日趨嚴重的霧霾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甚至出現認為霧霾是經濟發展必然產物,待經濟極大發展了再實施治理不遲的錯誤認識.在治理霧霾的過程中,堅持在正確生態倫理觀的引領下,真正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必須正確處理立法治理與個人自律的關系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是于1989 年 12 月公布施行,直至2014 年 4 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環保法修訂案,并于2015 年 1 月 1 日實施新環保法。 根治霧霾立法先行,完備的法律體系才是環境保護的可靠保障,真正依靠法律手段才能充分發揮環保的效力.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化石能源占中國整體能源結構92.7%. 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以化石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需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潔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企業行業加強自律,嚴格遵守環保法的規定,政府職能部門要抓好監管,只有政府企業共同努力真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環境問題從法律中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從企業行業中得到堅實保障,讓那些打擦邊球牟利的不法之徒無處遁形,真正實現從不敢污染到不去污染的轉變.生態系統是社會文明的基石,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
我們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劣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質量在逐漸降低變差.如果持續下去,最終人類將把自己推到毀滅的邊界線,而拯救自己的也只能是人類,只有正確的生態倫理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的行為,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