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研究人們對沉思的認知及其與實踐經驗的關系
研究人們對沉思的認知及其與實踐經驗的關系
>2024-02-14 09:00:00



實踐智慧以成己成物為實質性內涵,以解釋世界和變革世界、認識自我和成就自我為最高目標,其中涉及了認識論、本體論、價值論、方法論等哲學范疇。在探討實踐智慧的具體表現形式時,馮契先生曾提出了“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著名哲學命題,就是指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理論獲得實踐的品格。理論來之于實踐,同時還諸于實踐,使其為人的現實行動提供指導。實踐智慧通過“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通過理論的現實化、情景化,使實踐智慧獲得具體的表現形態。
特別是當實踐智慧體現于知、行過程中時,認知就成為關鍵的環節。沉思默會是認知的一種重要形式,而默會之知是明晰之知或名言之知形成的前提,也是“轉識成智”的基礎。因此,通過沉思默會或默會之知,就成為主體把握世界存在和自身之在、展開具體行動的重要手段,本文擬分幾個方面試對之進行初步探討。

一、沉思與默會之知

默會認識或默會之知(tacit knowing or tacit knowledge)這個術語,首先是由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年在其代表作《個體知識》中提出來的。為了敘述方便,筆者現將“默會”與“沉思”相連,構成“沉思默會”一詞,特指默會認識這一思維方式。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在中外哲學史上,有諸多哲學家對“沉思默會”這一思維方式多有論及,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均具有相通或相近之處,那就是思維主體通過沉思、反省、覺察等思維形式,以獲得對思維對象的全面性和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以獲得明覺的意識或智慧,使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處于自主、自由的境地,使知、行活動獲得完美的統一,達到實踐目標和理想的實現。
對于沉思默會這一思維方式,中外古代哲學家雖未提出統一的名稱,但多有論及。如荀子在《勸學篇》言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逼湟馐钦f君子廣博學習,而且天天能夠省察自己,就會智慧明覺,且行動不會有過失。在此,荀子所說的“參省”,就是通過參驗、沉思、省察來把握自己的言行過錯,這種“參省”的致思方式,近似于默會認識。他還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br>此處“志”即是“識”之意,此句話是說,沒有沉默專誠的意念、意識,就沒有光明的智慧,沒有隱微的行動,就沒有顯赫的功勛。在此,荀子顯然認為,光明智慧的獲得,來自于沉默專誠的意念、意識。由此可見,沉思默會這種致思方式,是獲得智慧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古代,莊子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概念,認為“不知之知”,需要意會,不可言傳,這與現代學者波蘭尼對默會認識或默會之知的解釋非常接近。他說:“世之所貴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有所隨者,不可言傳也?!?br>其意是說,關于事物的名言之知是可以言傳和討論的,但對于超越名言表達范圍的更深層次的認識,卻需要意會,即通過意會來認識。他還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闭J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很少言說的,而經常愛言說的人,往往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因其并沒有獲得關于事物的深層和完整的認識。這說明了在通常的名言知識之外,還存在著“不知之知”,即意會知識,這種意會知識,就接近于默會之知。對于“知”與“不知”的關系,莊子說:“可以言傳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br>意思是說,可以言傳的名言之知,是對事物的粗淺認識,可以意會的不知之知,是對事物的精深認識。這說明了意會認識是一種對事物的更深層次的精確認識和深層把握。他又說:“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所不知,……是知之盛也?!痹诖?,莊子說明了“知”與“不知”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名言之知可以促進意會之知的增進。莊子認為,“不知之知”是大知,是“知后之知”.他說:
“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意即在不知之后才可能有新知和大知,這說明了“知”與“不知”是認識活動的兩個重要環節,而此兩者可以相互促進,辨證發展。對于“意”(知)與“言”的關系,莊子提出了著名的“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觀點,他說:“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薄把哉咚栽谝?,得意而忘言?!?br>認為語言只是獲得認識事物的工具,在獲得事物的深層而完整的理解和認識之后,就可以舍棄語言。這同樣說明了,意會認識,或默會認識有語言所不能達致的意域或境域。對于如何達致“不知之知”?莊子認為可以通過“忘座”、“心齋”即靜默沉思的方式獲得。他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奔赐ㄟ^放下身心束縛和普通的名言之知,來體悟大道,就可以獲致“不知之知”.他還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br>即通過虛心靜慮,沉思默想,達到物我兩忘的虛空之境,體悟萬物的根本法則--道,就可以把握道、領悟智慧。并且,莊子還認為,在靜默沉思中達到的體悟大道的境界,是一種精神高度涵養和心靈非常自由的境界。他說,“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贝颂幍摹吧瘛?是指一種超凡拔俗、超越了物我的精神異常飽滿和心靈絕對自由的狀態,是一種自在愉悅的思想境界。這說明了通過沉思默會、通達本原的致思之境,也是一種體悟大道、涵養心靈、遨游天地的自由愉悅的精神境界,因而,沉思默會也就變為一種追求智慧和幸福生活的實踐活動。
沉思默會的目的,在于獲得光明的智慧和明覺的意識,而獲得智慧的目的,在于認識事物的真相;獲得明覺的意識,在于追求幸福的生活,提升人生的境界。對于沉思與智慧、沉思與幸福生活關系的思考,亞里士多德做了較多考察。他認為,智慧的生活即是沉思的生活,因而是最幸福的生活。他還對“幸福與沉思”、“沉思與其他德性的現實活動”等命題進行了詳盡闡釋。例如,關于“幸福與沉思”,他說:
“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動,我們就可以說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們的最好部分的德性。我們身上的這個天然的主宰者,這個能思想高尚(高貴)的、神性的事物的部分,不論它是努斯還是別的什么,也不論它自身也是神性的還是在我們身上是最具神性的東西,正是它的合于它自身的德性的現實活動構成了完善的幸福。而這種現實活動,如已說過的,也就是沉思?!?br>亞里士多德并對此結論做了進一步的論述,他認為,第一,沉思是一種最高等的現實活動,因為努斯(nous意為:精神,理性,理智,心靈)的對象是最好的知識對象。第二,沉思具有連續性,比任何其他活動都更為持久。第三,沉思作為愛智慧的活動,具有驚人的快樂,這種合于智慧的活動就是合德性的現實活動中最令人愉悅的。第四,沉思中含有最多的是我們所說的自足。第五,沉思似乎是惟一因其自身故而被人們喜愛的活動。第六,幸福中包含的閑暇可以在沉思中獲得。在這里,亞里士多德認為,沉思就是努斯的現實活動,即追尋智慧的活動,其目的在于獲得自足、閑暇、無勞頓以及獲得完善的幸福。顯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沉思,不僅含有默會認識的屬性,更具有鮮明的追求德性完善和幸福生活的崇高目標。因此,他進而認為,幸福與沉思同在,幸福就在于某種沉思。
沉思的目的在于追求智慧,對于智慧的創獲方式和內涵,赫拉克利特認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奔粗腔鄣墨@得就是要認識事物的普遍性、統一性、整體性和規律性,即獲得關于事物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等方面的形而上的最高智慧。對于沉思默會這種思維方式,也有西方哲學家將其看做是直覺思維的一種。如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人們的觀念來自感覺和反省。他說,“我們的全部知識就在于心靈對它自己的觀念的知覺,而這種知覺,乃是我們用我們的能力、以我們的認識途徑所能獲得的最大的見識和最可靠的東西?!?br>洛克進一步認為,根據人們對知識的明白程度,可以將知識分為直覺的知識和證明的知識。筆者認為,這種直覺的知識更近似于默會之知。因為它是靠人的知覺和反省得到的,而這一知覺和反省的思維形式,更具有默會認識的致思特征。18世紀法國哲學家孔狄亞克認為,洛克所分別的“觀念”的兩個來源--“感覺”和“反省”,其中“反省”在原則上不過是“感覺”本身,因此,“感覺”是“觀念”的唯一來源。
這里,孔狄亞克所說的“感覺”,同樣含有默會認識的成分,只不過他更強調觀念的產生更在于人的現實經驗和體驗,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默會認識是基于主體實踐活動的認識方式,而非脫離實踐活動的神秘玄思。如前所述,雖然中外哲學家對沉思默會這種認識方式有所關注和涉及,但真正提出“默會認識”或“默會之知”,并對其進行系統研究的則是英國哲學家波蘭尼。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br>他把前者稱為明確知識,又稱名言之知(articulate knowledge);將后者稱為默會知識(inarticulate knowledge),即非名言知識。明確知識即明晰之知,是指人們可以用名言概念表述的知識。默會知識,即是指人們知道但難于言傳的知識。波蘭尼認為“,我們所知道的要比我們所能言傳的要多”,這說明了默會知識實際存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波蘭尼并指出,默會知識并不是指神秘的不可理解的經驗,而是難于用語言表達的知識,但是并非絕對不可言喻。波蘭尼默會認識論的宗旨,在于揭示完全的明確知識的理想之虛妄,闡明明晰之知根源于默會之知,默會認識在人類的認識活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波蘭尼看來,默會認識本質上是一種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skill),一種領會本質,把握經驗,重組經驗,以期實現對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并且,心靈的默會能力在人類認識的各個層次上都起著主導性的作用,默會維度相對于明晰之知具有理論上的優先性。出于對默會認識基本結構的闡明,波蘭尼提出了著名的“兩種意識”的觀點,他認為:
“默會知識包括兩種意識:即輔助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與集中意識(focal awareness)?!奔幸庾R和輔助意識并沒有程度的差異,兩者只是有種類和功能的不同而已。默會認識就是建立于集中意識和輔助意識的互動的關系之上。默會認識具體地展開于從集中意識中的第一個項目到第二個項目的動態過程中,即默會認識是一種from-to的認識,通過整合來自認識對象的信息和有關背景知識的經驗和理論,即通過整合各方面的輔助意識,來達到對認識對象的集中認識。默會認識的理論特征,郁振華先生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與傳統的科學實證主義淡化認識主體的做法相反,默會認識突出人的主體地位,而且默會知識就是一種個體知識。二是在默會認識中,認識論和本體論、認識和存在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三是科學和人文的統一,即默會認識建立了從自然科學向人文研究的連續過渡。
從上述對于波蘭尼默會認識的簡要概述可知,默會認識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認識活動,它是認識主體通過沉思默想,整合認識對象的信息和相關的各方面背景知識及其經驗、理論,在靜思中獲得關于認識對象的集中意識,這種集中意識具有不可言說性、明覺性、整體性和統一性,它是主體對認識對象和主體自身存在的一種深層體認和完整理解。因此,默會認識,實際上更側重于主體對認識對象和自身存在乃至世界存在的有效全面把握,它在人類的認識活動中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實踐活動中,默會認識對于體悟真理、獲得智慧進而指導行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正因為對波蘭尼默會認識論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們可以從中外哲學家關于沉思默會等相關論述中追尋對默會認識的樸素理解和表達。同樣,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教義中,均含有關于沉思默念、靜思、修行一類的論述,其中許多教義都涉及了與默會認識相似的內容,下面就簡要談談這一現象。

二、默照禪與佛教智慧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對于沉思默會、靜思修行這一類教義思想的論述,是普遍存在的,這從一方面反映了默會認識在宗教認識論中也是存在的。而且,沉思默念、默照、靜修,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致思方式,而且也是宗教信眾神秘的修行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是一個具有政治、科學和宗教多重性質的秘密組織,其教義中就有要求學派成員每天傍晚沉思默想、反省自身言行的內容,而且,畢達哥拉斯學派特別關注靈魂不朽和靈魂凈化,認為通過沉思默想,思考和研究數學有利于凈化靈魂,理解神的旨意。他們認為,沉思默想代表著與牟利的營生和求名的競爭都截然不同的一種生活,是一種凈化靈魂、追求智慧和與神合一的幸福生活。
在這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沉思默想,不但明顯具有默會認識的特征,而且還有宗教修行神秘體驗的特征。在各大宗教中,對于沉思默想和靜思修修有系統深入探討和論述的莫過于佛教了,特別是中國化佛教宗派--禪宗,對“禪思修行”更有深入而嚴密的探究和討論?!岸U”,作為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概念,本身就是“靜慮”的意思。禪宗作為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其所提出的禪修思想,實已融合了本土道家的靜觀、玄覽、體用合一的致思方式。例如,禪宗分支之一的曹洞宗的中興者宏智正覺禪師(1091-1157)創立的默照禪,就是典型的代表。默照禪是靜坐守默與般若觀照相結合的禪法,用來親證佛教智慧。首先,宏智正覺認為,參禪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為參禪而參禪。他說“:參禪一段事,其實要脫生死,若脫生死不得,喚什么作禪?”
因此,參禪為了脫離生死輪回,悟得佛教智慧,就必須在意識上祛除一切語言文字、義理辭說。他指出:“不要作道理,咬言句,胡棒亂喝,盡是業識流轉?!逼浯?,他提出了正確的禪修方法,即默照禪。在其所作的《默照銘》中,他說,“默照之道,離微之根;徹見離微,金梭玉機?!薄半x微”,《宗鏡錄》解釋為:“離微者,萬法之體用,離者即體,微者即用?!薄半x”是離開諸相而寂滅無余,“離”是真如、法性之體;“微”是觀諸法性空微妙不可思議,“微”是般若智慧之妙用。其意是說,默照是徹見法性體用的根本途徑,能徹見法性體用,就可以機用自在。所以,通過默照之法,可以體證般若智慧?!澳铡敝澳?是沉默專心坐禪,在禪定中對語言文字的執著自然消解,從而呈現心的靈明狀態。即“默默忘言,昭昭顯前”.
“默照”之“照”,是般若觀照,即以般若智慧觀照靈明的心性,從而體悟諸法的空性。這種觀照,“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奔词钦f般若智慧并不指向外部對象,而是自心的內證境界。宏智正覺強調,“默”與“照”雖為禪修的兩個部分,但兩者應相輔相成,不可分為兩截。他說:“緘默之妙,本光自照?!蹦钦盏捏w,照是默的用,體用而合一?!罢罩惺?,便見侵凌?!惺д?,渾成剩法。默照理圓,蓮開夢覺。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鵝擇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輸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頂透底?!奔词钦f,默即有照,照體現默,默照相即;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失照,只有默照宛轉回互,相輔相成,才能理圓無礙。只有默照理圓,才能透頂透底,完全覺悟,終至解脫。從正覺禪師的默照禪法可知,默照禪的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其一,默照禪之參禪目的非常明確,即通過參禪、空心、求證般若空性智慧,以超脫生死輪回,獲得究竟解脫。其二,默照禪之禪修方法可分為兩部分,即通過守默靜坐,遣除和消解語言文字和凡識的束縛,回歸心靈的寧靜與本真,進而呈現靈明空寂的心性;與此同時,通過般若觀照靈明心性,進而體認萬物的空性,親證空寂光明無分別的佛智境界。其三,在默照之中,默與照相互為用,相即相入、相輔相成,共成理圓覺境。
雖然,默照禪與默會認識屬于不同的認知觀念體系,但是比較兩者的致思特點,仍可以找到相同和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默照禪和默會認識均有明確的致思目標,默照禪以體悟空性、親證般若智慧、證悟佛智境界為目的,默會認識以沉思、默會、省察獲得認識對象的集中意識為目的,因此,兩者均強調致思目標的明確性和專注性。第二,兩者的致思方式有相似之處,均表現為對傳統名言知識的遣除和消解,從更深的層次、更高的意域或境域來把握認識對象的本質特征。默照禪拒斥語言文字和義理辭說,通過禪修靜坐守默、達致思慮的凈化和心靈的空明,進而體悟般若空性智慧的微妙境界。默會認識,通過消解名言知識、整合認識對象的信息和背景知識及經驗理論,進而獲得關于對象的集中意識。這兩種認知方式,都有凈化思慮、集中意識于一點、以求獲得明覺智慧的致思特征。第三,默照禪和默會認識這兩種致思方式,均將認識主體的存在和認識對象統一于一體,將能知與所知、認識論與本體論高度融合,體現了主體對自身之在和世界存在的全面體認和整體把握。第四,兩者的認知成果表現為對認識對象的普遍性、整體性和統一性的理解并提升達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形成明覺的智慧成果。所以,我們可以從默照禪和默會認識的比較中探究人類認識的某些共同規律。

三、沉思默會與實踐智慧

從上述對沉思默會這一認知方式的考察發現,默會認識作為一種特殊的認知方式,對于我們在“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實現轉識成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簡要闡述默會認識與實踐智慧的關系及其兩者之間的有效互動。

(一)沉思默會與實踐智慧的關系
如前所述,實踐智慧體現于知、行統一的過程中,而認知一方面來源于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又經過思維升華轉化為實踐智慧指導實踐。在實現將所知化為實踐智慧的過程中,沉思默會似乎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沉思默會是人類形成名言之知的基礎和本原,這一點波蘭尼已經做了詳盡論述,此處不再贅述。筆者想補充一點,沉思默會作為人類致思的方式之一,更多的是在取得實踐經驗或觀察、體驗之后所進行的針對特定對象的思維認知活動,若脫離特定的認識對象和實踐活動以及現實的經驗、體驗本身,沉思默會則定會成為玄思空想,并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其次,沉思默會這一思維形式,其實質就是將認識對象的所有相關知識以及經驗理論進行過濾、凈化和有序化,進而尋找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認識對象的集中意識,并在形而上學的層面上獲得認識的突破,即實現“轉識成智”,獲得明覺智慧。中外哲學史上和宗教史上的諸多記載,均說明了這一點。如中國傳統哲學講的“靜能生慧”,佛教哲學講的“定能生慧”等等,現實生活中常說的“急能生智”,也含有默會認識的成分,但是,這里必有一前提條件存在方可,即主體必須保持思維的冷靜。因為主體在情急之中,只有保持冷靜,才能靜下心來、排除干擾,于急切境遇中迅速形成關于認識對象的集中意識,并進而找到解決之法和應對智慧。另外,直覺思維中的靈感凸現,也與沉思默會中出現的認識升華相關。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默會認識是實現認識飛躍、獲得實踐智慧的重要環節。第三,沉思默會既然可以獲得關于認識對象的形而上的真理性成果,即形成關于對象的認識論、本體論、價值論等方面的智慧,這就為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提供了具體行動的指導和根據。因此,通過沉思默會,實踐主體就能從“默會認識”中得到真理性的智慧,從而能夠在更高的視域和境域中洞察實踐對象的現狀和自身的處境,為進一步推進實踐活動、實現理想目標,開拓出更大的自由空間。第四,沉思默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決定性的認知作用,但是仍要對其做出恰當評價。正如楊國榮先生指出的,波蘭尼強調默會認識的本原性以及默會之知對明晰之知的作用,就會在某些方面忽視明晰之知對默會之知的影響和認識的社會向度等問題。
顯然,沉思默會作為一種重要的致思方式,主要側重于主體通過默會、靜觀、直覺、反省等思維方式獲得對象的整體性知識或智慧,注重個人的現實經驗和體驗及其背景知識,主張以自我為中心和消解名言之知,但實際上名言之知即明晰之知并非完全消解,而是作為輔助意識參與思維活動之中。并且,明晰之知與默會之知在認識活動中可以相互轉化,共同構成主體的知識結構,促進認識活動的循環完成和螺旋上升。
因此,在實踐活動中,認識主體對于明晰之知也應給予足夠重視,畢竟明晰之知是默會之知的提煉和重要補充,是主體認識世界和認識特定對象的共同性知識資源,不僅可以促進主體間認識的深化,而且可以促進個體知識結構的完善和認識的同化。

(二)沉思默會與實踐活動
以上主要探討了沉思默會與實踐智慧的關系,現在簡要談談在實踐活動中如何應用默會之知。
如上所述,沉思默會作為一種重要的致思方式,在主體把握認識對象與主體自身之在以及世界存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利用默會認識的方法,使之成為主體實現轉識成智的重要途徑,卻是值得人們研究和探討的。
首先,在知識與智慧的轉化中,沉思默會使主體的個人知識與自身之在以及世界存在達到高度統一,為實現“轉識成智”提供了基礎和可能。正如楊國榮先生所指出的,知與無知、默會之知與明晰之知可以相互轉化一樣,知識與智慧之間也并非彼此對峙,智慧層面的理念可以為知識經驗的統一、整合提供某種擔保。
這說明了通過默會認識可以獲得認識對象的整體性知識甚或是真理性智慧,而這種智慧又可以促進知識經驗的統一與整合,從而促進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這也說明了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知識和智慧可以相互轉化,即先前的知識通過認識的升華可以轉化為形而上層面的真理性智慧,但隨著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先前的真理性智慧也逐漸會顯出它的局限性而轉化為新的知識,成為下一次認識飛躍的基礎和前提,人就是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接近絕對真理的相對真理,同時完成實踐目標的不斷實現與提升。所以,作為實踐活動中的個人,不僅是認識主體,而且也是行動的主體,在我們把握所知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能知的作用,一方面要重視名言之知,另一方面也要重視默會之知,通過沉思默會這一重要致思方式,達到所知與能知的高度統一,名言之知與默會之知的高度統一,實現認識的飛躍,獲取真理性的智慧,從而推動實踐目標的不斷實現。
其次,知識作為認識活動的成果,主要揭示認識對象“是什么”的問題,而實踐活動目標的實現則指向“應當如何做”,作為實踐智慧就是要解決“如何做”這一問題。在“轉識成智”的過程中,默會認識可以促進認識的飛躍和升華,實現本體論與價值論的統一,從而為實踐活動提供具體的真理性智慧,實現“化理論為方法”.但如何實現“化理論為德性?”這就要求在默會認識中,認識主體要接受社會道德價值的規范,注重沉思默會的社會價值維度。默會之知作為個體知識,必須以成己成物為價值追求,亦即以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認識世界和變革世界為價值追求。波蘭尼強調默會認識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體的經驗和體驗,這雖有其合理之處,但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主體在默會認識中,可以實現認識對象、主體存在以及世界存在的統一,可以獲得具體的形而上的真理性智慧,但這是以認識與人和世界存在的統一為前提的,即以認識目的的正當性、合理性為前提,以社會共有的價值規范為前提,若離開這一前提,默會認識就會成為利己損人的甚至危害社會的有害認識。這就要求我們,在沉思默會之中,既要考慮認識對象與自我之在,更要考慮認識對象與世界存在,既要考慮成己與成人,更要考慮成己與成物,要妥善處理好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關系。只有這樣,默會認識所獲得的實踐智慧,才能既實現化理論為方法,又實現化理論為德性,主體才能在對經驗世界的理解中實現對“性與天道”的理解,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存在境域,獲得實踐理想的圓滿實現。

【參考文獻】
[1]馮契。智慧的探索:《智慧說三篇》導論[J].學術月刊,1995(6)。
[2]《荀子·勸學篇》。
[3]《莊子·天道》。
[4]《莊子·秋水》。
[5]《莊子·大宗師》。
[6]《莊子·徐無鬼》。
[7]《莊子·外物》。
[8]《莊子·人世間》。
[9]《莊子·天地》。
[10]劉仲林。意會理論:當代認識論熱點--莊子與波蘭尼思想比較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1)。
[1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2]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4]MichaelPolanyi,StudyofMan[M].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1958.12.轉引自:郁振華。波蘭尼的默會認識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8)。
[15](美)S.E.斯通普夫,J.菲澤著,匡宏,鄧曉芒等譯。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后(修訂第8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16]《宏智禪師廣錄》卷五,《大正藏》卷四八,60a、60b.
[17]《宏智禪師廣錄》卷八,《大正藏》卷四八,100b、100a-b、98a-b、100b.
[18]《宗鏡錄》卷九十二。
[19]《宏智禪師廣錄》卷九,《大正藏》卷四八,109b.
[20]楊國榮著。道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