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歸納邏輯的萌芽---亞里士多德的歸納邏輯理論
亞里士多德被譽為西方邏輯之父,近代之前,任何一個西方邏輯學派均受到亞氏邏輯的影響,談到亞氏邏輯,大都不由自主想到他的演繹邏輯,殊不知其相關著作中的歸納方法,對后世歸納邏輯的發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
亞氏的歸納邏輯可以從三個方面劃分:1) 完全歸納法,這是一種作為證明的方法出現,這里借用了三段論的形式,因此又稱其為歸納三段論。2) 枚舉歸納法,這是個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與完全歸納法相似,但并不像完全歸納那樣窮盡所有論據,只是部分枚舉。3) 直觀歸納法,直接揭示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的內在原理。
但亞里士多德對于上述相關論斷只在其著作中提及,并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以至于未能形成體系。
二、古典歸納邏輯的發展---培根的歸納邏輯理論
基于亞里士多德歸納邏輯的相關研究和對科學研究和技術的經驗,培根提出了排除歸納法,歸納法具體分為以下三步:
第一步:收集經驗材料。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來的角度來看,就是人們通過各種社會實踐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正是由于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感性材料越豐富,認識就越深刻,歸納出來的結論也就越可靠。
第二步:三表法的運用。三表法是培根歸納邏輯的一大創舉,也是培根歸納邏輯的核心部分.第一個表叫做具有表,即把具有某種現象的事物排列起來,在探尋的過程中,不需要理性思辨.第二個表是差異表,即收集不具有某種相同現象的事物并作為一表,進而與具有表相比較,找出所擁有對象的反面事例,深入了解事物的特性。第三表叫做程度表,也稱為比較表.目的在于考證現象與性質的反變狀況,來總結事物的真正形式。
第三步:在前面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大致分為三步:1) 排除法:以三表法所列舉的實例為基礎,進行排除或拒斥,列舉中,給定性質存在的不包括這些性質,或者是給定性質不存在的包括這些性質,或者是在這些例子中,與給定的性質呈反變態勢,據此把不屬于某種形式的性質排除掉,從而找到事物的真正形式。2) 根據三表法所舉出的事例,做一次正面解釋的嘗試,通過排除之后得出正面的結論。3) 最后,糾正解釋偏差,培根列舉了九種幫助,如“具有優先權的例證”,“歸納法的改正”,“按題目的性質改變研究方法”等等,這九種方法旨在修正以上程序中的失誤,求得盡可能準確的結論.
三、古典歸納邏輯發展的高峰---穆勒的歸納邏輯理論
穆勒批判地吸收了以往歸納邏輯理論,提出了探求因果聯系的“歸納五法”.
1) 契合法:又稱為求同法,當被研究對象發生在兩個以上不同場合,而各個不同場合只有一個先行情況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確定該共同情況是被研究對象的原因.為提高結論的可靠性,應注意分析比較場合的數量和差異性,以及是否隱藏其它共同情況。
2) 差異法:又稱為求異法,如果被研究對象出現的場合與被研究對象不出現的場合,除一個先行情況不同外,其余情況相同,而且這個唯一情況的不同與被研究對象表現為同有或同無,那么這就可以確定這個不同情況是被研究對象的原因.為提高可靠性,要考察正面場合中是否還隱藏其它差異情況,判斷原因是總的原因還是分開的原因。
3) 契合差異并用法:定義被研究對象發生的若干場合為正事例組,只有一個共同情況,定義被研究對象不發生的若干場合為負事例組,卻沒出現正事例組的共同情況,則可推斷這個共同情況即為被研究對象的原因。為提高可靠性,正事例組和負事例組應盡可能多列舉。
4) 共變法:在被研究對象發生變化的各個場合中,如果只有一個情況是相應變化的,而其他情況均保持不變,那么推定這個唯一變化著的情況就是被研究對象的原因。要注意共變的唯一性、限度行、方向性.
5) 剩余法:已知某一復合現象是另一復合現象的原意,如果把兩者間確定有因果聯系的部分排除,則推知剩余部分也具有因果聯系.余果只能是余因的結果,同時復合原因剩余的部分可能是個復雜情況。
穆勒的歸納學說標志著歸納邏輯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說明歸納邏輯方法能夠運用形式化的分析方法以及邏輯系統的論證來證明學科知識體系的自圓。自從穆勒之后,歸納邏輯向著現代歸納邏輯方向發展。
四、結語
綜上,我們大致了解了古典歸納邏輯的發展脈絡,可知歸納推理的前提是一些關于個別事物或現象的判斷,結論是關于該類事物或現象的普遍性的判斷.歸納推理是不同于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結論可改變的非單調推理,其結論具有或然性。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卻是人們認識世界、進行科學研究的起點,尤其到了科學認知與知識創新的時代,歸納邏輯的重要性就顯得更為重要。不僅能幫助人們拓寬自己的認知領域,還能對科學假說做合理的預測。古典歸納邏輯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應該意識到歸納推理在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也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邦凡。論邏輯史與比較邏輯研究的基本方法---兼論從歷史與文化上看兩種邏輯的命運。重慶:重慶社會科學,2002.
[2] 王磊,何向東。因果邏輯研究評述[J].北京:哲學動態,2009.
[3] 劉邦凡,何向東。面向不足與復雜認知的當代歸納邏輯研究[J].北京:哲學動態,2012.
[4] 王磊,劉新文?!?邏輯之門 ” 學術研討會綜述。
[5] 劉邦凡。當今三大發展中邏輯的交叉及其認知歸省[J].北京:哲學動態,2008.
[6] 劉邦凡,歐陽貴望。論古典歸納邏輯的科學認知功能[J].秦皇島:燕山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