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多·李奧帕德( Aldo Leopold,1887 - 1948)( 又譯阿爾多·利奧波德) 是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人,被譽為“生態倫理之父”.《沙郡年記》( 又譯《沙鄉年鑒》) 是一部集結了對自然詩性贊美與智性思考的自然文化隨筆,在知、情、意上均有著高妙的體現,被視為是生態倫理學的開山之作。一直以來,阿爾多·李奧帕德與亨利·戴維·梭羅、約翰·繆爾的作品被并稱為自然文學的典范[1]前言.有評論稱: “他們的作品都是可以感動整個民族、影響社會發展、塑造讀者心靈的天籟之音,是走向大自然的向導?!盵1]前言阿爾多·李奧帕德的《沙郡年記》是來自荒野的心靈反思。他在荒野中徜徉、體驗、思考,升華凝結出了充滿生命意識的生態倫理思想。其生態倫理思想“是美國生態學發展史上較早自覺而系統地闡發人與自然之間倫理關系的思想體系”,[2]其中包含著許多富有詩意性和哲學性的智性啟悟,具體分析如下:
一、生態悲憫意識的形成
阿爾多·李奧帕德主張我們對自然應該懷有感知、觸摸、理解、熱愛、信任的態度,應該融入道德關懷的因素,的確,世界上少了一種生物,就少了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我們也就少了一種詩意想象和智性思考的源泉。
生態時代的悲憫意識和道德原則應該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性,面向自然界的所有物種,阿爾多·李奧帕德的生態悲憫意識是建立在人們對自然熱愛、尊敬、欣賞的情懷之上的,是一種全新的“自然人文主義”.[3]阿爾多·李奧帕德認為人對自然應該保持一種“生態良心”[1]126,對待自然,我們不應該只顧及經濟利益,同 時 還 要“顧 及 道 德 的 維 護 與 審 美 的 需要”[1]129.正是在這種生態悲憫意識的指導下,他提出了“大地共同體”概念,指出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物種都應該在這個共同體內享有同等權利。他曾感嘆1000 粒橡子當中,只有 1 粒能抵擋住兔子的戕害茁壯成長,其余的在生命處于萌發狀態時,便湮沒在茫茫草原之中了。[1]3阿爾多·李奧帕德這種感同身受的生態悲憫意識體現了一種更高的文明與精神境界。
二、生態歷史責任的構筑
阿爾多·李奧帕德終身都保持著記錄自然現象與自然災害的習慣,為后世保留了許多有價值的生態史料,他在記錄與認知的過程中逐漸構筑起了對自然的生態歷史責任感?!渡晨つ暧洝防镉羞@樣一些記載: 1866 年,維斯康辛最后一只土生土長的赤鹿被獵殺; 1871 年,一列列火車滿載著被獵鴿者殺死的鴿子,奔向東部或南部的城市; 1872 年,威斯康州最后一只野生的火雞被獵殺;1873 年,芝加哥的榛雞交易數量達到了 60 萬只; 1877年,倆兄弟在一天之內便獵獲了 210 只藍翅鴨。
面對這些記錄,我們不僅驚嘆于人類的貪婪和麻木,更強烈地意識到樹立生態歷史責任感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阿爾多·李奧帕德認為任何一種生物都是歷史的沉淀與見證,在面對一種生物時,他會不由得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和繼承性,當他看到一只只飛鶴在沼澤地上鳴叫覓食時,他想到早在冰河時代,同樣的場景就已經開始輪番上演了,他感嘆道: “眼下的一只只飛鶴,與其說是站在沼澤地上覓食,不如說是站在它們同類遺骸堆積成的歷史書卷中尋找過去的回憶?!背鲇趯ξ锓N延綿的歷史責任感與強烈的生命意識,阿爾多·李奧帕德提出人類應該自覺建立起對自然的倫理道德意識,擔負起構建生態平衡的歷史重任,正是在這種生態責任的感召下,阿爾多·李奧帕德實施了一系列可行有效的生態防護措施。
三、生態詩意想象力的孕育
自然是人類的母體,我們不得不承認: 不管是從個人成長還是整個人類的發展歷程來看,自然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資源,還有詩性的富有哲學意義的生命啟悟。正如野花成就了約翰·繆爾充滿喜悅和溫馨的少年時光一樣,[1]50大自然的誠摯與生機,與人類所向往的自由境界是同體同源的。面對自然,我們應該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4]的生態詩意想象力,這是人類能夠在自然中獲得詩性體驗的必備因素。在《沙郡年記》中,阿爾多·李奧帕德面對一棵歷經滄桑、生命逝去的橡樹產生了歷史性、生態性的詩意遐想,他感覺橡樹那些細碎的木屑蘊含著歷史的芳香,凝聚了一個世紀以來的縮影,穿過那些古老的年輪,他逐漸讀懂了這棵橡樹一生的意義。在生態詩意想象力的推動下,阿爾多·李奧波德意識到這棵橡樹“從生到死所呈現的全部過程和內容,也恰恰生動地證明了紛繁復雜的歷史所具有的有機性?!笨梢哉f,生態詩意的想象力是促使人類對自然產生敬畏、崇尚心理和獲得詩意感悟的催化劑,人類由此產生了詩意棲息的憧憬與修養性靈、天人合一的愿望。
四、生態換位思維的建構
阿爾多·李奧帕德認為人類不應該把自然僅僅當作一種可利用的資源,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生命的存在狀態。他提出人類要像大山一樣思考,要傾聽隱含在狼的哀號背后的深層含義。阿爾多·李奧帕德運用生態換位思維認識到: “只有大山才有滄海桑田的歲月與見識,能夠客觀地聆聽狼的號叫所隱藏的深意?!?/p>
在他看來,人類應該突破自然工具化的思維局限,賦予自然獨立的主體地位和獨特的生命意義。阿爾多·李奧帕德的生態換位思維往往將審美想象、求證精神、生態關懷、科學態度并舉融合,當他看到雪地里的臭鼬時,不禁感嘆道: “我想弄明白它究竟在想什么? 是什么原因讓它離開臥榻? 它的雪地之旅是否懷有浪漫的動機……”這種思維更容易讓阿爾多·李奧帕德走近自然、融入自然、獲得自然的靈性啟悟。生態換位思維的運用打破了“個人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的樊籬,對“唯發展論”“欲望動力說”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試著用生態換位思維從一只動物或一棵植物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是生態思想中互為主體觀的意義所在。
五、生態整體主義的啟示
生態整體主義是生態思想的核心,一直以來阿爾多·李奧帕德都被視為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的首倡者,他的生態倫理觀很早就呈現了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的主旨,也被稱作是整體主義的生態倫理思想。阿爾多·李奧帕德的生態倫理觀反對人們人為地、想當然地破壞生物鏈,他認為人只是自然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任何特權和優越性。物種之間和物種內部永恒的斗爭是自然界和生共榮的保障[1]129.阿爾多·李奧帕德的整體主義生態倫理思想是注重聯系、開放、多元、系統、宏觀、和諧的世界觀,作為生態思想的核心,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智慧,一種認知方法,更是一種態度?!渡晨つ暧洝窞槲覀兂尸F的物種多達 340 種,阿爾多·李奧帕德運用整體主義視角,懷著敬畏虔誠的態度呈現了它們存在的內在價值,反思了野生動物的管理政策、各物種之間的關系、不同物種在自然界的地位。
作為生態倫理之父,阿爾多·李奧帕德的生態倫理思想觸及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的內部關系,真正踐行和擴充了生態整體主義思想。
六、生態精神品格的養成
阿爾多·李奧帕德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生態倫理的思想瑰寶,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樹立了一種博大的生態精神品格,其中蘊藏著來自荒野的包容性與多樣性,悲憫、大度、敬畏、和諧是其主旨。這種生態精神品格一經養成就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和再生性,能夠形成強大的內驅力。事實證明,阿爾多·李奧帕德一生都在這種生態精神的驅動下不斷地完善和踐行著他的生態倫理思想,并從中體悟到了大自然對塑造一個豐富的、完整的人的意義。
在阿爾多·李奧帕德看來,自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對人類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他的生態精神品格就是在體悟自然文化價值的過程中凝結升華而成的,呈現了更為博大、仁愛的倫理道德和價值標準。阿爾多·李奧帕德認為人類對自然的措施只有在“可以保持生態群落的完整性、穩定性及美好性”時才是正確的,單純地追求物質利益和經濟利益的措施都是錯誤的、有違生態和諧的。生態危機的緊迫現狀需要生態精神品格,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人類精神成長的必要階段。
七、荒野生態價值的體認
荒野( wildness) ,即荒蠻的野地,具體指沒有人或雖有人到過、干預過,但仍然是自然規律起主導作用的非人工的陸地自然環境,如原始森林、濕地、草原和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的基地等。
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阿爾多·李奧帕德就成立了專門的“荒野協會”,在繼承梭羅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肯定了荒野的價值,這也構成了他生態倫理思想的重要內容。阿爾多·李奧帕德認為荒野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荒野的價值要遠遠超過政治與經濟的價值,他認為接近荒野就接近了“最具原始藝術的殿堂”,阿爾多·李奧帕德在他的《沙郡年記》中提出: “能否洞察荒野所蘊涵的文化價值,是一個學術人格是否謙卑的問題……也只有學者才明白,為什么原汁原味的荒野才能給出對于人類最佳的定義和詮釋?!睂τ诨囊暗膬r值,中西方學者有著一致的觀點,中國當代生態理論家魯樞元先生也認為荒野更具多樣性、趣味性和不可預測性,包含了更深廣的智力因素。主動地從荒野中尋求啟示,是人類保持心靈澄澈與潔凈的良方,荒野的原創性、開放性、差異性、包容性、系統性、多樣性、詩意性是大自然給人類最好的啟示與饋贈。
阿爾多·李奧帕德的生態倫理思想擴展了人類的倫理道德范圍,為創建人類更高的文明與精神境界提供了理論資源和行之有效的方略,讓我們堅信人類可以懷著虔誠與敬畏的態度實現對自然的救贖和對自我的超越。
[參 考 文 獻]
[1][美]阿爾多·李奧帕德。 沙郡年記[M]. 孫健,崔順起,丁艷玲,譯。 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2]程李李,王軍,楊紹隴。 略論利奧波德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J]. 價值工程,2011,( 4) .
[3][法]莫斯科維奇。 還自然之魅[M]. 上海: 三聯書店,2005.
[4]海子。 海子的詩[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5]葉平。 生態哲學視野下的荒野[J]. 哲學研究,2004,( 10) .
[6]魯樞元。 文學的跨界研究: 文學與生態學[M]. 上海: 學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