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對于中國傳統知識的認識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成了我國未來教育改革的一個方向。比如,北京市就已出臺新規定: 中高考分值語文分數提高,而且分值增加幅度很大。毫無疑問,這一教育改革旨在突出學科的基礎性地位,注重其與其他課程、生活實踐的聯系,同時也加重了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考查。然而如何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沿襲下去,這是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針對這一問題,作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的哈貝馬斯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他的“商談倫理學”旨在用溝通的方式來尋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國學的發展和傳承離不開語言,國學教育更是需要在人與人交往的基礎上來進行,所以二者是有相通之處的。
這種相通之處可以通過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和“語言有效性要求”兩個理論得以體現。
一、哈貝馬斯“商談倫理學”的內涵
“商談倫理學”是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于 20 世紀晚期提出的一個與價值引導有關的理論,它延續了哈貝馬斯的一貫風格,以追求“社會合理化”為目標,試圖構建一套可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接受的道德規范體系。這一理論在哲學界和社會學界影響甚廣,受到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重視,尤其是在政治領域的應用更引人關注。歸結起來,這一理論大體包含兩方面內容: 它為一個理論的成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和方向; 它為社會成員交往提供了具體的可行性言語措施。
\\(一\\) “生活世界”在理論形成與社會交往中的作用
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回答了“一個理論要在何種范圍內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有效作用力”這一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哈貝馬斯的回答是: 生活世界\\(life - world\\) ,即一個理論只有在特定環境中才能發生效用、社會的道德標準需要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得以完成。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涵蓋范圍較廣,它不僅包括了自然科學世界、社會科學世界,還包括了人類心靈世界。就哲學的理論建構而言,“生活世界”的提出帶有一種標桿式的意義,它區別于傳統形而上學脫離實踐尋求抽象起點的現象,轉而注重對社會現實的把握和認知,這種轉向表明理論的實踐性在逐步加強。哈貝馬斯用“生活世界”作為理論和交往的基礎,給了我們兩方面的啟示: 第一,在探討一個理論有無價值或意義時,需要看它是否從“生活世界”出發,是否圍繞著社會實踐展開,是否符合絕大多數人的意愿和利益。第二,理論若要成熟和發展,只有朝向“生活世界”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理論都是建構在上文所言的三個世界之上的,要以全部或者其中之一為理論起點與落腳點。
\\(二\\) 作為交往路徑的“語言有效性要求”
“商談倫理學”為社會和諧提供了一種手段: 言語交往。其實,這種手段是從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中延伸而出的。在這一理論中,交往成為社會成員的重要行為方式,語言則被視為重要的交往路徑。哈貝馬斯為交往行為制定了一套“語言的有效性要求”: 正確性、真實性和真誠性。這套規則在“商談倫理學”中同樣被延續下來。在哈貝馬斯看來,要為社會成員提供能被認可的道德規范也是需要語言的,而且這些語言必須遵守“語言有效性要求”,這是社會成員獲得道德規范的前提條件,也是成員間相互理解的一條可行性路徑。
具體而言,“正確性”原則指的是言語者需要運用恰當合理的語法來進行句子陳述,句子和交流過程中不要出現語法錯誤、歧義等現象,它是語言交流的最基本條件。比如,“這位是英雄的母親”就存在歧義: 一是指這位———英雄的母親\\(母親是英雄\\) ;二是指這位英雄的———母親\\(母親之子是英雄\\) ?!吧陶剛惱韺W”的基本前提是“商談”,如果商談的語法都出現了錯誤,那么何談構建統一的道德規范呢?“真實性”原則要求言語者具備真實地描述一個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能力。比如,描述一個蘋果的形狀,介紹亞里士多德的生平,闡釋國學教育的內容等。
在“商談倫理學”中真實地表達客觀現實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它使得商談雙方得以更好、更客觀地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只有真實地理解了對方的需要才能建立起為大多數人認可的道德標準?!罢嬲\性”不同于“正確性”和“真實性”的地方在于,它不僅是對言語者的要求,也是對聽者的要求,即在交流過程中,言語者和聽者都需具備真誠的態度,以便使自己獲得對方的信任?!吧陶剛惱韺W”認為建立一套可為社會成員接受的道德規范,缺乏真誠是不可能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不僅為一個理論的成熟提供了學理依據和實踐基礎,而且為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可執行策略。而這兩條對于我國國學教育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它為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提供了理論前提與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它也為國學教育的具體操作提供了可行性言語方案。
二、“生活世界”之于國學教育的作用
哈貝馬斯強調了“生活世界”在理論和實踐中的重要意義: 第一,它是“商談倫理學”的前提與主線; 第二,它為一個理論提供了脈絡走向?!拔幕系尼尮排c創新,都與當時的社會組織結構相關聯,……換言之,文化思考是與社會結構連貫在一起的,非抽象地、概念地談道德與價值?!?/p>
所以說,文化要傳承就需要進行合理教育,而“生活世界”對于我國國學教育的作用正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首先,國學的發展本身就需要承接地氣,這個地氣就是國學的“生活世界”; 其次,我國國學教育的走向要以滿足“生活世界”中的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需求為目標。
在討論“生活世界”之于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意義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國學的“生活世界”究竟指的是什么。在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中,人類及其相互關系只能在其中得以完成,它其實就是人與人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一個網絡,只是這個網絡涵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那么國學教育存續的生活世界又是什么呢? 國學教育究其根本,是一個社會性問題,是以人為核心建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心靈和諧關系的網絡。這個網絡就是生活世界,只有在這個生活世界中,我國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圍繞這一思路,我們會發現,“生活世界”之于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表現兩個特性: 一是需要“國學”尤其是國學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即“強實踐性”; 二是需要“國學”及國學教育涵蓋范圍廣,國學要滿足存續于“生活世界”中各類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這是一種“廣對象性”特征。
\\(一\\) “強實踐性”是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發展的最終歸宿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一個理論若要發展就必須從實際出發,不具現實可操作性的理論通常很少能夠對政治決策產生作用。比如,墨家的“兼愛”理念想法很好,它為全社會成員謀福利,但是這種無差別的“兼愛”卻不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現實情況,所以并不為統治者接受,最終早早沒落。而我國國學要想得到發展、要想重新獲得社會成員的認可,就必須以實踐為前提,看看國學在我國當今的市場在哪里、具體應用模式是什么。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國學或者國學教育的實踐和市場應當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國學的市場是要平衡我國市場經濟下的“重利”思想。這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重利”成為一些人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想法,隨之而來產生了許多問題,比如商人唯利是圖、公務員以權謀利等,“毒饅頭”“地溝油”“假酒”等案件也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淡泊名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思想就會對這些不好的思想起到抑制和引導作用。第二,國學教育的市場是沿襲著國學的市場而來的,只有加大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才能夠使得這些優秀思想得到更多地認可和普及; 而且國學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夠完善和發展。這與我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思想相吻合,只不過應當稱為“百年樹思想”。
\\(二\\) “廣對象性”是國學以及國學教育推進的根本依據
“廣對象性”指的是價值理論所對應的受眾群體需廣,它包括兩個含義: 其一,這個價值理論需要涵蓋當前情形下的大多數民眾; 其二,這個價值理論所涵蓋的民眾范圍愈廣則其存在時間愈長。舉例而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便只符合廣對象性的第一個特征卻不符合其第二個特征。它之所以被奉為封建時期的圭臬,一個重要原由在于它宣揚讀書人、士的重要性,這種理念不僅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利益,還為一些貧窮的有識之士提供了向上的門路,故此其受眾群體頗為廣泛,成為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價值觀念; 但由于它只宣揚士而輕視其他階級,所以其對象覆蓋范圍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局限性會愈加明顯,便不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了。這種只強調一些人利益的觀念并不能代表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故此只能存在于特殊的社會歷史之中了。國學及與之相應的教育也應當以符合這兩個含義為目標來設定具體措施: 首先,它的服務對象一定要廣,不僅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還要使絕大多數人認同并遵循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與發揚。其次,要達到這個目的,國學教育就不能僅僅局限在高校教育或者課堂教育上了,而應當采用多種教育形式,比如廣告、影視等,還可以在各個單位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競賽活動等方式來進行。
據上可知,從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中可以挖掘出“強實踐性”和“廣對象性”這兩個重要特征,它們對國學教育的啟示性意義在于強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引導性作用。也就是說,國學以及國學教育的受眾群體同樣應當是社會全體成員,而非僅僅是高級知識分子或無產階級; 而且這一價值理念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更要融入社會實踐之中,將傳統優秀理念貫穿至社會的每個領域。
三、國學教育中的三種語言路徑
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為社會交往提供的手段是言語交往,并為其設定了一套具體施行措施“語言有效性要求”: 正確性、真實性和真誠性。這一理念在國學教育中同樣適用,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歷史活動的積淀,是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完全破除的[7],如何傳承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了。教育是社會交往的一種,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語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國學教育中遵循“語言有效性要求”,則有利于國學更好地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
\\(一\\) 正確性是國學教育表述的基礎要求
語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口頭語言、情緒語言,也可以是體態語言、書面語言。而“正確性”要求更多指的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它要求語言文法的恰當與用語的準確。國學教育中的“正確性”要求,也更多集中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與發展時,首先需要保證的是所宣傳思想的正確性,包括思想形態要緊跟黨的領導、要與基本國情相一致,即這種思想是積極向上的。其次,在進行具體的宣傳教育時,用語也需準確。比如要對《詩經》進行講解與分析時,就需了解它是自西漢后才被稱為《詩經》的,先秦時還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如果說錯了就會鬧笑話,更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二\\) 真實性是國學教育表達的客觀條件
“真實性”原則也更多集中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國學教育中,“真實性”指的是教育者應當具備客觀描述一個國學或傳統知識的能力。比如,正確描述“孝”的含義,在一些封建衛道士眼中的“孝”是“順”,無論父母的決定是否正確都一概聽之、任之;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一貫“聽媽媽的話”并不是真正的“孝”,只有從實際出發,真正地為父母考慮才是“孝”。而國學教育者在進行國學教育時也需要具有這樣的辨析能力,剔除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華。
\\(三\\) 真誠性是國學教育實現的情感要件
與“正確性”和“真實性”相比,“真誠性”所涵蓋的語言形式則更為豐富,無論是口頭語言、情緒語言,還是體態語言、書面語言中都需要真誠性; 而且“真誠性”的對象不僅是說者還包括聽者。在國學教育中,傳承國學精髓的教育者需要“真誠”,這種真誠可以通過言語、身體力行表現出來; 被教育者也需要“真誠”,用同樣的熱忱加以回報。承接上例,教育者進行“孝道”教育時,不僅可以用書籍、授課等多種教育方式,還可以用現實中的真人真事來進行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形式更具現實效果。
從“語言有效性三要求”可以看出,語言在國學教育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把握好語言的這三個原則,將有利于國學的傳承、國學教育的發展,這是將數千年傳統文化融入自身乃至社會體系的一個必經之途。
綜上所述,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本是有關社會交往的理論,國學教育也是社會交往的一個部分,故此將其應用于國學教育中也是十分恰當的。
首先,“生活世界”為國學傳承與國學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點。一切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將廣大社會成員作為國學教育的對象,從他們的實際利益出發,制定實踐性強、可行性強的措施。其次,在制定具體方案時,重視語言在國學傳承與國學教育中的重要性,以“語言有效性要求”為摹本,尋找到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