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內涵的豐富性
任何理論體系的結構都是由基本概念、命題以及命題構成的推論組成的。在任何一種理論中,概念都是最基礎的構成部分,邏輯學自然也不例外。
能否正確理解關于理論基本問題的關鍵概念,直接決定著對整個理論體系的理解、分析與評估。而邏輯學基本問題的關鍵概念就是“概念”本身。概念是思維形式的最小單位,是形成判斷、推理的基本要素。因而對概念的正確理解與使用與否,直接關系著能否正確進行判斷、推理。
傳統邏輯認為,概念是反映對象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兩個基本邏輯特征。概念的內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對象。
上述界定使概念和概念的內涵的界線并不是十分清楚。概念是對象的本質屬性的反映,內涵是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不仔細區分,很容易造成二者在使用中的混同。因而需對二者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說明。
內涵是概念的兩個邏輯特征之一,這表明概念和內涵分屬于不同層次的規定。概念是內涵的上位概念。如“等邊三角形是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這里,“等邊三角形”是概念,而其內涵是“三邊都相等的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這個概念本身就表達“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這一思想。而內涵“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是對“等邊三角形”這一概念所表達的思想的語言層次上的規定。當然,“等邊三角形”還可以表達其他思想,如“等邊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這些思想用語詞表達出來就可被看做是概念的涵義。涵義的形成基于概念和語詞之間的關系。任何概念都是通過語詞來表達的。語詞有語形和語義兩個方面。
“語形方面指的是語詞的符號或文字及相應的語法組合法則,語義方面指的是語詞的意義。這個意義又有兩個方面,涵義和指稱。語詞的指稱是語詞表達或代表的對象。語詞的涵義是可以由關于這個語詞的解釋性短語等表達的東西?!?/p>
一個概念可以有多種涵義,可以把它們歸為一個涵義集。涵義集會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不斷深化而不斷擴展。而內涵是從這一涵義集中產生的。因而,內涵也就可能隨著涵義集的不斷擴展而不斷豐富或者發生變化。例如,等邊三角形是指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以前不知道等邊三角形,現在就會有了等邊三角形的概念?!叭龡l邊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的最初的、最基本、最簡單的內涵。如果進一步學習,會發現等邊三角形的更豐富的內涵,如等邊三角形的內角都相等,且均為60°;等邊三角形每條邊上的中線、高線和所對角的平分線互相重合(三線合一);等邊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有三條對稱軸,對稱軸是每條邊上的中線、高線或對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等邊三角形重心、內心、外心、垂心重合于一點,稱為等邊三角形的中心(四心合一);等邊三角形內任意一點到三邊的距離之和為定值(等于其高);等等。
二、從標準內涵集與認知主體內涵集的不完全一致性看歧義的產生
既然概念的內涵有其豐富性,那么,概念就不僅僅是一個語義概念,而有其語用的特性,即概念在使用過程中,必然與認知主體相關?!安煌恼J知主體對于相同的對象(外延)可能會有不同認知或知識,這導致內涵方面的不同,由此帶來了概念的個人性?!?/p>
如水的化學內涵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物理內涵是“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而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是在“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意義上使用的。這三者都可以看做是“水”的標準內涵,我們把它們歸為“水”的標準內涵集。但標準內涵集還不是認知主體的內涵集。認知主體的內涵集由其所知道、掌握的所有內涵的集合組成,認知主體不知道、沒掌握的內涵不能成為該內涵集的組成部分。標準內涵集與認知主體內涵集的不完全一致性容易使概念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歧義,造成人們溝通、交流困難的障礙。
一般意義上的歧義,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同形異義詞,即書寫和說話時形式完全一樣,但有著不同語義的詞或短語。另一種是歧義結構,即一個結構,如果對它有不止一種解釋,這個結構就有歧義或二義性?!?/p>
與本文所討論的相關的是第一種情形的歧義。而同形異義詞其實也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因同一個語詞表達不同的概念而造成的歧義。如“周人懷璞”的故事:“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璞,周人懷璞謂鄭賈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保ā兑淖印ご蟮老隆罚拌薄痹谥苋撕袜嵢说氖褂弥斜磉_不同的概念:鄭人稱“璞”為未經加工的玉石,而周人稱“璞”為未經風干臘制的老鼠肉。當鄭人與周人互不知“璞”的另一個概念時,自然造成了兩人交際的困難。二是一個語詞雖然只表達一個概念,但因概念本身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而產生歧義。尤其是漢語中很多語詞所表達的概念既有其字面涵義,更有其隱含的深層涵義。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段話:“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呢,又扁又平?!蔽彝怂麄儼胩觳耪f。
“你不知道”,伯伯摸了摸鼻子,笑著說,“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p>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p>
“碰壁?”我說,“你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么?”
“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痹谧娜硕脊笮ζ饋?。
“碰壁”除了字面意思外,還有其比喻義,即“比喻遇到嚴重阻礙或受到拒絕,事情行不通”.而作為小孩的“我”,即作者周曄,只了解其字面涵義,因而并沒有體會到魯迅先生所說的“碰壁”的真意。所謂的“壁”,這里指的是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文中,魯迅先生是故意“借義雙關”,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諷刺了反動的統治者。當時的周曄所理解的“碰壁”這一概念的內涵中,是沒有其比喻義的,這與大家所理解的“碰壁”的標準內涵集的不一致,因而造成了歧義。
標準內涵集與認知主體內涵集的不完全一致性會成為人們溝通、交流困難的障礙。因而,認知主體應盡可能多地掌握概念的豐富內涵。當然,對于眾多的概念,完全了解其豐富的全部內涵是很困難的,也不是對每個認知主體都是必要的。對概念內涵量的掌握程度受主體交流的對象及話題所涉及的專業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同樣是對“璞”的理解,對于那些只和自己國家人打交道的周人或鄭人來說,只知道“璞”的一個內涵同樣不會造成溝通障礙。對于鄭國商人來說,他的職業性質要求他經常往來其他國家,經常與不同文化、風俗、生活習慣下的人打交道,因而對于他需掌握的概念內涵的量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三、從概念的語境相關性看歧義的消解
概念的語用性同時表明,概念在使用過程中,也總是與具體語境相關的,總是在不同的語境中進行的。一個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內涵,因而準確理解概念所表達的內涵離不開具體的語境。語境包括三方面內容: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和民族文化傳統語境。
一個概念內涵的確定是人們對感性認識的理性抽象或是處于特定歷史文化背景、特定風俗習慣下、具有特定價值觀的人們約定俗成的。對概念內涵的理解離不開使用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如中國的成語,英語中的“idiom”,沒有對它們形成過程中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很難真正深入理解它們的確切內涵。同時,概念自身的發展性也造成了概念內涵的古今差異性,因而即使是在同一民族內部使用某一概念也需注意由于所處的具體歷史時期的不同而造成的內涵差異性。因而概念的標準內涵集總是相對于特定社會文化、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限定了概念的標準內涵集,而具體情境語境則是幫助我們從標準內涵集中再明確出適合該語境的某個特定標準內涵。如“關系”這個概念,在漢語中“關系”的標準內涵集和在英語中是不一樣的。在漢語中,“關系”有一個英語中沒有的獨特的內涵,即“以鉆營私利為目的所建立的個人之間或單位之間的某種聯系”.在使用過程中,是在通常的內涵上使用“關系”這一概念還是在特定內涵上使用,則要看具體的語境規定。
概念的多義性讓我們必須結合具體語境來理解概念的確定內涵,但僅靠語境并不能完全消除歧義?!皩τ谡Z言交際過程中的語言表達式來講,語境既有可能使一個多義的語言表達式轉化為一個單義的語言表達式,也可能使一個語言表達式原有的多義繼續存在,或者使其又派生出一些新的含義。因此,語境既可能消除歧義,也可能保留或產生歧義?!?/p>
因而,除了利用語境外,還應盡量避免使用含混的概念。為了保證概念的明確性和清晰性,可以采取下定義的方法。下定義時除了遵循其標準規則“定義必須是相應相稱的,即定義項的外延和被定義項的外延具有全同關系;定義項中不得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定義一般必須用肯定的語句形式和正概念;定義必須清楚確切”外,我們要突出強調的一點就是,聯系言語談論的主題和語境來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加以界定。針對具體的主題和語境,并不需要完全掌握一個概念的所有內涵,而只需明確和清晰涉及該語境的標準內涵,形成具有語境相對性的明確定義即可。
歧義并不等同于歧義謬誤。歧義是語言表達過程中的一種客觀現象,而歧義謬誤是人因語言的歧義而犯的主觀錯誤。有歧義并不等于人們會犯歧義謬誤。如上述“周人懷璞”和“碰壁”的兩個例子中,雖然“璞”和“碰壁”都有歧義,但周人和鄭人未犯歧義謬誤,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也沒有犯歧義謬誤。雖然歧義并不是謬誤,但卻可能產生謬誤,有歧義謬誤必定先有歧義。因而,應該詳細分析并盡量消解語言交際中不合理的歧義現象,防范因歧義帶來的理解的偏差,避免歧義謬誤的產生。
參考文獻:
[1]《普通邏輯》編寫組.普通邏輯:5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周北海.概稱句本質與概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20-29.
[3]周北海.概念語義與弗雷格謎題消解[J].邏輯學研究,2010(4):44-62.
[4]馬永俠,武宏志.論“歧義謬誤”---兼評黃展驥教授的“歧義謬誤”的觀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28-30.
[5]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王健平.從邏輯看歧義的產生及其解決途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