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丘\\( 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 在傳統中國有著巨大影響,有“至圣先師”、“文宣皇帝”之稱。在以“仁”為核心的孔子思想體系中,其宗教倫理思想是頗有特色的: 孔子一方面肯定了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化宗教為道德以教化百姓。
一 肯定鬼神的存在
鬼神是否存在? 這是研究孔子宗教倫理思想面臨的首要問題。在先秦原始崇拜時期,徹底的無神論是非常罕見的,上至國君下至民眾,對鬼神、先祖的祭拜都非常重視,孔子也不例外。
曾子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6\\( 《論語·學而》\\)孟懿子問孝。子曰: “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 “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 “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13\\( 《論語·為政》\\)子之所慎: 齊,戰,疾[1]69。\\( 《論語·述而》\\)孔子的學生曾子說: “謹慎地以禮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比绻鬃邮菑氐谉o神論的話,他的學生很難強調“慎終追遠”,可以說,孔子對先祖的祭祀是非常重視的,所謂孝道就是生、死皆“事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 “不要違背禮節?!辈痪?,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 “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復說,不要違背禮節?!狈t道: “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 “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 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币虼?,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樣: “齋戒,戰爭,疾病?!边@里的齊同“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潔工作,這便叫做“齋”或者“齋戒”。
孔子甚至“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保?]101\\( 《論語·鄉黨》\\) 這些都說明了孔子對當時流行的祭祀之禮的極端重視,并且希望通過對先祖、鬼神、上天的祭祀來教化民眾,使民風醇厚。
如果以上還不能證明孔子肯定鬼神的存在的話,那么下面兩段話則明顯表示孔子對鬼神存在的肯定了: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保?]22\\( 《論語·為政》\\)子謂仲弓,曰: “犂牛之子骍且角;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1]57\\( 《論語·雍也》\\)孔子說: “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卻去祭祀他,這是獻媚。眼見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怯懦?!笨鬃釉泴θ接赫f: “耕牛的兒子長著赤色的毛,整齊的角,雖然不想用它作犧牲來祭祀,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前一句話顯然是說明\\( 狹義的\\) “鬼”的存在,后一句顯然是說明\\( 狹義的\\) “神”的存在\\( 本文中鬼神連用,是廣義上的,包括逝去的先祖\\) 。如果鬼神不存在,就根本不會有“非其鬼而祭之”及“山川其舍諸”的說法,所以在孔子這里,孔子不僅沒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反而非常明確地肯定了鬼神的存在,并非常強調對鬼神的祭祀。
在《論語》中有不少內容都講讀祭祀之禮,如“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保?]104\\( 《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1]105。\\( 《論語·鄉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 “吾不與祭,如不祭?!保?]27\\( 《論語·八佾》\\)這兩句表達的是什么呢? 第一句表示的是孔子對我們現在看起來貌似迷信的“儺”的態度。儺本身是一種類似巫術的驅趕疫鬼的古代儀式,孔子遇到這種儀式舉行的時候,表現得非常莊重,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主人所立之地\\) 以表示敬意。
孔子自己參與祭祀先祖的時候,態度也非常恭敬,就好像先祖真在那里一樣; 祭神的時候,就好像神真在那里一樣,孔子自己這樣說: “我如果不能親自參加祭祀,是不請別人代理的?!?/p>
由上可知,孔子不僅對于鬼神肯定其存在,而且非常重視對鬼神的祭祀。那么,這是不是說明: 孔子和當時的普通大眾一樣都是對鬼神的迷信崇拜呢?
所謂對鬼神的迷信崇拜,就是將自身的命運完全付諸于鬼神,而不是付諸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蛘哒f,即使孔子自己不那么迷信,他這種對鬼神的敬重是不是也會導致民眾陷入到對鬼神的迷信之中呢?
二 敬鬼神而遠之
樊遲問知。子曰: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曰: “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保?]61\\( 《論語·雍也》\\)樊遲問怎么樣才算有智慧??鬃诱f: “把心力專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義’上,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這可以說是有智慧了?!庇謫栐趺礃硬沤凶鲇腥实???鬃拥? “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努力,然后收獲果實,這可以說是仁德了?!痹谶@里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出,孔子強調鬼神的存在及祭祀重要性的同時,并沒有貶低人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宣揚一種對鬼神的盲目崇拜,反而更加強調的是自身的努力。當樊遲問什么是“智慧”和“仁德”時,孔子強調的是“務民之義,先難而后獲”,對于鬼神要“敬而遠之”,否則將希望完全寄托在鬼神那里\\( 而放棄自身努力\\) ,那只能導致迷信和愚癡。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 “敢問死?!痹? “未知生,焉知死?”[1]113\\( 《論語·先進》\\)子不語怪,力,亂,神[1]72。\\( 《論語·述而》\\)子路問服事鬼神的方法??鬃诱f: “活人還不能服事,怎么能去服事死人?”子路又請問“死”的道理,孔子說: “生的道理還沒有弄明白,怎么能夠懂得死?”這段話的理解并非是否定與被否定的關系,而是優先級的關系?!拔茨苁氯?,焉能事鬼”并不等于“只能事人,不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并不等于“只能知生,不能知死”; 而是“事人”優先于“事鬼”,“知生”優先于“知死”。這便是孔子對待鬼神崇拜的典型態度,孔子一方面強調對鬼神的敬重,但是更加強調的是積極入世的務實態度,強調不將前途寄托在鬼神及虛幻的“死后”而牢牢把握現世與當下的態度。所以孔子才說他自己是不談論那些怪異的事\\( 以免誤導民眾談奇說怪陷入好奇和迷信\\) ,也不談論勇力之事\\( 以免誤導民眾不關注道德只關注暴力\\) 、悖亂之事\\( 以免民眾陷入思想混亂失去淳樸的本性\\) 以及鬼神之事\\( 以免心外求法走入歧途\\) 。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 “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誄〉曰: ‘禱爾于上下神只?!弊釉? “丘之禱久矣?!保?]76\\( 《論語·述而》\\)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 ”[1]58\\( 《論語·雍也》\\)孔子病重,子路請求祈禱??鬃拥? “有這回事嗎?”子路答道: “有的; 〈誄文〉說過: ‘替你向天神地只祈禱?!笨鬃拥? “我早就祈禱過了?!边@句話說明了什么意思呢? 孔子病重,弟子為之向鬼神祈禱,孔子卻說我早就祈禱過了\\( 但是依舊病重\\) ??鬃悠矶\鬼神表達的是對鬼神的敬重,但是“死生有命”,孔子并不將一切寄托在鬼神這里,而是相信“天命”。所以當冉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問他時,從窗戶里握著他的手惋惜地說: “難得活了,這是命呀,這樣的好人竟有這樣的病! 這樣的好人竟有這樣的病啊! ”
由上可知,當孔子強調鬼神的存在及祭祀重要性時,并不意味著孔子主張對鬼神的迷信式崇拜,恰恰相反,孔子更加強調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對于鬼神之類難以明白、證明其有效性\\( 即祈禱之后是否立刻帶來福祉\\) 的事務時采取“敬而遠之”的理性態度,并且用一種更加抽象的理念式的“天命”信仰來取代鬼神信仰。
三 天命高于一切
王孫賈問曰: “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 “不然;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27\\( 《論語·八佾》\\)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保?]177\\( 《論語·季氏》\\)王孫賈問孔子: “‘與其巴結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寧可巴結灶君司命’,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孔子道: “不是這樣。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禱也沒用?!?/p>
這一句話直接說明了孔子的主張,雖然敬重鬼神也是重要的,但是天命高于一切,如果“獲罪于天”,那么向任何鬼神祈禱都沒有用處。所以孔子又說:“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畏懼; 輕視大人,輕侮圣人的言語?!痹谶@里孔子將“天命”放在第一位,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在于君子對天命、大人、圣人之言的敬畏及遵從,小人則反之。
孔子強調天命高于一切,那么天命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并沒有詳細說明,但在孔子看來,顯然天命的屬性是道德的。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72\\( 《論語·述而》\\)子畏于匡,曰: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88\\( 《論語·子罕》\\)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弊釉?“道之將行也與,命也; 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157\\( 《論語·憲問》\\)
這三段話都是孔子遭遇厄難或毀謗時所表現出來的“順天承命”的無畏精神。當宋國司馬桓魋追殺孔子時,孔子及弟子避開,桓魋離去之后,孔子的弟子勸說孔子趕快逃走,孔子回答說: “上天將道德傳承到我的身上,那桓魋能把我怎么樣呢?”這句話顯然表達的是孔子“代天傳道\\( 德\\) ”的思想,因為在春秋末期,孔子是當時社會上\\( 可能是\\) 唯一精通周禮及古代道德規范的人,上天既然選中了孔子去廣行禮義仁道,那些凡夫俗子\\( 如桓魋之類\\) 又能把孔子怎么樣呢?
還有一次孔子離開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匡地。
匡地的人們曾經受過陽貨的迫害,而孔子長得很像陽貨,于是就把孔子一行人圍困起來。弟子們都很擔心,但是孔子卻平靜地說: “周文王死了以后,古代的禮儀道德不都在我這里被繼承了嗎? 上天如果要消滅這些寶貴的禮儀道德,那我也不會掌握這些文化了; 上天如果不想消滅這些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這同樣是孔子相信天命的說法\\( 后來孔子撫琴,與匡人消除誤會,這是后話了\\) 。
公伯寮向季孫毀謗子路。子服景伯告訴孔子,并且說: “季氏他老人家已經被公伯寮所迷惑了,可是我的力量還能把公伯寮的尸首在街頭示眾?!笨鬃诱f: “我\\( 替天傳道\\) 的主張將實現嗎? 這聽之于命運。我\\( 替天傳道\\) 的主張將被廢棄嗎? 這也聽之于命運。公伯寮又能把天命怎么樣呢! ”顯然,在孔子看來,天命是最高的,無論是恒魋、匡人還是公伯寮,他們的所作所為都絲毫不能影響上天??v觀孔子顛沛流離的一生,孔子都以傳播周禮\\( 及其中蘊含的道德法則\\) 為己任,并將其認為是天命之所在,當然有時候他也感嘆: 推行禮義道德之艱難,不被人理解,自己的這種抱負恐怕唯有上天才理解吧!
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貢曰: “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1]156\\( 《論語·憲問》\\)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 “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 欺天乎! 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1]90《論語·子罕》孔子嘆息說: “沒有人理解我啊! ”自貢問: “為什么沒有人理解您呢?”孔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這樣說: “不埋怨天,不責備人,通過學習平常的事理,逐漸達到對至高道理的領悟。理解我的,只是天啊! ”世人不理解孔子的原因,就在于孔子通過宣傳仁道以教導大眾趨向道德,但是孔子自己也嘆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保?]93\\( 《論語·子罕》\\)
孔子一生坎坷,僅在五十多歲時在魯國執政三年,大治,但很快因為“隳三都”得罪了三家大夫,受排擠離開魯國。在大部分時間里孔子都是四處傳道而未達,面對這種局面,所以孔子才感嘆地說“知我者,天也”。
對上天\\( 在孔子這里,“天”、“命”或分用或連用,其意思基本一樣,并沒有明確而細微的區分\\) 的敬畏還反映在孔子即使病了也要嚴格遵循禮義。有一次,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孔子的門徒去作治喪的家臣,后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 “仲由很久以來就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 難道欺騙上天嗎!
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 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死后被丟在路邊沒人管嗎?”其實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大夫僭越禮節的事情很多,所以子路出于對老師的尊敬之心才指派弟子作治喪的家臣,但即使是這樣,孔子也是不同意的,“吾誰欺? 欺天乎! ”可以說,在孔子的主張中,要想成為君子,不僅要明白道德禮義,而且應當知道天命。
孔子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保?]211\\( 《論語·堯曰》\\)司馬牛憂曰: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1]125\\( 《論語·顏淵》\\)孔子說: “不懂得命運,就不能成為君子; 不懂得禮,就不能立足于社會; 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語,就不能了解人?!痹谶@句話里,孔子已經將“知天命”作為成為君子的重要條件了,但是如何知道天命呢?
孔子并沒有清楚明白地說出,也許這是孔子所說的一種理想境界??鬃拥膶W生子夏曾經有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可能表明了對天命應有的態度。司馬牛曾經憂愁地說: “別人都有好兄弟,單單我沒有?!弊酉恼f: “我聽說過: 死生聽之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對待事務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待別人辭色恭謹,合乎禮節,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子夏這句話是不是聽孔子說的,但這句話的意思和孔子所提倡的行仁道、樂天知命的思想是一致的。
由上可知,在孔子的宗教倫理思想里,天命是最高的,知道天命是最高的精神境界。而且在孔子看來,天命的屬性無疑是道德的。什么是道德呢? 就是孔子所說的周禮及其中蘊含的道德內涵\\( 仁道\\) ,所以孔子才自認為是上天選中了他以傳播仁道。而這其實就蘊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即宗教與道德之間的關系究竟應當是怎么樣的?
四 化宗教為道德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12\\( 《論語·為政》\\)這句話表明了孔子的典型德治思想??鬃诱f:“用政治手段來治理民眾,用刑罰來整頓民眾,民眾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會有廉恥之心; 用道德來治理民眾,用禮教來教化民眾,民眾就會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還會人心歸順?!睆娭频氖侄沃荒苁姑癖姳砻骓槒?,而要想天下大治,就必須使民眾心悅誠服。
所以孔子又說: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夫何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保?]162\\( 《論語·衛靈公》\\)正是因為舜本身就具有圣人的德性,又居于天子的地位,德治天下,所以才能真正做到無為而治。而孔子對于鬼神崇拜也是這個觀點,就是一切手段都要為道德\\( 德治\\) 服務。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 “女弗能救與?”對曰: “不能?!弊釉? “嗚呼!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1]25\\( 《論語·八佾》\\)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厭之! 天厭之! ”[1]64\\( 《論語·雍也》\\)第一段表明了孔子認為鬼神是“知禮”的: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 這顯然僭越了禮節,因為只有天子、諸侯才可以祭祀泰山\\) ??鬃訂柸接? “你不能阻止嗎?”冉有回答說: “不能?!笨鬃诱f: “哎呀! 你們難道認為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林放曾經問禮之本,“子曰: 大哉問! ”[1]24\\( 《論語·八佾》\\) 林放作為一個凡夫俗子,也知道“禮”的重要性,而泰山之神作為神靈,怎么可能不明白“禮”的重要性呢?
由此可以推斷,孔子認為鬼神之所以為鬼神,一定是在道德上高于普通人的,反映在禮儀中,就是“知禮”。
第二段則強調了“上天”的道德性??鬃尤ズ湍献酉嘁?,子路不高興??鬃影l誓道: “我假若做得不對的話,讓上天厭棄我罷! 讓上天厭棄我罷! ”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把持著當時衛國的朝政,但是名聲不好??鬃訛榱藗鞯?,也和南子見了面;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為人伉直魯莽,認為孔子不該去見南子,因而不高興??鬃影l誓說,如果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讓上天來厭棄我吧———這其實暗含的前提是“上天”是“禮儀道德之天”,上天選中\\( 護佑\\) 一個人或厭棄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禮儀道德,如果孔子做事符合道德,上天當然就不會厭棄他。
儀封人請見,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保?]33\\( 《論語·八佾》\\)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保?]12\\( 《論語·為政》\\)孔子“天之木鐸”的美稱就是出自這里。儀這個地方的邊防官請求孔子接見他,說道: “所有到了這個地方的有道德學問的人,我沒有不和他見面的?!币娏丝鬃又笏鰜韺鬃拥膶W生們說: “你們這些人為什么著急沒有官位呢? 天下無道的日子也長久了,上天要把他老人家當做教化人民的導師哩?!惫糯袃煞N鐸,“金鐸”用于軍事戰爭,“木鐸”用于發布政令,“天之木鐸”意思就是替天傳道。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一生以傳播禮儀道德為己任,即便是自己最喜愛的學生顏淵去世安葬時,他也主張不能僭越禮儀?!邦仠Y死。子曰: ‘噫! 天喪予! 天喪予! ’”\\( 《論語·先進》\\) 顏淵是孔子最心愛的弟子,去世后孔子非常悲傷,嘆息“天喪予”。但即便如此,“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 ‘不可?!T人厚葬之。子曰: ‘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盶\( 《論語·先進》\\)孔子并非不愿意為顏淵辦一場隆厚的葬禮,但顏淵非大夫,不可以僭越禮節厚葬,孔子勸阻不得,才嘆息說: “僭越禮儀為你辦喪事這件事不是我的主意啊,是你的同學要這樣辦的?!笨梢哉f,孔子代天傳道,而禮義道德是至高無上的天命的象征,所以即使是自己最親近的弟子也絕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而不遵從禮儀。
“知天命”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說: “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 三十歲,知禮而懂得為人處世; 四十歲,不致迷惑; 五十歲,得知天命; 六十歲,順天應命;到了七十歲,心中所起的任何念頭都能自然合乎道義而不僭越規矩了?!边@是孔子一生的自我總結\\( 孔子 72 歲去世\\) ,知天命、踐行天命,最后達到徹底自由的至善境界。在這段話里我們看到,孔子并沒有提到鬼神,也沒有提到人死之后會如何,因為在孔子看來,天命就是最高的了。為什么孔子在這里沒有提到鬼神呢? 基于孔子的整個宗教倫理思想來考慮,其原因一是天命已經是最高的范疇了,二是消除鬼神崇拜可能導致的宗教迷信,而這兩個原因本身也是相輔相成的。眾所周知,自古以來鬼神崇拜往往和宗教迷信糾纏在一起; 所謂迷信,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將人生的希望寄托于外\\( 鬼神等\\) 而不是內\\( 內心\\) ,從而導致人們失去理性\\( 道德\\) 及積極入世的態度。鬼神崇拜在春秋時期非常盛行,面對這種客觀存在的現實狀況,孔子一方面并不否認鬼神\\( 以順應大眾的習慣\\) ,另一方面力圖凸顯鬼神所具有的道德屬性,力圖將鬼神崇拜包括的迷信色彩去除。因為即便是帶有一定迷信色彩的鬼神崇拜,只要能夠促進人們踐行道德,那么也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畢竟鬼神崇拜帶有迷信成分,所以孔子最終用“天命”這個最高的、理念式的信仰對象來取代對鬼神信仰。在我們看來,強調“天命”顯然比鬼神崇拜更為合理,更能夠消除宗教迷信,因為孔子所說的天命就是道德禮儀的最高主體,孔子只不過是“代天行道”而已; 天命同時也是善惡的最高裁判官,背棄道德的人就會被其“厭棄”; 天命還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類似“道”一樣的“至善”境界,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說,作為抽象的理念范疇的“天命”所蘊含的道德思想有助于消除鬼神崇拜所難以避免的宗教迷信,有助于人們\\( 尤其是希圣希賢的知識分子\\)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綜上所述,在先秦原始崇拜、迷信思想盛行的時期,孔子能夠強調天命及鬼神的道德屬性\\( 以消除迷信色彩\\) ,強調積極入世的處世態度,強調每個人應有的君子人格理想,這確實是非常難得和可貴的。
時至如今,其宗教倫理思想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 論語譯注[M].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
[2] 楊樹達. 論語疏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朱 熹. 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