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木板大鼓拜師方式及學費情況
木板大鼓拜師方式及學費情況
>2024-05-30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滄州木板大鼓的傳承與保護探究
【緒論 第一章】滄州木板大鼓的歷史概述
【2.1 2.2】木板大鼓拜師方式及學費情況
【2.3】非遺藝人的木板大鼓學藝經歷
【2.4 2.5】木板大鼓的折子與春典
【第三章】滄州木板大鼓的音樂特色
【第四章】滄州木板大鼓的價值與保護
【結語/參考文獻】滄州大鼓的藝術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滄州木板大鼓傳承情況分析

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想真正透徹的了解一個音樂文化事項,必須要有一個親身到田野實踐的經歷,深入民間,扎根民間,與民間老藝人深入交流,才能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所思所想與他們對未來的展望。

我覺得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田野調查的過程就好像是在腌蘿卜白菜,民間的田野生活就好像一個大腌菜缸,我們就好像那蘿卜和白菜,要想真正的知道里面的蘿卜白菜究竟是什么味道,就需要把蘿卜白菜扔進大缸里長期的浸泡,泡的時間越久,味道就越純正,等再把蘿卜白菜拿出來,已經就是地道的味道了。所以,我們只有親自到現場去觀察和聽唱老藝人們表演,對不明白的問題和他們訪談,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才能對民間的傳統音樂文化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于是筆者于 2014 年 5 月至 2015 年 3 月分別到滄縣的舊州鎮和風化店對傳承人進行了實地考察。

2.1 木板大鼓非遺傳承人概況及親緣關系

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和落實,滄州木板大鼓先后在 2004 年和2006 年成功列入"省級"和"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同時滄州共有 6 位傳承人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代表".

2.1.1 非遺傳承人概況

通過以上的實地走訪調查,我發現:1、這 6 位傳承人都是滄縣運東地區的民間老藝人。2、目前這 6 位傳承人的平均年齡都在 70 歲左右,其中年齡最長者劉鳳喜,今年已經是 77 歲高齡,最年輕的藝人是劉銀河,現今也已經 67 歲。3、藝人們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只讀過小學,甚至有的老藝人甚至小學沒有讀完,由于家境貧困,就被迫輟學,但是為了能夠維持生存不得不學門手藝掙錢養家,于是就選擇了學習木板大鼓。4、這幾位傳承人至今仍保留了當年跟隨師父學藝時,師父給起的藝名,其中唐貴峰、劉銀河和王銀杰,三人一直至今沿用藝名作為自己的稱呼。目前滄州運東地區即木板大鼓的發源地的區域內,在 2013 至 2014 年,有兩位老藝人由于年事已高相繼去世,其中一位老藝人是國家級傳承人---唐貴峰老先生。剩下的 5 位年邁的傳承人,依然用自己的生命在苦苦堅守著自己為之奮斗終身的木板大鼓事業。

2.1.2 傳承人之間的親緣關系2015 年 1 月 8 日在滄縣舊州鎮東龐河村采訪大鼓藝人劉鳳喜時,筆者了解到,在滄縣說唱木板大鼓的老藝人之間存在著很深的親緣關系,劉鳳喜介紹:"我當時啊跟著師傅學了一冬不到三個月,就出師了,當時主要是學唱腔,我彈(三弦)的差點,要說咱滄州內彈弦子的,那誰都比不上俺們家二哥們兒".劉鳳喜所說的二哥們,指的是他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劉鳳喜排行老二,劉鳳鳴排行老三。在劉銀河老師家進行采訪時,他的妻子正好外出回來,劉銀河指著他妻子說:"你不是已經見過王銀杰了嗎?這是他親妹妹,王銀杰是我的大舅子。"由此可見,在木板大鼓藝人之間存在著典型的家族鏈條,而且目前這些老藝人的家屬中,仍有人在跟隨自己的長輩學習大鼓,他們彼此之間的輩分關系十分明顯。先以王銀杰及家屬為例:王銀杰說唱的是木板大鼓而他的妻子則說唱西河大鼓,過去演出時,老兩口經常搭檔去演出,王銀杰說唱,老伴兒給彈弦兒。他有一兒一女,雖然并沒有專業從事大鼓,但是都能唱能彈。劉銀河的外甥程大龍,今年十五歲,3 歲半開始跟隨劉銀河學習木板大鼓,如今已經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成績,經常在國際、國內的比賽中獲得金獎。劉鳳喜的大兒子,目前是石家莊曲藝團的一名專業演員。劉鳳鳴的孫子劉偉今年 18 歲,已學習木板大鼓兩年。

筆者意識到這些藝人之間之所以會以家族為紐帶來延續木板大鼓,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過去老藝人們之間都比較保守,滄州以東的一帶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因此常年遭受洪澇,尤其是在 1963-1964 年,滄州先后發生了一次大的洪澇災害和一次蝗災。一次次的自然災害令滄州的父老們生靈涂炭,于是很多人開始逃荒乞討,藝人們學得了一門手藝后,卻可以維持生存,甚至能夠養家糊口,所以往往藝不外傳,因為會的人越多競爭也就越大,但是往往又怕失傳,于是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孩子。二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當一個藝人的勢力相對薄弱時,他就可能通過與自己有著血緣關系的藝人或是聯姻,來弱化自己的劣勢。"親緣與宗族相比有著更大的覆蓋面,傳統的農村是是由地緣關系和血緣關系高度彌合而成的親緣關系".

2.2 拜師方式及學費情況

2.2.1 傳統的拜師儀式及學費

當筆者于 2015 年 1 月 8 日對大鼓藝人劉鳳喜采訪結束后,老先生透漏有一名在北京從商多年的小老板,由于酷愛大鼓藝術,于是放棄了經營多年的生意專門從北京趕到滄縣來學習木板大鼓,現在正在劉鳳鳴老師家里學藝。得知這個消息后,筆者隨即撥通了劉鳳鳴老師的電話,約定好了采訪時間,通過對劉鳳鳴師徒的采訪,筆者想具體了解傳統的拜師儀式與現代的差異。

以下內容來自于,2015 年 1 月 9 日在滄縣紙房頭鄉高屯劉鳳鳴家中,筆者對大鼓藝人劉鳳鳴、青年學徒信壽兒的采訪。滄州木板大鼓和中國很多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一樣,一脈相承。學師、拜師都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和規范。在采訪中老藝人劉鳳鳴回憶道:"過去啊,講究跟師三年,謝師三年。""在找老先生拜師學藝之前都有一個被師傅考核的階段,時間的長短不等,依據自己的表現而定。這段時間內,師傅主要觀察徒弟的人品是否端正,徒弟自身的特點是否適宜學木板,是否能夠吃苦等,這是拜師學藝的第一步。等考核結束后,正式拜師之前,除了自己的師傅之外,還要有引師、保師和帶師,另外還要找人寫拜師帖。引師就是把自己推薦給師傅的老師。保師,是保人見證人".

劉鳳鳴老師介紹:"2014 年 8 月,北京青年許多出于對曲藝音樂的熱愛慕名前來向老藝術家劉鳳喜學習木板大鼓,5 個月的時間里,許多一直吃住在劉先生家,經過半年的刻苦磨練,劉先生最終同意收他為徒,同時許多也是劉鳳喜的關門弟子。""在舉行正式拜師儀式之前,滄縣的領導為許多安排了,滄縣文化館館長孫鍵作引師。滄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王建國擔任保師,趙福運和劉鳳鳴兩位藝人作為帶師。

許多的帶師是趙福云和劉鳳鳴,其意思是許多的師傅劉鳳喜因為年事已高,已經退出舞臺,不再表演。但是這個行當因為離不開實踐的表演,所以就找兩個目前正活躍的藝人,帶他去演出,并且這兩個帶師也有義務教導許多的學習。""在過去學徒一般都是在 10 多歲的年紀,就開始找老師來拜師,這個年紀的孩子大多都自制力比較差,好貪玩,但是老先生因為都是抱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對自己的徒弟寄予了深深的厚望,因此管教起來會格外的嚴格,舊社會徒弟挨打受罵,甚至被師傅打死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寫拜師帖的意思就是:如果徒弟在學藝的過程中偷懶被老師打死,師傅概不負責。"劉鳳鳴介紹說,其實在過去這張拜師帖就相當于是一張賣身契。因為拜師之后,徒弟就要跟隨師傅走南闖北,也就從此離開了自己的家。因此這張拜師帖中又飽含了徒弟們的辛酸。

拜師帖寫完之后,就要請人選個日子,進行拜師儀式。傳統的拜師儀式進行之前,首先要燒一柱高香敬于祖師爺周莊王,以示對先輩的敬意。木板大鼓折子中的《洋香詞》就對其作了詳細介紹:

進香的臺前要擺放好貢品,以供師爺享用。師傅在教授徒弟時,首先會講明學木板的好處:"上二五,下三三,八音之中他占先,此寶落在江湖手,走遍天下把路攔。"另外折子上的《木板詞》中也講到了它的作用:"你今將板比,較量門中里,風擺荷花葉,黑紅板上趣。"這里提到的黑紅是忠奸的意思,說明木板大鼓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拜師儀式中等給祖師爺周莊王進過香之后,徒弟要大聲的連喊三聲老師,然后給老師磕響頭。拜師儀式結束后,師傅會給徒弟按支派輩分起一個藝名。

據藝人們介紹說:"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年學藝時,是要繳納學費的,當時流傳著兩句話:"給你十塊錢,不把藝來傳"所以要想學到真本事就得要向師傅繳納學費。"因為在舊社會大鼓算是一門手藝,老藝人教授徒弟是自己重要的收入來源。老人回憶說:"1954 年我拜師學藝時,每個月要交給師傅 30 元的學費,那時的 30 元可比現在的 300 元都金貴的多??!"劉鳳喜老人很幽默,采訪時問到學費時,他說:"當時啊,我舅會說唱大鼓,于是家里人就讓我跟他學,誰知道沒學一兩次,他非要我掏學費,我當時就想這么近的親戚關系,怎么還竟然收學費呢!我一氣之下轉而投奔了溫貴泉師傅,因為當時他帶徒弟不收學費。當時也有這樣的情況,就是不用給師傅掏學費但是要把師傅請到家里來,給幾袋糧食,管師傅吃住三個月然后就出師了。王銀杰和劉鳳鳴就是這種情況,他們在當年學藝時則是把師傅請到家里來學藝,一家人負責師傅的飲食起居。王銀杰說:"當時家里窮啊,給師傅交不起學費,一家人于是省吃儉用,舍不得吃喝,把省下來的糧食給老師吃。那時我們一家子經常喝蘿卜水,等學完之后再把老師負責送回去。過去拜師學藝講究"跟師三年,謝師三年"也就是出師之后,徒第三年演出的費用都要交給老師,以此來報答老師的教育之恩。"老藝人劉鳳喜講道:"當時學藝,一般一個冬天(兩個半月)就能出師,但是以后能不能出來,得靠自己的悟性。師傅一般先教徒弟彈三弦,后再教唱。練習時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非常的苦。冬天啊,尤其是三九天,凍得人出不來手,但是師傅偏叫你拿個弦子練。夏天三伏時,熱的人頭頂都冒油,手心直出汗,師傅就讓你練弦子,你是不知道有多難練,手彈著弦子是直打滑??!老人介紹說:"先學弦子是因為,徒弟在學藝時一般年齡比較小,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進入換聲期,有部分徒弟變聲之后,聲音就不適宜再演唱,先學三弦是為了留有退路,即便徒弟的嗓子廢了,還能靠彈三弦來維持生存。

"2.2.2 現代的拜師方式及學費

現代的拜師方式有很多程序都簡化了,2015 年 1 月 6 日,青年許多(信壽兒)的拜師儀式是在滄縣文化館的木板大鼓傳習所進行,拜師帖上的引師、保師和帶師都悉數到場。這次儀式是由擔任引師的文化館館長孫健主持,文化館負責人都出席見證了這次拜師會,會上許多和師傅劉鳳喜分別對木板大鼓的傳承和學習情況作了發言,最后許多向師傅磕頭跪拜行了跪拜禮之后,拜師儀式結束.

在對拜師不久的信壽兒的采訪中,我了解了現代社會拜師學藝的收費情況,在采訪時他說:"現在老藝人有國家供養著,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國家優秀的音樂文化避免滅絕,多數先生響應國家號召免費授徒甚至管徒弟吃住,目的是為了搶救。即使這樣徒弟也少了又少比熊貓還少,基本沒有那么多的規矩了,學費是沒有人要的。但是有的師傅也許年輕時就貪財,那即使他不要學費,也會暗示你多花錢給家里買東西,但是對于我來說倒都不算花費多。我的師傅他不缺錢,酷愛藝術又愛才,恨不能貼錢留住我學,就圖學生能是塊料子,成功了給師傅爭光,加上老先生的公子們都不讓人省心,大概也是晚年能在我身上找個寄托吧!我的師傅是真心的不讓我花錢,每次找師傅學藝結束,師傅都留住不讓走,做各種好吃的,我生病后師傅還花錢給我看病。不過假如一分錢不花就在老師家又吃又住的,我覺得不合適,于是每次回去都會象征性的買點禮物安慰自己,花點自己能承受的錢自己也開心,我個人的經歷是這樣的,總體來說花費不大,基本不交學費。"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