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滄州木板大鼓的傳承與保護探究
【緒論 第一章】滄州木板大鼓的歷史概述
【2.1 2.2】木板大鼓拜師方式及學費情況
【2.3】非遺藝人的木板大鼓學藝經歷
【2.4 2.5】木板大鼓的折子與春典
【第三章】滄州木板大鼓的音樂特色
【第四章】滄州木板大鼓的價值與保護
【結語/參考文獻】滄州大鼓的藝術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2.4 木板大鼓的折子與春典
2.4.1 折子的內容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所見到的折子多是用來當做賬本,記錄日常開銷的,而滄州木板大鼓的折子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在采訪滄縣文化館非遺保護負責人劉金芳時,我了解到目前滄州木板大鼓流傳至今的傳承折子共有兩個,一個曾經在木板大鼓藝人王銀杰那里保管,另外一個則保存在木板大鼓藝人朱家彥那,而如今這兩份珍貴的資料則都由滄縣文化館收藏。兩份折子的內容并不相同,一份記錄的是曲藝說唱的淵源、木板大鼓的分類、伴奏樂器板、鼓、棰、木、弦、扇的功用;另一份折子則記載了木板大鼓行當拜師學藝的規矩、不同門派之間交流攀道的專業用語等。在滄縣文化館的資料室內我看到了這份由硬紙折疊而成的小冊子,這份折子長 9.8 厘米,寬 4.9厘米,厚 0.9 厘米,折子展開后總長度為 172 厘米。過去藝人們出師后行走江湖,需要牢牢記住老師教授的全部內容,否則難以立足。過去說唱大鼓的藝人多是由處于社會底層的百姓組成,它們大多出身貧寒,文化水平較低并且身患殘疾,但是普遍有著超強的記憶能力,因此一代代的木板大鼓藝人們都是靠口傳心授來傳承大鼓文化。
2.4.2 春典的用途
春典,是只有內行人才能明白的江湖第二語言。也是藝人們彼此溝通的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亦稱為隱語、行話、黑口等,這是中國流民社會群體,出于不同的文化習俗與交際的需要而創造的遁辭隱義的特殊語言。聽老藝人們說,過去在江湖中行走,人們往往是通過見面禮、隨身攜帶的物品、飲食坐臥的規矩以及廳堂內物品的布置等來暗示主客雙方各自的意愿,但是由于有一定的局限性,交流的雙方要想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圖仍需要借用春典這種特殊的語言來進行交流。
老藝人介紹說,春典的產生在當時大概是出于三種情形:一是為了避免禁忌而形成的社會隱語;二是出于行業回避的目的,免于被外行人知悉而形成的行話;三是語言游戲類隱語。起初江湖的行話是分為南北兩個語系,南方的行話稱為"春",北方的稱為"典",于是就有了"南春北典"的稱呼。但是兩派之間內容不同,因此兩派藝人見面后無法交流。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江湖的首領們經過了幾輩人的努力,才最終將"南春"與"北典"的內容統一起來,達成共識后形成了如今的江湖行話"春典".
在過去一名木板大鼓藝人,倘若能學好江湖話,那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春典"作為一種被藝人們廣泛使用的語言其內容及其豐富,涵蓋了人們衣食住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各種元素。如果兩位藝人在使用春典進行交流時,即使被第三個不懂得春典的人聽到,那也不用怕談話內容被泄露,因為行外人根本聽不懂。
2.5 木板大鼓藝人的經濟供養方式
2015 年 3 月 10 日,筆者對四位傳承人采訪后,得知滄州木板大鼓藝人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出于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收入:藝人目前多為普通的農民,他們常年過著半藝半農的生活,農忙時耕種,農閑時演出,所以農耕的收入是他們日常生活來源的一部分。
2、售賣磁帶:由于目前大鼓的演出市場不景氣,藝人王銀杰和劉銀河等藝人就經常在村鎮的集市、城市的鬧市區擺攤售賣自己錄制的磁帶以此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3、商業匯演:盡管現在整體的曲藝演出市場處于癱瘓的狀態,但是由于木板大鼓仍有一批忠實的老粉絲、老觀眾,因此藝人在農閑時節也經常會有人來請書,請藝人們到附近的村鎮演出,所以這部分收入也算藝人們重要的收入來源。
4、政府的扶植與補貼:為了鼓勵年邁的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人,國家獎賞每位藝人 1 萬元,省級獎賞 3000 元。同時為了活躍藝人們的業余生活,擴大受眾范圍,培養新一代的審美群體,最終為了變相增加老藝人的收入,滄縣文化館在政府的支持和領導下,為滄縣的老百姓在滄縣禮堂的廣場上連續 13 年開辦了"古韻書場"欄目。能夠表演木板大鼓的藝人都可以上臺演出,同時在 2007 年滄縣文化館建立了木板大鼓傳習所,藝人們通常白天的時間教授小學員,晚上在古韻舒暢進行表演,演出的費用由滄縣文化館支付。另外滄州市為了扶植木板大鼓,計劃在 2015 年的 5 月份,正式邀約滄州的所有木板大鼓藝人到清風樓曲藝廳進行演出,費用由政府支付。以上的四種方式,是藝人們獲取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