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市,地處中原地區,位于河南最北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之時,始設彰德府,至此彰德與鄴、相州等名字一樣,成為安陽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
應該說,在元代,彰德并不屬于今天通俗意義上的河南省的建制,而隸屬于中書省,大概屬于今河北地區。彰德的這個多省交界的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彰德地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便利。一方面,從北宋末年開始,以彰德地區為代表的北方地區經歷長期的戰亂,金滅北宋、蒙古滅金的戰役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打響,戰爭給該地區帶來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文化交融,使得該地區的文化呈現一種多元發展并融合的態勢;另一方面,彰德地區西依太行,東臨平原,境內多條河流穿越,景色優美,尤其是西部山區遠離戰亂,吸引很多文人雅士來此隱居游歷,創造了安陽地區燦爛的歷史文化。
由于有著亙古的歷史積累,元代期間在繼承漢之百戲、隋唐之參軍戲,接受民間大曲,唱賺、宋金雜劇、諸宮調的影響,在瓦肆與勾欄當中,形成了元雜劇。而彰德地區,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北方中原地區,是元雜劇的流布的主要地區。在元代的戲曲發展中,無論是戲曲文學、戲曲活動,還是戲曲文物在彰德地區都有著大量的遺存,作為可貴的戲曲歷史文化資源值得今人珍惜。
一、彰德地區元代戲曲文學的發展
在整個元代,可考的彰德籍戲曲作家多人,其中有詳細文字資料記載的主要有鄭廷玉與趙文殷等人。
鄭廷玉,彰德人,雜劇作家,生卒年月不詳。鐘嗣成《錄鬼簿》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名次位于關漢卿、高文秀之后。其名下有雜劇23種?,F存6種。它們是《楚昭公疏者下船》、《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布袋和尚忍字記》、《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宋上皇御斷金鳳釵》、《崔府君斷冤家債主》。其中《宋上皇御斷金鳳釵》、《崔府君斷冤家債主》兩種的著作權有異議。
關于鄭廷玉的具體生平,鐘嗣成并沒有具體介紹,在《天一閣》本《錄鬼簿》后有賈仲明補錄的挽詞云:《金鳳釵》《打李煥》《后庭花》,《忍字記》《欒城驛》《雙教化》,《鳳凰兒》《料到底》偷閑暇?!兑虻溨赂!逢P目冷,《貶揚州》《債主冤家》?!稘O父辭劍》才情壯,《孫恪遇猿》節佳,《疏者下船》安頓精華。賈仲明的挽詞實際只是對鄭廷玉作品名目的羅列,并沒有更為詳細的資料。明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評“鄭廷玉之詞,如佩玉鳴鑾”,在“群英所編雜劇”目中,列鄭廷玉所編雜劇二十一種。
在元代作家當中,鄭廷玉是一位比較高產的雜劇作家。其作品題材廣泛,藝術手法高超,語言本色、通俗生動,與他熟悉社會生活,洞察人情世態有莫大的關系。其作品所表現的主題也比較復雜,有對元代的社會的黑暗腐朽和丑惡現象的無情揭露和鞭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展現出卓越的諷刺藝術。但是在鄭廷玉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中,又包含著天命論、因果論的消極思想,有著非常強烈的教化觀念,這在元雜劇的作品中不太多見,也使作品的豐厚意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張本一先生認為,鄭廷玉作品的主題傾向正是受到金元時期彰德地區儒學思想影響的產物?!八麄兊碾s劇創作較之當時河朔其他地域的雜劇創作存在著更加明顯的返儒傾向?!?/p>
趙文殷也做趙文益,鐘嗣成《錄鬼簿》同樣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其身份為教坊色長,教坊色長是教坊的管理人員,也是一名職業演員,趙文益是一位以藝人的身份寫作雜劇的劇作家?!朵浌聿尽分浧渥髌啡浚骸抖擅辖蛭渫醴ゼq》、《宦門子弟錯立身》(次本)、《張果老度脫啞觀音》?!疤煲婚w本”《錄鬼簿》在傳略后補賈仲明撰挽詞云:教坊色長有學規,文敬超群眾所推,樂星謫降來彰德。編《萊檐兒仙》傳奇,撰《武王伐紂》精微。秀華夷,風物美,樂章興南北東西。
在今安陽市內黃縣趙高固村依然存有元代趙文殷墓,《安陽戲曲志》當中收錄趙文殷神道碑文,收錄如下:趙文殷,元朝人,(1244—1325)大戲曲家、書法家、畫家。文者宗輩也,殷者生地也。因生于故殷城(今內黃縣毫城)故名文殷。自幼好戲曲,愛書畫。素與鄭莊之鄭廷玉為友,學戲于梨園,結社于安陽。因技藝超群,深得魏國公趙文敏賞識,舉為教坊色長,名滿天下。其著作有:《宦門子弟錯立身》《渡孟津武王伐紂》《張果老度脫啞觀音》等傳世。泰定二年正月,醉酒而喪。弟子大戲月余,義葬與故國東南(今趙高固)。趙氏祖塋,因移于此。
雖然在整個元代,收錄于史籍文獻的彰德籍雜劇作家只有以上兩人,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元代之時,戲曲藝術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雖然有文人參與創作,但是在整個社會文化層面,戲曲藝術還未能獲得更多的重視,關于元代戲曲藝術的文獻留存也著實有限。我們相信,在整個元代仍然有一大批彰德籍的雜劇作家活躍在劇壇上,只不過由于文獻的缺失,并沒有留下具體的姓氏。
二、元代彰德地區的戲曲活動
一般說來,戲曲創作是戲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戲曲藝術本身具有二重性,這樣就使得戲曲的文學創作在一定程度上相對獨立,因而在上文我們專門論述了元雜劇的創作問題,而此處的戲曲活動則更多的指戲曲演出、戲曲鑒賞與批評活動。
與創作的繁盛相對應,元代彰德地區的戲曲演出活動也十分繁盛。多部文獻資料中都體現了此時戲曲演出活動的繁盛狀況。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言:“凡唱曲有地所;東平唱【木蘭花慢】,大名唱【摸魚子】,南京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陜西唱【陽關三疊】、【黑漆弩】”以上所言均為雜劇曲牌,據廖奔、劉彥君先生考證,【木斛沙】應為唐代曲牌【穆護子】的變異,金末文人杜善夫還曾經為元好問彈奏過這支曲子?!灸觉场吭谡玫碌膫鞒f明了在安陽地區有最為流行的雜劇曲調,從而有可能形成獨特的唱派,形成獨特的演唱的地域風格。趙文殷作為著名的雜劇作家,同時也是著名的雜劇演員,其在彰德地區自然也有演出活動存在。
除了戲曲演出活動外,在元代彰德地區,戲曲鑒賞與批評活動也非常繁盛。上文所言之許有壬平生熱愛戲曲,在彰德期間,閑暇有興致的時候,參與“俗琴腔”的演出,《林縣志·藝文》載:“往返九日……山中憩息,則有從者弦歌之娛。馬上疲憊,則聽和叔劇論,可以醒塵思,遣睡魔?!痹浽谡玫碌貐^活動的胡祗遹便是元初著名的戲曲評論家,雖然胡祗遹一生雖不曾創作雜劇,但他對雜劇創作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最有名的觀點便是他在的《黃氏詩卷序》中提出的“九美說”。
女樂之百伎,惟唱說焉。姿質濃粹,光彩動人;舉止嫻雅,無塵谷態;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歌喉清和圓轉,累累然如貫珠;分付顧盼,使人解悟;一唱一說,輕重疾徐中節合度,雖記誦嫻熟,非如老僧之誦經;發明古人嘉怒哀樂、憂悲愉佚、言行功業,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溫故知新,關鍵詞藻,時出新奇,使人不能測度為之限量。
此外,其《紫山大全集》中,也保留有關元初戲曲的詩文,是元代戲曲的最早史料,彌足珍貴。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這首【雙調】《沉醉東風·贈妓朱簾秀》了,“錦織江邊翠竹,絨穿海上明珠。月淡時風清處,都隔斷落紅塵土。一片閑云任卷舒,掛盡朝云暮雨?!边@首由當時著名的文人送給當時著名女藝人朱簾秀的曲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戲曲活動的繁盛。
應該說,經濟的發展,元代一統之后社會的安定,市民經濟的發展是戲曲藝術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土壤,考察元代彰德地區戲曲演出的興盛除了與整個社會大環境有關之外,更與彰德獨特的地域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認為,元雜劇創作與演出興盛的集中區域有五個區域,分別為:大都地區、真定地區、平陽地區、真定地區、開封與洛陽。因為在元代,彰德從地域上看屬于中書省,且地理位置緊靠真定地區,所以有些論者的論述中會將彰德地區的雜劇歸入真定地區。即使彰德地區的雜劇創作與演出活動獨立出來,我們依然能夠理解彰德地區雜劇創作與演出繁盛的重要原因,上所言的五個區域,除了大都地區外,真定與彰德在北部接壤,平陽與彰德在西部接壤,洛陽與開封與彰德在南部相鄰,東平與彰德在東部相鄰,彰德正好處于四大雜劇活動中心的中心,可以想象在元代極為繁盛雜劇作家、雜劇演員在幾大中心的遷徙過程中,彰德地區是其重要的中繼站,自然而然也就促進了本地區雜劇活動的興盛。
三、戲曲文物遺存
金元時期,彰德地區也有部分的戲曲文物遺存至今日?,F列舉如下:安陽縣蔣村金墓戲俑及舞臺模型:蔣村金墓位于安陽縣蔣村,墓主姓魏,1982年發現。墓中碑記題年為“金大定二十六年”,即公元1186年。該墓之墓室南壁有一磚砌仿木制舞臺,坐南面北,通高1.5米,臺口寬66厘米,臺高80厘米,臺深10厘米。臺上有五個戲俑,為四男一女,基本呈一字排列開,女演員靠中。四個男戲俑分列兩旁皆頭戴諢裹,身穿圓領窄袖長袍,四個男演員的注意力皆集中于女演員。戲樓對面的墻壁上,墓主人魏公與妻子以及家仆正在看戲。
白龍潭廟戲樓:白龍潭廟戲樓位于安陽市龍安區龍泉鎮白龍廟村,始建年代不詳,戲樓所屬的白龍潭廟始建于元泰定丁卯年(1327年)。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續安陽縣志》載:“元泰定年間,總管府總管馬合漠因祈雨有應,立廟潭上?!逼浜竺骷尉?、崇禎及清雍正、乾隆年間均重修?,F保存比較完整,存有二進院落,兩座大殿,四座庇殿,四座廂房,一間拜樓,一座戲樓。
該戲樓名為“神怡樓”,坐南朝北,與大殿相對。為懸山式磚木結構,總高7.5米,其中戲臺臺面高2米。下面有一方形拱通道,戲樓為石礎,磚木結構,卷棚灰筒瓦頂,前臺面積約26平方米,有臺板;后臺面積為18平方米,舞臺進深7.5米,其中前臺為 4.1 米,后臺為 3.4 米,正面有四根方形石柱,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對,柱腳有石雕娃童擁抱形象。戲樓前為觀眾區,寬11米,深15的場地。
元代彰德地區有大量的戲曲文化資源留存今天,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集成者與創新者的新一代中國人,有必要合理而有效的利用這種古典戲曲文化資源,忠誠于中國的民族文化遺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3]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委會.中國戲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4]安陽市文化局.安陽戲曲志(.送審稿)(內部資料)1988.
[5]李希凡.中華藝術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7]張本一.元初彰德地區的儒學傳播及對雜劇的影響[J].殷都學刊,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