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柳子戲又稱“北(百)調子”、“柳子腔”、“弦子戲”,是由宋代北曲衍變而來的諸宮調,在繼承唐代宮廷音樂變文唱白相間的傳統基礎上,廣泛吸收中原一帶流行的俗曲、小令,如[鎖南枝]、[山坡羊]、[耍孩兒]、[駐云飛]、[打棗桿]等,并承受了弋陽、青陽、高腔、昆曲、亂彈等劇種的曲牌和唱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擁有300余支曲牌,200多個劇目的弦索古老聲腔劇種,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主要流行于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它獨特的演技以及藝術特征被歷史永久地流傳下來。
一、演技
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清豐柳子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技風格,它借鑒民間舞蹈、武術、雜技表演,綜合運用唱、念、做、打等多種表現手段,創造出了各種形形色色,惟妙惟肖的舞臺藝術形象,把該戲種表演細膩、情節完整、戲路寬闊的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柳子戲在戲劇表演中善于用高難度的動作刻畫人物,烘托氣氛,動作絕妙,現場表演中不斷把戲劇氛圍推入高潮。例如《竇公送子》中,竇公在風雨交加送子一節,竇公一手持傘,一手懷抱嬰兒,步履先大后小,先慢后快,最后圓場越走越快,猛地失足跌倒,傘飛出手,迅速站起后,一個前斗科,運用滑傘步起身將飄在空中的傘接住又一亮相,顯示出風之狂,雨之猛,同時也表現他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決心。接傘之后,風雨愈烈,吹得他忽東忽西,幾個大幅度的拉閃動作,還不足以敵住猛烈的風雨,轉身一個隔傘前斗科,摔倒在地。此時竇公手顫頭搖,蒼髯抖動、氣喘噓噓,表現古稀之年精疲力竭不敵狂風急雨和龍鐘老態。再如《張大德游寺》一劇中的雙上吊一節,張大德一雙兒女分別在臺口兩角同時懸繩,一股煙后,舞臺上空懸下兩具死尸,臺下觀眾瞠目結舌,驚詫轟鳴。
柳子戲也采用較多彩戲的特殊技巧,如《胡羅鍋搶親》一劇中就運用彩鍘刀、尖刀、抓勾、剪刀等道具,鞭炮聲中,喝令開鍘,行刑官用力一按,接著一聲慘叫,只見“血花”四濺,尸身一分為二,驚險、恐怖、刺激。又如《張大德游寺》拿和尚一節,所用兵刃全為真刀真槍,馬叉、流星、捎子、三節棍等,表演與武打相結合,烘托降惡扶正氣氛。
二、表演及練功程式
清豐柳子戲在表演程式中根據角色不同分別有不同要求,例如生、旦、凈、丑都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旦行講究:“青衣兩交手;武旦風擺柳,閨門目下瞧,丑旦手掐腰”。柳子戲練功喊嗓,講究早晨對太陽升起方向,或迎風、或站河邊。
柳子戲練功注重:頂、腿、腰。
主要練功程序:壓腿→踢腿→搬腿→劈叉→下腰→甩腰→翻身→定式耗功→飛腳→旋子→毽子虎跳→翻筋頭→跑圈→推圈(單推、雙推)→拿頂(收功)。
三、角色分工
柳子戲班多由二、三十人組成,生、旦、凈、丑行當齊全。生行分文武老生和小生;文老生,多扮地位較高的官宦人物,講究氣度和功架,重唱;武老生,多扮將帥;小生,扮青年男性人物;旦行分老旦、青衣、正旦、閨門旦、花旦和彩旦;老旦,扮年老的女性;青衣,扮已婚之中年婦女,溫雅端莊;正旦,扮剛出閣之青年女性,既有青衣之文雅,又有花旦之活潑;閨門旦,扮未婚之大家閨秀,常帶嬌羞情態;花旦,扮性格活潑、機智、身段瀟灑多姿的女性;彩旦,扮潑辣或憨傻的女性;凈行,分大凈、二凈。
大凈:分黑臉、白臉和二白臉;二凈,分大花、二花和小花;大花,扮有權勢之武將,架子大,扎靠或箭衣;二花,多扮性格粗暴角色;小花,扮青年人物,不掛髯口,且具童雅氣;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小丑;文丑,亦稱官丑。武丑:扮惡少,動作粗俗輕??;老丑,扮心地善良的家院或丑員外;小丑,動作幽默、詼諧、滑稽。清豐柳子戲歷經幾個世紀的成長、發展、改革、衍變,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逐漸成熟、完善,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藝術特征。
(一)柳子戲在元代屬北曲諸宮調說唱長篇故事的曲藝形式,明代形成傳奇戲,用多場戲表演復雜的故事,由獨具風格的唱腔形成劇種。因而,此劇種有其歷史悠久、古老性的藝術特征。
(二)柳子戲雖經京都花部的寵愛,又有清朝中葉的鼎盛,還有黨和政府戲曲政策關愛下的繁榮,但受現代傳媒技術的強烈沖擊,市場萎縮,觀眾驟減,全國保留下來的專業劇團,也僅有山東省柳子劇團和清豐縣柳子劇團兩家。因而,此劇種有其稀有性的藝術特征。
(三)柳子戲豐富的曲牌中既有宮廷味較濃的雅曲《鎖南枝》,又有泥土氣息濃郁的俗曲《柳子》;既有古樸蒼勁,激昂挺撥的《調子》,又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嗨,活潑抒情的《一江風》;既有清雅細膩的細曲《二凡》,還有粗獷奔放的粗曲《贊子》。因而,此劇種有其雅俗共賞的特征。
(四)柳子戲音樂結構華麗,無論雅曲,還是俗曲;是高腔,還是小調,音樂節奏和旋律極有規律,曲子之間慢和快的速度差層次較多,構成復雜的音域。因而,此劇種有其音域復雜、不易傳承的特征。
(五)柳子戲既有宮廷大曲,又有民間的俚曲和俗曲小令,還有其他兄弟劇種的合理養分,種類繁多,面貌各異。因而,此劇種有其曲牌復雜、劇目繁多的多源性特征。
(六)柳子戲的演出常伴隨著民間的婚喪嫁娶、禮天祭祖等民俗活動,深受民間喜愛。演出范圍遍及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等地。因而,此劇種有其與民俗民間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清豐柳子戲經歷了元代的孕育,明代的成形,清代走向成熟興盛。曾隨花部亂彈壓倒昆曲,并一時稱盛,四大徽班進京之時,退出京師,解放前,柳子戲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創傷,已奄奄一息。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愛下,為清豐縣乃至河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清豐柳子戲生存形勢極不樂觀,一些頗有造詣的老演員,已逐步退出舞臺,有的相繼謝世。青年演員寥寥可數,后繼乏人。搶救、保護清豐柳子戲已刻不容緩。
清豐柳子戲是我國古代宮廷音樂的縮影,是地方稀有劇種的典范,是研究北宋以來我國弦索聲腔劇種早期歷史的生態標本,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搶救保護清豐柳子戲對于新世紀、新時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中原地區文化交流,豐富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紫晨主編.河南戲曲史志資料輯叢[M].河南: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輯委員會,2007.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清豐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清豐文史資料[M].清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清豐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