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打金枝》講的是唐代汾陽郡王郭子儀家事.郭子儀壽誕日,七子八婿前來拜壽,只有三子郭曖的妻子升平公主不來拜壽, 公主認為自己是君, 郭家是臣,"君拜臣來使不得".為此郭曖在壽宴上備受兄嫂親戚奚落,郭曖也認為公主失禮,回宮與其理論,言語不合,動手打了公主. 公主一氣之下回到皇宮向父皇母后告狀. 汾陽王認為兒子犯了欺君之罪,親自綁子上殿請罪.唐代宗與皇后好言安慰老臣郭子儀,對公主與駙馬郭曖諄諄教誨,妥善處理了這一場家庭風波.
《打金枝 》故事表面上看是家庭瑣事 ,其實質卻關涉到國家的政治穩定甚至社稷安危,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郭子儀這個人物在唐王朝中期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 真正是一位跺一腳就會引起乾坤震蕩的人物, 他功高權重而又能善始善終,名垂青史,實在是歷史上少有的案例,其生命的過程中蘊含了怎樣的人生智慧、政治修為和人性華彩,這正是本文要探尋的問題.
一、亂世英雄輝煌的一生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人,"長六尺余,體貌秀杰,始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累歷諸軍使". 歷唐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正是唐由盛而衰的多事之秋,兵戈四起,戰亂不斷. 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從默默無聞遽然登上歷史舞臺,二十多年間,馳騁疆場,征戰無數,平定安史之亂、數次退回紇、吐蕃入侵、鎮壓藩鎮叛亂,在這些事關社稷安危的大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卻一生從不居功自傲,"功至大而不伐, 身處高而更安","天下以其身安危者殆二十年".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 這實在是歷史上極其少見的個例.在戲曲故事中,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位不居功傲上的賢臣.郭子儀能建功立業而不自矜功伐, 位高權重而不被饞毀所害,壽終正寢,善始善終,他是怎么做到的?
二、客觀時代因素造就英雄
時勢造英雄.郭子儀是在公元755年他59歲時安史之亂發生后才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的, 其前半生之所以風平浪靜,不為人知,是因為當時唐王朝處于開元、天寶中興盛世,天下無事,日久承平,身為武將,只需循例守邊,并無多少建功的機會. 然而,突然一天,"漁陽鼙鼓動地來",戰亂爆發,國家多年沒有應對戰爭的準備,頓時陷入危殆狀態.眼看社稷不保,這時候,出身將門的郭子儀久戍邊陲,聞詔即刻投身平叛的戰爭中,獲得了一個一展身手的歷史大舞臺,59歲的老將開始了他震古爍今的精彩人生.
三、自身主觀因素分析
時代給郭子儀提供了歷史的機遇, 這是一個歷史人物能夠脫穎而出必需的客觀條件,與此同時,英雄人物自身的因素似乎更加關鍵.
\\(一\\)深刻內化的忠君思想
正如德宗詔書所言,郭子儀的一生"忠貞懸于日月".我們看到郭子儀忘我拼殺、毫不為己的英雄壯舉背后,有一個強大的信念系統在內心深處支撐著他,那就是忠君思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忠君就是愛國,就是忠于民族,郭子儀的忠君也是這樣.
《資治通鑒》記打金枝故事原型事件是這樣寫的:
郭曖嘗與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薄天子不為! "公主恚,奔車奏之. 上曰:"此非汝所知. 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 "慰諭令歸.
由史料可見代宗完全認同郭曖的觀點, 郭子儀如果想要推翻風雨飄搖中的李唐王朝是很容易的. 我們從郭子儀的個人能力與內外素養來看,事實的確如此.然而他對朝廷卻從始到終絲毫沒有二心,一直忠心耿耿,這顯然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忠君思想已經內化為他的信仰,在這信仰中,"忠"是為人臣者的基本底線,也是郭子儀一生堅守的做人原則.正因為沒有私念,郭子儀才能做到在因功勛卓著而惹權臣讒害時, 用實際行動自證清白, 讒言不攻自破,"饞謗不能行".
\\(二\\)顧全大局的心胸氣度
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退回紇、破吐蕃、數次討伐唐軍叛將的過程中,出生入死,以身許國,立下汗馬功勞.樹大招風,多次遭權臣魚朝恩、程元振等讒害,數度兵權被奪,賦閑京城,受盡冤屈,可他卻毫不怨恨,從不計較,一旦國家有難,總是星夜兼程,奔赴前線.
公元763年,吐蕃入侵,唐代宗被迫避難陜州,倉促間急召賦閑的郭子儀御敵. 兵權被奪的郭子儀此時手里沒有一支軍隊, 僅帶著手下二十余騎毅然參戰, 他始終以國家利益、朝廷安危為己任,一點沒有計較個人榮辱得失,這樣無私的大局觀彪炳古今,令人敬仰.
中官于朝恩屢次陷害郭子儀, 子儀卻從來沒有過報復行為,甚至有一年\\(767年\\)郭子儀父墓被盜,人人都懷疑是于朝恩派人干的,"子儀心知其故",朝野上下惶恐,"慮其構變,公卿憂之",擔心郭子儀一怒之下起兵報復.郭子儀進京面圣,當代宗提起這件事時,郭子儀嚎啕大哭,說:"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 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郭子儀把這件事完全歸咎在自己身上,不懷恨任何人,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代宗與滿朝文武這才放下心來. 由此可見,郭子儀為了國家安定,早把個人恩怨榮辱置之度外,這既是郭子儀顧大局識大體的高風亮節,更是其始終處于風口浪尖卻得以自保的人生智慧.
\\(三\\)憂深慮遠的文韜武略
郭子儀的一生,不僅給世人展示了他驍勇蓋世、料敵如神的戰將雄姿,更讓人敬佩的是他的政治遠見.公元763年,代宗聽信權臣程元振蠱惑,打算遷都洛陽.
郭子儀極力勸阻,備陳利害,深謀遠慮,力陳關中富庶,易守難攻,之所以屢陷賊手,是因為"六軍之兵,素非精練"、"又中官掩蔽,庶鄭多荒",并不是關中地形不良,而是"委任失所",直言敢諫,直指朝廷要害,字字發自肺腑,完全從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局考慮,毫無私心.代宗看到奏章后,"垂泣謂左右曰:
'子儀用心,真社稷臣也,可亟還京師. '"子儀在京迎駕,代宗停下車駕,后悔萬分地說:"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代宗終于認識到郭子儀是真正的國家棟梁,股肱之臣,當即賜鐵券,圖形凌煙閣,從此以后再沒有對他有任何疑慮.
公元774年,郭子儀78歲高齡的時候,與代宗論及多年與西藩苦戰而不能徹底平定邊陲,老將"言發涕零",令人動容! 隨后又立刻上疏,深刻分析當前的局勢,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連年的戰亂造成人口銳減,而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勢力卻增強為原來的十倍,敵我兵力懸殊:"臣所統將士,不當賊四分之一,所有征馬,不當賊百分之二",國力不強,人心搖動,這是目前國家最大的危機. 就此問題,郭子儀提出了非常切實可行的方案. 首先是在各軍分別籌建四五萬人的精銳部隊,集中力量打造軍隊的戰斗力;其次是中原及江淮等地的軍隊,數量龐大,卻"空耗月餼,曾不習戰",他要求抽調這些軍隊到關中來,由他親自"教之戰陣","則軍聲益振,攻守必全,亦長久之計也".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老將軍深謀遠慮,為國家的安?;袒滩豢山K日,獻計獻策,親力親為,真正是國家的中流砥柱.
\\(四\\)威名遠震的人格魅力
郭子儀一生中,經歷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其中許多都是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大手筆,在生死難料的戰場上,郭子儀數次四兩撥千斤,輕而易舉地化干戈于無形,以致于威名遠震,不但在唐軍中建立了無與倫比的威望,就是回紇、吐蕃、叛將亂軍甚至為霸一方的藩鎮割據勢力,都對他崇敬有加,心服口服.
765年,叛將仆固懷恩領六少數民族聯軍與四路山賊共計三十萬人南下侵犯,京師震恐,天子下詔親征,人情危迫,"急詔子儀自河中至".等郭子儀領一萬多人到達時,賊兵已成合圍之勢,郭子儀當即被重重圍困. 在包圍圈中,郭子儀親帶兩千甲騎出沒于前后左右, 這時候回紇發現被圍的是威名赫赫的郭子儀時, 大驚失色, 才知道上了仆固懷恩的當, 仆氏此前騙他們郭子儀已死, 代宗也已駕崩,"中國無主,故從其來",原來"懷恩欺我"! 郭子儀派人勸回紇說,當年你們遠涉萬里, 幫助大唐翦除安史亂軍, 恢復了東西兩京,那時候我們并肩作戰,情同手足,"今忽棄舊好,助一叛臣,何其愚也!"回紇將信將疑,不能確定是否真是他們多年來敬仰的郭子儀,提出要郭子儀到回紇軍營見面.子儀手下諸將勸他不要冒險前往,郭子儀說,敵我兵力懸殊,力敵不行,"我"要用至誠感動他們.于是拒絕手下用五百人護送的建議,只帶了幾十個隨從,摘掉頭盔,從容走入敵營.回紇兵見狀,扔掉兵器,下馬拜倒在地. 郭子儀與回紇軍"歡言如初",兩軍再度聯手,大破吐蕃十萬余人,仆固懷恩也暴死鳴沙,從此危害大唐四年之久的仆固懷恩叛亂終于徹底平息,郭子儀單騎退回紇的傳奇震驚朝野,至今傳為佳話.
田承嗣稱霸魏州,為人"傲狠無理".然而當郭子儀派使者到魏州時, 田承嗣向西拜望, 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茲膝不屈于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 "李靈曜占據汴州, 所有過其境的公私財物全部被他劫持,唯獨郭子儀的貨物錢幣經過時不敢扣留,并且每次都恭恭敬敬派人護送過境. 連惡人都對其如此折服!
郭子儀手下培養出的數十名將后來都貴為王侯, 但他們在郭子儀面前始終"如仆隸焉";代宗皇帝尊敬郭子儀,不稱呼他的姓名,而是謙謹地呼其為"大臣".由上可見郭子儀的威望高到怎樣的地步.
參考文獻:
[1]許 嘉璐.二 十四史全譯·舊唐書[M].上 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2875-2893.
[2]許 嘉璐.二 十四史全譯·新唐書[M].上 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3215-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