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古代地方志和碑刻里保存了不少戲曲資料。它們記錄了嶺南古代歌舞音樂和早期戲曲的生存狀況、演出形態和社會文化環境信息,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官方和社會的意見,是我們研究戲曲早期形態和地方戲曲形成的重要文獻資料。
一、嶺南古代早期音樂歌舞
新石器時代晚期,嶺南先民已經制作出能發出尖銳樂音的魚塤等樂器。商代的馬壩舞蹈紋陶片記錄了先民張口而歌、連臂歡舞的場面。西漢劉向《說苑》有春秋時期先秦百越族的《越人歌》,韋慶穩等學者認為是目前發現以漢字記音的最古老的壯歌。廣東各地出土的先秦青銅器物有信宜的西周銅盉,曲江馬壩的西周銅鐃,惠陽的春秋銅鼎,連平的春秋銅錞于和甬鐘,以及惠來、博羅、佛岡、潮陽、新豐和興寧等地發現的東周銅鐘等。張買于漢惠帝時“侍游苑池,鼓櫂能為越謳”。嶺南各地的銅鼓樂十分發達,深入嶺南文化各個發展階段,清封祝唐纂《容縣志·金石志》稱之為“蠻夷之樂”。廣西左江兩岸繪制了戰國至漢代駱越人宏大、熱烈的舞蹈情形,以及羊角鈕鐘、銅鑼、銅鼓等圖像,也留下了嶺南早期宗教祭典中面具表演的記錄。
歌舞傳統延綿不絕,成為嶺南人的生活方式。明嘉靖《德慶志》卷16《夷情外傳》稱當地猺人“其配合多因賽神。男女聚會唱歌,適意而成?!薄跋緞t相聚捕獵,沉湎酒食。擊長鼓,歌舞以為樂?!奔尉浮稄V東通志初稿》卷36中稱海南四郡“生黎”“女年將及笄,置酒會親,屬眷則秋千會鄰洞。男女妝飾來游,攜手并肩,互歌相答,名曰作劇。有乘時為婚合者,父母卒相無禁?!边@些情況傳留至今成為嶺南歌堂等習俗,也是重要的民間娛樂方式。包括在“衣不侈美、食不豐腴、民無機巧”的興寧地區的聚飲場合也往往“男女飲酒混坐無別,醉則歌唱?!被葜荨班l落之民,每當月夜,男女聚于野外,浩歌率用俚語?!盶\(卷18\\)他們的水平也不低?!队窈!肪?06:“開寶中平嶺表,擇廣州內臣之聰警者得八十人,令于教坊習樂藝,賜名簫韶部,雍熙初改曰云韶部?!奔尉浮痘荽笥洝份d元楊維禎《羅浮美人歌》曰:“海南天空月皜皜,三山如拳海如沼。綠衣歌舞不動塵,海仙騎魚波裊嫋。翩然而來坐芳草,皎如白月射林杪。洗妝不受瘴煙昏,縞袂初逢鴻欲矯。
手持昆山老人笛,黃鶴新腔知音少。江南吹斷桃葉腸,雨聲夜坐巫山曉?!鄙焦馑?、此唱彼和,嶺南人的生活因此充滿詩情畫意。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18《風俗》“音歌”條載:“廣音柔而直,頗近吳越。大抵出于唇齒不清,以濁當為羽音。歌則清婉溜亮,紆徐有情,聽者感動。成化中,巡撫都御史朱英見廣人歌白沙詩,輒欲效之,曰吳越不能及也。
舊俗民家嫁女,集群婦共席,唱歌以道別,謂之歌堂。今雖漸廢,然村落尚或有之。田野蹋歌者,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如子夜,竹枝、如日中間日出、四邊雨、記得有情人在心,曰一樹石榴全著雨,低頭浥淚有誰知此類甚多。其尾腔曰娘來里,曰媽來里,曰水蕩弟,曰娘十幾,皆男女答問,互相警動之詞也?!庇钟涊d了《黎真清河謠》《鹿步謠》《外海謠》《平康謠》等廣州民歌。這是非常難得的。隆慶《潮陽縣志》卷8《風俗志·鄉間之俗》描述:“惟峽山至于黃隴,爰及貴山,同條共貫,農士攸分,質文強半。江口漁蓑,牛背牧笛,欸乃相聞。樵唱山隔?!奔尉浮兜聭c州志》內《提封志下·德慶志七》“晉康八景”也記載了西灣漁唱,并引詩曰:“游上西灣雜蛋船,蛋家齊唱濯纓篇。一聲曳鼓來魚聽,幾陣榔鳴起鷺眠。楊柳隔洲枝裊嫋,桃花泛水色鮮妍。屈原已往成終古,剩有遺音四海傳?!鼻寮螒c《澄??h志》卷6《風俗》“聲歌”一目也有:“粵人好歌,……澄邑亦好之,共矜新調,名曰畬歌??す逝c漳泉接壤,音頗相近,特多有聲無字,且平仄互葉,俗謂潮音,疑無足采。然其觸物興懷,連類見義,詠嘆滛液,有使人情深而不能自已者?!蓖瑫r介紹元宵秧歌等習俗和《釣魚歌》等7首歌謠,謂其“天機所觸,襯以土音俚言,彌覺委曲婉轉。信口所出,莫不有自然相葉之韻焉。千古風雅,不以僻處海濱而有間,斯固采風者所不廢也?!钡拦狻洱垊購d志》引陸祚蕃《粵西偶記》:“猺人風俗最尚踏歌。濃妝綺服,越阡度陌,男女雜逐深林叢竹間,一唱百和,云為之不流,名曰會閬?!薄坝忻窀?,有猺歌,俱七言,頗相類。其不同者,民歌有韻,猺歌不用韻,民歌體絕句,猺歌或三句至十余句。民歌意多雙關,猺歌專重比興,其布格命意,有出于民歌之外者,雖文人捉筆,不能過也。獞人生于深山窮谷,異言殊服,其歌字皆土音,韻則天籟,譯而通其意,殆亦工于為詞者?!边@些是對民間歌謠進行正面評價和記錄的不多見的地方志。地方文獻里也記載了一些具有政治意義的歌謠。廣州、韶關出土的晉代磚文,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廣州,平且康”等。萬歷《粵大記》卷12有:“謠曰:鄭懋中,真長者,禁令不煩徭役寡。斯民相見何嬉嬉,昔日無羊今有馬?!盶\(葉光\\)“滿去,民咸歌曰:南海簿,真不貪,百鳥鳳,人中難?!本?4記何維柏事:
“民間矢為歌謠數十百章,有《誠征錄》以傳?!本?9謂冼文淵居官清苦,食無重味,衣無重襲,沖約如寒士,且愛民出自真誠?!耙孛裰{曰:‘冼清清,冷如冰?!瘷嗪烙幸云娴湺鵁o計可施?!本?0說番禺人吳群“弭盜恤民,政聲與\\(李\\)諤埒。瓊人歌之曰:‘前有李君今見吳,瓊管保障皆番禺,民之父母邦之樞?!厝耸坎芍?,聞于當道。群尤廉慎,未嘗一介取于民?!边@些民聲,也就是古代的“風”了。除了以上民間創作,文人甚至官員也參與樂歌創作。嘉靖《惠大記》卷4載:“唐庚卓錫泉記曰:人之精神亦何所不至哉?!俗饔蜕裨~,遺守廟者歲時歌以祀之。其詞曰:神之來兮風冷冷……”清康熙年間湖廣道監察御史龔翔麟曾作伏波祠迎送神歌。也有作樂辭為日常歌舞的?!痘荽笥洝肪?記:“陳范,龍川人,早喪父,事母以孝聞。永樂乙酉舉于鄉,歴官湖廣麻城縣學教諭、衡州府學教授。奉其母就祿,承順曲至。自撰戲彩曲,昕夕歌舞以為悅。大學士楊榮嘗贈以思親辭三章描述此事。其三曰:“資母以生兮人誰不然,嗟君有母兮其德孔賢。中壽遽止兮胡不百年,司造握柄兮匪人能遷。遐思往昔兮當壽筵,舞且歌兮衣蹁躚。幽明杳隔兮相見無縁,舊曲徒存兮歌聲靡傳。盼東山之梅村兮有髙其阡,撫春秋以祭奠兮有淚如泉。淚如泉兮目涓涓,孝子思親兮永弗諼?!标惙对魑匆?。但據楊榮《文敏集》卷7《思親辭三章為陳長史賦有序》所言,楊作為和作,應與原辭形式比較接近。
楊榮謂其“嘗述其母子艱苦之由,作詩三章,名曰《戲彩曲》,遇母壽旦及時序或公退之際,輒具酒肴以奉,率諸子歌是詩而舞,務得母之歡心?!辈湔埱壹畏镀湫?,為其作歌辭三章名曰《思親辭》,使歲時伏臘祭享可歌以侑奠。歌謠也成為情感的發抒。明洪武三年孫蕡被捕入獄時,“望都門謳吟為粵聲”\\(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14\\),這被認為就是早期的“粵謳”。也有官員以歌曉諭民眾。光緒年間廣西太平府知府黃鳳岐作《勸善戒盜長短歌》并刻碑,期望“父兄各勉詔”。
二、中原傳統音樂的傳播
隨著移民的腳步,中原音樂被帶入嶺南。南越國宮廷禮樂將傳統的編懸樂隊與南越羽人樂舞相配,演奏祭祀慶典音樂,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典范。隋協律郎陳政入唐為鷹揚將軍,戍閩,死后其子元光代之為將。唐永隆初,擊降潮州盜,請于泉潮間創置漳州以控嶺表。帝命元光為鎮撫,以樂武治化,數千里無桴鼓之警。后人立廟祀之。官方祀神用樂是當時的普遍現象。明隆慶《潮陽縣志》卷15《文辭志》有“唐潮州刺史韓愈祭大湖文三首”,其二曰:“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謹以清酌腶修之奠,祈于大湖之神曰:……吹擊管鼓,侑香潔也。拜庭跪坐,如法式也。不信當治,疾殃殛也。神其尚饗?!逼淙?“賴神之德,夙夜不敢忘。謹具食飲,躬齋洗,奏音聲,以獻以樂,以謝厥賜,不敢有所祈。尚饗?!碧祈n云卿《禹廟碑并序》記載了大歷十一年桂林虞山禹廟祭祀陳設巫祝、牲禮、簫鼓、俎豆的情況。宋代朱熹《虞帝廟碑》也描述說:“虞祀九歌,招舞有翼?!比寮乙魳肥艿焦俜胶褪咳烁裢獾闹匾?。宋孝宗時潮州郡博士陳慶余《重修州學記》云:“乃命生徒肆習樂章”,“調絲比竹,敲金擊玉,黃鐘大呂之奏,成乎皦繹?!薄队罉反蟮洹肪?343《潮州·學?!吩斒隽藦V東的儒家音樂:“廟之有樂舊矣……今所存者,編鐘編磬其數十六,琴自一弦至九弦者十,笙、瑟、鳳簫、搏拊各二。潮學一新,士知古樂,教授林霆之力?!薄翱滋媒z竹幸有遺音,至今二丁祀得以備他郡所無者?!睅X南也有很多音樂家。郭棐《粵大記》載,唐末,連州人陳用拙善鼓琴。謂其“少肄習禮樂,尤長于詩”,“明悟音律,著《大唐正聲琴籍》九卷,載琴家論議、操名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古調無征音,仍補新征音譜,其法以四弦中徽統會樞極,黃鐘正宮合南呂宮,無射商,即征音也。知音者皆秘之,其書遂不傳?!庇钟涊d南海人馮元妙識音律?!俺?,善音者取上黨黍縱累為尺,因裁十二律以獻,遂改大樂鐘石,以合其私。后有建言其非者,上遣中人就舍問之,元即摘班固《律歷志》《唐令》兩說付中人,因對:‘古者橫黍度寸,今以縱亂橫,其法非是?!魅照僖娺冇㈤w,上謂曰:‘向考正大樂,患其寢高而急。今也下而緩,二者不得其中,失在律。卿言是矣?!虺鰴M黍新尺示群臣,比縱尺差二寸—分而弱。以較沖斗皆不讎。微元言,莫能正其謬也?!?/p>
“禮崩樂壞”,愈演愈烈。宋方信孺有《古相思曲》刻于桂林虞山韶音洞:“我欲奏古曲,俗耳便洼淫。古器不可見,聊作相思吟?!痹鹆治膹R內杜與可撰并書《靜江路修學造樂記》碑刻批評當時“二仲行禮,廁伶人于庭,命操枹聲,世俗□□,以降以迎,瀆抑甚矣”,因此希望“明風教,張禮樂”。事實上,從官府到民間,都有有志于復興禮樂的人士和舉措。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18《風俗》稱相對偏遠的惠州“第進士張宋卿魁南宮,為南越倡??と撕萌?,文物不下他州?!奔尉浮对龀强h志》卷11《政事·禮樂類》謂:“禮樂之用大矣。用之邦國則典刑著,用之家庭則倫理諧,用之風俗則教化美。一日而無禮樂則亂矣。是知禮樂之用,猶人身之元氣也。禮樂亡則百用皆乖,元氣耗則四肢皆痿。故為政之講求禮樂,當如人之調護元氣,不可以或缺焉者也。乃志禮樂?!贝酥局兴鸭藥讉€民間禮樂愛好者的故事。卷18“漫談類”有:“達巷男子有善琴者,以其術干桓子,欲致之公?;缸友右娝郊?,男子曰:臣技優于琴。一鼓而心和,再鼓而形和,三鼓而天地和,骎骎乎鳳翱獸舞矣?;缸釉?然則吾且致之公,以揚子之善。乃命弦之。
三鼓,其聲淡以雅,其音閎以暢,其調沨沨乎南風之什?;缸勇犞?,大不愜意,命促其弦。男子不可?;缸釉?吾所聽與公同,子獨善于琴而不善于公之耳,何子之不善變其技以投所好也,子且不得為善琴矣。男子曰:固有不善者,而不在琴也。臣守其技而不茍變以從所好,此臣所以善也,惟所聽何如耳?;缸由?,乃揮出之。男子于是封柱弛弦,斂琴而囊之,三載不彈,以俟善聽者?!鼻偈莻鹘y的儒家樂器。宋代英德石汝礪《碧落子斷琴》說:“所言樂律一概以琴為準?!甭勵愑钟?“粵有好古君子,慨然有志于先代之禮。乃變其服為深衣大帶,緇冠絇綦,乃變其器為犧尊兕觥、籩豆簠簋,乃變其飲為?!笨梢姰敃r嶺南士人對儒家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編纂者的傾向。
三、城鄉祭祀戲曲活動
古代嶺南民間賽會遍及城鄉。明萬歷《儋州志》天集《民俗志》描述:“儋俗尚佛,相襲為佛日。會有上帝會、白衣會、天妃會、鄧天君會、羊元帥會。大村大會,小村小會,各以其類相賽,不可勝數?!比思端囄闹尽ぴ姟份d蘇軾題奉祀冼夫人的寧濟廟詩:“銅鼓葫蘆笙,歌此送迎詩?!奔尉浮痘葜莞尽贰俺輹睏l:“歸善三月二十七日,郡中有所祈禱者,皆會眾自玄妙觀沿街拜至東岳宮,裝扮雜戲為樂。愽羅亦然。至今猶未盡革?!惫饩w《廣州府志》卷160記廣州城北樓船將軍廟“歲為神會,作魚龍百戲,共相睹戲。簫鼓管弦之聲達晝夜,其相沿由來舊矣?!?/p>
儺的活動在嶺南各地皆盛。桂林大儺宋時“多聞京師”\\(周去非《嶺外代答》\\),“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陸游《老學庵筆記》\\)。嘉慶《臨桂縣志》卷12《風俗》:“元夜至初十至既望,結棚懸彩,及各種燈燃花炮,辦戲劇鼓樂,喧衢達旦?!薄段锂a》“戲面”案:“今鄉人儺率于十月,用巫者為之,謂之跳神。其神數十,輩以令公為最貴。戴假面,著衣甲,婆娑而舞,傖佇而歌,為迎送神詞,具有楚詞之遺,第鄙俚耳?!惫鹆盅闵綁蹗蚕麓鍙R內有咸豐九年碑刻:“蓋周禮方相氏之設,原以掌民時儺而逐疫也。今吾村例五年建酬神,謂之大儺,即古禮也,而宗祠所由立焉?!笨滴酢渡狭挚h志》“土風”條記載的三月三日玄武誕“俳優歌舞、樂工鼓吹”。各地都有遇疾病則“巫鳴鐘鼓,跳躍舞蹈”\\(光緒《平樂府志》\\)的習俗。嘉慶《靈山縣志》卷13記載,八九月,“各村多延師巫、鬼師于社壇前賽社,謂之“還年例”,又謂“跳嶺頭”,“其裝演則如黃金四目、執戈揚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躍以遍,始入室驅邪疫瘴癘,亦古鄉儺之遺意也?!?/p>
神會之外,重要節令也是娛神娛人和求祈的好時機,往往有大量的戲曲演出和各樣文化活動。嘉靖《興寧縣志》卷1《節序》有:“迎春日,各里社扮戲劇,兢作工巧。鼓吹,導土牛迎于市,觀者塞途?!薄霸侦胱?,親友交賀,樂飲為歡。市中貧少年蒙其面為山鬼之狀,鳴金鼓入人家跳舞以求賞,謂之舞獅子,鄉人儺遺意也,上元后乃止。上元采松竹結棚,通衢綴華燈,徹夜簫鼓喧鬧。屑硝黃實干竹筒燒而出之,花藻燦爛,謂之放花。架秋千為戲,醵銭市酒殽祀神,因共馂之,謂之賞燈?!鼻抑^十府大同小異。嘉靖《增城縣志》卷18《雜志·風俗類》記元宵佳節“結彩張燈,雜以歌舞鼓吹達旦,謂之興元宵?!奔尉浮稄V東通志初稿》卷18《時節》記上元燈市“簫鼓喧闐,士女嬉游達曙”?!岸鲁鞘兄卸嘌輵驗闃?。上戊日,鄉民方里烹豚釃酒,祭社祈榖,聚而群飲,有蠟遺風。十月儺。數人衣紅服持鑼鼓迎前驅,輒入人家,謂逐疫?;蚨\于里社,以禳大災?!?/p>
嘉靖《惠州府志》卷5《地理志》:“自十三至十六,各坊神廟門結彩張燈,士女嬉游達曙。放花燒爆,羅酒肴,相聚為樂?;蜃髟娭i,俟觀燈者射焉。市井童子彩衣鬼面,鳴金鼓,入人家跳舞索賞?!睍r令戲曲活動往往與農事有關。比如迎春,明萬歷儋州志天集《民俗志·節序》:“迎春日,坊里各鋪行裝辦雜劇。城落男婦各攜負幼男女競看,以豆谷灑土牛,謂消豆疹。及鞭春,廂民分左右推仆占吉兇?!庇毫曀籽永m至清及民國年間?!痘葜莞尽肪?5《風俗·迎春》載:“先日,各里社扮戲劇鼓吹,導土牛隨官迎于東郊,觀者塞涂。鄉落不知干支之義,視土色辨雨旸,以麻豆、赤米擲牛,云散瘟疫。坊廂則相過,啖春餅、生菜、飲酒以慶新春?!蓖巍稑凡h志》卷1:正月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戲劇為春游景,迎芒神、土牛于東郊,觀者盈衢,多以粟撒牛,曰‘祈豐’。厥明鞭春,爭取其土以歸?!薄傲铝?,鼓吹迎神,曰禳災祈實?!绷⒋毫曀字?,清乾隆二十八年《博羅縣志》、四十四年《揭陽縣志》、四十八年《歸善縣志》、同治十三年《河源縣志》、宣統元年《從化縣新志》、民國十八年《興寧縣志》、1958年省中山圖書館油印本《南雄府志》等都記載了“童男故事”“戲劇鼓吹”“雜劇”“百戲及獅象”
“鼓吹”“扮景”等內容。民國鉛印本《長樂縣志》還有童子戲,均為古代勸農鞭春儀式的延續。民間亦有將春牛的土取至豬食槽下,云易長而肥。\\(1958年《南雄府志》\\)二月春社,清乾隆《翁源志》卷1謂,“各鄉農家設酒脯、米糍祭神聚飲,以興東作,預祈豐稔?!鼻 赌习闹尽肪?0:“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戶斂錢,宰牲演戲,賽當境土神,名曰春祈福?!蓖巍渡刂莞尽肪?1稱,六月六日,“鄉民宰牲、榨粉,迎神作樂,以慶禾稼初登?!毙y《東莞縣志》卷9載:“集同里者祀土神,以祈豐年。命巫師鳴鉦鼓,各入家禳祀?!笔?,《佛山忠義鄉志》卷6載:“晚谷畢收。鄉田皆兩熟,谷美亦甲他處,但習農者寡,或時多倩外鄉人。自是月至臘盡,鄉人各演劇以酬北帝,萬福臺中鮮不歌舞之日矣?!薄耳Q山縣志》\\(十二卷油印本\\)“歲時民俗”:“十二月,\\(舊志\\)雙橋、鬧洞等村,于除夕子夜兒童相聚,大呼好禾,以祈歲稔,名曰‘叫禾’?!?/p>
農事活動中也誕生了很多音樂歌舞。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18載:“農莊女子蕩恣者相呼曰綰髻,每耕種時斗歌為樂,番禺、順德、新會、清遠最盛?!鼻缶稄V東新語》卷12記潮州畬歌:“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老撾大鼓,鼓聲一通,群歇競作,彌日不絕?!泵駠蛾柦h志》卷7“歲時民俗”:“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樓’,用以祈年。俗傳跳禾樓即劉三媽故事,聞神為牧牛女得道者。按,此當即《輿地紀勝》所稱春州女仙劉三妹者。三妹善唱,故俗效之。各處多有廟?!逼咴隆爸性澢?,早稻獲畢,農人具酒食薦先,祀田祖,勞農役,謂之‘上田’。東莞人謂之‘田了節’。屈翁山詩曰:‘蘆管吹田了,中含樂歲辭?!队^海集·竹枝詞》:‘祝得中元田了節,一聲蘆管報豐年?!灾^此?!泵耖g重大人生典禮也習慣用樂。嘉靖《興寧縣志》卷4“風俗”:“婚喪皆用音樂。衣葛苧。宋蘇軾詩:鐘鼓不分哀樂事,衣冠難辨吉兇人。信鬼神,好淫祀?!奔尉浮稄V東通志初稿》卷18載,韶州各縣“喪事吊客至,則作樂浮屠七日,一遍誦經。臨葬則作樂飲宴三夜,謂之守夜。嗚呼,其亦誣矣夫?!被葜萃瑯印皢视靡魳?,中多縞素。每遇時節,數十為群,滿頭盡白,見者深駭。故東坡有詩云:鐘鼓不分哀樂事,衣冠難辨吉兇人?!奔尉浮赌闲鄹尽分玖讹L俗》也記錄當地“死喪鼓吹雜哀。信巫覡,重淫祀?!?/p>
四、戲曲活動的管理和批評
戲臺修造本為娛神,眾人也樂意捐助。佛山石灣《倡修譚仙觀碑記》說明:“復習梨園,以娛神聽?!鼻迩【拍旰D狭晁吨匦揄樀聲^并建戲臺碑》:“又明堂闊蕩,識者感謂頭門余地宜建戲臺神座,以束其氣,則發福愈大。于是眾議重修,各皆喜?!薄皯蚺_體制則從各處神廟,繪其形狀,卜之娘娘,視其所取而從事焉?!鼻∪四炅⒄貞c石峒廟《新建戲臺碑記》
載:“四鄉共議,簽銀筑臺演戲。然尊奉神明不僅在四鄉,則竭力以奉者自不止四鄉矣。故一時捐金,城市遠鄉之人咸樂助為,人心踴躍。眾力易舉,而臺遂已成矣?!北躺駨R演劇經濟來源情況也說明戲曲演出是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乾隆四十五年吳川日月碑說明,當地紳耆合眾議定并報呈知縣,每年埠頭渡船、墟內屠市散戶量捐香油三十千文,以供天后祝誕。其中大部分即二十一千文為賀誕演戲三本支用。道光十八年海豐《人和市碑》注明了信眾向醫靈祖廟捐地稅銀的使用,包括“幫戲首銀二兩、幫城隍廟送戲銀二兩、幫迎神戲銀二兩”。光緒三十四年??悼h《奉憲建立雷祖祠章程碑》明確規定了“游神演唱\\(戲\\)”及祠中各項祭費為田租錢三百千文。嘉慶元年高州立冼夫人廟《復回名目事碑》也說明當時有“祭告演戲”活動和開支。當時對戲曲活動也有一定的管理,如嘉慶十七年《列歷奉憲示禁混賣寶燭以肅廟宇碑記》對佛山靈應祠\\(祖廟\\)戲臺前后擺賣什物等事項就有詳細的規定。戲班組織也有相應行會章程,如廣州外江梨園會館系列碑記反映了清代廣東外江梨園行會情況,包括《建造會館碑記》《外江梨園會館碑記》《財神會碑記》等。
正因為戲曲活動的社會性、公共性和公益性,演戲往往成為社會組織方式之一,對當地民眾和經濟的聯合聯系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吳川梅菉鎮《分府告示》碑謂,竹木生意七家行號于清同治四年二月集眾立下行規,每千抽頭五文作為酬神演戲戲金之資,供奉天后和伏波將軍。乾隆六十年立桂林《大河圩演戲立圩碑記》《大河圩演戲首事名碑》記錄了黃家沖等各村、鋪戶、買???、賣??偷?6方演戲贈戲立墟共37日。乾隆四十七年海豐黃羌樂洞坑村存《奉縣主翟給示碑》乃“合鄉演戲立案”,是對外來流氓爛仔不法行為擒拿送官懲治的規定。罰戲也往往成為破壞公德公物者的民間處罰措施。清乾隆年澄?!而P窖鄉開復玉帶溪碑記》有鄉眾禁約,列舉了破壞玉帶溪水利的四種情況,規定違者罰戲一臺;“抗不受罰者,鄉眾僉呈究治?!薄锻馍拔遴l守關鄉約碑》也規定守關者瀆職和破壞關防的六種情形均“罰戲一臺”。清嘉慶桂林護國廟記事碑規定了一些廟產租息管理條款,末尾說明:“但有橫行,查出罰戲一本”。乾隆四十四年海豐浪清鄉徐氏族規碑禁止戲班戲腳在祠內住歇,有趣的是,違者還是“罰戲二本”。
但是,正統觀點對民間自發戲曲音樂歌舞的態度基本都是否定的。這里有史鑒,有偏見,也有現實情況。戴璟主修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卷5《封國》稱:“\\(南越王趙\\)龑在殯,\\(趙玢\\)召伶人作樂,飲酒宮中,裸男女以為樂,或衣墨缞與倡女夜行,出入民家。由是山海間盜賊競起?!薄扮隳苁?,嶺東皆亂。弘熙日益進聲妓誘玢為荒恣?!钡荜闪?,“宦者林延遇、宮人盧瓊仙內外專恣為殺戮,晟不復省。常夜飲大醉,以瓜置伶人尚玉樓項,拔劍斬之以試刃,因并斬其首。明日酒醒,復召玉樓侍飲,左右白已殺之,晟嘆息而已?!币陨稀赌蠞h史》《新五代史》有記。此志記述明御史戴璩在廣東頒行正風俗條約,其中有“親喪勿筵席開張及隨俗塟火棺,以乖天理”“勿好觀雜戲、群唱山歌,以墮俗奢淫”“禁淫戲。訪得潮俗多以鄉音搬演戲文,挑動男女淫心,故一夜而奔者不下數女。富家大族恬不為恥,且又蓄養戲子,致生他丑。此俗誠為鄙俚,傷化寔甚。雖節行禁約,而有司阻于權勢,卒不能著實奉行。
今后凡蓄養戲子者,悉令逐出外居。其各鄉搬演淫戲者,許各鄉鄰里首官懲治,仍將戲子各問以應得罪名,外方者遞回原籍,本土者發令歸農。其有婦女因此淫奔者,事發到官,仍書其門曰:淫奔之家,則人知所畏,而薄俗或可少變矣?!本?2《神祠》又有《御史戴璟禁約》,指斥掌管祭祀者的不法行徑:“取覓不殊于市井,垢詆酷類于優伶。褻瀆神明,孰甚于此”??梢妼灹嫠嚾思皯蚯囆g的態度。又潮汕戲曲活動很繁盛,林大春著隆慶《潮陽縣志》卷15《文辭志》收新建宋侯遺愛祠記一首,謂:“潮陽宋侯為令之五年,不理于謗?!标査咨袘騽?。侯終其去未嘗一注目?!币蚱鋵γ耖g演劇不屑一顧而大加夸贊。
《廣東通志初稿》卷21也批判本地使用的月琴、胡琴與琵琶、三弦等樂器“淫哇繁促,識者病焉”。對戲曲歌舞的批評,多以其不合古禮。明嘉靖《欽州志》卷1《風俗》稱:“貼浪之民,舅姑初喪,子婦金帛盛飾,鼓樂歌唱以虞尸,此其舛也。地接廣西,語言不通,習尚多同于狼獞?;榕洳徽撏?,又無禮體。八月中秋,假名祭報,扮鬼像于嶺頭跳舞,謂之跳嶺頭。男女聚觀,唱歌互答,因而淫樂遂假。夫婦父母兄弟恬不為怪?!奔尉浮稄V東通志初稿》卷18:“愚罔之黔,喜歌舞,為奸宄,婚姻喪塟之具,非音麗紛華,擯而不齒。嗚呼,為善不同同于舜,為惡不同同于跖,爾其戒哉!”嘉靖《增城縣志》纂修者也說:“古者娶婦之家三日不舉燭,思嗣親也。陳氏云:必有感傷,所以不受賀。又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瓒Y不賀,人之序也。程子因辨幽陰之說是人序之說,以垂世教。奈何今之娶婦者,或從夫盈路而盛奏樂歌,或賀客填門而大會燕飲,皆為非禮,可革也?!比f歷《粵大記》卷11《宦跡類·循良芳躅》
謂甫田人林一鳴知南雄州,后改知惠州,“為文諭民力學、種麥、墾荒田、修坡塘、去喪樂、禁殺牛等事?!备栉柩輨⊥奂癖?,各種情況復雜,也為人詬病。桂林南城外富義橋頭有火神廟,為附近八街共主。因龍船龍燈之會每生滋擾,“或賽神而羈累囹圄,或打鼓而致辱街鄰。甚至狡童浪婦,泛棍博徒,廟內歌唱采茶,盡演宿柳眠花之劇。廟前買賣柴草,半成秉簡贈芍之風。每每打鬧輸贏,難分曲直?;祀s男女,莫辨貞淫。不獨褻慢神靈,而亦玷辱里黨,不堪極矣。識者傷焉?!币虼税私止h禁約,其中包括:“絕唱燈以端風化唱采茶燈一派淫詞艷曲,神必不享。且干神怒而亦大壞風俗。自今禁止。不獨本廟戲臺不容再演,即八街避處搭臺亦并不準。違者公罰??拐叻A究?!惫饩w十二年河源和平縣《奉憲示禁碑》也說當地因演戲開場聚賭滋事、互相控訴,因此嚴令嗣后演戲不得再開場聚賭。古代方志碑刻里記錄的音樂歌舞和早期戲曲活動非常有限。但在正統視角的余光里,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它們野草般旺盛的生命和活力。戲曲源于詩樂,傳統藝人更是先秦興、道、諷、誦、言、語的樂語傳統的光榮的傳承者。歷代各地包括嶺南的戲禁現象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文化的地方性建構和發展,以及藝術史上常見的雅與俗的爭鋒、消長和互動。嶺南戲曲的歷程,即在這樣的背景下蜿蜒前行。
參考文獻
[1]王子初.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廣東卷[M]. 孔義龍,劉成基,編譯. 鄭州: 大象出版社,2010:10,262.
[2]民族語文編輯組. 民族語文論集[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23—46.
[3]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等. 壯族文學史\\( 第 1 冊\\) [M].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94—100.
[4]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廣東卷[M]. 北京: 中國 ISBN 中心,2007:5.
[5]歐大任. 百越先賢志校注[M]. 劉漢東,校注.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19.
[6]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舞蹈志: 廣西卷[M]. 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4:354—355.
[7]顧樸光. 中國面具史[M]. 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83—84.
[8]王應麟. 玉海[M].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1951.
[9]戴璟. 廣東通志初稿[M]. 嘉靖十四年刻本. 廣州: 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2003:341.
[10]李書吉. 澄??h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 廣東府縣志輯26.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66.
[11]周誠之. 龍勝廳志[M]. 臺北: 成文出版社,196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