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舞臺行動
動作---這乃是由意志產生的、 有一定目的的、屬于人類行為的活動。動作有兩個基本特征:(1)由意志產生的;(2)有一定的目的。
任何行動,都一定是心理---形體的活動。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行動都具有心理和形體這兩個方面特點,而且這兩個方面是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但是,為了使演員在掌握表演方法時對行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還是可以把行動區分為形體行動與心理行動兩種類別,盡管任何形體行動都會有心理的一面,而任何心理行動也都會有形體的一面。
所謂形體行動,往往是指那種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主要靠消耗形體的(肌肉的)力量的行動。 而心理行動的目的則不是改變物質的環境,而主要是改變人的意識(心理)。
表演藝術是建立在劇中人物的彼此交流與自我交流的基礎上的。 在交流中,傳達和接受的過程是相互交替進行的,在表達的同時,也在不斷接受,在接受的同時又不斷地反映著。交流必須真實、自然、富于情感。 在正確的表演中,演員必須將具有內心根據所體驗到的思想情感與對手相互交流,要感覺到在語言交流和無言交流時彼此之間形成的內在聯系(聯結),如果使體驗和情感合乎邏輯而順序地聯系起來,就會發展成為一種交流的力量。 交流有外部的形體交流過程,還有更重要的內部的精神的交流過程。 人們有一種雙重的愿望,一方面,想把自己的情感、感覺及其結果---思想傳達給別人;另一方面,"想感受別人的情感、感覺與思想".創作中可以從內部交流達到外部交流,亦可以由外部達到內部,即先激起交流的過程,然后激起內心的情感。
如何進行交流:表演是一種"給予""接受""反應"的交流過程。
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聽、真看、真的去感受,在表演的此時此刻,真正看到對方在做什么,聽到對方說的是什么, 從對方的態度反應中接受刺激,感受到對方的思想情感活動,在"活"的交流中,促使自己說出要說的話,做出要做的動作,產生相應的心理活動,使人物"活"起來。 著名的老演員張瑞芳談她的創作經驗時說過:我是非??粗夭⑶乙揽繉κ纸o我的刺激和交流來獲得準確的自我感覺的,并且時時刻刻想引起對方的反應。演員不但要分析人物之間這種互相交流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感受到這種關系, 把這種感情落實到具體人的身上……這種具體的、生動的交流,是我們表演上重要的依靠!
總之, 保持新鮮真摯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狀態,有時甚至出現可遇不可求的即興瞬間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反對那種自我表現、賣弄自我、匠藝式的矯揉造作的交流。
我們稱活的交流為"有機的交流",概括為"三個階段"加以實現:
第一階段: 演員走進……打量……所有的人,判別周圍情況和選擇對象,借助能讓對方注目的形體動作或者語調等等,來讓對方注意。 所有這些瞬間構成有機交流過程之一。
第二階段:用眼睛觀察對方的內心活動,使這個陌生人或交流的對方能為之所動,借助于放光(傳遞信息)、聲音、語言、語調、適應,把自己的視象傳達給對方,希望并試圖使對方將聽到和理解到的東西傳達出來,所有這些構成有機交流之二。
第三階段:對方的反應,雙方相互發出的內心潛意識的交流,構成有機交流過程之三。每一次表演的交流中都應當遵循這三個階段的過程。
這三個階段并非機械地去完成,往往是綜合地在一瞬間實現的,它不是一種機械的過程,而是一種感覺的感性過程,是一種有機的過程,一種活生生的過程。
嚴格地來說,交流與適應在表演中就意味著永遠人生是一種此時、此地的即興的創作,失去了即興性也就談不上有什么真實、有機的交流與適應了。
在交流中,語言更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 因為語言是人們用來進行思想與情感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語調、 語勢的變化可以傳達出非常細微的情感變化,演員應盡可能地利用這些手段進行交流與適應,從而在把人物的思想、 情感和欲求傳達給同演者的同時,也傳達給觀眾。
二、什么是交流與適應
交流與適應是演員在創作方法中所要掌握的重要元素之一,是幫助演員在創造人物行動過程中能夠去真實、深刻地體驗并準確、鮮明地體現的一種心理技術。
交流既然主要是人物自身或者是人物之間心靈上的交流,就不應該只是形式上的交流,只是這兒你看我一眼,那兒我扭一下頭,它必須有交流的內容。交流的內容與適應方式的創造,就是對人物心理的開掘與展現。這種開掘與展現則是建立在演員對于劇本的思想內容、規定情境、事件、事實、矛盾沖突、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的全面而又深刻的分析與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你分析、理解得越深刻,把握得越準確,在真正表演中進行交流與適應時,這些就可能成為使你揮灑自如的底蘊,使你在即興的交流與適應中產生出連自己也想不到的意外的神來之筆。
舞臺交流適應的手段除了舞臺語言之外,最主要的手段是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鏡子,演員必須在心里累積豐富角色的想象生活,必須善于用眼睛傳達出角色的思想感情,并借此與對手產生交流,創造角色的精神生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還對舞臺上有機沉默的交流給以特別的注意,他指出這種無形的交流就好像水下面的潛流一樣, 在話語下面和沉默之中不斷地流動著,在對手之間形成一種看不見的,但是強有力的內在聯系,這就是由思想情感、想象、情境所組織起來交織在一起的那股潛流,這是表演技術中最難掌握的心理技巧。演員在每一次演出中都應當把這一交流適應過程重現出來。
舞臺交流的形式除了和對手和舞臺客觀環境交流以外,還有自我交流和想象的對象交流以及和觀眾的交流。
三、交流的作用
所謂交流是指演員在行動中與行動的對象(包括自身在內)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上的相互給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如果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演員與行動的對象之間的接受和給予、刺激和反應。 適應則是在交流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
交流與適應在表演中有著重要作用。演員不僅要分析人物之間這種互相交流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全身心地感受到這種關系,把這種感情落實到具體人的身上。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喚起內心的真實感,引發出人物心靈深處的秘密,加深動作的意義,使表演變得真實可信,順暢自如
四、交流的形式
交流從形式上可以分為:自我交流、與想象的對手交流、和同演者交流以及在電影與電視劇表演中的無對象交流等、自我交流是演員在行動中與自己的思想、情感之間的交流〔)當人物要克制自己的憤怒時,當人物要擺脫某種想法的糾纏時,當人物要記住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默默地背誦,有時甚至是背出聲來時,都是在進行自我交流〔)在戲劇表演中,自我交流往往會以獨白的形式出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談到自我交流時說道:
在做這種自我交流時,在哪兒去找這個自我呢?一個人的身體是那么大,應該跟哪一部分去交流呢?跟大腦、心、想象,還是跟手和腳呢?這股潛交流又應該從哪里流到哪里呢?要進行交流,就要有一定的主題和一定的對象、但在我們身上,這主題體和對象到底在哪里呢?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物的理智和情感的沖突,在表演中,它往往在人物巨大的激情場面中出現〔)另一種交流是與想象的對象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并不存在著真正的交流對象,對象只不過是人物虛構出來的幻象〔)因此,演員首先要非常具體地創造出心中的幻象,然后才有可能去與之進行交流〔)與想象的對象交流,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也是在進行自我交流,但這與前面所說的自我交流不同的是自我交流的客體是在演員的內心里進行的,而與想象的對象的交流則是在與演員所創造出來的外部的幻象進行的、從另一方面來看,人物之間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的相互傳遞、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又是和人物的行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同時進行的〔)但是,交流主要是相互之間提供思想和情感上的信息、適應可以說是在接受對方刺激的同時所產生的反應,不去交流就無從適應,而沒有適應也就無法進行交流、適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心理上的適應,即對同演者所給予的刺激在自己的心靈上應該有真正的感受,并且在自己的心里真正地產生出如何來反應對方所給予的刺激的決定、無對象的交流,嚴格地說它應該也是一種與想象中的對象的交流、在戲劇表演中演員向幕后并不存在的對象打招呼、對話、呼喊等等,都可以說是無對象交流〔)在電影與電視劇的拍攝中,演員經常會遇到這種無對象的交流、它是在電影和電視劇表演中適應鏡頭前表演的一種特殊的技術要求、在電影與電視劇的拍攝中,由于分鏡頭拍攝,有時木來應該與之進行交流的對象不在鏡頭之中,演員面對的不是同演者,而是攝影機或攝像機的鏡頭〔)這時,演員要在攝影機或攝像機面前與想象中的同演者進行交流,只不過這個想象的對象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此外,在表演中還存在著與觀眾的交流。 一般來說,與觀眾的交流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自我交流和與同演者之間的交流來完成的。但是,在戲劇表演中,在一些具有特殊風格的劇本中,往往有觀眾直接進行交流的旁白。 特別是在現代戲劇演出中,觀演關系受到了特殊的重視, 在一些希望觀眾能夠參與進來的演出中,有時還會出現與觀眾的對話。在進行這種交流時,演員就要把觀眾作為自己行動的對象,好像是與同演者交流一樣。
五、做到交流與適應的技術方法
交流與適應是演員在創作中必須掌握的一種心理技術。 演員要想在表演中做到真實有機的交流,就應該有較好的內外部創作素質,特別是要有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信念感和形體語言上的表現力。 從技術方法上來講,演員必須在表演中能夠"此時、此地",去真聽、真看、真正地去感覺、真正地去思考。所謂"此時、此地",是說演員不能只是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東西在表演時搬出來就行了,而是一定要在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基礎上, 在表演時根據此時、此地的客觀變化來進行真正的交流與適應。
真實有機的交流與適應,首先應該建立在真實的感覺的基礎之上。
六、在交流與適應中形體、語言的作用
在交流與適應中, 形體語言的表現力非常重要,因為心靈的交流總是細微、微妙而又深刻的。 演員應該盡可能地利用些形體變化手段進行交流與適應,從而再把人物的思想、 情感和欲求傳達給同演者的同時,也傳達給了觀眾實際上,在演員進行角色的創造時,特別是在體現一個角色時,形體方面的這些特征的創造,同時也就會影響到他對于自己所要創造的角色的感覺。
在表演上,演員所創造出來的這種角色形體方面的特征,可以稱之為角色的形體自我感覺。 這種角色的形體自我感覺,也就構成了角色的外部性格特征。演員在體現角色時,首先就要根據自己對角色的分析與構思,創造出角色的形體自我感覺來。
參考文獻:
[1] (蘇)弗烈齊阿諾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M].李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
[2] 梁 伯龍,李 月。戲 劇表演基礎[M].北 京:中 國戲劇出版社, 2009.
[3] 梁 伯龍,李 月。戲 劇表演藝術[M].北 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4.